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莉控、戀物癖、強迫癥、密集恐懼癥、貪食癥、幽閉恐懼癥、抑郁癥……說起來,大多數人都曾有過諸如上述的"變態"心理體驗,我們真的是變態么?其實,這些看似變態的心理體驗,都未達到需要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嚴重程度,都屬于"正常"的心理表現。本書運用易懂的文字、生動的事例和專業的解析對各種"變態"行為進行了原因分析和心理指導,旨在幫助讀者捋清思路,不至于迷失在眾多的怪癖和疾病中。重新認識"變態"這個詞匯,將是您閱讀完此書的寶貴收獲。
和《變態心理學》相比,這本書在內容上也增加了深度,除了介紹癥狀名稱、癥狀表現之外,也探究了病因和治療方法,同時對疾病的深厚背景做了分析,比如抑郁癥的文化差異、抑郁癥的性別差異、焦慮癥的人際影響。讀者在了解心理癥狀之外,還能從歷史、社會、文化、性別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每一章設置"非常態電影院",介紹了七部電影和一部短片,并對電影所講的變態心理簡要分析。
更多重口味知識,開啟精彩心理學之旅
《變態心理學》季:《變態心理學:拿什么證明你不是變態》
《變態心理學 》第二季:《變態心理學2: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變態心理》
《變態心理學》套裝版:《變態心理學1.拿什么證明你不是變態》+《變態心理學2.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變態心理》重磅來襲!
《變態心理學》姊妹篇:《怪誕心理學:謊言、靈媒、夢境、記憶、選擇》
學術與生活的結合,為你解密身旁的各種怪咖的光怪陸離行徑。
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變態心理
密集恐懼癥、蘿莉控、戀物癖、貪食癥、幽閉恐懼癥、強迫癥、抑郁癥、
自殺行為、癔癥、藥物依賴、精神分裂、偏執狂、焦慮癥、社交恐懼
那些你難以啟齒的小癖好,科學解釋、調整方案都在這里,少年,不要放棄治療!
如何控制自己的瘋狂想法
解密不可思議的變態心理
挖掘你內心深處的變態
拿什么證明你不是變態
隋巖,知名作家,代表作有《心理學與你》《心理學與生 活》《心理學與人生》《缺失的心理課》《小清新心理學》等。
京師心智國內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機構和心理自助類圖書開發機構。京師心智依托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師范大學等機構的資源優勢,上百位心理學專家組成的技術團隊,致力子將心理學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服務大眾。憑借自身優勢和豐富的經驗,被中國心理學會測量專業委員會認定為"正版量表進學校工程"的全國推廣單位。
關聯企業京師博仁,是一家集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培訓、專家支持于一體的專業的心理學應用服務機構。
變態心理學1
前言原來"變態"如此簡單
及時章大腦的畫外音——認知障礙
一個圓環和一根軸——不識癥
假作真時真亦假——頭腦中的幻覺
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記憶錯構
韓國美女都長一個樣——我們都有臉盲癥
當反射弧上了高速路——思維奔逸
多走一萬里,進化一大步——進入詭辯的時空
一心是一佛國——癡心妄想
拓展視野
第二章與躁狂、抑郁相伴——心境障礙
花兒不香、草兒不綠、鳥兒也不唱——抑郁人生
笑嘻嘻地哭泣——微笑型抑郁癥
如打了雞血一般——躁狂來襲
是瘋子,還是沉思者——躁郁雙相
活著就是為了死嗎——自殺行為
夢旅人也有美麗心靈——精神分裂
拓展視野
第三章給浮躁的心洗個澡——焦慮障礙
不僅僅是少女的羞怯——社交恐懼
從來不乘電梯——幽閉恐懼癥
誰是藤壺控——密集恐懼癥的死穴
一顆惴惴不安的心臟——焦慮無處不在
對文字產生"潔癖"——每個人都有強迫癥
噩夢一再重演——PTSD患者的內心世界
"鬼神附體"的心意病——癔癥
拓展視野
第四章如果吃飯成了問題——進食障礙
卡倫·卡朋特的悲劇——神經性厭食癥
肚子里住著一只貪吃鬼——神經性貪食癥
拓展視野
第五章嗜藥者和癮君子——藥物依賴
來自新石器時代的圣物——大麻
有毒的罌粟花——鴉片
讓人欲罷不能的興奮劑——安非他命
美酒雖好,不宜貪杯——酒精依賴
是藥三分毒——藥物濫用或成"癮君子"
迷戀那一抹淡淡煙草味——煙草依賴
拓展視野
第六章活在套子里的人——人格障礙
令人頭疼的神經過敏——遇到偏執狂
天生殺人狂——反社會型的人格
如果人生變成一出戲劇——表演型人格
超然乎,逃避乎——自卑的人
變了味的主義者——強迫型人格
拓展視野
第七章心靈工畫師——性與性別
心理上的"陽痿"——并不純美的愛戀
絲襪的致命誘惑——戀物一旦成癖
踩著高跟鞋的大漢——雌雄莫辨
一樹梨花壓海棠——大叔都是蘿莉控
心中的那座斷背山——同性之愛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惡習——虐戀
拓展視野
第八章彩虹天堂的方向——黑白童年
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多動的兒童
你是造物者的恩寵——孤獨的孩子
花花世界花家姐——智障兒童
拓展視野
變態心理學2
及時章痛在夜深人靜時——睡眠障礙
睡下去,醒不來——嗜睡癥
無處安放的小腿——不寧腿綜合征
帶著夢境行走——睡行癥
惡夢連連二十年——夢魘癥
真實的睡美人——克萊恩-萊文癥候群
非常態電影院——《無語問蒼天》
第二章有時陰雨有時晴——心境障礙
誰偷了你的快樂——重度抑郁癥
"天才病"愛天才——雙相障礙
童年的悲慘遭遇——躁郁癥來自哪里?
被忽略的父親母親——老年人抑郁
工業化的惡果——抑郁之文化差異
非常態影院——《處女之死》
第三章煩躁不安一顆心——焦慮障礙
杯子永遠不干凈——強迫癥
大門不出一步——廣場恐怖癥
怕高怕黑怕大海——特定恐懼
空難之傷——創傷后應激障礙
非常態電影院——《DIX》
第四章每個人都有病——人格障礙
人生是個大舞臺——表演型人格
做自己的偶像——自戀型人格
被拋棄的恐懼感——邊緣型人格
他還沒有長大——依賴型人格
退到無可后退——回避型人格
同時自卑又自大——偏執型人格
一個身體,幾個靈魂——多重人格
非常態電影院——《三面夏娃》
第五章難以啟齒的隱憂——性心理障礙
穿黑絲襪的男人——異裝癖
有人偏愛重口味——戀尸癖
男男VS女女——基友百合記
那些正太蘿莉控——戀童癖
廁所里的第三只眼——偷窺癖
越虐越快樂——SM
世紀超級癌癥——艾滋病
非常態電影院——《藍絲絨》
第六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自
絲襪的致命誘惑——戀物一旦成癖
14歲的男孩小志有收集女性內衣的癖好。有24小時,媽媽在家里大掃除,意外地在他的房間里發現了大量的女性內衣,有的是穿舊的,有的是半新的,它們都被疊得整整齊齊,放在電腦桌的抽屜里和衣柜的最底層。媽媽不明原因,害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沒敢向小志本人詢問。帶著小志收藏的一件女性內衣,媽媽找到了心理醫生,希望解開小志心中的秘密。
小志就讀于一所寄宿制的私立學校,一個星期回家一次,雖然學校教學環境特別好,小志的學習成績也不差,但是,小志卻變得沉默寡言。即使媽媽為了歡迎他回家,給他做一大桌子好吃的,他也只是隨便吃兩口,就進房間自己待著。
小志的房間不允許別人亂入,連房里的衛生間也不讓媽媽打掃。他在家的時候,房門總是關得緊緊的,爸爸媽媽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做什么。若不是家里大掃除,媽媽清理了他的抽屜和衣柜,恐怕還不會發現他的秘密。
心理醫生判斷,小志的行為應該屬于戀物癖。在青少年和大學生中,那些性格內向、膽小怕事,羞于與女性交往的男生,由于內心的自卑,無法通過正常的交往得到異性的青睞,內心的性沖動又無法壓抑,他們只能選擇轉移對象,將注意力從女性轉移到女性的貼身衣物,如胸罩、絲襪、內褲等。他們往往對著這些物品一邊性幻想,一邊自慰,以達到性沖動的滿足,由此形成了戀物癖。
戀物癖患者多喜歡收集異性使用過的物品,以此作為引起性興奮和實現性滿足的手段。患者大多數為男性,也有女性患者,其中多為異性戀者,偶爾也可以在同性戀者中見到。戀物癖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楚,有的學者認為,這種性心理障礙和下丘腦中樞神經介質分泌失調有關;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對異性肉體的原始欲望所致。
受到較多肯定的觀點是,由于童年環境與性意識混亂,造成了患者的人格發展受阻,患者對異性的性沖動受到了抑制,無法正面表達,于是,一旦患者的性興奮與異性的物品,或與異性相關的某一情境形成了某種條件反射式的聯系,就會形成戀物癖。比如,曾經有一位男青年躺在地上,一位風韻十足的女性將腳放在他身上,這一動作引發了他的性欲,從此以后,這位男子成為一個戀足癖。
弗洛伊德將男性戀物癖歸因于童年時期由閹割焦慮造成的創傷。在他看來,兒童的性心理發展經過口唇期、肛門期,進入生殖器期時,男孩會出現戀母情結,隨之而來的是殺死父親,占有母親的想法。但是,男孩會擔心父親的報復,害怕父親傷害自己的生殖器,將自己閹割,變成和母親或其他女性一樣。
為了緩解這種閹割焦慮,男孩會在母親或其他女性身上尋找生殖器的替代物,以證明母親并未被閹割,自己也可以保全。由此,男孩產生了戀物癖,而女孩就不會。后來的女權主義者提出,女性同樣會有戀物癖行為,弗洛伊德的理論也變得牽強了。不過,諸多研究證明,一些戀物癖患者從童年期開始就抱著母親的衣物、頭巾睡覺,否則難以入眠。
弗洛伊德帶有思辨式的理論并未經過實驗的證實,似乎缺少了一些說服力。
肚子里住著一只貪吃鬼——神經性貪食癥
女孩歡歡從上高中開始,就開始暴飲暴食。在學校里,歡歡每天都要去超市買一堆零食,在教室里吃,在放學的路上吃,在家里吃,總之,無論歡歡人到哪里,她總是吃個不停,直到胃被過多的食物撐得難受,歡歡才讓嘴巴停下來。情況稍微有一點好轉,就繼續大吃特吃。養成了一直吃東西的習慣,歡歡走到哪里都會找商店、超市,一走進餐廳就沒辦法控制自己,如果想吃的東西沒有吃到,歡歡就會沒有心思聽課,晚上也睡不好覺。
由于長期地暴食,歡歡的體重一升再升,體型明顯變得更圓、更壯、更臃腫。歡歡非常苦惱,曾經幾次下決心要減肥,要徹底戒掉濫吃的習慣,但餓一段時間后,歡歡就受不了了,上課沒有精神,老是昏昏欲睡,學習也沒有勁頭了。學習成績下降,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歡歡又開始大吃特吃,歡歡的父母擔心她身體出了毛病,于是帶她去醫院檢查。結果,內科醫生沒有檢查出毛病,反而是心理醫生說"由于心理壓力太大,歡歡可能患上了神經性貪食癥"。
歸根結底,神經性貪食癥是心理上的疾病,就像《瘦身男女》中鄭秀文飾演的肥妹,原本是一個九頭身(頭和身高的比例為1︰9)的美女,因為被初戀拋棄,就將"吃"作為一種發泄,即使她非常想要阻止自己繼續吃下去,卻已經無法挽回——她已經陷入暴飲暴食的怪圈里,除了繼續吃,一直吃,別無他法。
高中生歡歡也好,被初戀拋棄的肥妹也好,"吃"這件事對她們來說已經不是填飽肚子或者享受美食,而是排解焦慮、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就像女生不開心的時候會瘋狂購物,男生不開心的時候會喝到爛醉、找人打架一樣,只是她們選擇了吃。
患上神經性貪食癥的年輕女性,總是有一股不可抗拒的進食欲望,她們常常擔心吃得太多,卻永遠控制不住自己,見到食物,所有規定、戒律都被拋到九霄云外。一次進食,她們可能吃掉一大碗面條、七八個蛋糕、十來個雞蛋。實際上,她們并非生理上需要進食,低血糖需要補充葡萄糖,而是心理上長期處于饑餓狀態。
在大吃特吃之后,患者開始陷入焦慮、自責、抑郁的狀態,身體也因為長期地暴食,出現胃潰瘍、消化不良甚至全身衰竭的狀況。可以說,吃是沒辦法解決心理壓力的,相反,由吃導致的肥胖還會成為新的壓力源。焦慮不安、寂寞、憤怒這些情緒,還是需要通過正當的方式發泄。
天生殺人狂——反社會型的人格
1835年,德國的皮沙爾特首先提出了"悖德狂"這一名詞,用來代表那些在本能欲望、興趣嗜好、性情脾氣、道德修養方面出現異常,但是在智能、認知方面毫無障礙的患者。后來,"悖德狂"一詞被"反社會型人格"代替,代表一種人格障礙類型。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在所有犯罪中,反社會型人格犯罪最多,這類人屢次犯下同一性質的罪行,作案手法殘忍,情節非常惡劣。
反社會型的人格,又稱為社會病態,是對社會影響最嚴重的人格障礙。反社會人格表現為嚴重的社會適應不良,對他人、對社會冷酷、仇視、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社會道德、法律對他們來說沒有意義。而且,這類人具有高度的攻擊性,瞬間爆發情緒,即使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也會誘發其暴力行為;傷害他人之后,不會產生羞恥感,也不會從過去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
心理學家克萊克利在他的著作《正常的假面具》中系統地闡述了反社會型人格的16條特征,其中包括"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識給人很好的印象,能幫助別人消除憂煩、解決困難"、"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癥狀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沒有神經癥性焦慮,對一般人心神不寧的情緒感覺不敏感"、"對事情不論大小,都無責任感"……
具有反社會型人格的人常常表現得非常迷人,甚至具有非凡的魅力,這也是生活中許多人會被反社會人格者吸引的原因。實際上,反社會人格者內心沒有限制,按照精神分析的說法,他們沒有超我——沒有社會、父母給設定的規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和自己原始的欲望沒有距離,他的情感是破碎的,卻又是真實的、順暢流露的,因此,和他們在一起會讓人感到輕松。生活中過度壓抑自己的人會覺得和這類人在一起非常愉快。但是,壓抑程度適中的人則會覺得,他們的情感太膚淺,就像小孩子對食物的欲望。
美國心理學家舒爾茲在他的《心理學應用》一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羅杰是一位年僅27歲的囚犯,他被監獄的精神病專家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從小學開始,他就經常違反校規,不服從老師的管教,還用東西砸老師和其他同學。12歲時,他已經被開除過3次,進入教會學校后,他逃學,毆打老師,再次被開除。14歲時,他被整個城市的公立學校除名,不得已之下,父母將其送到了私立學校,兩個星期后,他再次被開除。
反社會型人格成形于童年或者少年期。從童年期開始,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會表現出偷竊、任性、逃學、離家出走,反抗一切;少年時期,過早地出現性行為,或者性犯罪、酗酒、破壞公物、不遵守公共規范;成年后,無責任感,對家庭不負責任。
這類人智力正常,但是從小就表現出失范行為,行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氣暴躁,情感冷淡,犯罪后毫無自責、悔恨之心,不負責任,說謊,對他人的痛苦無動于衷,難以維持與他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從表面看來,他們油嘴滑舌、善于耍手段,制造一些令人信服的假象,取得他人的信任,這些方法讓他們的行為合理化,甚至具有社會責任能力。
和癔癥相比,反社會型人格在性方面非常老練,從青少年時期開始性亂交,成年之后,性交際成為其騙取錢財的手段,一旦成功,便可以隨意拋棄對方。他們之所以能夠如此輕松擺脫感情的羈絆,一方面由于其缺乏情感,另一方面由于其對任何傷害行為缺乏罪惡感。他們戀愛無數,經常結婚,結婚不久便離婚,81%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婚姻有問題,其中12%具有酗酒史;另一項研究發現,46%的反社會型人格結婚又離婚,對他們來說,婚姻就像是一場游戲。
根據精神病學家的研究,形成反社會型人格的主要原因包括早年喪父喪母、雙親離異、體質異常,童年期的生活環境惡劣,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等,其中,家庭破裂、被父母拋棄,或者成長于缺乏父母關愛的家庭中,更容易形成反社會型人格。另外,如果父母對兒童的管教缺乏一致性,如朝令夕改,對一件事的判斷前后不一致,會讓兒童陷入無所適從的心理狀態。父母的言行失去了榜樣作用,在沒有可模仿對象的情況下,兒童或青少年對價值的判斷易自相矛盾。父母對自己的行為無原則、不道德、缺乏自制,兒童會發展出沖動,對個人行為不負責任,在外在環境的影響下,發展成反社會人格。
一個人格正常的人,在違反道德規范,或者觸犯法律后,內心會感到痛苦、內疚,這種痛苦的情感體驗會起到警惕作用,以防日后做出類似的行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由于在道德方面存在缺陷,他們沒有道德觀念,也沒有自省能力,對于一個殺人狂來說,殺人本不是件大事,多殺幾個,或者用殘忍的手法殺人也無關緊要。
世界上的變態殺人狂幾乎都具有反社會人格,加拿大虐殺碎尸、美國活人啃臉、湖南殺妻后用鹽腌制的兇手都有人格障礙。在常人看來,他們的手段殘忍;在殺人者看來,所有死者都是罪有應得。
……
非常有意思,故事內容很有意思!!
1萬個贊
不錯
不錯
很棒
正品
看起來還不錯的樣子!~
東西好,服務好,性價比高!
非常好,喜歡這一系列的書籍
很好很喜歡
很有意思!
保存完好,非常好
完美的購物體驗,下次還來
書的內容很不錯,對得起這個價錢
喜歡
送貨速度快。但是書有破損。望改善。。
還沒看
了解了很多心理方面的問題,很好!
一如既往的快,還沒看,相信會挺好的
很好
這本書不錯
自己沒事也看看,挺有意思,還不錯
不錯不錯, 很趣味性,作為教輔可以
心理學好神奇
喜歡 喜歡 喜歡
有些地方對病情描述不是很嚴謹,更像是一本入門級的科普類書籍,只能做了解。想進一步了解變態心理學推薦大家買更專業的書籍。
看了雷米的《心理罪》才買的這本書,和心理學基礎課教材不同,這類書籍讀起來更加有趣和易懂。值得一看。
變態心理學入了一套,目前看的第一本,這兩本暫未翻閱。自己本身是有癥狀患者,所以更想用更多的心理了解及知識豐富自己,調理自己,更希望如果身邊有人的情緒病了,我可以有能力去拉對方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