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在《設計家》歷年采訪建筑師的基礎上,以在建筑設計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內60位建筑9幣的設計生涯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為經,以這些杰出建筑師的設計理念為緯,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隆重推出《新中國新建筑:六十年60入》一書,為新中國60年的建筑立傳,也是為新中國的建筑師立傳。
事實上,這個構想很好——以辯證唯物主義態度,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闡述傳主各自的設計理念,展示建國60年來在建筑理論、建筑實踐等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具有紀念意義和實踐意義。與此同時對部分傳主略顯偏激的觀點采取保留、包容的客觀態度,僅供學術參考。
60人的限額當然不合理,但是又不得不承認它與新中國60年的關系。新中國建N60年來出現的建筑師豈是這區區60席可以涵蓋的l 600位都嫌少!但我們并不想把這本書作為性的結論,只是看作一種輯錄和記載,只是想從這60位建筑師的思想和作品窺見新中國建筑的一斑。因此,本書只是某種意義上的選集,而不是史詩意義上的建筑師全集,是像坊間流傳的無數種文選那樣具有詩意的選集,只是從這60位建筑師的作品和故事這個切入點來部分了解60年以來的新中國建筑、新中國建筑師。
60年的歷程至少涵蓋了五代建筑師。通常所稱的中國代建筑師曾經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師,我們都是學習他們的作品,讀著他們的論著成長起來的。遺憾的是,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已經故世或者無法直接采訪,因此本書沒有這一代建筑師的身影。這里面列入的有通常所稱的中國第二代建筑師,他們是我們的導師和楷模,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已經故世或者無法接受采訪。第三代建筑師是今天中國建筑界的中堅,他們是曾經教過我們的老師,有些是我們的同事和友人,他們活躍在今天的中國建筑舞臺上,起著承前啟后的核心作用。但是如果要把這一代建筑師的代表人物都列入的話,也遠遠超出60位,因此只能割愛,留出空間給第四代、第五代建筑師——他們中的有些人已經是,或者不久的將來是中國建筑界的中堅。各代人在書中的比例并沒有刻意加以考慮,列入本書年輕的建筑師是70后。
本書的體例也與其他同類書不同,采用敘事式、談話式,而不是常見的簡歷式的小傳,以較詳實的篇幅著重介紹傳主的設計之路、設計理念和代表作品。從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這些建筑師的設計生涯和思想,他們的成長道路和培育他們的社會政治環境。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建筑大師不是不吃人間煙火食的神祗,而是有喜怒哀樂、有思想、有個性、有血有肉,做出了豐功偉績,對新中國建筑有重要貢獻的凡人。本書也不是為了表彰這些大師,他們的事業和成就已經在無數的評獎、論著、選集、文集和作品選中介紹過,許多名字的光輝無需更多的筆墨來彰顯,他們的名字就代表了中國建筑史。
鄭時齡,1941年11月12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65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專業,1965至1978年在機械工業部第二設計研究院任工程師,1978至1981年在同濟大學建筑系攻讀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生,1981年獲工學碩士學位,1993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81年12月起在同濟大學任教師
馮紀忠
吳良鏞
羅小未
戴復東
關肇鄴
陳志華
梅秀魅
鐘訓正
李道增
周干峙
齊康
彭一剛
魏敦山
鄒德慈
阮儀三
程泰寧
蔡鎮鈺
張錦秋
盧濟威
何鏡堂
……
幫朋友買的,就是送書速度太慢十多天才收到
價廉物美,鄭院士主編的國內建筑大師清單。
不好意思,確認晚了。紙尿褲買給朋友的孩子的,查不到物流信息,剛聯系朋友才確認已收貨,所以未能及時確認,抱歉。好評
大家關注國外的建筑大師可能很多,可國內這些大師的作品更能反映我國的國情吧,我們還是應該多了解的,將來擔負起我國建設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