1935年,雙江先賢彭桂萼先生感慨道,像雙江這樣的邊地情形,我們居然不如外國人知道得透辟,寫邊地問題,反而要去參考外國人寫的書。 于是他寫下了《雙江一瞥》與《雙江茶業》。 80年后,我們有感于此,寫下了《茶葉邊疆:勐庫尋茶記》。
在勐庫,除了茶,可經營的東西很少,茶是生意,更是生活。勐庫茶園里有生生不息的種茶人、制茶人、賣茶人,他們相互影響,共同邁進。
很多勐庫茶人的格局在發生改變,他們不僅從商業的角度看勐庫,還在考慮如何保護和經營好這個地方。
時代瞬息萬變,茶業代代相傳。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去做我們該做
的事情。茶路上會有我們的足跡。
周重林 :著名茶人、茶文化學者,主要作品有《茶葉戰爭》、《茶葉秘密》、《茶葉江山》 與《云南茶生活百科全書》等。他創辦的自媒體《茶業復興》是茶界影響力較大的自媒體之一。 2014年,入選《生活》月刊“文藝復興百人集”。2015年,獲得《中華合作時報》“新 媒體營銷推廣個人獎”。2016年,獲得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興文強茶”杰出貢獻獎。
楊紹巍:籍貫云南臨滄, 畢業于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編導專業, 現任云南雙江津喬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自2008起專注茶葉事業, 打造出概念原創茶作品和津喬獨特的品牌文化, 長期致力于推崇現代茶尚生活。
內容簡介:
1935年,雙江先賢彭桂萼先生感慨道,像雙江這樣的邊地情形,我們居然不如外國人知道得透辟,寫邊地問題,反而要去參考外國人寫的書。 于是他寫下了《雙江一瞥》與《雙江茶業》。 80年后,我們有感于此,寫下了《茶葉邊疆:勐庫尋茶記》。
圖書賣點:
在勐庫,除了茶,可經營的東西很少,茶是生意,更是生活。勐庫茶園里有生生不息的種茶人、制茶人、賣茶人,他們相互影響,共同邁進。很多勐庫茶人的格局在發生改變,他們不僅從商業的角度看勐庫,還在考慮如何保護和經營好這個地方。
時代瞬息萬變,茶業代代相傳。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去做我們該做
的事情。茶路上會有我們的足跡。
1.勐庫,因茶而榮
005 一座茶香彌漫的小城
009 匠作空間:一餅普洱茶的誕生
019 華僑農場:這里有茶葉江山,更有家國情
勐庫大葉種的來歷
勐庫茶、勐庫種、勐庫味,要談勐庫茶,繞不開勐庫種。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內容,僅僅是提出一些假設,從一種新的角度去看待勐庫大葉茶。《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志》第240頁第九章“茶葉”,開篇及時個部分講的就是勐庫大葉茶。雙江勐庫大葉茶是全國優良茶葉品種之一……勐庫大葉茶為有性品種,茶樹籽種純度高達 80%,是國內茶葉品種資源少有……虞富蓮撰文,贊譽勐庫大葉茶是云南大葉品種的正宗。
這一段記載有很多關鍵信息,稍后解讀,我們現在翻一頁,在242頁,第二節“種植”部分,有這么一段記載。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勐庫冰島李三到西雙版納行商。看到那里農民種茶,路過“六大茶山”揀得部分茶籽帶回。到大蚌渡口過筏時被關口檢查沒收。勐勐土司罕廷法得知后,第二次派李三、巖信、巖莊、散琶、尼泊 5人到西雙版納引種。回來時用竹筒作扁擔,打通竹節,將茶籽裝入竹筒內,帶回 200多粒茶籽,回到冰島培育試種成功150多株。經繁殖發展,清朝至民國初,逐漸擴大到壩卡、懂過、公弄、邦改、邦木、邦協、勐庫、勐勐等地,其他地區有零星種植。土司時期,茶葉已成為土司向農民派捐的重要物資之一。
資料鋪陳暫告一段落。
關于勐庫種來源的幾種主流說法
首先,自不必說,就是縣志上所記載的古六山引種說。這種說法值得推敲之處在于,為何表現如此的勐庫大葉茶在其“原產地”古六山難得一見?
第二種說法,我在邦改考察時聽到了緬甸臘戌引種說,其過程與縣志記載幾乎一樣,只是引種地從西雙版納變成了臘戌,而最早開展種植的地方從冰島變成了邦改。關于這個說法我需要補充一點,在2014年末,我在佤邦做過一次考察,見到了至少三塊連片的老茶園,相當多的茶樹的樹干直徑超過 20cm,據推測應該是當地處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留下的茶園。其品種,正是勐庫大葉茶。
第三種說法,整個無量山的主要茶產區,如景東、景谷等地,都是以勐庫大葉茶為主要品種,樊綽的《蠻書》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因此這其中會不會有某種聯系?此外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此處不一一列舉。這三種說法都可以稱為“引種說”,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雪山“原生說”。
在勐庫西半山的邦馬大雪山里有一片野生茶園,面積超過12000畝,其中分布著大量野生茶,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密度較大、分布最廣、保存最完整的野生古茶樹群落。由于這個原因,也有人猜測這塊土地可能是世界茶樹的起源處。但是野生茶的品種卻是大理種,與栽培型的勐庫大葉茶在性狀上有很大差別。
這就是勐庫大葉茶來源的幾種說法,到現在,肯定還有人各執一詞,發生爭執。尋根溯源是我們做學問的一個特色。那么究竟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茶種來源傳說的其他價值
大理茶雖然也是可食用可品飲的茶,但是由于多酚含量低、葉質硬、不易加工,并且有微毒等問題,漸漸被先人放棄,而淪為野生茶。但人類尚未發現栽培型大葉種茶樹之前,大理茶應該也有過一段被人類飲用的歷史。在西半山考察時,聽當地人說,邦馬大雪山上有一條廢棄的茶馬古道,可以直通緬甸。下面這段是我想象的:
當時的茶馬古道貫通了無量山與東南亞,各個民族進行著各種交流,而茶葉必然是其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茶籽在古道上不斷流通與播種。由于茶馬古道增加了原始的大理茶品種之間的有性交流機會,使得其基數變大,變異個體增加,其中一種變異使得葉子變大變軟,不適應高海拔原始森林環境而導致難以生存。但有幾顆種子被水流帶出了高山,滯留在了低海拔的河溝邊,這里水分充足,氣候溫暖,大葉子導致蒸騰變多,能維持生存。就這樣,及時株栽培型大葉種茶樹出現在了世界上。之后,一個馬幫的兄弟發現了一片葉背長絨毛的“怪茶”,這種茶滋味足,容易加工,而且吃起來口感更好,相對吃多點也不會不舒服。再之后,大理茶的栽培歷史就結束了,葉背長絨毛的“怪茶”成了主流的茶樹,這就是今天栽培型云南大葉種的始祖。
我在第二節和本節的兩個假設中,推演出勐庫大葉茶的起源地,其實是茶馬古道。是人類商業活動的發展,產生了勐庫大葉茶。
元江糯茶與勐庫大葉茶的類比
勐庫大葉茶其實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品種,而是一種文化認同,當地人認同這種葉形大的茶樹,認為其品質好,就稱其為“大葉茶”,外地人則稱其為“勐庫大葉茶”。
我們可以用元江糯茶來做類比。肖時英先生在1956年到元江豬街考察糯茶,發現各家茶地的糯茶形態各不相同,但可以找出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村民都認為,自己家好的那幾株茶就是糯茶。可見“元江糯茶”就是一個典型的文化概念,并不具備品種學意義的名稱。“勐庫大葉茶”顯然也是一個文化概念,但是隨著品種純度的提高,性狀的逐漸統一,這個名稱漸漸具備了更具象的含義,于是“勐庫大葉茶”
成為“勐庫大葉種”。所以,是文化觀念造就了品種,而不是基因造就了品種。
勐庫茶的品質世界,但長期作為原料輸出地,勐庫在外界的知名度卻并不高。很多人或許都喝過勐庫茶,卻不一定知道那是勐庫茶。
對勐庫的樹種和人文描寫比較細致。紙張也不錯,只是裝訂不是很好,總擔心會散架。
茶書還是很不錯的,推薦給大家看
喜歡弄茶的人,大多還是有點想法的
一本茶書,一杯清茶,賽過活神仙
墻裂推薦本書,品茶人都應該買的一本書
很喜歡喝茶,也很喜歡這種有品位的關于茶的書籍,在看過里面絕對算的上是精品中的精品
不錯的書,電子書既經濟又實惠。大家可以好好讀。
很好很好哦
很多勐庫茶人的格局在發生改變,他們不僅從商業的角度看勐庫,還在考慮如何保護和經營好這個地方。
正版圖書 ,包裝不錯 , 整體感覺不錯 ,
茶可以修養一個人身心,在寂寞的時候有茶的陪伴,
合貫穿始終,J貼近生活。體味茶文化的精髓,受益一生
非常有可讀性的一本書,從中領略各個季節的茶滋味
普洱茶到茶道、茶藝、茶史,都很詳細,太喜歡這本書了
作者對茶的感悟,更多是對生活的感悟。不同時節,不同茶味
書中的各種唯美的茶具茶葉還有風景的插圖了,簡直美膩的一本書
單翻翻,感覺不錯,至少一個封膜,不會像其他書似的破破爛爛。快遞給力
此書頗為適合入門者,按照節氣采茶次序,對各種茶進行實踐式的探究
因茶而入味,人因書而起茶心。一頁一頁的讀去,如季的茶香,溫潤了滿眼滿心。
一本好書,因為喜歡茶,對介紹茶的書很關注,這本書有茶,有人,有故事,更有道
很喜歡喝茶,但一直都是亂喝。覺得懂茶的人很美,所以特想學習下。這本書很好
真的很棒,拿到很厚的一本,比想象的厚。而且關于茶的什么都有,買茶的內容很實用,
“啜過始知真味永”茶路上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又何嘗不是一盞盞百味俱全的茶湯?
喝茶卻對茶的采摘,烹制,器皿等一無所知,不免被人看作附庸風雅。這是圖文并茂的一本書
將這些年的茶思茶語記錄下來,直到終于化為這手頭豐厚的文字,是一直堅持不懈的“又一杯茶”。
者用略帶古風的話語,為讀者娓娓道來了一段關于茶的旅行,更讓人覺得,這并非是說茶,而是說生活。
很值得一看的書,充滿了人文氣息與關懷,筆觸樸實生動,讀之書仿若游歷于各處名山茶場,值得回味。
現在已經成了當當的鐵桿粉絲了,每次買書都是第一個想到當當,這本書紙質很好,有圖有解說很形象
很喜歡這本關于茶的書。之前也買過一些,但是大部分都屬于那種紙張多,里面沒什么內容的,而且內容多是非常重復,這本書就跟他們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