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歷史學者傅國涌的以民國人物為主題的歷史散文隨筆集,書稿共分三部分,一是關于民國知識分子的軼事鉤沉,如魯迅為何不喜歡杭州,陳寅恪、胡適等人的留學生活等;二是關于民國時期的社會公共生活,比如民國飯局、上海灘的社交活動等;三是側重于在游記中暢想歷史,如在南通想張謇,在無錫想榮德生等。
活的歷史和活的人物:傅國涌的散文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活的歷史”。他把大量的及時手資料——書信、日記、電文、回憶錄、教科書——袒露在我們的面前,為我們揭開歷史這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神秘面紗的一角,然我們窺見細節的、鮮活的歷史和民國人物。
傅國涌
生于浙江樂清,現居杭州。當代知名學者,獨立撰稿人。主要關注中國近代史,特別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知識分子命運史、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和近代企業傳統,善于以客觀的視角解讀歷史。
著有《金庸傳》《葉公超傳》《百年尋夢》《追尋失去的傳統》《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大轉型的臺前幕后》《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史的一種讀法》《文人的底氣:百年中國言論史剪影》《民國年間那人這事》《大商人:影響中國的近代實業家們》《百年辛亥:親歷者的私人記錄》《帝國盡頭是民國》《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無語江山有人物》等。
及時輯
袁世凱之問:共和要幾個世紀?
1912年秋天,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向身邊的英文秘書顧維鈞提出一個問題:“中國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共和國,像中國這樣的情況,實現共和意味著什么?” 這一百多年來,在歷史的上空,這個問號若隱若現,卻從來沒有消失過。
“新國民”:袁世凱稱帝之時知識人的思索
許多的分歧都會隨著時間而過去,他們尋求一個新的現代中國或在現代文明基礎上重建中國的用心則不會隨風掩埋。他們都是低調理想主義者,只是屬于不同的側面,雖然很長的時間內,他們的聲音都曾被高調理想主義的聲音淹沒。
紙上的縣治理想
他們不知道將來如何,但他們渴望自己的祖國變得更文明,他們是古老中國一小部分先文明起來的人。如果用成敗標準去衡量,他們追求的理想迄今還停留在紙上。但當時他們確實真誠追求這一理想,并在某種程度上付諸了實踐。
1934:《獨立評論》的鄉村紀事
那些關于各處鄉村求生的記錄,一不小心就成了1934年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如同黑白的默片,只有畫面,沒有聲音,但歷史不能忽略他們的存在,正是他們的命運處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未來的軌跡,影響著相斫相殺的歷史方向。
胡適為何拒絕組黨?
他給雷震的信中說:“我平生絕不敢妄想我有政治能力可以領導一個政黨。我從來沒有能夠教自己相信我有在政治上拯救中國的魄力與精力。胡適之沒有成為一個‘妄人’,就是因為他沒有這種自信吧。”他愛惜自己的羽毛,不愿成為“妄人”,一次次拒絕組黨就是必然的。
第二輯
時局 飯局 格局:史量才在“九一八”之后的公共生活
他們搞組織,發通電,做演講,大量的公共交往,利用各種飯局來討論公共事務,那些組織、演講、交往都是因應時局的需要,在許多時候他們都通過飯局來討論時局,呈現出的是史量才和那一代人或者說一代精英的公共生活格局。
魯迅為何不喜歡杭州?
魯迅年輕時曾在杭州工作過,1933年,郁達夫要移家杭州時,他卻要寫詩勸阻。他為什么不喜歡杭州?無論生前還是身后,故鄉浙江既有恨他的人,也有愛他、護他的人。但是,已經改變不了魯迅不喜歡杭州的事實。
魯迅為何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魯迅的話雖然說得有些尖銳,卻是一語中的。對自己的文學成就,他當然有謙虛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他對自己深愛的民族彌漫的虛榮心、虛驕之氣有著清醒、徹底的認識,他內心多么渴望這個民族在精神上變得更健全一些。
民國史上的建設力
中國歷史一直有兩種力量在拉鋸,一種就是破壞力,始終是中國社會較大的力量。從古到今,中國社會在某種意義上是由破壞力在推動的。另一種力量不指向政治,它只是在個體或社會的層面,致力于建設性的事情,包括鄉村建設、教書育人、法律、實業等。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和風細雨的,并不是雷霆霹靂,跟那些農民暴動有巨大的差異。
“九〇后”一代知識分子的不同選擇
他們只是安安靜靜、腳踏實地地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得寸進寸,但是時過境遷,時間過去得越久你就越覺得他們身上有光,他們走的是一條陽光的路,不是閃電的路,他們的遺產是不流血的遺產。
王人駒:一個低調理想主義者
低調理想主義強調的并不是一個人要有多么耀眼、多么顯赫,而是腳踏實地,樸素地、低調地、持續地耕耘。在我們棲身的這個時代,似乎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各個角落從事看上去不起眼的事情,但是這些不起眼的事情,放在整個歷史當中,恰恰可能是最長久的,是經得起檢驗的。
第三輯
到無錫尋訪榮氏兄弟遺跡
錢穆問榮氏,畢生獲得如此碩果,意復如何?榮氏回答,人生必有死,即兩手空空而去。錢財有何意義,傳之子孫,也沒有聽說可以幾代不敗的。錢穆說榮氏的人生觀和實踐是一致的,在榮氏身上他體會到了中國文化傳統中優良的一面。
到南通尋訪張謇遺跡
文化不是直接的生產力,它是潛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文化的作用是長遠的,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一個張謇能為故鄉帶來什么乃是不可估量的。我看到了個人可以如此深刻地影響一個地方,影響歷史的進程。有了張謇,南通就有了靈魂。
重慶到宜昌:訪盧作孚遺跡
碼頭上徹夜映照著燈光,工人的號子聲、汽笛聲、起重機的聲音、江水拍岸的聲音……在一個民族危亡的時刻,融會成了一曲最最動人的交響曲,七十年后,我來到宜昌,在長江邊上,試圖尋找當年的痕跡,感受那場驚心動魄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海盜和核電:風云三門灣
對于農業文明中浸染成長起來的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海盜文化無疑是陌生而神奇的。“盜亦有道”,海盜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到底扮演過什么樣的角色,海盜文化中包含了哪些有可能走向新文明的因子,都值得思考。
到成都尋找歷史
中國文化在根本上重視的是世俗的功利,是自己的身后名,包括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頭上不朽。或者借助先賢的光環,來凸現自己。從這一意義上,這個后人建造的“杜甫草堂”并不是為杜甫而存在的。
跋:問史哪得清如許
問史哪得清如許
王鼎鈞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曾有人問一位史家,能不能用簡單幾句話說明人類全部的歷史。結果他拈出了四句話:
上帝教誰滅亡,先要教誰瘋狂;
上帝的磨子轉得很慢,但是磨得很細;
蜜蜂采了花粉,卻使花更鮮美;
當你看見星星時,太陽就快出來了。
這四句諺語,第三句是中國的,其他三句是西方的。第二句尤其讓我心動,許多的失望,許多難以釋懷、憤憤不平的歷史,都可以在這句話中得到安息,慢慢地平靜下來,重新獲得耐心和信心,重新找回久遠的根本的盼望。我們不過處在歷史的過程中,磨還在轉動,雖然轉得很慢,但著急不來,畢竟我們能看見的常常只是現實的表象,我們并不明白歷史何以如此。王鼎鈞就這句話也有很好的點評:“歷史上每一件事情,都有遠因、近因、內因、外因,歷史永遠在進行,只是你不覺得。這也正是中國人常常說的天道在冥冥之中。歷史上重大的改變雖然來得慢,但是常常變得很徹底,冥冥之中進行的,是一件一件慢工細活。”[1]難怪德國大詩人歌德充滿敬畏地將歷史稱為“上帝的神秘作坊”。1967年9月的一個夜晚,在臺灣陽明山官邸,對來訪的美國眾議員的周以德吟誦的就是這四句諺語,只是將第三句放在了最前面。周以德曾在中國傳教和行醫,他們是多年的老朋友了。[2]
傅國涌的歷史隨筆,是嚴謹的工筆畫,細節上見功夫,他為此付出的功夫,無人能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鳴
我生于1917年,傅國涌生于1967年,年齡正好相差半個世紀。社會上有“代溝”的說法,但讀了他的著作,我感到心靈是相通的,對理想的追求并不因歲月而隔膜。他以充滿激情的筆墨,講述了許多對我來說并不陌生的人和事,讓我驀然回首,也禁不住生出許多感慨。
——《廬山會議實錄》作者 李銳
傅國涌的文章有內容、有觀點,視野開闊、文字曉暢,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卻意味深長。
——《往事并不如煙》作者 章詒和
傅國涌在塵封的史料中勤奮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國不少歷史真相,以新的視角給讀者新的啟發,實現了學術性和思想性的統一。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袁偉時
傅國涌的寫作堪稱獨樹一幟,他總將龐雜的史料鉤沉與高度的現實關切水乳交融,平靜的史家調子里,暗淌著壯懷激烈的焦灼與隱痛。
——評論家 李靜
很好。
5
好,正品,物流快。
好
好!
很好
一如既往的好
不錯。。。
書的質量很不錯,值得購買。
挺好看的。
還不錯,挺好
整體感覺不錯 性價比很高 印刷很正
這本書的篇幅少,開本也小,價格偏貴了。
紙張很好!
Good good good
多年來,當當帶給我發現好書的驚喜、購買好書的快樂、閱讀好書的愉悅和收藏好書的滿足。當當是愛書人的明燈、向導和天堂。當當是我友,我是當當友。感謝當當!為當當點贊!
歷史,怎可能清如許。
性價比很高
經典之作,值得閱讀和收藏
寫的很好,值得一讀,期待作者更多的大作問世。
質量精美,還沒來得及看,先收藏
傅國涌還是那么深刻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4月一版一印,知識生產文叢之一,5折購入。傅國涌的又一個佳作,有閱藏價值。
追思民國,作者有一種清醒的歷史觀和深刻的書寫意識,史料考證扎實,散文既有智性之美,亦有文學性的溫度。良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