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她與周有光有著“流水式的戀愛”和“舉杯齊眉的婚姻”;
她的“半個字的電報”成就了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愛清佳話;
她86歲還不服老,學會用電腦;
她辦的一份家庭小刊物,卻引得大出版家范用先生也“吃醋”……
本書是“的閨秀”張允和在88歲時完成的處女作,
也是她一本完整的個人自傳體隨筆。
全書選錄68幅珍貴照片。
九如巷張家二姐的人生自述
艱難中不失優雅風度,平淡中盡顯大家氣質
她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是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的夫人;
她曾是30年代上海雜志的封面女郎,后來卻成為北京昆曲研習社的社長;
她曾在南京《中央日報》上提倡“女人不是花”,晚年卻不得不成為一名“家庭婦女”……
有人說,她是“后的閨秀”,又是“五四”后的新女性;
她服膺“五四”,致力啟蒙,繼承傳統,追求現代……
張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隨父生長于蘇州,曾祖為晚清重臣、淮軍將領張樹聲。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冀牖,母親是昆曲研究家陸英。允和是“張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與元和(昆曲名伶顧傳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充和(美國漢學家傅漢思的夫人)被海內外并稱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畢業于上海光華大學歷史系,結婚后隨周有光留學日本、游歷美歐。新中國成立后,曾為高中歷史老師、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教材編輯,1952年“打老虎”運動后離職。1956年參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習社,編輯《社訊》并演出昆曲劇目。八十六歲時續辦家庭刊物《水》雜志,凝聚親情,互通聲氣。晚年出版《的閨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記》《曲終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風行海內外。
活動期間買很劃算
書內容簡介,不怎么樣。
不錯
好
不錯!!!!!!
還沒看過,相信應該是本好書
抒發不一樣的感情,感受特殊的境界。
書很好,價格合理
收藏比較久,等到五折買,滿意
非常好,一直在當當買,只是建議當當的包裝能不能盡量嚴實點,很多次書的邊角都磨擦了。除此之外其他都滿意。
包裝很不錯
質量不錯啊
好評,一口氣讀完
挺好的~~
張家三姐妹,娶了誰都會幸福,信了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
一直想讀的書很棒
不錯,孩子很喜歡!
兒子很喜歡生物,很愛看,結果去他姑家都拿著,結果忘拿回來了。我正在考慮是否再買一本。
書本的設計很有感覺,快遞包裹嚴密,是那種帶走泡泡膜的包裝。物流也比較快
全新正品、價廉物美、服務周到、發貨快捷。
第一次在當當買書,太贊了
很喜歡四姐妹的故事!
經曲之作,值得一讀
顯赫的張家,父輩開明,子女成才,源于良好的家風,值得靜下心來閱讀!
絕對精美的圖書,經典的書就應該有這么好的品相!
喜歡張家姐妹的故事,買了《合肥四姊妹》,未覺過癮。所以又買了這本。
允和的文字不亞于周老。有些文章堪稱國文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典范。不光是關注民國人物的可以看,家長們也可以給孩子,或者推薦給中學生看看
張家二姐允和的,周老以前經常說,允和比他出名早,這幾年,周老逐漸被出版界、文化界推崇,允和反倒有受冷落。現在再版此書,正當其時。期待出版界整理允和更多的新文章出版,功莫大焉。
張允和文章收錄較全的一本,比《最后的閨秀》多幾篇,如果要了解張允和這一本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