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先生在文博界和民俗界的影響,是無人能比擬的:只要是王世襄鑒定過或收藏過的東西,就是品質的保障。他生前收藏的宣德爐、古琴、家具、古跡等,在幾次拍賣專場中均以創(chuàng)紀錄的天價成交,都引起行內的轟動;他生前所寫的隨筆、論文、專著、詩歌等,出版后無不引起轟動;他生前為征集保護中國古代文物所做出的貢獻,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王世襄先生是如何取得這些成就的呢?他豐富多彩的人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為人所關注。尤其是文博界和民俗界的人們,更是對王世襄先生的人生經歷更感興趣。著名人物傳記作家竇忠如,王世襄先生生前的小友,他筆下的《奇士王世襄》真實記錄了一代奇人的人生之路。數(shù)百張彌足珍貴的照片,立體再現(xiàn)了王世襄多彩多姿的人生傳奇。相信該書的出版,將會引起愛好王世襄的人們的極大關注,將在出版界引起新的轟動。
竇忠如,字子徽,號嘉山,安徽滁州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中國獨立精神和踐行能力的學者型青年傳記文學作家"之評。1991年攜筆從戎,戍邊塞外,十年軍事新聞路,千篇文章攜囊中;2004年拋卻羈絆,棄"官"歸隱,潛心研習傳統(tǒng)文化,矢志讀書著述怡性。
出版著作有《王國維傳》《梁思成傳》《羅哲文傳》《世間絕唱——梁思成與林徽因》《北京清王府》《霧開清西陵——中國一處帝王陵墓群寫實》《大匠蹤跡》、畫說漢唐文化叢書》(《驚世奢華——解讀滿城漢墓》卷)、《中國·世界遺產探秘叢書》(4卷,中文繁簡體兩種版本)、《中華國寶之謎叢書》(及時輯5卷)、《中華古建名勝叢書》(3卷)等數(shù)十部,有多部著作再版或重印,相關內容也被各類學術著述征引或報刊轉載評介,并多次應邀做客央視和香港鳳凰衛(wèi)視等主流媒體傳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序言:文博名家鴻儒哲匠
古建班門習調研
雜草叢中勘古墓
旋螺殿下測飛檐
陪都共赴護瑰寶
學社辛勤復匯刊
其他
自序
及時篇:燕市少年不輕狂天縱奇才顯鋒芒
及時章:官宦世家玩樂少年
第二章:書香門第中西教養(yǎng)
第三章:求學燕京瀟灑游藝
第四章:發(fā)憤向學潛心論畫
第二篇:情系故宮立志強浪跡天涯追寶忙
第五章:寇入京城求職陪都
第六章:營造天地哲匠引路
第七章:戰(zhàn)后追寶功莫大焉
第八章:圓夢故宮雜務纏身
第九章:游歷歐美觀讀名畫
第十章:立志強館終成一夢
第三篇:歲月蹉跎苦作樂雅集競學皆佳客
第十一章:自謀出路史話樂舞
第十二章:芳鄰雅集嘉園競學
第十三章:自我"革命"藏品復歸
第十四章:放逐咸寧昂首作花
第四篇:潛心學術盛名揚不遺余力玩收藏
第十五章:蠖公授命磨劍漆藝
第十六章:匠作則例憾有遺篇
第十七章:搜研家具撰述"圣經"
第十八章:刻竹小言寄托深情
第十九章:雕刻集影美不勝收
第二十章:癡情書畫源于慈家
第五篇:民間絕學奏華章 吃喝玩樂皆登堂
第二十一章:飛鴿傳音撰文藏器
第二十二章:秋斗冬懷"六憶"華章
第二十三章:架鷹逐兔"鷹篇"飛揚
第二十四章:訓狗逛獾古譜有道
第二十五章:范匏火繪彰顯絕藝
第二十六章:君子近庖治嘗美饈
第六篇:琴瑟和鳴感天地錦繡成堆音繞梁
第二十七章:藏遣有界心地高遠
第二十八章:琴瑟和鳴感天動地
第二十九章:自珍博愛國之為重
第三十章:錦繡成堆余響不絕
附錄一:西清王氏世系表
附錄二:王世襄年譜簡編
及時章:官宦世家 玩樂少年
民國三年(1914)5月25日,恰似烈陽灼照后一泓溫熱池水般的古老北京城,表面看似平靜如初,內里實則如湯滾沸,因為就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大總統(tǒng)已經兩年多的項城袁世凱正在策劃復辟帝制,加緊實現(xiàn)他做洪憲皇帝的美夢,這是攪亂所有渴望獲得真正民主自由的國人心靈的一種逆流之舉。其實,一生精明且善于算計的袁項城應該能夠預知他的這一美夢即便勉強實現(xiàn),也會在極短時間內被革命黨人那猛烈的槍炮聲所驚破。不過,這種狂風暴雨來臨前波瀾不驚的時局,卻似乎絲毫也沒有影響到東城區(qū)芳嘉園胡同里一座四合院內的喜慶氣氛,因為這個仕宦之家正在迎接著一個新生命的到來,這就是本書的主人公——王世襄。
配圖001 1歲王世襄在父親王繼曾懷抱中
乳名"長安"的王世襄,是時任北洋政府外交部條約司官員王繼曾的三公子,也是深受母親金章這位民國年間最著名女畫家寵愛和影響的一個孩子。既然生養(yǎng)在這樣一個家庭里,現(xiàn)在我們就乘著嬰兒王世襄還沒有什么特別事件需要記述的時候,來對這個官宦世家的歷史情況作以介紹,因為這對于王世襄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確實,作為福建福州望族之一的王氏家族,雖然是其先祖自明朝時從江西搬遷來的移民,但是進入清朝后這個家族不僅出過進士出身、治理一方的封疆大吏,也出過狀元及第、直陳時弊的耿介貞臣,還出過躋身洋務、從事外交的駐外使節(jié),所有這些都對王世襄的品行養(yǎng)成有著潛移默化或者較為直接的影響。
如此,就讓我們首先翻開《清史稿》或《清史·列傳》,來看一看王世襄高祖王慶云的生平史略吧。清嘉慶三年(1798)出生在福建省閩縣(今福州市鼓樓區(qū))城內燈籠巷的王慶云,字雁汀,又字家镮,號賢關,自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舉后曾五次進京參加會試,但是都榜上無名,直到道光九年(1829)才在己丑科會試時高中進士榜,隨即被朝廷授予散館編修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此后,王慶云以其"究心財政,窮其利弊"的政治經濟才能,在仕宦道路上可謂是青云直上,歷任廣西鄉(xiāng)試正考官、貴州學政、文淵閣校理、翰林院侍讀學士、通政副使、順天府尹、陜西巡撫、山西巡撫、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四川總督、兩廣總督和工部尚書等官職。在每一任內,王慶云都能夠革新除弊做出的政績,特別是在經濟財政研究方面,他不僅善于清理各地財政上的積欠虧空,而且在制定經濟政策方面也頗多新議,所著記述清朝初年至道光年間關于朝廷財政狀況的《石渠余記》(原名《熙朝紀政》全五冊,稿定后改此名)一書,對于今天研究清朝經濟歷史的學者專家來說,依然有著重要的史料參考價值。這位精于財政、勤于政事的一代能吏,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和同治四朝,不幸于同治元年(1862)3月在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任上病累而卒,享年64歲。
王慶云逝后,朝廷賜謚"文勤",遂入祀山西名宦祠,同治八年(1869)歸葬福建省閩縣西門芋坑山,傳世著述除了《石渠余記》外,還有《王文勤公日記》《王文勤奏稿》《石延壽館文集》《荊花館遺詩》和《西清王氏族譜》等刊行。
參閱西清王氏世系表可以得知,文勤公生有二子,一名傳璨,一名傳瑚,王傳璨就是王世襄的曾祖。遺憾的是,筆者限于手邊資料缺乏之故,如今對于傳璨公的詳情還暫不太知曉,只知道他有三個兒子:長子王仁堪、次子王仁熟和三子王仁東。其中,王仁東就是王世襄的祖父,曾任內閣中書、江寧道臺等職,為官后便將全家從福建福州搬遷到了京城,這是西清王氏家族一支脈定居北京的開始。至于王世襄的那兩位伯祖王仁堪和王仁熟,我們從相關資料中雖然不曾見到關于王仁熟的文字記述,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王仁堪的了解,因為王世襄在回憶文章中曾多次提到他的這位狀元伯祖。
確實,這位在光緒三年(1877)丁丑科考中及時甲及時名即頭名狀元的王仁堪,字可莊,不僅是當朝一位以廉潔愛民著稱的難得清官,而且還是一位條陳時弊上疏彈劾過大臣崇厚喪權辱國等行為的忠諫之士,更是一位敢于直言諫阻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繕頤和園的循吏。也許正因如此,這位以狀元之榮耀邁入仕途的王仁堪,除了出任過鎮(zhèn)江和蘇州知府等地方官職外,其他諸如修撰、督山西學政、歷典貴州、江南、廣東鄉(xiāng)試及入直上書房等,都是一些難以施展政治才能的文化教育工作。
不過,王仁堪自光緒十七年(1891)出任江蘇鎮(zhèn)江知府及隨后調任蘇州知府期間,嚴守法度,賑災救濟,開挖渠塘,設置義學,清除積案,事事體恤民生,為了不擾民開設渠塘以防治地方災情,他不僅親自帶頭捐出廉俸以為表率倡導,還馳書向諸多親朋故舊乞捐,以致感動得商賈富戶們紛紛主動捐助,終于在鎮(zhèn)江和蘇州治內開挖支溝別渠水塘數(shù)千之多。如此清廉勤政之能吏,在晚清王朝實屬少見,可也因此使王仁堪積勞致疾,猝然病逝于任上。王仁堪猝死后,輿論中惋惜之辭風聞鎮(zhèn)江和蘇州等地,特別是鎮(zhèn)江士紳鄉(xiāng)民隨即列其政績,籥請當?shù)卮罄粝蛏献嗦?,其中?視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類、培養(yǎng)元氣為任,卓然有古循吏風"之評語。于是,當朝遂頒發(fā)詔書由史館為王仁堪立傳,這就是今天人們能夠在《清史稿》中看到王仁堪這一耿介貞臣光彩人生傳記文字的緣由。
當然,即便王仁堪沒有以上之政績形象,人們也會因為其門生中有一位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維新領袖、文化巨擘梁啟超,而不能不對他肅然起敬。對此,諸多書刊中只提及梁啟超是王仁堪之門生,但并未指出此說何來。于是,筆者一日在翻檢梁啟超自撰生平年譜時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句話:
已丑年十七,舉于鄉(xiāng)。主考為李尚書端棻、王鎮(zhèn)江仁堪。
也就是說,王仁堪在出任鎮(zhèn)江知府一職期間,曾是梁啟超在光緒十五年(1889)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時的主考官之一,這在舊時即表示考官因為恪盡職守為朝廷發(fā)現(xiàn)了真正人才,從此使考官與舉子之間便形成了"恩師"與"門生"之關系。毫無疑問,后來王世襄之所以在其回憶文章中屢屢提到他的這位狀元伯祖,很顯然是伯祖王仁堪所留下的這種清廉正直門風,在他心目中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這從他后來對于自己在"三反""反右"和""中所遭受冤屈始終耿耿于懷的心態(tài)中不難理解,因為那是他不愿意使已經被載入青史典冊中祖輩們所傳門風遭到無端玷污之故。這是后話。
如果說祖輩清廉耿介風派對王世襄的影響還有隔代之嫌的話,那么畢業(yè)于南洋公學后一直從事外交事務的父親王繼曾,那種學兼中西和注重實際的工作作風,對王世襄后來的成長和治學則有著極為明顯的重要影響。不過,父親王繼曾在那種內外交困時局中歷練出的"通達時事",卻沒有被王世襄所繼承,否則他也不會在新中國的多次政治運動中,吃盡"不識時務"之苦難。這也是后話。
其實,對于幼年王世襄性格形成影響較大的并不是祖庭遺風,也不是父親王繼曾的通達干練,而是母親金章的藝術熏染和寵愛。對此,我們在詳細解析母親金章對王世襄幼年成長影響之前,還是梳理一下父親王繼曾的外交歷程吧,這也許對理解我們之所以強調母親金章對王世襄幼年成長有著重要影響之說不無裨益。
在祖父王仁東九個子女中,出生于光緒七年(1881)的王繼曾排行第三,這個號"述勤"的孩子也許寄托著父親的一種希望,那就是追述繼承其高祖文勤公的遺風,也能在仕途上成為名震一方的朝廷重臣。所以,光緒二十八年(1902)當王繼曾從南洋公學畢業(yè)后,便被父親王仁東安排跟隨即將出任清廷駐法公使的孫寶琦前往法國進修,從此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多年的外交生涯。
宣統(tǒng)元年(1909),王繼曾擔任清廷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秘書,旋即改任清廷赴法國留學生監(jiān)督,并偕夫人金章再次遠赴法國就任。民國元年(1912),王繼曾回國后供職于北洋政府外交部任政務司司長,民國九年(1920)又出任中國駐墨西哥公使兼理古巴事務,兩年任職期滿回國后便擔任了由孫寶琦執(zhí)政北洋政府的國務院秘書長一職。民國十三年(1924),王繼曾將留居在上海四年之久的夫人金章及兒子王世襄等人,接回了已經閑置長達十年的北京芳嘉園老宅。
配圖005王繼曾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時的信札
回到民國三年(1914)初便購置的芳嘉園老宅時,王世襄已經年滿十歲了,很顯然他的幼年教育業(yè)已完成,童年性格的養(yǎng)成也基本結束。而在這人生性格大體形成期間,父親王繼曾雖然在出使墨西哥之前為王世襄等幾兄弟聘請了講授傳統(tǒng)國學的家教,但他因為公務繁忙并不能與孩子們朝夕相處,倒是母親金章對孩子們進行了言傳身教。至于留居上海幾年間,王世襄除了與舅舅家?guī)孜槐砀缫煌邮茉谄渫饧医碳茵^多年的那位老學究的國學啟蒙外,更是由母親一手予以教養(yǎng)。對于自幼活潑好動的幼子王世襄來說,他不僅接受了才華橫溢母親金章的藝術熏染,而且還因為二哥王世容于民國九年(1920)不幸夭折之故,得到了母親更多的寵愛甚至是溺愛。所以,出生于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的王世襄在幼年時即便享有很好的多方面教養(yǎng),但是孩提時代應有的頑皮天性也得到了充分張揚。
對此,王世襄后來在接受《中國書畫》雜志訪談時曾經這樣回憶說:
這說來話長,要從我童年說起。我有一個哥哥名王世容,比我大兩歲。他聰明好學,又懂禮貌,親朋都十分愛他。而我則頑皮淘氣,不肯念書,到處惹禍,如上房、打狗、捅馬蜂窩等,親友都討厭我。世容不幸十歲時病故,大家都說"可惜死了一個好的"。我母親剩我一個,不免開始放縱溺愛。
比如,兒時對山雞感興趣的王世襄,因為喜歡雄雉尾巴上那色彩鮮亮美麗的長長羽毛,便在一年春節(jié)時將老家人用來向親戚們送禮的山雞長尾,乘著大人不注意的一瞬間拔了下來,以致大人在笑罵一聲"七歲八歲狗都嫌"之后,只好將禿尾巴的山雞換下來,因為這樣的山雞是不好當作禮物送人的。而這時,將漂亮雄雉長尾插在帽子上當宮花的王世襄,已經搖頭晃腦充當起《三國演義》中那出群英會里的周瑜周公瑾去了。
回到北京之后,在這座歷史文化積淀極為深厚的三朝古都里,特別是由于清季以來入關滿族子弟耽于游樂之故,各種民俗游藝簡直達到了臻善至美的絕妙境地,而這些多姿多彩的玩樂游藝不能不引起受到母親放縱溺愛的少年王世襄的好奇和興趣。于是,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宦家子弟王世襄,便很快在這眾多民俗游藝中找到了興趣激發(fā)點,從而引出了諸多妙趣橫生而又驚險奇絕的玩樂往事來。
配圖006 3歲王世襄(右)與二哥王世容
比如,王世襄在十歲開始養(yǎng)鴿子時,便每天舉著長長的大竹竿驅趕放飛,為的就是聽那"時宏時細、忽遠忽近、亦低亦昂、倏疾舒徐、悠揚回蕩、恍若鈞天妙樂、使人心曠神怡"的央央瑯瑯之鴿哨韶樂。不過,王世襄放養(yǎng)飛鴿實在是與眾不同,或者說玩得也太驚險奇絕令人咂舌了:"我童年養(yǎng)鴿,用的竹竿有兩丈多長,上端拴過紅布條兒、也捆過雞毛撣子。晃動它如揮大旗,覺得很威風,但也感到吃力,幾下子胳膊就酸了,咬著牙還晃,而鴿子卻不甚怕它。于是我就用竹竿磕房檐,啪啪作響,三間瓦房整整齊齊的檐瓦,都被我敲碎了,但鴿子還是不聽指揮。我索性上房騎在屋脊上,揮桿吶喊,逼得鴿子往鄰家的房上落。為了追趕它,常從正房跳到相隔數(shù)尺的廂房上。一次被母親看見,她幾乎暈倒在廊子上。"對此,王世襄晚年時在《大樹圖歌》中歌詠道:
髫年不可教,學業(yè)荒于嬉。
竹欄巢鵓鴿,調弄無已時。
挾桿跨屋脊,揮舞如舉麾。
為愛鈴聲永,那惜飛奴疲。
即便如此,慈愛的母親金章對于王世襄之玩還是始終把握著一條原則的,即"凡對身體有益的都準許玩,有害身體的,則嚴加管教,不許可"。于是,此后的王世襄先是"開始養(yǎng)養(yǎng)蛐蛐(蟋蟀),不僅花錢買,還結伴去郊外捕捉。出一身臭汗,曬得很黑,但步行多少里,也是個好鍛煉,所以母親也準許玩"。關于少年時代結伴或單獨到北京郊外捉蛐蛐的辛苦與玩樂,王世襄后來在絕妙散文《秋蟲篇》的"憶捉"一節(jié)中,曾用文字詳細記述了其中的兩次經歷。
一次,性急的王世襄在立秋之前便將銅絲罩子、蒙著布的席簍、帆布袋、大草帽、芭蕉扇、水壺、破褲褂、灑鞋以及裝蛐蛐用的幾個山罐等準備齊全,因為這是作為一個標準"逮蛐蛐的"應該具備的"行頭"。一切準備停當?shù)耐跏老?,立秋剛過便起了一個大早,然后戴上各種"行頭"出朝陽門,順著古老而雄壯的城墻根往北走,不遠處便是東直門的自來水水塔,來到水塔東墻外再順著小路直行,就可到達胡家樓李家菜園后面的那條旱溝了。這是少年王世襄值得驕傲的地方,因為頭年他曾在這里捉到過一條身長八厘多的青蛐蛐,回到城里后連斗七盆也未曾輸過,直至當年封盆為止。所以,王世襄在不覺中又來到了這條旱溝,遺憾的是由于當年雨水較大,不僅旱溝里蓄滿了水,就連前面的小路也被淹了。
見此情景,王世襄只好挽起褲腿,穿鞋涉水趟過寬達六七丈且飄著黃綠色泡沫的這條水路,來到栽種有一行垂柳的李家菜園北坡,因為他記得北坡下面也有一條溝,每年黃瓜拉秧時菜農便會將瓜秧拋入溝內,以利于瓜秧不受阻礙地蔓延生長,而這也正是蛐蛐喜歡藏身的地方。同樣令王世襄失望的是,不僅這條溝里也蓄滿了水,而從水勢還曾浸漫過坡上,這從柳樹根上那一圈圈黃泥痕跡可以看出,而這種跡象也必然會使蛐蛐早已喬遷了新居。
配圖007 王世襄捉蛐蛐的用具:阿虎槍簽子、罩子、芭蕉扇。
當然,少年王世襄已經不是逮蛐蛐的生手,這時他想起了逮蛐蛐能手傅老頭最愛說的一句話,那就是"溝里有水,咱們坡上逮"。于是,對此深信不疑的王世襄來到西壩河小廟往東通向東壩河的幾條小路間,因為這里還有一道高達一人多高的大坡。來到這道大坡前,只見王世襄一只腳踏在坡下支撐著身體,一只腳則蹬在坡腰上將草踩倒,然后屈膝六十度彎腰向前,右手拿著罩子等候跳出的蛐蛐,左手則用扇子猛扇坡上之草。王世襄之所以用扇子扇,而沒有攜帶逮蛐蛐的常用工具簽子,是因為他明白早秋的蛐蛐還沒有窩,只能在草叢中藏身,所以根本用不著簽子。即便如此,四肢并用的王世襄在將一條三里長的坡埂上下都扇遍之后,雖然不時地有蛐蛐被扇出來,他也是每蛐必扣地及時用罩子去捕捉,但是卻沒有一個值得裝罐的"將軍"蛐蛐,而且還累得每一節(jié)脊椎都酸痛難忍。
于是,索性坐在坡埂盡頭休息的王世襄,任憑額頭上的汗珠像黃豆粒似地滾落下來,而被汗水浸濕的草帽也箍在頭上,使他感覺有些頭昏腦脹,至于已經濕透了的小褂子,也溻在身上使他渾身都極不舒服,那條上半截被汗水浸濕的褲子,下半截則被露水挪濕了,而且還被那些踩斷的草根染成了草綠色。有些懊惱的王世襄,在將小手背過去捶打后背的時候,猛然間悟出了傅老頭所謂"坡上逮"的真意,那就是指沒有被水淹過的坡埂上,才是蛐蛐生活游戲的地方。既然如此,稍稍休息的王世襄便站起身來向四周望了望,到處都是正待成熟的莊稼,什么玉米、谷子、高粱和大豆等等,好一派豐收景象。不過,少年王世襄關心的并不是這些,而是什么樣的地里最能存得住蛐蛐。
依照以往逮蛐蛐的經驗,王世襄明白玉米或谷子地都不好,只有夾種著大豆的高粱地才是蛐蛐生活的天堂福地,特別是被雨水沖刷而倒在地面上的豆棵子,待到水流退后那些與黃土粘在一起的枝葉下面,只要找根小木棍輕輕一翻,便不愁藏在其中的蛐蛐不出來。果然,當王世襄在將豆棵子一壟一壟地翻過去時,還真是接連扣捉了幾只蛐蛐,可依然是一些不值得裝罐的貨色。而密不透風的高粱地,在初秋驕陽毒辣的照射下,那潮濕的氣息一點兒也散不出去,身處其中的王世襄猶如在蒸籠里一般,感到極其悶熱難耐而又焦躁不安。確實,從大清早出門到日已當午,口干舌燥饑腸轆轆不說,辛苦半天竟然沒有捉到一只可以能參加戰(zhàn)斗的"將軍"蛐蛐,這實在讓王世襄感到懊惱不已。
忽然,"撲"一聲,王世襄感到眼前一晃,似乎有一只飛蟲落在了前面的干豆葉上,定睛細瞧,竟然是一條六條大腿又粗又白的黃麻頭青翅殼蛐蛐。說時遲那時快,王世襄猛地撲了上去,但是拿罩子的手卻不停地在發(fā)抖,因為害怕傷了蛐蛐而不敢果斷地扣下去。那條黃麻頭青翅殼蛐蛐見有異樣動靜,又一晃身跳了起來,不過它沒有來個接連三級跳,而是在一跳過后順勢向前一爬,鉆進了懸空在地面上的一顆高粱水根低下。這一回,王世襄沉住氣將雙腿一跪,先是拿罩子迎在蛐蛐前頭,而后輕輕用手指在蛐蛐后面一頂,那條黃麻頭青翅殼蛐蛐便一下子跳進了等候在它前面的罩子里。剎那間,王世襄急忙將罩子扣在自己胸口上,一面用左手去掏山罐,一面三步并作兩步跑出了高粱地。找了一塊平整而雜草稀少的地方后,王世襄蹲了下來,小心翼翼地把那條蛐蛐裝入山罐。這時,手忙腳亂眼睛發(fā)脹的王世襄才放心地仔細端詳著這條黃麻頭青翅殼蛐蛐,這雖然是一條只有七厘多長的蛐蛐,但長相確實是一員"戰(zhàn)將"模樣。
王世襄將這只山罐捆好后,又一次鉆進了那片高粱地,經過一番苦戰(zhàn)后共逮了七條蛐蛐,但還是沒有一條真正個大體壯而堪當"領軍"的蛐蛐。而這時,太陽已經西斜,疲累焦渴難耐的王世襄鉆出高粱地,整理好"行頭"和"戰(zhàn)果",來到了西壩河面前的一家茶館里。在接連喝下七八碗茶水后,王世襄又把山罐打開來,仔細看了又看,比了又比,七條蛐蛐中竟有三條不夠格。于是,王世襄把那三條不夠格的蛐蛐送進席簍后,起身出了茶館,放開腳步開始往家走去。在半路上,王世襄遇見一個賣燒餅的小攤,可他只吃了兩個就不再想吃。原來,逮蛐蛐的人總是只知道口渴而不感到饑餓,只有到家歇過疲乏之后,才會想起飽餐一頓呢。
即便逮蛐蛐需要付出如此之辛苦,宦家少年王世襄卻樂此不疲,而且第二年竟將目的地選在了北京城西北郊的蘇家坨。原來,這個離溫泉不遠但離市區(qū)較遠的地方,早在《魚蟲雅集》中就曾確證是有名的蛐蛐產地,特別是清末民初時期這里所產蛐蛐,其身價竟然遠遠高于蛐蛐盛產地山東所出之蟲。當然,少年王世襄對于蘇家坨之盛名,更多的是從京城里蛐蛐玩家趙子臣口中所得知。記得趙子臣曾經這樣說,蘇家坨不僅坡高溝深,而且是一道連著一道、一條套這一條,所產蛐蛐既大又好,身長七厘的比比皆是,據(jù)說那里還有專為逮蛐蛐者開設的住店,而每年住在那里逮蛐蛐者竟然多達二三十人,并每人都能逮回一挑的蛐蛐來。這自然成了少年王世襄逮蛐蛐的理想勝地。
于是,在一個已近白露的時節(jié)里,王世襄在攜帶好早秋使用的那套"行頭"之外,又專門配備了一把阿虎槍簽子和一只大電筒,因為此行需要三天時間,他還想嘗試嘗試"夜戰(zhàn)"的效果。
這天清晨,王世襄騎上他的那輛載重單車開始向蘇家坨出發(fā),由于路程實在太遠,他到達時已經過了中午時分。不過,心情激奮的王世襄一刻也不愿耽擱,隨即根據(jù)由蟲販長腿王所畫草圖,找到了住在村西其熟識的老王頭的家。說明來意后,王世襄還提起是由長腿王所介紹,故老王頭同意在他家借住幾天。當天下午,王世襄沒有急著去逮蛐蛐,而是走出村莊察看了一下地形。確實,這里正如蛐蛐玩家趙子臣所言,那一道道坡和一條條溝就分布在面前大片的田野間,王世襄似乎已經聽到了蛐蛐那洪亮而雄渾的合唱聲。
第二天一大早,王世襄便順著出村的大車道向西北走去,在拐到一條岔路上轉了一會兒,終于找到了一道土好草豐的長長坡埂。不過,王世襄在用芭蕉扇扇了十來丈長草地后,卻不曾看見一條蛐蛐跳出來,想來這個季節(jié)它已經有了窩。于是,王世襄將扇柄插進后背褲腰帶里,改用阿虎槍簽子向可能有窩的地方扎了起來。已經諳熟此道的少年王世襄,沒有將阿虎槍簽子直接扎向蛐蛐窩,而是扎在距離窩門稍遠處,這樣做的目的是以防簽尖直接扎到蛐蛐,而后再輕輕搖撼阿虎槍簽柄,這也是為了撼動的泥土不至于擠壞蛐蛐。由此可見,以這種方法逮蛐蛐,還是需要一定耐心的。就這樣,王世襄一連扎了二三十下,還是不見有一條蛐蛐出來。隨即,王世襄改變方向用阿虎槍簽子再扎,終于搖晃出一條約有七厘長的紫蛐蛐來,這就算是開了張。這實在是一條望不到盡
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說:"在文博界,王世襄可以說是及時流的專家,很多專家某一方面的研究可能很深,但是能夠像王世襄那樣既深又博的,卻很難找到一個。他的生活環(huán)境、經歷、個人關系很多方面造就了他`京城及時玩家`的地位,現(xiàn)在很難再能夠出像他這樣的人。"
馬未都說,王世襄《明清家具研究》的出版讓明清家具價格陡升,海內外的人都來跟著收藏了。自己后來走上收藏的道路,無不受到王世襄的影響:"王世襄對我的影響,仍然是他那種非常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他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舊社會他可能是貴族身份,后來沒落了,不斷遭遇到打擊,無論人生多么低谷,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功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著名主持人王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為王世襄正名說,"說王老是收藏、國學、文學大家都可以,叫情趣大師似乎也可以,但還是顯得輕了一點,他承載得太多太多"。
很好,很滿意。
很好,一直想買,舍不得銀子,心里一直癢癢的,這次,趁著活動,第一時間入手,性價比很高,很合心意,買的多,得慢慢看。
價格便宜,非常滿意。
當當網活動價格優(yōu)惠,書質量可以,印刷清晰。
已經在當當網買好幾年的書了,書的質量一直非常好,是正版,以后會一直在當當網買書和其它東西的!
非常滿意,質量好,很喜歡
王老是我最欽佩的人!
久聞王世襄先生
書本裝幀很好,書本內容也值得閱讀!
長知識的一本好書!
確切來說,王世襄先生的“玩”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上的。
書太大.雖圖多都是無關的圖.無專門圖頁.失望了點
一個高中生寫出這個水平來也算及格了。 隨便打開一頁都有 不過 確實 當然 其實 對于 對此在造句。這本書真是他一個人寫就的?
奇士的一生是應該點贊的!他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優(yōu)點!看到了一顆愛國之心。
傳記寫得一般,抄錦灰堆內容太多。不如直接看王世襄原著更好!還是王大師的文字更勝一籌,傳記失敗之處就在于抄王原著太多,傳記文筆與王著無法相提并論。
好厚重的一本書,閱讀起來不是太方便,但是內容很全面,把王老先生的主要生活脈絡都寫了
敬仰王老先生很長時間了,這次當當打折,終于能買回家了,書挺厚,里面還有圖片
這本書是給老公買的,老公喜歡研究老物件兒,什么都涉獵,跟奇士有點點像哦,向奇士學習,讓老公玩的快樂。
書不錯,正版圖書,印刷質量與紙張很好,當當網圖書值得信賴。
竇忠如,有“中國最具獨立精神和踐行能力的學者型青年傳記文學作家”之評。
懷才不遇,卻以其他不顯世的東西顯世留名,怪也哉
第一次在當當網上面買書,物流很快星期四晚上下單第二天上午就到了,書的質量也還不錯,很喜歡,好評!
還行吧。當當現(xiàn)在送貨問題是,選的POS到付,每次物流都說沒有POS機,折騰人。既然這樣就不要讓人選POS到付啊。
王世襄的書絕對要收,錦灰堆系列我都有了,學術考證嚴謹。
書好大 印刷精美 圖片彩板 特別好的一本書 喜愛王世襄的人不可錯過的讀本 推薦
王世襄其人其事在之前并沒有了解,也是有了中國好書的推薦才買過來看。書的開本比較大,厚重扎實的一本書,很有質感。王世襄作為收藏家來說,其身上所發(fā)生的故事確實在常人看來比較傳奇。非常推薦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