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本文在考察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我國臺灣地區保險消費者權利保護制度的基礎后認為,保險消費者是保險服務的核心,保護保險消費者權利,對于保護公民個人財產,提升保險消費者信心,對于促進保險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保險消費者不僅是保險業穩定發展的受益者,更是保險業穩定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而保險消費者權益又受到侵害當下,強化對保險消費者權利的保護正當其時。
本書立足于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針對保險消費者在保險業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從比較法學、法律經濟學、社會治理等視角對保險消費者權利保護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理論解析。在分析了我國保險消費者權利受侵問題的原因并梳理了保險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國際趨勢后,作者對保險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隱私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受教育權以及獲得救濟權等七項基本權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以期構建一個以保護保險金求償權為核心,以保護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為補充,以保護受教育權和獲得救濟權為保障的完整的保險消費者權利保護體系。
白彥:內蒙古呼和浩特人, 1965年7月出生,2001年獲得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2004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后出站,現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商事法,經濟法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是中國商業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張怡超:湖南益陽人,1972年4月出生, 2008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為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商法基礎理論、保險法、公司法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兼任南昌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江西保險合同糾紛調解委員會委員。
目錄
緒論
及時節我國保險消費者權利受侵的現狀
一、最近幾年保險糾紛的數據統計
二、保險消費者投訴反映的問題
第二節我國保險消費者權利受侵的原因
一、保險經營者誠信不足
二、保險消費者教育滯后
三、保險消費者保護法律法規不足
第三節保險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國際趨勢
一、美國
二、英國
三、日本
四、我國臺灣地區
及時章保險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基本理論
及時節保險消費者的法律界定
一、問題的提出
二、保險消費者概念芻議
三、保險消費者與金融消費者
四、保險消費者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節保險消費的法律屬性分析
一、保險消費標的的無形性
二、保險消費內容的不易識別性
三、保險消費結果的不確定性
四、保險銷售方式的勸誘性
五、保險消費合同訂立的格式化
六、保險運作機制的“反循環”性
第三節保險消費者權利保護之理論基礎探討
一、消費者主權理論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
三、公共利益理論
四、契約自由與公平理論
第四節保險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基本原則
一、傾斜保護原則
二、適度保護原則
三、保護原則
第五節保險消費者的基本權利
一、消費者的基本權利
二、保險消費者的基本權利
三、保險消費者權利的實現
第二章保險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研究
——以保險人的說明義務規制為中心
及時節保險消費者的知情權
一、保護保險消費者知情權的必要性
二、保險消費者知情權的內容
第二節保險人說明義務的法理基
及時章保險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基本理論
及時節保險消費者的法律界定[1]一、問題的提出2007年12月25日,白某投保了A保險公司的一款投資連結保險產品,但因過失未向A保險公司告知其視力殘疾等疾病情況。2008年4月21日,白某向A保險公司補充告知相關疾病情況,A保險公司經核保認為白某的情況不應予以承保。2008年6月26日,A保險公司決定解除合同并向白某全額退還保費。2008年7月3日,白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保險人存在欺詐行為,要求保險公司雙倍賠償保費及利息。本案經二審法院最終駁回白某訴訟請求。案件來源:張迪:《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研究》,載中國保監會網站,2014年4月30日訪問。
本案中白某的訴訟請求是依據我國1993年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定的“雙倍賠償條款”,即“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2014年,我國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并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但法院最終并未支持其訴訟請求,原因在于:其一,關于“欺詐”的證據不足;其二,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但并沒有將購買保險的行為歸于“為生活消費需要”的范疇,故不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而應適用《保險法》有關規定。
此類案件在全國各地都有發生,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也采取了基本上一致的態度,即根據當時法律規定,認定投保人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規定的“消費者”,不能獲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保護。而在國務院及中國保監會的各類文件中,都提及了消費者權利保護,但都并非法律概念。直至2014年,我國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此問題才有所突破。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8條規定:“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以及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經營地址、聯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信息。”此次修法,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仍沒有從正面界定保險消費者的概念,但從側面首次將從事證券、保險、銀行等交易的群體視為消費者,并最終將保險消費行為納入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和保護范圍。
盡管2014年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側面將保險消費納入了保護的范疇,但保險消費者仍然不是我國《保險法》中的法定概念。盡管我國保監會也先后發文,提及了保險消費者及其權利保護的問題,但并未對“保險消費者”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清晰界定。因此,學界目前對于“保險消費者”概念的界定仍未達成共識。
二、保險消費者概念芻議
要保護保險消費者的權利,我們首先應清晰地界定保險消費者的概念,要界定保險消費者的概念,我們必須對如下三個問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一是保險屬于生活消費嗎?二是保險消費僅限于生活消費嗎?三是保險消費僅限于個人消費嗎?
一)保險屬于生活消費嗎?
關于保險是否屬于生活消費的問題,我們首先應明確什么是生活消費。
經濟學理論將消費分為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二者皆需消耗物質資料和非物質資料,但消費目的而有所不同。生產性消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物質資料的耗費,其最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延續和發展生產;而生活性消費是指在人們生存發展過程中的生活資料的消耗,其直接目的則是為了延續和發展人類自身。生產性消費是在生產領域進行的,是包含在生產之中的,而生活消費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個人與單位維持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活動。王利明:《消費者的概念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載《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2期。
因此,消費目的直接決定了購買者的身份。受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立法的影響,學界通說認為,消費行為必須以“生活消費”為目的,只有進行“生活消費”,才能成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必要前提,那什么是生活消費呢?
對于如何界定“生活消費”,學界主要有四種判斷標準參閱王利明:《消費者的概念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載《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2期;饒世權:《法律語境中的消費者》,載《湖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屈茂輝;胡薔薇:《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范圍的修正》,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3期;張嚴方:《消費者保護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頁。:及時種,動機和目的標準,即憑借社會一般人日常生活經驗判斷個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是否為消費行為;第二種,消費的對象標準,即根據所購買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是否具有生活消費品的性質來判斷;第三種,轉售標準,即根據其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的目的是為了生活需要還是為了獲利再次轉售來判斷;第四種,折中標準,即把及時種和第二種標準綜合起來進行判斷。
至于是否以購買者的動機與目的來識別“生活消費”的標準,王利明教授指出,這將導致消費關系的范圍變得過于狹窄。因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內在動機很難判斷,其目的是為了儲存、欣賞、贈與還是為自己使用,在法律上很難確定。王利明:《消費者的概念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載《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2期。此外,“一般人的社會經驗”是一個模糊、抽象且不確定的范疇,在訴訟中將授予法院過度的自由裁量權,更難以指導現實生活。饒世權:《法律語境中的消費者》,載《湖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至于以購買的某個商品是否屬于生活消費品,則要看如何進行解釋。因為,多數物品在不同的場合,既可以生產也可以用于消費。如小汽車用于運營則是用于生產,用于自用則為用于消費。自建房屋用于出售獲利為生產,用于自住則為消費。為此,王利明教授指出,單純從購買物品是否屬于生活消費品作為判斷是否為“生活消費”的標準是不妥當的。王利明:《消費者的概念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載《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2期。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與經營者的邊界也變得十分模糊,甚至生活消費和生產消費之間還存在著中間過渡地帶,如企業科研人員,為技術革新進行科學研究而購買圖書資料,它既是一種生活消費,也是一種生產消費。陳云良:《消費者概念之模糊性分析——模糊法學的一個應用》,載《法學》2006年第10期。
至于將購買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是否進行轉售作為判斷標準來認定“生活消費”,易于操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忽視了經營者和消費者角色重合和轉換的現象。因為,消費者和經營者是一個相對應的概念,某個時期的經營者,在另一個時期或地點則可能是消費者。
而至于折中標準,盡管突出了及時種標準和第二種標準的優勢,但也無法回避二者的弊端,在現實中,仍然難以駕馭和把握。
可見,對于生活消費,理論上并沒有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認定標準,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消費的復雜性、多樣性和變動性使然。我國《辭海》也將“消費”解釋為:“人們消耗物質資料以滿足物質和文化需求的過程,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是人們生存和恢復勞動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據此解釋,消費具有十分廣泛的內涵和外延,既有生理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它涉及各個方面,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社會活動,因此,對于生活消費絕非一個單一的標準就能涵而蓋之。
隨著人們生活需求的不斷變化和產品本身種類日益繁多和功能的日新月異,我們對于“生活消費”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于購買者的目的與動機,也不僅局限于其購買產品的屬性,而應作更為廣義的解釋。為此,有學者提出,生活消費始終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在界定消費范圍時,應該舍棄“生活消費”的提法,以一種開放的方式來界定消費的范圍。屈茂輝、胡薔薇:《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范圍的修正》,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第2期。
具體就保險而言,投保人支付保險費用購買保險產品和服務,其目的在于保障其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是一種滿足自身安全需要的消費活動。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就是一個不斷與各類風險抗爭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大,各類風險也與之俱來,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們對于保險的需求與日俱增,也導致各類新型保險產品層出不窮。在保險交易中,投保人進行保險消費,既可以用于個人生活之保障,也可以用于企業之生產經營,還可以用于社會之管理,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得對風險的保障和心理上的安全與滿足感。通過保險理賠,保險消費者既可以獲得物質上滿足,也可以獲得心靈的安慰與精神上的補償,更可以獲得社會生活秩序之和諧發展。保險消費與一般消費所不同的僅僅是消費產品的不同,除了保險產品所具有的無形性和虛擬性特點之外,在其他方面與一般消費并無二致。為此,保險消費理應被同等地視為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