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綜論”是舞蹈高等教育的教學用書。在中國當代舞蹈教育的學科建設中,“中國古典舞”是個必須面對的話題。“綜論”事實上是中國古典舞的“學科建設史”。它不僅關涉到動作風格而且關涉到體能訓練,不僅關涉到舞語特質而且關涉到藝術表達。本書綜合了新中國成立60余年來這一學科建設的求索、改進、提升、包容的進程,對具有學術價值的時間探索和理論陳述給予了的定位和恰切的評說;對于了解、把握這一學科的特質及取向,提供了寬廣的知識視野和深邃的學理啟迪。
于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博士,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70~1980年任江西省歌舞團舞蹈演員。1980~1985年就讀于江西師范大學南昌分院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5~1988年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1988年獲碩士學位后任教于北京舞蹈學院,1992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6年4月被評為文化部專家并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1998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6年任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主持院務工作),2001年6月調任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2004年4月任文化部藝術司司長,2009年3月起任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長。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舞蹈史綱》、《中國古典舞與雅士文化》、《中外舞蹈思想概論》、《中國現當代舞劇發展史》、《舞蹈文化與審美》、《舞蹈形態學》、《高教舞蹈綜論》、《舞臺演藝綜論》等。
序
緒論
及時單元
一、小引:從《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創建發展史》破題
二、中國古典舞:走向現實主義的舞劇藝術
三、“戲曲舞蹈”是中國舞蹈現實主義的傳統
四、發展身體的基本能力需要學習芭蕾
五、作為學科建設專有名詞的“中國古典舞”
六、七個“確定”搭建舞者能力和技術訓練的“系統性”
七、借鑒芭蕾是為著實現中國古典舞訓練的“科學化”
單元文選
于平:葉寧民族舞蹈觀述評
第二單元
八、專注于“戲曲折子戲”的中國古典舞劇目創作
九、深刻理解戲曲舞蹈的講究“傳神”、活用“程式”
十、中國古典舞還需戲曲藝術的反哺和滋養
十一、游移在芭蕾和戲曲之間的“民族舞劇”
十二、“中國古典舞”是以戲曲傳統為基礎加以發展的“課程”
十三、誕生了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新型的中國古典舞模式
十四、端正學習態度的目的是創造新的舞蹈
單元文選
于平:李正一民族舞蹈觀述評
第三單元
十五、深入分析民族舞蹈“細致環節”中的“韻律”
十六、“身段韻律”是神和形統一協調表現的整體
十七、“戲曲舞蹈”不是中國古典舞之“源”但也絕非“支流”
十八、以戲曲舞蹈為重要基礎的“多元素吸收”
十九、丁寧為何說“古典舞”不是“古代舞蹈”
二十、追求以民族舞為主體的訓練體系的形成
二十一、“敦煌舞”從“反彈琵琶的伎樂菩薩”中走來
單元文選
于平:王萍民族舞蹈觀述評
第四單元
二十二、舞劇規律的“兩個方面”只是“一個問題”
二十三、從感情出發統一協調不同的舞蹈風格
二十四、需要既提高舞蹈水平又不失民族風格的“結合”
二十五、戲曲舞蹈“以一個基本套路概括上下幾千年”
二十六、歷史舞蹈的再創造不能為古而古,以古是尚
二十七、舞劇《銅雀伎》未能體現出孫穎心中的“漢味”
二十八、敦煌舞姿風格的五個具體特征
單元文選
于平:唐滿城民族舞蹈觀述評
第五單元
二十九、中國古典舞須強調“能力訓練”和“技巧訓練”
三十、從“一”和“萬”的關系中探尋各種動作的內在聯系
三十一、孫穎“古典舞蹈”理論推演的邏輯
三十二、戲曲舞蹈并非“一無是處”的古典舞蹈
三十三、中國古典舞并非只能表現歷史題材
三十四、建立一套為今天服務的民族的訓練體系
三十五、中國古典舞要創造“具有古典精神的舞蹈形象”
單元文選
于平:孫穎民族舞蹈觀述評(上)
第六單元
三十六、吳曉邦希望“專題討論”重視高爾泰的“高見”
三十七、“如何超越舊傳統建立新傳統的問題”最值得研究
三十八、“當代中國古典舞”是一種“新古典舞蹈”
三十九、創建中國古典舞體系的主要任務
四十、戲曲舞蹈撐不起、也形不成古典舞審美體系
四十一、中國古典舞“主帥”李正一的視野、胸襟和意志
四十二、“身韻”教材建設的“五個出發點”
單元文選
于平:郜大琨民族舞蹈觀述評
第七單元
四十三、有機結合“曲圓動律”和“挺拔豎立”
四十四、古典舞基訓的特殊性和民族特性
四十五、身韻的“形、神、勁、律”與諸法“歸一”
四十六、“唐韻”系列的“中國舞劇目”建設
四十七、尋覓與構建當代人心目中的“古典”
四十八、中國古典舞從戲曲向舞蹈的審美蛻變已告完成
單元文選
于平:孫穎民族舞蹈觀述評(下)
第八單元
四十九、把戲曲動作排除在舞蹈之外是一種狹隘的淺見
五十、把“功夫”不著痕跡地吸收到舞姿身段中
五十一、舞蹈程式建構中的歸整和應用中的變通
五十二、戲曲舞蹈的改革創新與古代舞蹈的文化整合
五十三、不能囿于“古典”二字而對當代視而不見
五十四、“中國古典舞”內在有現代化發展趨勢
單元文選
于平:傅兆先民族舞蹈觀述評
第九單元
五十五、確立“中國古典舞”在當代文化中的形象價值
五十六、借助“桃李杯”平臺增強“中國古典舞”系統建設
五十七、“桃李杯”作為“中國古典舞”學科建設的“試錯機制”
五十八、以“中國古典舞”的名義朝圣“中國民族舞蹈”
五十九、中國古典舞“教材研修”關注的若干問題
六十、“結合課”中國古典舞應該而且可以正名為“和合課”
單元文選
于平:求索中國古典舞“舞魂”之路
——李正一、唐滿城教授“身韻”課描述
第十單元
六十一、“古典圖式”與“現實圖像”之間的中國古典舞
六十二、孫穎式“中國古典舞”的精神訴求和價值定位
六十三、陳銘琦質疑“結合課”與孫穎聲討“舞蹈化”
六十四、“風格審美”還是“功能性訓練”,這是個問題
六十五、在“反思”中找到未來更好的“發展思路”
六十六、中國古典舞的“徒勞追問”和“沉潛修為”
單元文選
于平:以“中國古典舞”的名義及其他
——論中國古典舞學科的文化建設
第十一單元
六十七、“漢唐古典舞”需要“非垂直重心的適應能力”
六十八、孫穎深度質疑“京、昆”基礎和“結合”決策
六十九、昆舞語言體系的元素提煉與立體化整合
七十、昆舞希望發現中國古典舞新的可能性
七十一、“三道彎”舞姿與“s”形動態的深度分析
七十二、.敦煌舞的“體系性”來源于古代而形成于當代
單元文選
于平:中國古典舞深層結構的理論思考
第十二單元
七十三、“中國古典舞”是帶有“復興意義”的當代人的闡釋
七十四、熱愛傳統、扎根傳統、發展傳統是我們的根本
七十五、中國古典舞是古典傳統的現代創造
七十六、關注“古典化”探索過程中的“教學化”特征
七十七、“風格”在任何藝術敘事中并非“首要”更非“”
七十八、增強“中國古典舞”建設的“藝術學科意識”
單元文選
于平:當代中國十大古典舞劇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