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覓曲記圖書
人氣:44

覓曲記

文化隨筆。本書是韋力對歷代著名曲家及小說家的梳理及遺跡尋訪,屬于"傳統文化遺跡尋蹤"書系中一部。此書系以歷史上為中華文明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為線索,尋覓探訪他們留存于今的遺跡。這一寫作既是對文明的保存,...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韋力]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32163489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10
  • 印刷時間:2017-10-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文化隨筆。本書是韋力對歷代著名曲家及小說家的梳理及遺跡尋訪,屬于"傳統文化遺跡尋蹤"書系中一部。此書系以歷史上為中華文明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為線索,尋覓探訪他們留存于今的遺跡。這一寫作既是對文明的保存,尤其是重新發掘那些為人所忽視部分,也是對現代中國的留影。藉由這些人物描畫出作者個人對古典中國的整體認識,立體地呈現何為"凡漢皆好"。

編輯推薦

百余善本古籍 數年實地尋訪

追溯戲曲星河燦爛 勘訪小說悠悠遺蹤

藏書家韋力以一己之力 踐行傳統文化“洗心”之旅

附贈精美仿古尋蹤輿圖一張

附贈國家郵政正版首發圖書出版主題紀念郵票一枚

作者簡介

韋力,號芷蘭齋,著名藏書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兼職研究院。憑個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萬冊,四部齊備,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著有《古書之愛》《古書收藏》《芷蘭齋書跋集》《得書記》《失書記》《覓宗記》等,另有與安妮寶貝合著《古書之美》。

目錄

目 錄

在線預覽

關漢卿: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

關漢卿是元代四大戲曲家中名氣最響的一個,李占鵬在《關漢卿評傳》一書中稱:“關漢卿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戲曲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意境優美的散曲和情節動人的雜劇,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開山祖師,在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李占鵬在這里用上了“最偉大”這樣級別的字眼,然而關漢卿在歷史上雖然有著不小的名氣,但還未曾達到“最”的級別,這種至高無上評價的出現,已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事了,其中的原因我在下面再細聊。

然而,這位偉大人物的生平至今還是一筆糊涂賬,因為跟他生平有關的歷史記載特別稀少,而學界廣泛引用者,總計有三個出處。一是鐘嗣成的《錄鬼簿》,該書中有關關漢卿的記載僅有下面這幾個字:“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二是元代熊自得在《析津志》內的記載:“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于辭章者,久矣。”第三則是朱右在《元史補遺》內的記載:“關漢卿,解州人,工樂府,著北曲六十本。世稱宋詞元曲,然詞在唐人已優為之,唯曲目元始,有南北十七宮調。”

以上三處記載對關漢卿的生平事跡少有談及,且跟他有關的名、字、號、籍貫、學業、職業等,不但相互之間有矛盾,同時太多地方語焉不詳。我們先說說他的名。

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稱:“關漢卿(1225?—1300?),字漢卿,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戶籍屬太醫院戶,但尚未發現他本人業醫的記載。”

由這段描述可知,關漢卿字漢卿,但他的名是什么,文中沒有提,只是說他號“已齋叟”,是大都人,屬于醫戶。這段描述基本是本自鐘嗣成的《錄鬼簿》,的區別是《錄鬼簿》上說關漢卿的職業是“太醫院尹”,而非“太醫院戶”。

然《析津志》上卻說,關漢卿的名叫“一齋”。對于“一齋”二字,相關學者都認為這是號,而非名,只是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目錄版本學家趙萬里先生認為,“一齋”就是關漢卿的名。(《關漢卿史料心得》)

而此后不久,胡季在《樂府群珠》發現了五首小令,署名為“一齋”,故這一發現被視為關漢卿名“一齋”的證據。然而相關學者對此表示了異議,故這種認定未能得到學界的普遍首肯,因為大多數學者認為,“一齋”乃是“已齋”之誤。按照《錄鬼簿》的說法,關漢卿號“已齋叟”,因此,“一齋”仍然是關漢卿的號,而非名。總之,關漢卿是他的姓加字的組合,而他的名,至今未能搞清楚。

關漢卿的籍貫也有三個說法:《錄鬼簿》說他是大都人,《析津志》說他是燕人,《元史補遺》說他是解州人。雍正年間所修的《山西通志》以及蔡顯的《閑閑錄》,都支持解州人這個說法,然而到了近現代,吳梅和王國維都認為《錄鬼簿》說得對,關漢卿應當是大都人。

除此之外,乾隆年間所修的《祁州志》卷八《紀事》中有“關漢卿故里”一條,文中說:“漢卿,元時祁之伍仁村人也。”而這里所提到的“伍仁村”,今屬河北省安國縣伍仁橋鄉。由于此條的出現,又給關漢卿的故里多一種說法,即他是安國縣人。

關于這一條有個重要的依據,那就是他葬在了這里,至今他的墓仍有留存。但對于這一條,也有人表示疑問,比如李占鵬認為《祁州志》對該條的記載,沒有把關漢卿放入人物志,而是放在了紀事。為什么會這樣呢?李占鵬覺得,這是因為修志的人認為,對于關漢卿是祁州人只是個民間傳說。

關于關漢卿的職業,《錄鬼簿》上說他是“太醫院尹”,按照《元史 百官志》上的規定:“太醫院,秩正二品。掌醫事,制奉御藥物,領各屬醫職。”這個職位足夠高,然而《百官志》中沒有寫明太醫院的較高長官名為“尹”,并且金、元兩代的《職官志》中都沒有這個稱呼。顯然,這種說法很可疑。

然元代有“醫戶”之說,因此,后世學者猜測這“尹”字有可能是“戶”字之訛,因為這兩個字的字形很相像,所以《中國文學史》上說關漢卿“其戶籍屬太醫院戶”。對于這種說法,最早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王季思所提出,據此他認為關漢卿:“只是一個通常的醫士,或者在太醫院兼有一些雜差。”

既然關漢卿是醫戶出身,那他會不會看病呢?《中國文學史》上說“尚未發現他本人業醫的記載”。然而關所撰的《拜月亭雜劇》在第二和第三折中,有對醫藥和病癥的描寫,那幾段描寫看上去頗為專業,故而李占鵬認為:“關漢卿不僅是一個醫戶,而且是懂得醫術的醫戶。”

關漢卿的學歷被前人稱為“解元”,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蔣一葵《堯山堂外紀》一書中所提到《鬼董》跋。該跋中說,《鬼董》是關漢卿的作品,而該書的后跋是元泰定丙寅臨安錢孚所書,其中有“關解元之所傳”,于是有人就說關漢卿曾是解元。

然而元朝初年的科考十分罕見,元太宗九年的那一場開科,所錄取者均為名士,且正史上均有傳記,上面沒有關漢卿的名字,如果他考中了進士,那么《錄鬼簿》和《析津志》肯定都會有記載。接下來的一場考試則到了元皇慶二年,這與上一場相隔了六十余年,以關漢卿的年齡來推斷,即便他仍然在世,那也快一百歲了,不太可能再去參加科考。

關漢卿的生卒年,也同樣是一筆糊涂賬,為此近代學者做出了多種推論,比如鄭振鐸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說:“《錄鬼簿》稱漢卿為已死名公才人,且列之篇首,則其卒年至遲當在1300年以前,其生年至遲在金亡之前的二十年(即1214)。”而孫楷第則認為,關漢卿生于宋淳祐元年至十年,卒于元延祐七年至泰定元年。然胡適卻認定關漢卿生于金興定四年至正大七年,而卒年則在元大德四年以后,王季思基本認可這種說法。

由以上這些可知,這位偉大的戲曲家,后世雖多有研究,可是關于他的情形卻沒有一個是清晰明了者。雖然如此,這一點兒也不影響他的偉大,因為他在元朝之時就已經是很有名氣的曲作家,但卻并非如后世所言為元曲四大家之首。

關漢卿的具體生平事跡,元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有一段形象的記載:“大名王和卿,滑稽挑達,傳播四方。中統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異常。王賦《醉中天》小令云……由是其名益著。時有關漢卿者,亦高才風流人也。王常以譏謔加之,關雖極意還答,終不能勝。王忽坐逝,而鼻垂雙涕尺余,人皆嘆駭。關來吊唁,詢其由,或對云:‘此釋家所謂坐化也。’復問鼻懸何物,又對云:‘此玉箸也。’關云:‘我道你不識,不是玉箸,是嗓。’咸發一笑。或戲關云:‘你被王和卿輕侮半世,死后方才還得一籌。’凡六畜勞傷,則鼻中常流膿水,謂之嗓病;又,愛訐人之短者,亦謂之嗓,故云爾。”

這段記載談的是名為王和卿的一位元代曲作家,此人的名姓在《錄鬼簿》中有所記載。這位王和卿生性詼諧,他經常取笑關漢卿,顯然關漢卿斗不過他。某天,王和卿坐在那里突然就去世了,然而他的鼻涕卻流了下來。眾人吃驚于死人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于是問關漢卿這是何故。關漢卿告訴眾人這叫“嗓”。嗓有兩意,一是指牲口太過勞累,受傷后鼻中流膿水,這叫嗓病;二者,喜歡揭人之短也叫“嗓”,故關漢卿在這里用的是雙關語。對于這段記載,趙建坤認為這是“小說家言”,原因就是文中記載得太過詳細。

對于關漢卿的另一則生平細節描寫,則出自明代楊慎的《詞品》,該書卷一有《白團扇歌》,里面提到關漢卿曾看上一位從嫁來的媵婢,為此他寫了首小令:“鬢鴉、臉霞,屈殺了將陪嫁。規摹全似大人家,不在紅娘下。巧笑迎人,文談回話,真如解語花。若咱、得他,倒了蒲桃架。”看來,關漢卿對這位婢女動了真情。

此事很快讓他夫人發覺了,這使他的美夢成空,然而吳梅卻在其所撰的《顧曲麈談》第四章《談曲》中,有著別樣的說法。吳梅說,上面的那首小令是關漢卿特意寫給他夫人的,希望他夫人能夠成全自己的好事。其妻看到后,也給他寫了首小令來作答:“聞君偷看美人圖,不似關王大丈夫。金屋若將阿嬌貯,為君唱徹醋葫蘆。”看來,他老婆也是位醋意很濃者,她以這種方式拒絕了關漢卿的企圖。

也正因關漢卿的生平流傳事跡太少,故后世多從他的作品中尋找線索,比如他寫過一組名為《不伏老》的散曲,相關學者把此視為他個人生平的描寫,關漢卿在此曲中自稱“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看來,他有著蔑視一切的氣概。

而對于個人的愛好,他又有著這樣的詳細描寫:“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而最受后世夸贊者,則是他的那句“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一粒銅豌豆”,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他才能寫出那么多受到后世夸贊的作品。

關于關漢卿在元曲上的地位,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有過這樣一段形象的比喻:“今王實甫《西廂記》為傳奇冠,北人以并司馬子長固可笑,不妨作詞曲中思王、太白也。關漢卿自有《城南柳》《緋衣夢》《竇娥冤》諸雜劇,聲調絕與‘鄭恒問答’語類。《郵亭夢》后或當是其所補。雖字字本色,藻麗神俊大不及王。然元世習尚頗殊,所推關下即鄭,何元朗亟稱及時。今《倩女離魂》四摺大概與關出入,豈元人以此當行耶?要之公論百年后定,若顧、陸之畫耳。”胡認為,元曲及時大家非王實甫莫屬,他把王實甫比喻為詩歌界的曹植和李白,關漢卿雖然也字字本色,卻比不上王實甫。

而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卷六十八中稱:“元人樂府稱關、馬、鄭、白為四大家。”這里把關漢卿列為了四大家之首。

其實將關、鄭、白、馬四大家并稱者,最早見于元周德清《中原音韻自序》:

泰定甲子,存存托友張漢英以其說問作詞之法于予,予曰:“言語一科,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盛,則自縉紳及閭閻歌詠者眾。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制作,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字暢語俊,韻促音調;觀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補于世。其難,則有六字三韻,‘忽聽、一聲、猛驚’是也。諸公已矣,后學莫及!”

對于關漢卿在劇作上的成就,明王驥德在《王實甫關漢卿考》中說:“按元大梁鐘嗣成《錄鬼簿》,載王實甫、關漢卿,皆大都人。漢卿,號已齋叟,為太醫院尹。或言關漢卿嘗仕于金,金亡,不肯仕元,為節甚高。實甫、漢卿,皆字,非名也。”在這里,王驥德將王、關并稱,并且把王排在了前面。

明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稱:“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馬之辭老健而乏滋媚,關之辭激厲而少蘊藉,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及時。”這里談到了元曲四大家,但把關漢卿排在了第三位,然而這卻是元曲四大家一說最早的出處。

雖然說王驥德在上面把王實甫排在了關漢卿之前,然而他在自己的文中也沒有將四者的順序固定下來。到了清代,這樣的順序也依然有著變化,比如焦循在《劇說》中稱:“作近體難于古詩,作詩余難于近體,作南曲難于詩余,作北曲難于南曲。總之,音調、法律之間,愈嚴則愈苦耳。北如馬、白、關、鄭,南如《荊》《劉》《拜》《殺》,無論矣。”焦的順序則為馬、白、關、鄭。而吳梅村在《雜劇三集》序言中稱:“金元之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接。一時才子,如關、鄭、馬、白輩,更創為新聲以媚之。”這里又變成了關、鄭、馬、白。

究竟有多少種排列組合方式,趙建坤在《關漢卿研究學術史》中做出了如下的總結:“關鄭白馬(周德清、胡侍、王驥德);馬鄭關白(何良俊);關馬鄭白(蔣一葵、朱彝尊);王馬關鄭、王關馬白(王驥德);鄭馬關白(沈德符);馬白關鄭(焦循);關鄭馬白(吳偉業、阮葵生);王白關鄭(鄒式金);王關馬鄭(孫振棫)。”而后他做出了如下的結論:“‘關馬鄭白’這樣的簡稱,明代論者也有將‘關鄭白馬’四人并稱的論述,但主要是因為這一簡稱一定程度可以極為方便地指代元曲創作高峰。這不是一個具有所謂‘公信力’的稱謂,難以傳達出諸如‘班馬’‘李杜’這類文學史概稱所包含的信息或意味。”

由此看來,今人多稱關漢卿為“元曲四大家之首”,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感情上的偏私。為什么會這樣呢?從現有的歷史文獻看,把關漢卿列為元曲及時大家者,應當是王國維先生,《王國維戲曲論文集》中,記載有這樣一段話:“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依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及時。白仁甫、馬東籬,高華雄渾,情深文明。鄭德輝清麗芊綿,自成馨逸,均不失為及時流。其余曲家,均在四家范圍內。唯宮大用瘦硬通神,獨樹一幟。”

王國維在這里不但按照關、白、馬、鄭來排順序,同時他明確地點出關漢卿“當為元人及時”,而后他也做出了這樣一段形象的比喻:“以唐詩喻之:則漢卿似白樂天,仁甫似劉夢得,東籬似李義山,德輝似溫飛卿,而大用則似韓昌黎。以宋詞喻之:則漢卿似柳耆卿,仁甫似蘇東坡,東籬似歐陽永叔,德輝似秦少游,大用似張子野。”在這里,王把關比喻成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以及宋詞中的及時位專業詞人柳永,可見其把關漢卿看得是何等之高。

然而關漢卿取得如日中天的地位,則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其原因正是關漢卿性格上的反叛,而他的這種性格契合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社會意識形態。很快,對于關漢卿的研究,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顯學,幾乎很多文人都參與到這場文化運動中,比如1955年李束思在《關漢卿底〈竇娥冤〉》一文中,評價該劇說:“反映了元代在蒙古奴隸主黑暗統治下的中國社會情況和人民生活;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英雄精神,它傳達了人民反抗一切壓迫、爭取獨立生存的要求及強烈的情感。”

王季思在1956年發表了《談關漢卿及其作品〈竇娥冤〉和〈救風塵〉》等一系列文章,他在《關漢卿和他的雜劇》等文中,以人民性來評價關漢卿的藝術成就,王在文中稱:“即就這僅傳的十五種雜劇看,它內容包含的豐富和藝術創作上的造就,確是達到空前的高度;不但使與他同時的馬致遠、白仁甫為之黯然失色;即明清兩代的南戲傳奇作者,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過他的成就的。”

到了1958年,關漢卿被世界和平理事會評為“世界文化名人”,并且專為此出了一套紀念郵票。這一年全國各地都展開了紀念關漢卿戲劇創作七百周年的文化活動,而革命家也為此寫了題詞,這個題詞的及時段和第三段分別為:

“關漢卿接近下層人民,熟悉人民語言和民間藝術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為元代雜劇的奠基人,使他在思想上,在藝術上能發出炫耀百代的光彩。”

“關漢卿是一位現實主義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家,因此他不是爬行的現實主義者,而是有思想有理想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者,這值得我們紀念和學習。”

那時,田漢寫出了話劇《關漢卿》,此劇影響很大。郭沫若看后,在給田漢的信中稱贊道:“我一口氣把您的《關漢卿》讀了,寫得很成功。關漢卿有知,他一定會感激您。”至此,關漢卿成為了元代戲曲家中及時的位置。他流傳至今的十八出劇作,也地受到了學界的關注。而他所寫的《竇娥冤》,則被視為關漢卿的代表作。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razaes**的評論:

覓曲記 作者結合實地考察和一些歷史八卦來寫略顯枯燥繁瑣的戲曲小說考證,既活潑有趣,又客觀嚴謹。

2017-11-23 07:14: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佩服韋力先生

2017-11-15 09:36:3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價格貴了點,一本比覓詩記一本還薄

2017-11-15 12:02: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不錯 就是有點瞌角

2017-11-15 21:05:05
來自夜***(**的評論:

書價不合理,太高定價。書的內容為普及性讀物

2017-11-18 09:37:3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的一本書,很喜歡,非常值得細細欣賞,閱讀。

2017-11-18 22:42:12
來自李樂之**的評論:

覓曲記 文化尋蹤系列之一,韋力先生大作,值得收藏。

2017-11-21 06:30: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覓曲記 韋力先生力作,值得收藏。

2017-11-21 06:53: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韋力收藏大師的作品一直在收藏中,把古代和現在結合到一起,緬懷前人。

2017-11-16 16:52:42
來自北水布**的評論:

很棒的正版書

2017-11-13 09:04:02
來自wzq0168**的評論:

覓曲記 非常好、非常好!

2017-11-13 14:52:08
來自真如軒**的評論:

覓曲記 非常好的一本書

2017-11-13 23:11: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韋力的書一般都比較貴,已經買到覓詩記和書樓覓蹤兩種,都是活動價,書中的圖片較多也很清晰,用紙不錯,所以偶然看到半價的覓曲記也就買一本,稍覺遺憾的是所附的圖片中,書影少了些。

2017-11-14 15:52: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不錯書不錯

2017-11-14 19:01:47
來自翼翼歸**的評論:

一直在當當網購書,都忘了新華書店了

2017-11-14 21:44: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韋力出品,當屬精品。尋蹤傳統文化遺跡,值得一讀

2017-11-08 11:44:31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