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皇權與紳權(增補本)圖書
人氣:42

皇權與紳權(增補本)

本書是1948年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和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等學者組成的關于中國社會結構和中國歷史的研討班的論文結集,以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知識分子的命運、政統與道統為綱,探討了皇權、紳權、幫權、民權的演進及...

內容簡介

本書是1948年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和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等學者組成的關于中國社會結構和中國歷史的研討班的論文結集,以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知識分子的命運、政統與道統為綱,探討了皇權、紳權、幫權、民權的演進及運作。重點探討了專制皇權的發展、士大夫階級的本質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特別是對文理科知識分子在未來的出路做了分析,讀來發人深省,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經典名著。

為了讓讀者深入了解專制皇權的運作及傳統社會對皇權的制約,特收入吳晗的《朱元璋的統治術》和《歷史上的君權的限制》兩文。這兩篇文章都非常經典,前者寫于1947年左右,對皇權的專橫暴虐做了詳細描述;后者寫于建國后,政權一統,更多地描述了古代對皇權的制約措施,皇權也是受限制的。

本書雖寫于解放前,但今天讀來仍然引人思考,特別是對權力與制約、人權與自由、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出路的分析,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價值,很值得一讀。

編輯推薦

中國社會是怎樣的結構?中央、地方、鄉村如何治理?權力如何制約

中國知識分子為何命運坎坷?知識分子出路何在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和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講中國社會的演進與中國的未來

作者簡介

費孝通(1910-2005),漢族,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我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學院等多所大學教授。1980年春費孝通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斯基名譽獎,1981年春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獎章,1982年被選為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榮譽院士,1988年費孝通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同年費孝通獲《大英百科全書》獎。其主要著作有《美國人的性格》、《中國文化的重建》、《鄉土中國》、《江村經濟》、《生育制度》《中國鄉紳》等。

吳晗(1909~1969)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明史專家。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學、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務。1949年后,歷任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等職。1960年寫成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傳》、《歷史的鏡子》、明史簡述等。

目錄

論紳士(費孝通)

論"知識階級"(費孝通)

論師儒(費孝通)

論皇權(吳晗)

論紳權(吳晗)

再論紳權(吳晗)

論士大夫(吳晗)

論天高皇帝遠(袁方)

皇權下的商賈(袁方)

論王權與兵(全慰天)

論"家天下"(全慰天)

論紳權(胡慶鈞)

兩種權力夾縫中的保長(胡慶鈞)

從保長到鄉約(胡慶鈞)

紳權的本質(史靖)

紳權的繼替(史靖)

朱元璋的統治術(吳晗)

歷史上的君權的限制(吳晗)

編后

在線預覽

論"知識階級"

費孝通

知識階級已是一個很流行的名詞。這名詞指示了中國社會在"知識"上發生了分化,其中有一部分人以"有知識"作為異于他人的特性。這里發生了問題:"知識"怎么可以成為社會分化的基礎呢?可以分化社會的知識是什么性質的呢?這類知識怎么會獨占在某一部分人的手里?這種獨占有什么好處?怎樣加以維持?這一部分怎樣在社會里構成階級?這種結構對于中國現代化有什么影響?這些是我想在本文里提出來討論的問題。

知者的知識

可以成為社會分化基礎的必須是可別的標幟。男女兩性常是分化基礎,因為他們是可別的。現代社會中主要的分化是根據經濟的,但并不是貧富,貧富是相對的"差"而不是"別"。分化現代社會的是生產工具所有權的有無。握有生產工具的和沒有生產工具的形成兩種不同而且對立的階級。這樣說來知識怎么能成為社會分化的基礎呢?世界上豈能有毫無知識的人呢?如果沒有人能毫無知識而繼續生活,知識也決不能成為一部分人所特具的了。我們憑什么可以說"知識階級"呢?

知識是所知,知是人類所共具的能力,所以知識是凡人皆有的。但是在古書里也有并不把作名詞之用的"知"字廣泛地包括一切所知,而且用"知"字作為形容詞時,如知者的"知"字,意義也更狹。現代所流行的知識分子一詞可能是相近于古書所謂知者。

我們不妨以《論語》里知字的用法作例:

"知"字作為動詞時是和我們普通所說"知道了"的"知"字是相同的。例如:

父之年不可不知也。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但是"知"字成為名詞時卻可以有狹義的用法了。例如: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樊遲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這里所謂知,顯然不單是"知道了",而是指"懂了道理"。在第二條文里孔子說明了行為的普通過程:先是聞、見;接下去是擇、識;于是知,知才有作。知之異于聞見是在有所擇識。擇的根據是善,識是加以辨別;因之我們可以說知是明白了行為標準加以擇識的作用。所謂行為標準就是"舉直錯諸枉"里的直字。知了之后,對己還要"從之",對人還要"使直",那是"作"。所以孔子可以直接以標準行為的規范來說明知。凡是對民能"務本",對鬼神能"敬而遠之"的就可以說是知了。知在這里不只是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德性,可以和仁勇并稱。因之,知者并不是指聰明人,智力高的人,或是見聞極廣的人,而是指明白道理的人,道理就是規范。

在人類所知的范圍里本來可以根據所知的性質分成兩類:一是知道事物是怎樣的,一是知道應當怎樣去處理事物。前者是自然知識,后者是規范知識。《論語》里所申述的知是屬于規范知識。依孔子看來,凡是專長于規范知識的人可以不必有自然知識。孔子所代表的知者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人物。分辨五谷是自然知識,對于知者是不必要的。

樊遲請學稼。子曰:"我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這段話不但說明自然知識對于和孔子一般的人是沒有價值的,而且從此可以看到這種人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在"上"的,在他們之下的是"民",民是種田種菜的人。在上的人所要的是獲得這些民的敬服,方法是好禮、好義、好信。禮、義、信是規范,明白這些規范而實踐是知。有規范知識的人不必親自勞作的。這種社會結構到了孟子口上說得更清楚。有一次有個叫陳相的在孟子的面前宣傳許行的"賢者與民并耕而食"的主張,孟子聽了大不以為然。他認為社會必須分工:耕、織、機器、陶冶不能由一人經營。這是從經濟原理立論的;但是他一轉,卻用分工的原理去維持政治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分化了。在這里他說明了"在上"者的特權。他說: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

我引用了上面的兩段話,目的是想指出,自然知識和規范知識的分別包含著社會分化的意義,自然知識是農圃百工所賴以為生的知識,用普通的話說,是利用自然來生產的知識。規范知識是勞心者治人的工具,統治別人的可以"食于人",由生產者供養,所以自己可不必生產;不事生產才能四體不勤,才能五谷不分,"焉用稼"?

規范帶來了威權

孟子雖則說這種社會分化是"天下之通義",但并沒有說明那些勞心的,或如我在上面的解釋,那些具有規范知識的為什么可以在上,可以治人,可以食于人。我們如果要分析這些知識分子怎樣得到他們這種社會地位,"通義"兩字是不能滿足我們的。我覺得知識分子的地位有一部分是從規范知識的性質里發生出來的,因之,在這里我們還得再分析一下規范知識的性質。

人們生活上的需要,衣食住行,在在得用自然的物資來滿足。可是人并不能任意取給于自然,像神話里的仙女一般說什么就有了什么;人得依順著自然運行的原則,才能以自然物資為己用。要能依順自然原則,必然先需明白知道這些原則,自然知識是這些原則的認識。譬如摩擦可以生火是人類很早也是很重要的自然知識。但是要生火的人并不是隨意把東西摩擦一下就可以得到火的。生火的知識的內容必須包含用什么東西、怎樣摩擦、摩擦多久等許多條件。在這些條件下才能實現摩擦生火的自然原則。這許多物質條件和手藝是技術。技術規定了在一定程序下得到一定的效果。它可決定火生得起生不起來。

在人類生活中,我們并不是為生火而生火的。生火是為了要達到另外的目的:煮飯、取暖、照明、敬神,——于是發生了另外一套問題:為了某種用處應當在什么時候、地點、場合、由誰去生怎么樣的火?生火在這里已不是一件孤立的活動,而是整個社會制度中的一部分。在和生活的關聯上,生火的活動附著了價值觀念,有著應當不應當的問題。這是孔子的所謂禮。同一件事,同一種動作,在不同情形中,有時是應當的,有時是不應當的。

"管仲禮知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決定"應當這樣不是那樣"的是我在本文中所說的規范知識,和技術所根據的自然知識性質上是不同的。

自然知識有正確不正確,不正確就達不到所要的結果。不明白,或明白了不遵守摩擦生火的技術,結果是生不出火,因之我們不需要另外一種力量去防止人們不遵守正確的自然知識。規范知識則不然。人們不遵守應當的規范,雖則也會引起有損害于社會的結果,但是這損害并不很容易看到,而且對于個人可能是不受損害的。所以為了保障社會共同生活的人大家的利益,不得不對于不遵守規范的人加以制裁,使"應當這樣"成為"不敢不這樣"。制裁作用需要威權的支持。威權的來源是社會共同的意志,可是社會上所有的人不能大家參加制裁的工作,所以得把威權授于若干人物去大家執行這任務。這種人是相當于上節里所提到的知者。

在一個變動很少的社會中,從實際經驗里累積得來的規范時常是社會共同生活有效的指導。規范對于社會生活的功效不但是它存在的理由,也是受到社會威權支持的理由。社會威權的另一面就是人民的悅服。悅服的原因是在從此可以獲得生活上的滿足。社會結構不變動,規范成了傳統,已往的成效是規范取信于人的憑借。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之者也。"

他認為他所做到的不過是把傳統說說罷了,傳統是古時傳下來的規范,周公是傳說中創立這些規范的人物。

傳統的社會也可以稱作威權的社會。在這種只要遵守現存的規范就可以解決生活上各種問題的社會里做人,他們不必去推究"為什么"的問題,只要問"應當怎么辦"或是"以前人曾經怎么辦的"就夠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時代是傳統規范有效的時代,也是社會結構不常變動的時代。那時的問題是誰知道規范?誰知道傳統?他們服從規范和傳統,像一個工匠服從技術一般,技術由師傅傳授,師傅是知道技術的人,他具有威望。同樣的,知道傳統的人具有社會的威望。

在這里我得加上一個注解,這威望和政權可以是不同的。我在《論紳士》一文中著重地說,中國的士大夫并不是握有政權的人。在中國,政權和這里所講的社會威權是很少相合的。政權是以力致的,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關系。這里所講的威權是社會對個人的控制力。儒家固然希望政權和社會本身所具的控制力相合,前者單獨被稱為霸道,相合后方是王道。但是事實上并沒有成功的。孔子始終是素王,素王和皇權并行于天下,更確切一些說,是上下分治。地方上的事是素王統治,衙門里是皇權的統治。皇權向來是不干涉人民生活的,除了少數暴君,才在額定的賦役之外擾亂地方社會的傳統秩序。

文字造下了階級

在生活比較簡單的社會里,規范的知識并不是少數人所特有的,凡是在行為上表示出有這種知識的就可以享受傳統的威權,并不須特殊的資格。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沒有特殊資格的原因是在每個人都有和這種知識接觸的機會。這種知識是在世代間和社會里口口相傳,人人相習的。《論語》開宗明義的及時句里就用"習"字來說明學。接著提到曾子的三省,一條是"傳不習乎?"《論語》里充滿著聞、問這一類直接口頭交談的方式。孔子自己是"不恥下問","入太廟,每事問"。到現在學術和"學問"還是相通的,在那時文字顯然并不占重要的地位。"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但是生活逐漸復雜,去古日遠,口口相傳的規范發生了派別的出入時,就有"征實"的問題,那時文獻才成了定讞的憑證。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我能征之矣。"

文獻卻不是大家可以得到的,文字也不是大家都識的。規范、傳統、文字結合了之后,社會上才有知道標準規范知識的特殊人物,稱之為君子,為士,為讀書人,為知識分子都可以。

我在《論文字下鄉》(見《鄉土中國》)里曾說鄉土社會是有語無文的。中國的文字并不發生在鄉土基層上,不是人民的,而是廟堂性的、官家的。所以文字的形式和文字所載的對象都和民間的性格不同。象形的字在學習上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如果不常常用,很容易遺忘;文言文的句法和白話不同,會說話的人不一定就會作文,文章是另外一套,必須另外學習;文字所載的又多是官家的文書、記錄和史實,或是一篇篇做人的道理,對于普通人民沒有多大用處的。這類文字不是任何人都有學習的機會。沒有長期的閑暇不必打算做讀書人。閑暇在中國傳統的匱乏經濟中并不是大家可以享有的。盡量利用體力來生產的技術中,每個從事生產的人為了溫飽,每天的工作時間必然很長,而且技術簡單,收入有限,一年中也不能有較長的假期。因之,如我在《祿村農田》里所描寫的:生產者沒有閑暇,有閑暇的不事生產,生產和閑暇互相排斥。換一句話說,除非一個人能得到生產者的供養,是不能脫離勞作的。在以農為主的中國經濟中,這種人大多是地主,而且是相當大的地主,大到能靠收租維持生活的地主。有資格讀書的必須有閑暇,只有地主們有閑暇,于是讀書人也就限制在這一個經濟階級中了。

孟子所說勞心者食于人的通義,并不是說勞心是一種應該受到供養的服役,食于人是他們應得的報酬;而是說非有食于人資格的不配勞心。

不勞力的人本來并不是非勞心不可的,換一句話說,一個靠著特權而得到生產者供養的人,不但不必有生產所需要的技術知識,也不必有任何其他知識,他可以優哉游哉地過他寄生的日子。如果他這樣,他的特權可就不安全了。特權是要靠力量來維持的:暴力、政權或社會威權。文字是得到社會威權和受到政權保護的官僚地位的手段。于是不但只有這種階級有資格讀書,而且這種階級亦有讀書的需要,兩相配合而成了這種階級的特點了。

這種配合的結果卻發生了技術知識和規范知識的分化。我的意思是:并不是因為知識本身可以有這兩類的分別,好像男女之別一般,發生為社會的分化;而是因為社會上不同的階級因為他們不同的地位、需要和能力吸收了不同性質的知識,而使上述兩種知識分離在兩種人里面。

如我在上面所說的,技術知識和規范知識本是相關相聯的。但是規范知識和文字一旦結合而成了不事生產者的獨占品時,它和技術知識脫離了。這樣一脫離,技術也就停頓了。我已說過自然知識一定要通過社會才能被應用而成為有用的技術。社會必須決定某種自然知識怎樣去安排在社會制度里來增加那些人的生活享受。安排這事的人必須是明白技術的人,不然就無從安排起。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如果有著決定應當怎樣去應用耕種技術權力的話,他只有反對"淫巧"以阻止技術的改變了。現代技術的進步是生產者取得了決定社會規范的權力之后的事。一旦這權力脫離了生產者,技術的進步也立刻停頓。

傳統社會里的知識階級是一個沒有技術知識的階級,可是他們獨占著社會規范決定者的威權,他們在文字上費工夫,在藝技上求表現,但是和技術無關,中國文字是最不適宜于表達技術知識的文字;這也是一個傳統社會中經濟上的既得利益的階級,他們的興趣不是在提高生產,而是在鞏固既得的特權,因之,他們著眼的是規范的維持,是衛道的。眼睛里只有人和人關系的人,他不免是保守的,人和人的關系要安排到調協的程度必須先有一個安定的基礎,這基礎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所謂保守是指不主張變動的意思。眼睛里只有人和自然關系的人,單就技術上打算的,他不免是不肯停的,前進的,要變的;在經濟,在效率上講,那是沒底的。技術的改變使人和人的關系不能不隨著改變,于是引起不斷的社會的變動,變動中人和人可能得不到調協,發生沖突,增加生活上的痛苦。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是前一種人,他不了解后一種人,因為他們是沒有技術知識的人。

現代知識分子

當中國被西洋的經濟政治的擴張力量帶進現代世界時,在社會上握著威權,指導著"在下者"應當怎樣應付環境的人物,就是我在上面所分析的知識階級。中國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并不自現代始,印度文化曾經有力地進入過中土,但是這種外來文化并沒有引起社會結構上的紊亂,也許是因為所傳入的正是中國知識分子所熟習的那一套,象征性的、文字的、思想的那一套。他們明白怎樣去應付,怎樣去接收,怎樣去加以漢化。可是現代從西洋所進來的那一套卻不同了。工業革命之后所發生的那一套西洋文化是以自然知識和技術做重心的。那恰巧是我們知識分子的外行,不只是外行,而且瞧不起的那一套。

文化的傳播是受到社會結構的限制的。我們用了這個自然知識和規范知識分化的格局去和西洋文化相接觸時,西洋文化的重心也就無法傳播進來。中國具有自然知識、依賴技術為生的人,限于他們的財力和社會地位,不容易和西洋文化相接觸。他們可以從西洋運來的貨品和工具上間接地去猜想西洋的技術,但是很少機會可以直接去傳授技術(中國匠人模仿洋貨的能力是驚人的)。和西洋文化有機會直接往來,懂他們的文字,能出洋的卻多是知識分子。在這階級里發生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公式。這公式不過是中國社會結構本身格式的反映。在這公式下,"在上者"看到西洋技術的效用,但是他們依舊要把這種知識割裂于規范知識,他們要維持社會的形態而強行注入新的技術——一件做不通的事。中國知識分子并不是不能明白西洋也有一套所謂精神文明的。西洋的歷、數、哲、理都比我們自己的強。這套東西,在純粹理論方面,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能接受的。以我個人所熟悉的社會科學說,穆勒、斯賓塞、孟德斯鳩、亞當?斯密等人的名著很早已有嚴復的譯本。這些理論是工業革命之后西洋現代文明的理論基礎,但是當這些理論傳進中土,卻并沒有激起工業革命。這說明這套理論一定要和現代技術配合了才發生作用,一旦脫離了技術,只成了一篇文章罷了。——知識分子不能看重西洋文化的理論或是技術,他們同樣地并不能把握住兩者的關聯。他們不能這樣,因為他們生活所倚的社會結構是一個把知識分化了的結構。

中國知識分子受著這種傳統社會結構的拘束,使他們不能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擔當領導的責任。我這樣說并不單指已經過去的一代,我很有意思想包括我們自己這一代在內。在我們這一代里,學習工程和技術的人數是多了,他們而且已經有機會直接到西洋去傳授。但是當他們學習的時候,他們卻時常只注意自然知識和技術,生火怎么生法一類的問題,并不想到火應當生在什么場合里,對于社會的影響怎樣。等他們"學成"了衣錦榮歸后,他們會一轉而成為食于人、治人的人物,他們繼承著傳統知識階級的社會地位,是"在上者"。他們的祖宗是沒有技術知識的人物,但是他們有適合于當時社會的規范知識。現代的知識階級有了不加以實用的技術知識,但是沒有適合于現在社會的規范知識。這種人物在社會里是不健全的。不健全的人物去領導中國的變遷,怎能不成為盲人騎瞎馬?

或者有人會覺得我這種學說是過分的,我但愿如此,希望現代的知識分子不致這樣的不健全。但是我的看法卻是從我在現有的工廠里觀察出來的。在我們所研究過的工廠里,凡是學校出身的,決不愿意當技工,一定要做職員。職員不但是一個社會地位,而是動筆、動嘴、不動手的人物。工程師和技工的區別是前者經過別人的手去運用機器,而后者用自己的手去運用機器。我們且不必去問一個不直接用自己的手接觸機器的人是否真的能熟習技術,我覺得特別關心的是這些學工程出身的工程師并不知道怎樣去有效地利用別人的手;那是工廠管理,人事重于技術的職務,也正是中國新工業里最缺乏的人才。

為什么?這是傳統的知識分化還是活著的緣故。

最近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曾說:現代技術進入民間是中國現代化最急需做到的事,但是傳統的社會結構卻一直在阻撓這件事的發生。他是從中國前途著眼而說的。如果我們回頭看到知識階級的本身,我們不免會為他們擔心了。以整個中國歷史說,也許從沒有一個時期,在社會上處于領導地位的知識分子曾像現在一般這樣無能,在決定中國運命上這樣無足輕重的。我這篇分析是想答復這個問題:為什么他們會弄到這個地步?

中國知識分子是否還有前途,要看他們是否能改變傳統的社會結構,使自然知識、技術知識、規范知識能總合成一體,而把他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術來服務人民,使知識不成為一個社會階級的獨占品,也就是說打破這知識成為階級的舊形態。

媒體評論

中國絕大多數學者都只能作死學問,費孝通無疑是他這一代知識分子中智慧、悟性與分析力的社會科學家,吳晗亦是一位最重視打通古今的史學家。這部著作,對費孝通,對留在大陸的那一代學者,都是絕響。

——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

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中國的未來

知識分成兩類:一是知道事物是怎樣的,一是知道應當怎樣去處理事物。前者是自然知識,后者是規范知識。技術知識和規范知識本是相關相聯的,但是規范知識和文字一旦結合而成了不事生產者的獨占品時,它和技術知識脫離了。這樣一脫離,技術也就停頓了。

傳統社會里的知識階級是一個沒有技術知識的階級,可是他們獨占著社會規范決定者的威權,他們在文字上費工夫,在藝技上求表現,但是和技術無關;這也是一個傳統社會中經濟上的既得利益的階級,他們的興趣不是在提高生產,而是在鞏固既得的特權,因之,他們著眼的是規范的維持,是衛道的。眼睛里只有人和人關系的人,他不免是保守的,人和人的關系要安排到調協的程度必須先有一個安定的基礎,這基礎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眼睛里只有人和自然關系的人,單就技術上打算的,他不免是不肯停的,前進的,要變的;在經濟,在效率上講,那是沒底的。技術的改變使人和人的關系不能不隨著改變,于是引起不斷的社會的變動,變動中人和人可能得不到調協,發生沖突,增加生活上的痛苦。

中國知識分子并不是不能明白西洋也有一套所謂精神文明的。西洋的歷、數、哲、理都比我們自己的強。這套東西,在純粹理論方面,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能接受的。以我個人所熟悉的社會科學說,穆勒、斯賓塞、孟德斯鳩、亞當?斯密等人的名著很早已有嚴復的譯本。這些理論是工業革命之后西洋現代文明的理論基礎,但是當這些理論傳進中土,卻并沒有激起工業革命。這說明這套理論一定要和現代技術配合了才發生作用,一旦脫離了技術,只成了一篇文章罷了。——知識分子不能看重西洋文化的理論或是技術,他們同樣地并不能把握住兩者的關聯。他們不能這樣,因為他們生活所倚的社會結構是一個把知識分化了的結構。

中國知識分子受著這種傳統社會結構的拘束,使他們不能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擔當領導的責任……現代的知識階級有了不加以實用的技術知識,但是沒有適合于現在社會的規范知識。這種人物在社會里是不健全的。不健全的人物去領導中國的變遷,怎能不成為盲人騎瞎馬?

以整個中國歷史說,也許從沒有一個時期,在社會上處于領導地位的知識分子曾像現在一般這樣無能,在決定中國運命上這樣無足輕重的……

中國知識分子是否還有前途,要看他們是否能改變傳統的社會結構,使自然知識、技術知識、規范知識能總合成一體,而把他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術來服務人民,使知識不成為一個社會階級的獨占品,也就是說打破這知識成為階級的舊形態。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

2017-11-16 12:19:05
來自loveemm**的評論:

紙質,包裝好!經典必讀!當當的物流發貨快,服務好!

2017-11-16 12:57: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名家名著,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對現今和未來也有參考價值。

2017-11-16 17:32: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中國的歷史,就三個,地方與中央;窮人與富人;統一與分裂.

2016-04-05 13:42:09
來自wx00935**的評論:

看到名字就特別感興趣 是中國社會一個繞不開話題

2017-11-15 13:54: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不過,值得擁有的!

2017-11-04 14:43: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通史讀本,不錯啊啊啊啊啊啊

2017-11-05 12:17:3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重新出版紙張比原來好

2017-11-06 02:21:18
來自Eamin**的評論:

很好很好很好

2017-11-08 11:45:1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比想像中的簿

2017-11-08 23:51: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敘述了中國社會的結構變動,很好

2017-11-10 16:20: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還沒看,紙質什么的一般,但是整體還是不錯的,畢竟價格便宜嘛

2015-05-29 10:13: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自己喜歡的類型,還沒仔細讀,希望閱讀的體驗能超出自己想象,獲得一種超越式的享受。

2015-07-23 11:42:08
來自裕德**的評論:

具體的說這本書整理了上世紀前期幾位老先生的文章,整理的還行!

2015-04-25 15:36:46
來自sflyj20**的評論:

很有意思的書,我們一直在感慨。我們現在缺的太多,學習歷史,反思現今

2015-05-08 20:47:30
來自小法師9**的評論:

不同觀點的碰撞,一本評論集。對相似問題有不同觀點,學者吵架集

2015-06-14 20:36:32
來自明頭頭**的評論:

不錯的書,買給外公看的,外公非常喜歡。書的質量不錯。

2016-04-22 16:42: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質量好,紙張好,包裝好,性價比高,期待經常搞搞活動哦

2016-04-26 22:25:22
來自夯土層**的評論:

這本書原本是在書城看到的,愛不釋手。于是在當當買下。非常值得看的一本書,裝訂、紙質我不錯。很滿意。

2015-06-08 12:45: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費孝通的文字,不過這本不是費孝通的書,是很多人的,不過不錯,很好,發貨很快,贊一個

2016-03-29 15:28:59
來自鄧厚墨**的評論:

中國權力運作的隱形模式,在今天還產生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015-11-04 15:47:2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喜歡費老先生的書,在社會學的著作中算是比較簡單易懂的。

2017-04-26 19:03:17
來自碼字青**的評論:

費孝通力作,除了鄉土中國生育制度江村經濟以外的一部經典

2016-11-01 17:03:0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啊啊啊啊啊,虧了,我居然蛇精病的買了兩本,不知道咋弄錯了。書是好書,里邊都是名家之作,值得看

2017-04-26 18:12: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不錯,雖然是是一篇論文集,但是內容都是大家之作,值得一讀。

2016-11-21 17:14: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中國傳統文化根基,解體了但保留了,你看看生活就明白了

2017-09-09 12:25:5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錯的書籍,闡述的觀點有道理,歷史是客觀的,值得一讀。

2017-02-05 16:18:4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對中國的官場和經營階層在時間線上進行了梳理,當代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也能在書中找到解答。會繼續買費孝通的書。

2017-03-03 10:29:20
來自heauenb**的評論:

對于中國古代歷史,尤其是中央集權皇權專制的歷史的提綱挈領的總結和分析。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和前途的認真深刻的反思和關懷。特別適合在今天滿屏幕都是粉飾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和文韜武略的電視劇之時,去認真的品讀。中國的漫長的皇權帝制時期可不是值得簡單自豪和驕傲的,那是無數的奴隸和無盡知識分子精英的鮮血,以及一次又一次改朝換代時的黎民百姓的涂炭所維系的漫漫黑暗的歷史。如果你不去讀史書,而是看現在所謂的古裝劇,那么你得到的也許是非常荒謬和錯誤的中國古代歷史和歷史觀。

2016-10-29 23:44:57
來自stonelv**的評論:

這是一本關于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的小書,緣起于上世紀三十年代諸位先生講授“社會結構”課后組織的研討班。今天我們再來討論中國社會的政治結構,焦點多會投向城市。對于今天的學人而言,《皇權與紳權》的重要在于,它指明了中國政治在基層的均衡分界在“村”(行政村或自然村)。

2016-11-07 17:49:36
來自圣騎士**的評論:

皇權與紳權(增補本)(中國社會是怎樣的結構?)自己多點了一本,準備送人

2016-11-08 10:28:5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