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萬千心理·變態心理學:整合之道(第七版)圖書
人氣:102

萬千心理·變態心理學:整合之道(第七版)

美國心理學會杰出科學家獎、美國心理科學聯合會終身成就獎得主戴維?巴洛作品;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全美逾700所大學的本科教材;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銘怡與美籍學者王愛民共同審校并作序推薦。
  • 所屬分類:圖書 >心理學>變態心理學  
  • 作者:(美)[戴維·H.巴洛]([David] H. [Barlow]),(美)[V.馬克·杜蘭德];[黃崢],[高雋],[張婧華] 等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8412327
  •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5
  • 印刷時間:2017-05-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708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兩位作者身為享譽世界的心理學領軍人物和學術,以本書開創了“整合”及“多維”視角,引領了近二十年來變態心理學教科書的論述方向。他們以自身強大的科研經歷和di一手的臨床經驗為依托,整理了大量研究和實踐證據,來展示遺傳、行為、心理社會和文化等各類因素之間的復雜的交互關系,以及它們對人類異常精神狀態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本書前4章介紹了人們對異常心理現象曲折的認識過程,異常心理現象背后的各大影響因素以及應如何看待它們、心理現象正常和異常的評估手段以及DSM診斷標準的進步與局限、閱讀和理解研究結論的正確方法等重要常識問題。

第5章至第15章,詳細介紹了焦慮、創傷應激、強迫、軀體癥狀、分離、抑郁、躁狂、自殺、暴食、厭食、睡眠、身心疾病與心身疾病、性功能、性欲倒錯、性別焦慮、吸毒、酗酒、抽煙成癮、賭博成癮、各種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譜系、注意力缺陷及多動、自閉癥譜系、智力殘疾、譫妄以及各種神經認知障礙等診斷的癥狀、DSM-5判斷標準、流行病學數據、病因和治療手段等內容,并輔以案例描述、階段測驗、延伸閱讀、DSM探討、全章小結以及圖文匯總,便于理解、加強記憶。

第16章介紹了在美國法律框架下,精神衛生相關問題的變遷與現狀,可供我國讀者借鑒。

文后還附有全書重點術語中英文對照,并提供相應頁碼,方便讀者查找、回看,以及DSM-5的診斷分類細目,為廣大讀者參考、備用。

編輯推薦

你想得到和想不到的人類精神現象,背后的故事都在這里:焦慮、創傷、強迫、人格解體、失憶、抑郁、躁狂、暴食、厭食、夢游、性欲倒錯、性別焦慮、酗酒、吸毒、嗜賭、偏執、自戀、反社會、精神分裂癥、自閉、智力殘疾……覆蓋,由淺入深。

本書不僅被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心理學系采用,同時還是全美超過700所大學的心理學教科書,累計銷量超80萬冊。作者David Barlow不僅承擔了DSM-IV的審定工作,同時也是DSM-5的審定顧問,是當之無愧的心理學界領軍人物之一;而作者V Mark. Durand則是全世界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先鋒研究者之一。

兩位作者強強聯合,以高屋建瓴的視角,將人類精神世界的神秘之處條分縷析地加以解說。他們在本書版中開創了“整合之道”視角,將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心理社會因素相結合,為各種各樣的特殊精神現象提供了深刻而簡潔的解釋,并引發了全世界變態心理學寫作思路的變革,推動了整個變態心理界的科學認識向大眾普及。

本書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一邊介紹了大量紛繁復雜的癥狀和數據,一邊運用平實生動的敘述澄清其背后的原理,不僅讓具備心理學或精神醫學基礎的讀者能夠豁然開朗,對非專業的普通讀者來說,也同樣引人入勝。

本書的翻譯團隊由中美兩組人員合作構成,并由美國邁阿密大學的王愛民教授和北京大學的錢銘怡教授共同審校定稿。譯文前后共經7輪編校工作,語言通俗易懂,避免了科學類翻譯作品中常見的刻板和造作,閱讀起來格外自然、流暢。

總之,無論是用于學習、考試、研究入門、案頭參考,或者只是對人類異常心理感到好奇,本書都是不容錯過的經典佳作。

歡迎加入“萬千心理”教學支持計劃!

“萬千心理”經典外版教材系列:

萬千心理 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第13版):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5所中國重點高校的19位著名心理學教授審定并推薦的普通心理學教材;心理學領域的現象級著作!

萬千心理 人格心理學(第九版):暢銷的人格心理學全新改版升級!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會昌教授潛心翻譯之作!看6大理論流派如何解讀人類的人格!探26個研究主題如何科學剖析人格的眾多側面!測13個科學的人格測驗,發現你未曾了解的自己!

萬千心理 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第九版):暢銷發展心理學著作全新改版!美國廣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材之一;北師大兒童心理專家鄒泓教授翻譯并誠意推薦;用科學的視角了解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全貌!

萬千心理 認知神經科學-關于心智的生物學:世界的認知神經科學教材,認知神經科學之父經典力作,第三版強勢推出,國內著名認知神經科研團隊傾心翻譯。

萬千心理 變態心理學:整合之道(第七版,DSM-5定版):美國心理學會杰出科學家獎、美國心理科學聯合會終身成就獎得主戴維•巴洛作品;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全美逾700所大學的本科教材; 北京大學教授錢銘怡與美籍學者王愛民共同審校并作序推薦。

萬千心理 認知心理學——心智、研究與你的生活(第三版):美國極受歡迎的認知心理學教材!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推薦教材!

萬千心理 生理心理學(第九版):走進行為神經科學的世界!北京大學蘇彥捷教授領銜翻譯并推薦的經典教材。卡爾森博士為你呈現前沿、生動有趣、叫人想一口氣讀完的硬科學!

萬千心理 教育心理學(第十版):“教育心理學國家精品課程”指定外版教材,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Anita Woolfolk代表作。

目錄

第1章歷史中的異常行為

了解心理病理學

超自然傳統

生物學傳統

心理學傳統

現狀:科學方法與整合路徑

本章小結

第2章心理病理學的整合視角

單維度模型與多維度模型

遺傳對心理病理學的影響

神經科學及其對心理病理學的影響

行為與認知科學

情緒

文化、社會和人際因素

畢生發展

結論

本章小結

第3章臨床評估和診斷

心理障礙的評估

心理障礙的診斷

本章小結

第4章研究方法

檢查異常行為

研究方法的類型

基因以及跨時間和跨文化的行為

本章小結

第5章焦慮、創傷和應激相關障礙,以及強迫性沖動和相關障礙

焦慮障礙的復雜性

焦慮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

驚恐障礙和廣場恐怖癥

特定恐怖癥

社交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癥)

創傷和應激相關障礙

強迫性及相關障礙

強迫性障礙

軀體變形障礙

其他強迫性及相關障礙

本章小結

第6章軀體癥狀及其相關障礙與分離性障礙

軀體癥狀及其相關障礙

軀體癥狀障礙

疾病焦慮障礙

影響身體狀況的心理因素

轉換性障礙(功能性神經癥狀障礙)

分離性障礙

人格解體—現實解體性障礙

分離性遺忘

分離性身份障礙

本章小結

第7章心境障礙與自

在線預覽

科學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領域,但時常會有一些新發現顛覆我們以往的思維方式。比方說,進化生物學家曾經長期堅信進化是逐漸積累的結果,而新的證據卻顯示,進化源自生物應對和適應突如其來的環境大災變(例如小行星撞地球)。又比方說,發現地殼板塊也對地質學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長久以來,心理病理學這門科學一直處在碎片化的困境中。心理病理學家們針對現象背后的心理、生物和社會因素,各自為政地進行研究和解釋。這種工作方式的弊端,在大眾媒體將某個最近發現的基因、某項生理層面的失調或某些童年經歷作為心理障礙的“根源”的那些報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這種彼此割裂的思維方式,也主導著不少心理病理學教科書有關病因與治療的闡述。這些教科書的作者常常在某一章中寫道,“精神分析理論對此提出……”“生物學理論對此認為……”等,或是在下一部分又寫“針對這種障礙,精神分析治療會……”“認知行為治療則會……”,以及“生物學治療將會……”,等等。

因此,從本書及時版開始,我們就試圖做好一件與眾不同的事。我們認為,心理病理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向廣大學者提出了從孤立主義向整合之道轉軌的要求。我們應當以一種盡可能簡明清晰而富有說服力的方式,來解釋眾多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之間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近來,心理病理學知識的爆發式增長,肯定了這種思考方式是我們正確理解心理病理現象可行的路徑。讓我們簡單舉兩個例子。在第2章中,我們介紹了一項研究。該項研究表明,應激生活事件可能引發抑郁,但并非每個人都會出現這種反應。某些個體身上攜帶著能夠影響腦神經元突觸內血清素的特定基因,而應激則容易觸發此類個體患上抑郁。與此類似,我們在第9章中也提到了社會排斥所帶來的痛苦,其背后的腦神經機制與生理痛苦一模一樣。而且,我們在撰寫本書中所有與遺傳有關的部分時,格外突出了基因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并談到了最近從行為遺傳學前沿成果獲得的一些啟發——傳統上試圖將心理障礙診斷分類建立在堅不可摧的遺傳基礎之上的目標,已經變得漏洞百出,不切實際了。有關近年來逐步興起的表觀遺傳學(即環境如何影響基因表達),包括一些極端環境因素壓倒遺傳作用的新近研究結果,也納入了本書的敘述之中。那些有助于闡明表觀遺傳學內在機制,或者說,有助于幫助讀者理解環境影響如何調節基因表達的具體過程的研究,書中都進行了細致的介紹。

上面提到的眾多研究結果都確證了本書所采取的“整合之道”:心理障礙并不單單出自基因或環境因素,而是源于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我們現在已經明白,心理社會因素直接影響著神經遞質的功能,甚至是基因的表達。同樣,我們不能將生物和社會因素棄之不顧,去研究心理和心理病理學表現背后的行為、認知和情緒機制。我們為心理障礙選擇了一種更易于理解的闡述,它能夠地反映出臨床科學目前的現實。作為同行,你也許已經知道我們對某些障礙了解的多,而對另一些障礙了解的少。我們在書中,盡力向每一位學生呈現浩瀚無垠的心理病理學領域中我們已經走過的那一小段路程,并展望著復雜而廣闊的前方。我們衷心希望,你在閱讀本書時,能夠感受到我們傳遞所有已知和未知的精神世界的興奮。

整合之道

如前所述,本書及時版引領了一大批變態心理學教科書全新的寫作方向,許多此類教材都跟隨我們采取了整合或者說多維度的視角。我們整理了大量研究證據,來向讀者說明生物和行為之間彼此影響的關系,以及心理和社會因素對生物狀態的作用;書中所舉的這些例子吸引了廣大學生的普遍關注。比方說,我們討論了遺傳因素對離婚的影響,早期的社會和行為體驗對發展中的腦功能和結構的意義,社交網絡與感冒之間的關系,以及心理社會療法對癌癥患者的效果。而在內隱記憶和盲視等現象背后,可能存在某種分離體驗,有關的心理學研究由此確認了潛意識的存在(但與弗洛伊德所指的充滿激烈沖突的意識領域不太一樣)。我們還為讀者呈現了心理社會治療影響神經遞質分泌以及腦功能的新證據。另外,我們將經常被忽視的情緒理論納入了心理病理學的討論之中,比方說憤怒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等。我們將情緒研究的成果細心提取出來,與行為、生物、認知、社會等因素融會貫通,織成了這一張心理病理學的全景圖。

畢生發展的影響

當代變態心理學領域里的任何一種視角都無法忽視畢生發展因素的重要性。我們重點強調了那些調控著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基因表達的發展時段。盡管我們用單獨的一章(第14章)講解了神經發育障礙,但發展的重要性貫穿著本書的敘述。比方說,在焦慮、創傷與應激相關障礙、強迫沖動及相關障礙等章節,我們比較了童年期和老年期的焦慮。這種內容上的系統組織大部分時候與DSM-5保持了一致,以便讀者按照童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順序更好地理解每一種障礙。我們還在探討每一種障礙時特地涉及了發展的視角,并呈現了具體的發展因素如何影響發病與治療的有關證據。

研究—實踐者取向

我們在書中花了一些篇幅來介紹研究—實踐者取向,它對于心理病理學來說是一種非常具有可行性的理想發展模式。與大多數同行一樣,我們認為這并不僅僅是一個如何將科學發現應用于心理病理學的簡單問題。在本書中,我們展現了每一位臨床醫生可以怎樣憑借敏銳而系統的臨床觀察、對患者個案的功能分析以及在臨床環境中對一系列病例的總結歸納,來為科學知識的積累做出自己的寶貴貢獻。比方說,我們介紹了源自早期精神分析理論家的分離現象記錄,這些重要的信息至今仍然發揮著作用。又比方說,我們還談到了研究—實踐者所運用的正式方法。經由這類方法,研究—實踐者能夠順利地將抽象的研究設計落實為具體的研究程序。

真實的臨床病例

我們引用了大量的臨床病例,來解釋和說明心理病理學中有關心理障礙成因與治療的科學發現。我們兩位作者都具有長年活躍在臨床一線的工作經歷,因此書中95%的病例出自我們兩人案頭的文件夾。這些病例,為我們所要介紹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巧妙的注解與索引。本書中大部分章,都是從一份病例描述開始的,而大多數有關理論與研究的討論,最終也以這些病例的真實情況來收尾。

各類障礙的細節

我們用了共11章的篇幅來涵蓋主要的心理障礙診斷分類,內容涉及三方面:臨床描述、病因、治療與預后情況。我們在書中強調了病例個案和DSM-5的診斷標準,同時也將患病率、發病率、性別比例、起病年齡以及一般病程等各項統計數據納入敘述之中。由于我們兩人中的Barlow博士擔任了DSM-5編寫委員會的顧問,本書得以將DSM-5的諸項修改背后的原因及爭論呈現在讀者面前。總體來說,針對每一種具體的心理障礙,我們的探討都涉及其生理、心理及社會維度。,在每種障礙的治療與預后部分,我們都提供了有關臨床實踐的客觀情況。

治療

本書前六版一路走來,最受廣大讀者歡迎的革新之處在于,將與治療有關的內容與相應的障礙放在一起,而不是和其他既有的變態心理學教科書一樣單立一章。這種寫作思路,順應了心理社會療法及藥物療法逐漸細分的大趨勢,充分滿足了老師和學生們的需求。在第七版中,我們延續了這種整合的傳統并進一步完善。

法律與倫理問題

在一章中,我們整理了這本教材中涉及的諸多問題,呈現了許多與法律、倫理以及心理衛生服務密切相關的病例個案。同時,我們也沒有忘記向各位讀者介紹這一領域內的歷史變遷,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會文化準則如何深深地影響了法律和倫理規范。

多樣性

文化和性別因素也應當納入心理病理學的全盤考慮之中。我們在本書中講解了當前學術界對于心理障礙中的哪些維度具有文化特異性或普遍性,以及性別角色仍有待厘清的強大影響的主流看法。舉例來說,我們探討了抑郁中的性別比例失衡,驚恐障礙在各種亞洲文化環境中的不同表現,進食障礙背后多樣化的倫理規條,各個地方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特定方法,以及男孩和女孩中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診斷率的顯著差異,等等。隨著這些命題逐漸成為研究中的標準課題,變態心理學的知識積累也在不斷細化和深化。例如,為什么某些障礙的患者絕大多數都是女性,而另一些障礙主要出現在男性身上呢?為什么這種性別比例的差異有時在另一種文化環境中會發生改變呢?通過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充分挖掘性別與文化因素在心理病理學中的重要地位,從而牢牢地把握住科學的脈絡。

DSM-Ⅳ、DSM-Ⅳ-TR與DSM-5

關于DSM-5修訂過程中涉及的政治與科學考慮,人們已經發表了許多意見,自然,我們也有我們的看法。心理學家們大多十分關切DSM-5即將呈現的“劃界”方式或者說分類標準——無論好壞——及其背后的理由,因為在之前的各版DSM中,科學發現有時會讓位于個人意見。但是,就DSM-Ⅳ和DSM-5而言,許多專業判斷上的偏差都被遠遠拋在腦后,因為編寫委員會執著于抓住研究數據展開無止盡的爭論。(本書作者之一Barlow博士是編寫委員會成員之一DSM-Ⅳ,并且擔任了DSM-5編寫委員會的顧問。)這些激烈的討論中包括了整合的視角、對既有數據的再次分析以及來自前沿探索的新數據,而從中衍生的新信息,足以填滿任何一本心理病理學專業期刊一整年的版面。從學術角度出發,這一過程雖然讓人筋疲力盡,但卻給人帶來了許多啟發。因此,本書中介紹了多項與命名有關的爭論,以及最近的一些新進展。比方說,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分歧意見,我們還圍繞DSM-5中新確立的診斷分類——經前躁郁障礙,以及最終未被納入診斷標準的混合型焦慮抑郁,收集并更新了有關的研究數據和學術討論。通過這些內容,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確立診斷分類的機制,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數據信息和推理過程。除此以外,我們還探討了在疾病分類學領域里分類法和維度法之間的長期斗爭。我們介紹了編寫委員會為適應研究結果而做出的妥協,例如為何沒有在DSM-5中對人格障礙適用維度法,以及這樣的提案如何在一分鐘被否決,又怎樣被納入了“有待進一步研究”的章節——哪怕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此類障礙中運用維度法比分類法更恰當。

預防

當我們審慎地展望變態心理學領域的未來,預防也許是最值得為之奮斗的方向。盡管它長期以來都是該領域的眾多目標之一,但此刻我們很可能已經站在了預防研究的轉折點上。本書中涉及的各種心理障礙都會導致情緒痛苦如滾雪球一般持續累積,而全球的科學家正在致力于研發能夠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方法與技術。我們在相應的章節里介紹了這些可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預防努力,包括針對進食障礙、自殺、健康問題等的預防措施,以與各位讀者分享這些進步給我們帶來的喜悅,也激勵研究者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致謝

創作這樣一部作品是讓人殫精竭慮,但又是令人無比興奮的。如果沒有眾多杰出的同行的幫助,我們不可能順利完成這一任務。他們閱讀了本書的部分章節,寫下了細致而犀利的評價,督促我們修正錯漏之處,提供了更多我們所不熟悉的有關信息,甚至啟發了我們對各種障礙分別采取更有效、更富于整合性的視角。

感謝第七版的審閱者:

Dale Alden, Lipscomb University

Evelyn Behar, 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cago

Sarah D’Elia,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Janice Farley, Brooklyn College, CUNY

Aubyn Fulton, Pacific Union College

James Jordan, Lorain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

Elizabeth Lavertu, Burlington County College

Amanda Sesko, University of Alaska, Southeast

感謝此前各版的審閱者:

Kerm Almos, Capital University

Frank Andrasik, University of Memphis

Robin Apple, 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Barbara Beav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James Becker,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Dorothy Bianco, Rhode Island College

Sarah Bisconer,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Susan Blumenso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Robert Bornstein, Adelphi University

James Calhoun, University of Georgia

Montie Campbell, Oklahoma Baptist University

Robin Campbell, Brevard Community College

Shelley Carson, Harvard University

Richard Cavas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tonio Cepeda-Benito, Texas A&M University

Kristin Christodulu,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Albany

Bryan Cochran, University of Montana

Julie Cohen, University of Arizona

Dean Crues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Robert Doan, 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

Juris Dragun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Melanie Duckworth,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Mitchell Earleywin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Albany

Chris Eckhardt, Purdue University

Elizabeth Epstein, Rutgers University

Donald Evans, University of Otago

Ronald G. Evans, Washburn University

Anthony Fazio,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Diane Finley, Prince George’s Community College

Allen Frances, Duke University

Louis Franzini,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Maximillian Fuhrman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Northridge

Noni Gaylord-Harden, Loyola University-Chicago

Trevor Gilbert, Athabasca University

David Gleaves,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Frank Goodkin, Castleton State College

Irving Gottesma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aurence Grimm, 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cago

Mark Grudberg, Purdue University

Marjorie Hardy, Eckerd College

Keith Harris, Canyon College

Christian Hart, Texas Women’s University

William Hathaway, Regent University

Brian Hayden, Brown University

Stephen Hinsha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lexandra Hye-Young Park, 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

William Iacono,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Heidi Inderbitzen-Nolan,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Thomas Jackson, University of Arkansas

Kristine Jacquin,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Boaz Kahana,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Arthur Kaye,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Christopher Kearney, University of Nevada-Las Vegas

Ernest Keen, Bucknell University

Elizabeth Klonoff,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Ann K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arvin Kumler,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Thomas Kwapi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Greensboro

George Ladd, Rhode Island College

Michael Lamber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Travis Langley, Henderson State University

Christine Lar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Cynthia Ann Lease, VA Medical Center, Salem, VA

Richard Leavy,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

Karen Ledbetter,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Scott Lilienfeld, Emory University

Kristi Lockhart, Yale University

Michael Lyons, Boston University

Jerald Marshall, Valencia Community College

Janet Matthews, Loyola University-New Orleans

Dean McKay, Fordham University

Mary McNaughton-Cassill,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Suzanne Meeks,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Michelle Merwin, University of Tennessee-Martin

Thomas Miller, Murray State University

Scott Monro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Greg Neimeyer, University of Florida

Sumie Okazaki, New York University

John Otey, South Arkansas University

Christopher Patrick,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 B. Poorma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

Katherine Presnell,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Lynn Rehm, University of Houston

Kim Renk,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Alan Roberts,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Melanie Rodriguez, Utah State University

Carol Rothma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Herbert H. Lehman College

Steve Schuetz, 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

Stefan Schulenberg,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Paula K. Shear,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Steve Saiz,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Plattsburgh

Jerome Small, Youngstown State University

Ari Solomon, Williams College

Michael Southam-Gerow,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John Spores, Purdue University-North Central<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a***g(**的評論:

經典叢書,值得一讀。

2017-11-20 18:13:0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沒想到這么快就有中文版了,非常開心哦

2017-06-06 22:22:1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過去曾買過本書第四版,感覺很好,很有幫助。新的第七版一上市,馬上就在當當網購買了。新版增加了許多內容。用“整合之道”貫穿全書,語言平實生動,可讀性強,讀完本書后,你有一種不同的感覺。本書既適合專業人士閱讀,也適合非專業讀者閱讀。當當網,購書的首選網站。

2017-06-08 15:08:3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大好厚的一本書,內容全面,不錯

2017-06-30 16:07:12
來自***(匿**的評論:

好好好好好

2017-07-10 05:01:32
來自yan2009**的評論:

萬千心理·變態心理學:整合之道(第七版) 萬千心理的書肯定都是好書。但是當當真的包裝有待改進!這破口袋一套,根本就對不起書本身128的定價!接近100買本書,到手口袋是破的,書角被磨損,翻起的內頁也被磨的臟兮兮的,沒有愛書之人是會開心的!

2017-08-09 17:50:46
來自y***9(**的評論:

萬千心理·變態心理學:整合之道(第七版) 當當的包裝需要真的改進了。書是好書,待慢慢品味。

2017-08-29 06:35: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棒 超級贊 超級棒!

2017-09-12 10:39:30
來自cherryt**的評論:

包裝太差勁了,就一層塑料袋...

2017-09-22 20:02:59
來自追憶似**的評論:

專業書籍,值得擁有

2017-10-06 17:18: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質量不錯挺好噠

2017-10-30 21:19:44
來自a***3(**的評論:

很棒的一本書,心理學工作者必備。有空的時候看看,受益良多。

2017-06-19 15:06:36
來自f***r(**的評論:

書還沒細看,不作過多評論。但是這包裝這物流真的有待改善,書的邊角都被擠破損了!好歹也是上百塊一本的書,收到時破損難免令人心生不悅!書的印刷也有點小瑕疵,但不影響整體閱讀。

2017-06-21 11:52:2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