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著蜂蜜遷徙萬里的養蜂夫婦與即將消失在機械時代的麥客;守候八個月才得見真顏的小花菇與一路精彩演化的餅卷;傳承千年的榨油古藝與苦練五年才成就的一餐跳跳魚;黃土地上銀絲傾瀉的空心掛面凝結了老人一生的技藝;樸素而豐饒的蘿卜飯飄散出催促游子歸家的“古早味”……
本書不僅是紀錄片的忠實還原,更是其內容的深入與延展,它用美食、故事、文化與傳說烹制出專屬于你的心靈盛宴,讓你在味覺與視覺的驚艷之外,品嘗到中國人的生活百味。"
1.CCTV9官方授權、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第2季》同名圖書
2.除了紀錄片內容之外,更有手繪插圖與美食故事、傳說、文化與知識的延伸閱讀
3.文字凝練、插圖精致、設計精良、包裝精美,兼具閱讀、饋贈與收藏價值
相關推薦: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CCTV-9。是中央電視臺旗下以播出各類紀錄片為主,中英雙語、全球覆蓋的24小時全天候排播免費專業的紀錄片頻道。
及時章:腳步
1 一路奔波,只為甜蜜/004
2 麥客與夫妻船:在的戰場上收割/012
3 私享與分享:食物們的自助旅行/020
4 行走千里,難舍家鄉味/028
蘿卜
第二章:心傳
1 工藝:傳承中的智慧與美味/046
2 手藝:糕點們的進化歷程/056
3 技藝:升華中的潮汕小吃與揚州滋味/064
4 絕藝:美味與美感兼顧的本幫菜/070
面條
第三章:時節
1 春種:美味的萌發/084
2 夏耘:美味的養成/094
3 秋收:美味的回饋/104
4 冬藏:美味的等候/114
春菰秋蕈總關情
第四章:家常
1 面:最重要的家常主食/132
2 紅燒肉:最經典的家常菜/138
3 泡菜與西瓜醬:美味的下飯菜/146
4 蒲菜與蒲筍:就地取材的家常小菜/154
5 湯:滋補養生的甜與潤/160
佛跳墻
第五章:相逢
1 鮮香與激爽的遙相呼應/176
2 相似的美味,在流轉中相遇/184
3 一種食物,兩個故鄉/192
4 食物里的家鄉味與他鄉味/200
一魚兩吃黃河鯉
第六章:秘境
1 華子魚和沙蟹汁:緩求與急取中的智慧/216
2 在尋覓與堅守中獲取美味/224
3 生于時間、留于空間的美味/234
4 在流變中不變的美味/240
手把肉
第七章:三餐
1 在隨性中享受早餐的精致與豐美/254
2 浸潤青春與夢想的三餐/260
3 樸實與奢華的美食清單/266
4 緩慢時光里的清新與厚重/272
我愛武漢的熱干面
春分時節,冷暖空氣激烈對峙。在浙江天目山,春雷喚醒了土壤中的生命,高寶良敏銳地察覺到這是大自然發出的信號。在此后的一個月里,他每天清晨五點就要起床上山挖筍。
春雷過后的及時撥筍,被當地人稱作“雷筍”。雷筍在十天之內可以食用,十天之后就會長成竹子,它的保鮮時間極短,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過夜再吃,已有隔世之感。
高寶良夫婦腳不停歇。最忙的時候,兩個人每天要挖750公斤雷筍。深山里,家家戶戶的生活都以竹筍為中心。削蔸、去皮、剝殼,雷筍在女人們手中以最快的速度被處理完畢。
雷筍脆嫩爽口,炒、燉、燜、煨,皆成美味。煸炒后用醬油、糖,煮滾收汁,便是一道時令名菜——油燜春筍。咸出頭、甜收口,正是早春的況味。
竹子,原生于中國。在臨安,有15萬人以竹子為生。剛剛完工的茶熜,被高寶良夫婦用來制作另一種美味——多味筍干,這是夫婦倆最重要的經濟來源。
一個月后,雷筍季節結束,但屬于山里人的美食故事才剛剛開始。
殘枝敗葉下,泥土裂開一條細縫,筍頭將出未出,這就是非常稀有的黃泥拱。它們從泥土最深的地方長起來,一座山頭或許只能找到三四棵,挖的時候要連根拔起。筍農挖到黃泥拱,都會留下來自己享用,其肉質比任何春筍都更為細密爽脆,甚至有類似梨子的口感。更為奇妙的是,黃泥拱出土后,品質會隨時間迅速退化,從收獲到加工,必須以分鐘計算。
咸肉配黃泥拱,是高家常有的做法。竹筍與咸肉在口感上形成巨大的反差,只需要大火蒸七分鐘,肉的濃烈與筍的清新就會在相互對抗的同時相互交融。這種筍農們獨享的美味,也是中式飲食中一種極高的境界。最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
58歲的沈敦樹是江西上堡鄉的一位農民,他用另外一種方式感知季節的變化。成形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歷書,依據時間更替與氣象變化的規律,一年里安排了二十四個節氣來指導農事:三月回暖,播種南瓜、絲瓜,等待萌發成芽;四月蝴蝶化繭,砍取枝條,給山藥搭好支架;五月燕子筑巢,準備秧苗,菜園等待施肥。夏種之后,玉米成熟,可以收獲絲瓜、南瓜。
待到九月和十月,播種藠頭,靜待來年開春生長。四季輪回,應季而作、應季而收,中國農民用祖先的經驗,獲得豐沛的回報。當水稻長出五六片葉子,就需要分株了,正是插秧的季節。兒子遠在北京,老沈只好喚回在省城工作的女兒沈玉花回家幫忙。沈敦樹堅信,兒女離家再遠,也不能忘記土地才是農家的根本。
春季,萬物萌發,莊稼青黃不接,但大自然已經備好各種野菜。鄱陽湖的湖邊,野芹菜和藜蒿最為旺盛。而在北方山里,腌一罐木蘭芽的習慣至今不改,蒸榆錢飯則是幾代人記憶里最初的美食。
上堡的白鷺進入了繁殖期。秧苗已經長出了新根,沈敦樹渴盼一場春雨的到來。
沈家決定用一種美食來寄托他們最真切的期望。頭年的大米,加入韭菜,磨出綠色的米漿;晾干的梔子果用水沖泡,調和出泥土般的黃色;第三層是大米呈現出的白色;是喜慶的茄紅。一層層添加并蒸熟,反復九次,做出的米糕就叫“九層皮”。
春季秧苗青蔥,秋季稻谷金黃,打出大米雪白,過上紅火日子。對地球上所有的稻作民族來說,這大概就是他們共同的心愿,以及這一心愿所應有的色彩。
燕山余脈的上方山,安培文焦急地等待著。筷子粗細的野菜——香椿,只生長在這座大山的背陰處。一場倒春寒,讓本該谷雨生發的香椿臨近立夏還未發芽。然而,幾乎就在一夜間,一種奇異的香味傳來。
香椿芽長成只需要兩三天,多24小時便老,枝丫上的頭茬兒好。安培文每天天還沒亮就開始打香椿芽,一直忙到中午。香椿芽的采摘時長只有一個禮拜左右,對老安兩口子來說,打四五百斤香椿,每年收入一兩萬塊錢,就夠他們用了。
中國是世界上將香椿嫩芽當作美食的國家。將香椿芽裹上雞蛋與面粉糊后油炸,就是香椿魚兒;而將香椿芽切碎攤雞蛋,就做成了香椿攤雞蛋;也可以將香椿芽與豆腐涼拌,做成香椿拌豆腐。這些與香椿芽的搭配,都是獨特的春季美食。
一個星期可以收兩茬兒香椿。葉子還在生長,卻不再適合食用,對老安來說,春天就這樣過去了。
食物不只是食物,食物是故鄉的密碼,食物的味道、食物制作的程序,和方言、地理性格、禮儀一樣,是我們隨身攜帶的、小規模的故鄉。《舌尖上的中國》,是唱給這些密碼的,一首溫柔但卻凄涼的挽歌。——中國青年報
認清明日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踏著舌尖的腳步,驚嘆于食材的豐滿內涵,感動之人們勤勞與智慧,回味在大自然的和諧氤氳,來之不易將是最好的詮釋。而今,周遭每每在鄙視碳水化合物的大卡時,何有食物不易,反之不如不要接近,且(親)行且珍惜!
中國人對美食的熱衷,不僅僅只是齒間的留戀,更多的是和食物有關人和事。是一種心的寄托。在此,有家人的溫馨,有故鄉的身影,還有的,是情人的浪漫,友人的溫情。。一切的一切,都和一飯一桌相連。所以不難理解,我們對舌尖上的中國的感情。
食物的角度讓我們重新回看傳統中國日常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對于處于現在“高科技”生活的我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反思的機會,那就是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在當下中國值得一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還有必要去承繼那些消逝的傳統。
舌尖2呈現的不止是中國的美食,而是我們中國人,中國的百姓。相信很多人看了之后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奇妙感,就好像我們看到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當國旗升上的那一瞬間,眼淚會自然而然的落下一樣 我們都為我們是中國人而自豪
想起小時候家人和兄弟姐妹們一起拿著鐮刀,涼開水,有時好點可以吃到冰棍,一起收麥子,撿麥穗,最后在場地里將其加工成面粉,好懷念啊!吃的家人親自幹的面條,有時掛的掛面,麻食,驢蹄子,菠菜面,想著以前多么平淡,真實,幸福的生活!
忍住了口水卻沒有忍住淚水。愛情與責任,親情與留守,離鄉背井與歸根落葉。有人說這片兒硬把下里巴人拍得陽春白雪,矯揉造作喧賓奪主,我只想說你無心關注源于大地的美食,觸摸不到油鹽醬醋背后深深的烙印,品嘗不到酸甜苦辣背后濃濃的文化。
和舌尖1一樣,是紀錄片的文字版,配上精美的圖片,饕餮們還是可以買來收藏細觀的,文字雖然華麗--最早看電視時驚艷我們的不就是這些文字嗎?--不過配上這樣的美食不如此寫作有虧待的嫌疑。:)
通過本書仿佛看到了中國歷經了滄海桑田仍然不變的堅守,看到了世界上最好最勤勞最樸實的中國勞動者,他們才是國家和文明的根本。蜂農,麥客,漁民,還有歸國的華僑他們都在用他們的歷程和味道演繹著一種獨特的中國人的人生帶給我們的感動。
什么叫基層,什么叫中高層,難道中高層就不吃這些了?我們吃的本就是最平凡的東西,書的源意在于講究家、和的味道,任何食材一旦賦予這種幸福的滋味就無可比擬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承,也是在提醒我們下一輩做人、感恩好嗎
我覺得除了吃,我們還要知道食物背后的意義與故事。舌尖上的中國正是一部講述食物與食物意義的書。從紀錄片里看到食物的精美,從書里讀到食物的文化,書與紀錄片是互補的存在。所以覺得應該向每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人推薦。
用食物串起中國人的生存狀態,這樣的嘗試并沒有錯。第一季出來的時候很多人罵用食物粉飾太平、閉口不談民生。這一季談到了留守兒童、90后工人、大學生就業難、高考陪讀,我看得還是挺有共鳴的,想到自己何嘗不是這樣一路過來的。
翻開《舌尖上的中國·第2季》,紀錄片中那些熟悉的臉龐都浮現了出來。不論是采蜜夫婦還是患病的掛面爺爺,不論是與機械賽跑的麥客還是為女兒捕捉跳跳魚的父親,不論是做魚醬的苗家母親還是陪讀媽媽……每一個故事中出現的美食,都將故事襯托得更加生動,非常感動!!!
辛苦、危險,為獲得這點蜂蜜就這樣冒險,不知是否值得。不過讓我想起小時候,為摘桃子爬到一顆脆弱的桃樹上,爬上去后樹枝在晃。我感覺要往下掉,幸虧沒掉下去,不然也不會在這里發評論了,下來之后還是蠻有成就感的,因為是自己付出的收獲。
紀錄片有著濃濃的人文關懷,美味并不一定就關乎山珍海味,而只關乎家,關乎親情。書籍在做的過程中也突出了這一點,整體的色調素雅高潔而不失柔和親切,特別是添加的名家名篇,更是突出了厚重的文化積淀。奇文共欣賞,好書必分享啊~~~
讀完這本書后,我只感覺來自全國各地的 美食誘惑席卷而來,將我掀翻在地,爬都爬不起來。藍田褲帶面、油潑辣子、春卷、絲娃娃……光是第一章出現的這些,就已經勾起無數饞蟲啦~~~可憐我的減肥大計只好半途而廢,美食不可辜負,不可辜負啊~~~
總是莫名的感動,我爸就是一名廚師,從小我就在廚房中長大。如今在遠在他鄉的陌生的城市讀書,懷戀家鄉的美食,懷戀廚房的油煙。心傳的不僅是手藝,更是一種對事業的堅守,一種對傳統的尊重。舌尖上留下不僅是味道,更是一輩輩傳承的愛與感動
這些中國傳統美食,無一不表現了人類的智慧,從最先原始人吃生食,到現在人類發明的多種美食,也表現人人類進步與文明。這些傳統美食都應該傳承下去。這是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這也是我們唯一傳承最好的并且發揚光大的文化,
讀到描寫麥客的那一段,我想起小時候隨爸爸一起割麥的場景,拉個板車,堆的高高的,用大拇指粗的繩子勒緊,一車一車往家里運。我和弟弟跟在后面拾麥穗。雖然辛苦但也有很多樂趣,最重要的是讓我懂得了糧食的珍貴,更懂得了中國農民的艱辛!
無論是饕餮食客,還是尋常百姓,我們享受美食就是享受那份真摯與平等,同時在享受美食時對勞動者的感恩,在如今快餐、虛浮的時代保留下僅剩的凈土,兩年的期待我們已得到最美好的回饋,這才是中國風貌,感謝這本書的所有參與人員。
捕魚夫妻相依的背影,小女孩臉上明亮的微笑,昏暗燈光下獨自進餐的老人,倚靠在墻沿惆悵望雨的麥客,能在第一個瞬間打動我的不是美食,是他們平凡卻難忘的生活剪影。真正的美好和舌尖無關,它關乎樸實的心靈,關乎生命的純度。
味覺記憶如同精神紀念館,收藏的是執念與往昔。所有對食物的需求便是有內而外延展的欲望,我們在得以滿足的同時也對自然有敬畏與感恩。若是平日里將飲食看的太粗糙才應視為是怪事,讓我們一起在包羅萬象的食事中品盡各種人情滋味。
讀完這本書后,被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的故事感染,自家飯桌上也出現了一種莫名的氛圍,搭配恰當的色彩還有餐具碰撞的悅耳都會增加人的食欲,也覺得俺娘的飯菜是一種不用語言表達的想念,回應她的應該是不辜負這頓家常飯吃到肚子圓。
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起點,終點,都是一個叫作家的地方,這是中國人千年來秉持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我想,在外的游子,看到這句話都會愴然淚下。舌尖不僅僅已是美食文化,它說體現的是人文和社會,是對勞作與生活的謳歌。
每周五紀錄片播出的時候都沒時間看,索性買來書看了。真心要贊一下,圖書的出版進度還真是銜接得天衣無縫啊,紀錄片剛剛播完就能買到了。從頭到尾讀一遍,除了垂涎三尺,更多的是感動的眼淚,《舌尖上的中國》簡直是同時觸發味蕾和淚腺啊!!
舌尖上的中國是央視推出的一個非常好的電視節目,對我這樣一個吃貨有著非常巨大的吸引力。這本書,將電視節目固化下來,非常實用,讓我可以隨時隨地地欣賞這些傳世美食的炮制,感覺非常好!而且性價比也很高!
不得不說,質量很過硬。書里面還有卡圖和一些不錯的與烹飪、美食相關的推廣。紀錄片的辭藻優美而且厚重實在。配圖也很好看。當然從視聽享受來說當然不如紀錄片,但是留作紀念和查找其包含的信息就十分容易了。
《舌尖上的中國2》[1]是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推出的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第二季,通過展示人們日常生活中與美食相關的多重側面,描繪與感知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家族觀念、生活態度以及對主食的深厚情感。喜歡專題片,也喜歡本書。
看到網友對紀錄片的抨擊,隨便說一下我的看法。這是舌尖上的中國,不是天天美食。很明顯的可以感覺到,這本書是在表達生活,而不是記錄生活;有的人說真實,有的人說感動,我覺得這個取決于生活環境吧;對我來說,麥客那段讓我想起了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