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現代憲法論圖書
人氣:46

現代憲法論

這本書由我于1956年1月在芝加哥大學Walgreen基金會舉辦的講座上的六篇講稿組成。根據出版方的要求,對原有的資料進行了重新編排和擴充,當然,它的結構和主題次序絕大部分仍與講稿一致。 這項研究屬于政治科學的一...
  • 所屬分類:圖書 >法律>國家法/憲法  
  • 作者:[卡爾·羅文斯坦]([Karl] [Loewenstein])著、[王鍇]、[姚鳳梅] 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法學精義
  • 國際刊號:9787302452188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8
  • 印刷時間:2017-08-01
  • 版次:1
  • 開本:128開
  • 頁數:322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羅文斯坦關注事實要遠遠超過關注規范。按照他的分類,規范憲法是指權力運行的現實與憲法規范的高度吻合,憲法規范不僅在法律上有效,而且也取得了實效,即被大家普遍遵守的狀態。如果用百分比來表示憲法規范與權力運行現實的契合度的話,規范憲法應當接近,名義憲法在50%左右,而語義憲法就是0。 如果用一個日常的比喻,那即是:憲法就像一件衣服,必須合身并且被實際穿著。

編輯推薦

羅文斯坦是在德國和美國憲法學界都產生重大影響的憲法學家。本書曾被譯為四種語言,在德國和美國再版多次,是國際憲法學界的經典著述之一。

作者簡介

卡爾•羅文斯坦英文Karl Loewenstein,德文Karl Löwenstein。1891年11月9日生于慕尼黑,1973年7月10日卒于海德堡。德裔美籍憲法學家和政治學家。他是杰出的公法學代表,也是重要的政治學家。1910年從慕尼黑的Wilhelms文理中學畢業后,羅文斯坦在巴黎、海德堡、柏林和慕尼黑學習法律。1922年獲得博士學位。及時次世界大戰期間,直到1919年之前,他在巴伐利亞州的戰爭期間高利貸局工作。之后他做過律師并加入了德國基督教。1931年通過教授資格,并在慕尼黑大學擔任編外講師。在納粹黨文化部長Hans Schemm上臺后,因為非雅利安人不能講授納粹國家的國家學說和國家法,羅文斯坦于1933年10月11日被剝奪公職并逃亡美國。他的博士論文在1936年被列入有害的和不受歡迎的文獻名單,博士學位在1941年被剝奪。1934-1936年,他在耶魯大學工作(自該時起,稱為Loewenstein),后來去了馬薩諸塞州的阿默斯特學院。1942-1944年,他曾作為美國首席檢察官的顧問。他的職務范圍是美國的國家保護立法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他短暫擔任同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的美國法律顧問,并回到德國。1946年作為慕尼黑大學的客座講師。1956年作為被從德國驅逐的補償,他重新獲得了慕尼黑大學的政治學和法政治學教授。條件是他可以在冬季學期請假和同樣提交榮退申請。 榮退之后,羅文斯坦接受柏林大學、京都大學、墨西哥國立大學和巴塞爾大學的邀請作為客座教授。 譯者簡介

王鍇 1978年生,陜西漢中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弗萊堡大學訪問學者(2013-2014年)。1997年-2007年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歷史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憲法學、行政法學,主要側重于違憲審查、基本權利、憲法基礎理論、比較憲法和行政法總論,曾在《中國法學》《法學家》等刊物40余篇,出版《公法釋義學與比較方法》《部門憲法研究》等多本著作,譯著有《法國行政法》等。兼任中國憲法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理事。

姚鳳梅教授,中共河北省委黨校科技文化部英語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中西文化。主持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兩項,主研國家和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各一項,在《學習時報》《河北日報》《云南行政學院學報》等報刊二十余篇。

目錄

目錄

及時部分政治過程和統治類型

及時章解剖政治權力的運行1

第二章解剖統治過程13

第三章獨裁的統治類型37

第四章立憲民主的統治類型51

第二部分政治權力的控制Ⅰ: 憲法和水平控制

第五章憲法87

第六章機關內的控制117

第七章機關間控制: 議會與政府133

第八章機關間控制: 法院對政府和議會161

第九章機關間控制: 選民對政府和議會183

第三部分政治權力的控制Ⅱ: 垂直控制

第十章聯邦制201

第十一章對個人自由的保障225

第十二章多元主義247

名稱索引279

主題索引285

譯后記313

在線預覽

第三章獨裁的統治類型現代憲法論統治類型劃分的關鍵53在前一章中,分類的障礙已經被清除。在這一章和下一章中,獨裁和立憲主義兩種基本分類中的各種統治類型將在政治組織的歷史發展中顯現。關鍵就在于政治權力是分享行使抑或集中行使。獨裁的特征在于,單一的權力持有者將政策決定和政策執行融為一體,并且他本人不受有效的控制。而立憲主義則是一種多個獨立的權力持有者并存和并行的政治體制。幾個權力持有者在政策決定、政策執行、政策控制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此過程中,國家意志得以形成,這種獨特的安排構成了立憲政府的本質。然而,盡管政治體制的兩分法是基本的,獨裁和立憲主義都是屬概念,但是在每一種體制內部,在權力的配置上有相當多的變化,這取決于每個國家的民族傳統和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而,由于一個政治體制要借鑒其他體制中的安排,所以存在一些過渡和中間狀態。54盡管存在這樣復雜的組合體,但在每一種分類里面的基本統治類型卻驚人地少。立憲民主的困難包括要面對獨裁產生和當代復蘇的考驗。人們很容易忘記,在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期,在權力持有者不被挑戰的統治下,權力受眾無條件服從成為政治組織的不變秩序。權力受眾相對自由、決定自己政治命運的時期是不連續和稀少的。在上帝之法統治下的希伯來人看來,希臘民主是光榮和神秘的,羅馬共和自覺守法的公民美德僅僅是權力的大海中的孤島。此后,羅馬人和拜占庭人的皇權建立了,并且在中世紀后期橫掃整個歐洲,期間曾被意大利和西歐的城市國家的寡頭立憲主義所短暫打斷,直到經過一系列政治、經濟和宗教誘因的奇跡般的串聯后,現代立憲主義在清教徒的英格蘭建立了。此后,單一權力持有者的獨裁成為歐洲政治文明的標準類型。直到當代,它仍在西歐之外的“未受打擾”的國家流行。從此,立憲政府開始擴散到西半球,到如今它已經席卷全球。如果消極地認為獨裁是幾個權力持有者之間缺乏權力分享或者積極地認為獨裁是所有權力集中在單一的權力持有者手中,并且他不受憲法的限制,那么根據上述標準鑒別獨裁體制就似乎很容易。然而,即使近似或相同的權力安排上有各種變形,但獨裁是一個整體概念。它的細分或者統治類型是由單一權力持有者的意識形態目標所決定的。55因此,把拜占庭式的世俗君主擁有較高的政府、西藏的喇嘛神權政治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等所有的獨裁結構集中在相同的獨裁統治類型下是沒有意義的。它們的意識形態和統治手段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無法用一個統一的類別來涵蓋。進而,在當前,所有政治權力的正當性都是來自人民的意志,從而給獨裁的政治儲備增加了新的要素。它通過采納各種假冒的憲法制度和技術來偽裝其獨裁結構。作為對我們時代的意識形態氛圍的回饋,它開出了立憲主義的空頭支票,但在實踐中被否定殆盡。就是這種惡劣的模仿使得鑒別一個特定的政治體制是否屬于獨裁變得困難,從而要求我們必須審視政治權力的實際運作過程。獨裁和極權政體幾乎沒有其他政治術語比獨裁字面上更模糊、語義上更歧義的了。各種稱呼互相使用。比如專政(dictatorship),該詞源于羅馬共和處于危機時權力集中的傳統。簡要介紹,參見Clinton L. Rossiter, Constitutional Dictatorship (Princeton, N.J., 1948), pp. 15ff。專制(despotism)和暴政(tyranny)是對缺乏法治狀態的價值判斷而非一種政府制度。警察國家是指現代獨裁通過暴力機器來維護。,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和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經常被作為同義詞。絕大多數詞都是描述性的。對獨裁政體的一個科學的分類Franz L. Neumann在他最近的“Notes on the Theory of Dictatorship”,載于The Democratic and the Authoritarian State (Glencoe, III., 1957), pp. 233ff, 中試圖做這樣的嘗試。他區分了兩種主要的類型,即君主專政和極權專政,但是他也考慮了過去的羅馬的立憲專政和王權。然而,他的分類不可能達到所要求的完整和。因為他不能區分極權主義和威權主義的類型。除了這個根本的缺陷之外,他從歷史證據中得出的很多結論是與筆者相同的。是極權主義和威權主義,這種分類是可用的和根本的。該分類首次由Karl Loewenstein使用,參見Brazil under Vargas (New York, 1942), pp. 369ff. 他認為瓦加斯的政權既不是法西斯主義也不是極權主義。類似地,Herbert L. Matthews在他的“Report on Spain, I”,New York Times, 1956年9月17日中的結論也是“盡管這些事實,西班牙并不是一個極權主義國家,它是威權主義的”。威權主義政體。威權主義這個詞是指單一的權力持有者——個人或者獨裁者、大會、委員會、小集團或者政黨——56壟斷政治權力,并且不允許權力受眾有效地參與國家意志的形成。單一的權力持有者對社會施加他的政策決定,以此來號令權力受眾。威權主義是指政府的結構而非社會的結構。作為一種統治,威權政體旨在對國家實行政治控制,但并不渴望控制社會經濟。權力受眾不參與政治過程并不排斥國家機關的存在,該國家機關不同于單一的權力持有者,特別是大會和法院。這就是威權政府的特點。這些分立的國家機關要么被單一的權力持有者控制,要么在與其相沖突的時候被迫向其臣服。威權組織的類型幾乎就是成文憲法上的權力結構,除了隨著實際的權力結構而調整之外,會在現實中得到遵守。這種政體并不與憲法上的法治原則相沖突。只要權力受眾不影響政治權力的行使,他們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就受到保障。在這種國家中,規范性與特權并存。這個有用的二分法是在他對納粹政權的分析中提出的,參見Ernest Fraenkel, The Dual State, New York, 1941。威權政體并不控制意識形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不經過道德或智識上自我證明的情況下存在),它既不一貫地形成也不一直堅持某種意識形態。在大多數情形下,意識形態都是在為傳統的權力結構的存在辯護或證成,或者證明其符合了國家社會的利益。也許現代威權政體最普遍、最方便的意識形態就是民族主義。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shineyo**的評論:

給單位圖書館買的書,還不錯。

2017-11-15 14:39:2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