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戰爭期間(1941—1945),數百萬蘇聯兒童死亡,本書是幸存者的口述實錄。戰爭發生時,他們只是2—12歲的孩子。這本書就是孩子們眼中對戰爭的真實再現。 這是孩子們講述的戰爭,不是戰士,不是政治家,不是歷史學家講述的戰爭。孩子是戰爭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見證者。在他們眼中,戰爭有不一樣的面孔…… 這本書比《我是女人,也是女兵》中女性視角記錄的戰爭更加驚人。
本書為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代表作,中文版首度正版引進,根據作者修訂的完整版翻譯。
“他害怕回頭看一眼……”001
“我的及時支,也是一支香煙……”004
“奶奶在祈禱……她祈禱我的靈魂能回來……”009
“他們全身粉紅地躺在木炭上面……”011
“可我還是想媽媽……”016
“這么漂亮的德國玩具……”021
“一把鹽……這是我們家留下來的全部……”027
“我吻過課本上的所有人像……”031
“我用雙手收集起它們……它們雪白雪白的……”034
“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037
“我透過扣眼兒往外偷看……”039
“我只聽到媽媽的喊叫聲……”043
“我們在演奏,戰士們卻在哭泣……”047
“死去的人們躺在墓地……仿佛又被打死了一次……”050
“當我明白這個人是父親……我的膝蓋顫抖不停……”052
“閉上眼睛,兒子……不要看……”056
“弟弟哭了,因為爸爸在的時候,還沒有他……”060
“及時個來的就是這個小姑娘……”062
“我——是你的媽媽……”065
“可以舔舔嗎?”067
“還有半勺白糖。”069
“房子,別著火!房子,別著火!”074
“她穿著白大褂,就像媽媽……”077
“阿姨,請您把我也抱到腿上吧……”080
“她開始輕輕搖晃,像搖晃布娃娃……”082
“已經給我買了識字課本……”085
“既不是未婚夫,又不是士兵……”096
“哪怕是留下一個兒子也好啊……”098
“他在用袖子擦著眼淚……”101
“它吊在繩子上,就像個小孩兒……”104
“現在你們就是我的孩子……”107
“我們親吻了她們的手……”109
“我用一雙小女孩的眼睛看著他們……”112
“我們的媽媽沒有笑過……”114
“我不習慣自己的名字……”116
“他的軍便服濕漉漉的……”118
“好像是她為他救出了女兒……”121
“他們輪流把我抱到手上……從頭到腳地
拍打我……”125
“為什么我這么小?”129
“人的氣味會把它們吸引過來……”131
“為什么他們朝臉上開槍?我的媽媽這么漂亮……”133
“你求我,讓我開槍打死你……”139
“我頭上連塊三角巾都沒有……”144
“大街上沒有可以玩耍的伙伴……”148
“我深夜打開窗子……把紙條交給風……”151
“挖掘一下這里吧……”158
“人們把爺爺埋在了窗戶下面……”161
“他們還用鐵鍬拍打了一陣,好讓它看起來
漂亮一些。”163
“我給自己買了條帶蝴蝶結的連衣裙……”166
“他怎么會死呢,今天沒開槍啊?”170
“因為我們——是小女孩,而他——是小男孩……”177
“如果和德國男孩子玩,你就不是我的哥們……”181
“我們甚至都忘了這個詞……”188
“你們都該去前線,卻在這兒愛我媽媽……”195
“,他們大聲叫喊著自己的名字……”202
“我們四個人都套在這個小雪橇上……”204
“這兩個小男孩變得很輕,像麻雀一樣……”208
“我很害羞,因為我穿的是小女孩的皮鞋……”211
“我喊啊,喊啊……不能停下來……”217
“所有孩子都手拉著手……”220
“我們甚至不知道怎么埋葬死人,而此刻不知怎么
就想起來了……”223
“他收集到籃子里……”225
“他們把小貓從家里帶了出來……”228
“你要記住:馬利烏波里市,帕爾科瓦亞街6號……”231
“我聽見,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233
“我跟著姐姐、上士薇拉 列契金娜上了前線……”237
“在那太陽升起的地方……”239
“白襯衫在黑暗中遠遠地發著光……”244
“媽媽倒在我剛剛擦洗過的干凈地板上……”247
“上帝是不是看到了這些?他是怎么想的……”251
“這世間——讓人百看不厭……”253
“他們帶回來又細又長的糖果,像鉛筆一樣……”259
“箱子大小正好和他差不多……”261
“我怕做這樣的夢……”263
“我希望媽媽就我一個孩子,只寵愛我……”265
“他們沒有沉下去,像皮球一樣……”268
“我記得蔚藍蔚藍的天空……我們的飛機在天上飛過……”273
“像熟透的南瓜……”276
“我們吃了……公園……”280
“誰要哭,就開槍打死誰……”284
“媽媽和爸爸——金子般的詞語……”286
“把她一塊塊地叼了回來……”289
“我們家正好孵出一窩小雞……我怕它們被弄死……292
“梅花國王,方塊國王……”293
“一張大全家福……”299
“哪怕我往你們口袋里塞個小白面包也好啊……”301
“媽媽清洗傷口……”303
“他送給我一頂有紅帶子的平頂羊皮帽……”306
“我沖著天空開槍……”311
“是媽媽抱著我上了一年級……”313
“小狗,可愛的小狗,請原諒……”316
“她跑向一邊,喊叫著:‘這不是我的女兒!
不是我的!’”321
“難道我們是孩子?我們是男人和女人……”323
“請別把爸爸的西服給陌生的叔叔穿……”325
“我在深夜哭泣:我快樂的媽媽在哪里?”327
“他不讓我飛走……”329
“大家都想親吻一下‘勝利’這個詞……”332
“我穿著父親的軍便裝改成的襯衫……”334
“我用紅色的石竹花裝飾它……”336
“我永遠等待著我們的爸爸……一生都在等……”340
“在天之涯……在海之角……”342
權作結束語353
人們轉動著無線電收音機。期待著聽到斯大林的講話。人們需要聽到他的聲音。但是斯大林沒有講話。后來發表講話的是莫洛托夫……大家都收聽了。莫洛托夫說:“戰爭爆發了。”可還是沒有人相信。斯大林在哪里?
許多飛機飛臨到城市上空……幾十架陌生的飛機。機身上有十字。它們遮蔽了整個天空,遮住了太陽。簡直恐怖極了!!它們投擲下炸彈……傳來連續不斷的爆炸聲。碎裂聲。這一切都像是發生在睡夢里。那么不真實。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我清楚記得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恐懼感,快速爬遍了全身。爬遍了所有話語。爬遍了所有念頭。我們從家里沖出來,在街道上亂跑……我似乎覺得,整個城市已經不復存在,變成了一片廢墟。濃煙滾滾。火光沖天。有人說:應該往墓地跑,因為他們不會轟炸墳場。為什么還要再轟炸死人呢?在我們地區有一個面積很大的猶太人墓地,長滿了古老的大樹。于是,所有人都奔向了那里,在那兒聚集了成千上萬的人。他們摟抱著石頭,隱藏在石板后面。
在墓地我和媽媽一直坐到了深夜。周圍沒有一個人說出“戰爭”這個詞,我聽見的是另外一個詞——“挑釁”。大家都在重復這個詞。人們都是這么交談的:什么我們的軍隊馬上就要還擊了。什么斯大林已經下達命令了。大家對此都深信不疑。
但是,整個晚上明斯克郊區工廠的汽笛聲都低沉地響個不停……
及時批死者……
及時個死的……我看到的是一匹被打死的馬……緊接著……是一個被打死的女人……這讓我很震驚。我一直以為,在戰爭中只有男人會被打死。
早晨,我醒了……想起床,然后才想起來——發生戰爭了,我又閉上眼睛……不愿意相信這是真的。
街道上停止了射擊。突然變得死寂。好幾天都一片寂靜。后來,突然有了動靜……有人在走動,比方說,一個雪白的人,從皮鞋到頭發全身上下都是白色的。整個人都沾滿了面粉。他肩膀上扛著一個白色口袋。另一個人在奔跑……從他的衣袋里掉下些罐頭,他的懷里也抱著一堆罐頭。還有糖果……幾盒香煙……有人端著一帽子白砂糖……有人抱著一飯鍋白砂糖……真是無法描述!一個人拖著一卷子布料,另一個人全身纏滿了藍色印花布。還有一身紅色的……非常可笑,但是沒有一個人笑。這是產品倉庫被轟炸了。一家大商店就離我們家不遠……人們都跑去了,選購那些剩下來的東西。在糖廠有幾個人淹死在了盛滿糖漿的大桶里。太可怕了!整個城市都在嗑瓜子。人們不知在哪里找到了一個存放瓜子的倉庫。一個女人從我眼前跑過,沖向商店……她手里什么也沒拿:沒有口袋,也沒有網兜兒——她脫下了自己的襯裙。緊身褲。用它們滿滿地裝了蕎麥米。拖走了。不知為什么大家都一言不發。沒有人交談……
當我把媽媽招呼來的時候,只剩下芥末了,黃瓶子裝的芥末。“什么也別拿。”——媽媽要求我。稍晚些時候,她承認,她感到很羞愧,因為她一生都是按另外的方式教育我的。甚至當我們忍饑挨餓時,都會回想起這些日子,不管怎么說,我們都不會為此感到惋惜。我的媽媽就是這樣!
沿著整個城市……沿著我們的大街小巷,德國士兵們平靜地散步。他們把一切都拍攝下來。他們大笑著。在戰前,我們在學校里喜歡玩一個游戲,我們畫德國大兵。畫中的他們都長著巨大的牙齒。長著滿嘴獠牙。而如今他們就在我們眼前走來走去……年輕,英俊……他們都帶著好看的手雷,塞在結實的長筒靴的靴筒里。他們吹著口琴。甚至和我們的漂亮姑娘開著玩笑……
一個上了年歲的德國人拖著一只裝什么的箱子。箱子很沉重。他招呼我過去,示意我:請幫下忙。箱子上有兩個把手,我和他一人抓住一個把手,抬著走。當我們抬到目的地,德國人拍了拍我的肩膀,從衣袋里掏出一盒香煙。給你,他說,這是報酬。
我回到家。坐在廚房里,忍不住抽了起來。甚至都沒有聽到屋門開了,媽媽走了進來:
“你在抽煙?”
“嗯……嗯哼……”
“香煙是誰的?”
“德國人的。”
“你在抽煙,抽的還是敵人的煙。這是背叛祖國。”
這是我抽的及時支香煙,也是一支。
我不想……我不想再重復“戰爭”這個詞……
戰火很快就燒到了我們這里。7月9日,才過了幾個星期,我記得,為爭奪我們的地區中心塞諾市就展開了激戰。出現了許多難民,那么多啊,人們都沒有地方安置,房子不夠用。比如說,我們家,就安置了六個帶著孩子的家庭。每一家都是這樣。
首先涌來的是人潮,然后轉移的是牲畜。這我記得清清楚楚,因為簡直太可怕了。恐怖的畫面。離我們最近的車站——博格丹車站,現在還有這個車站,位于奧爾沙和列佩里之間。往這里,往這個方向轉移的牛羊,不僅是來自我們的農委,而是來自整個維捷布斯克州。夏天的天氣炎熱,大群的牲畜:奶牛,山羊,豬,小牛。馬群是分開來驅趕的。那些驅趕牲口的人,簡直累極了,對他們來說,牲畜怎么樣都無所謂了……那些饑餓的奶牛,沖進院子,要是不驅趕它們,會一直涌到臺階上。路上給它們擠奶,擠到地上……特別是豬,它們忍受不了炎熱和漫長的道路。走著走著,就倒在了地上。因為天氣炎熱,這些死尸在膨脹,簡直太嚇人了,我甚至晚上都不敢走出家門。到處躺著死去的馬……羊……牛……人們來不及掩埋它們的尸體,每天都因為炎熱而腐爛膨脹……不斷漲大……像被吹得鼓鼓的……
那些農民,他們知道養大一頭牛需要付出多少勞動。需要多長時間。他們看著,哭,就像死去的是親人。這不是草木,倒下了,不出聲,這是活物,它們叫喚著,呻吟著。痛苦地死去。
我記得爺爺說過的話:“哎,這些無辜的牲畜,它們為什么要死?它們甚至都不會說些什么。”爺爺在我們家是最有學問的,他經常在晚上讀書。
我的大姐戰前在區黨委工作,她被留下來做地下工作。她從地區黨委圖書館帶回來許多書,畫像,紅五星。我們把這些東西都埋藏在園子里的蘋果樹下。還有她的黨證。我們是在深夜挖坑掩埋的,可我有一種感覺,紅色,鮮紅的顏色,埋在地下也會看得見。
德國人是怎么到來的,不知為什么,我記不清了……我只記得,他們早就在這里了,驅趕著我們,整個村子的人。用機槍在前面押解著,訊問:游擊隊員在哪里,去過誰家?大家都不說話。于是,他們就找出三分之一的人,帶走槍殺了。槍殺了六個人:兩個男人 ,兩個婦女和兩個少年。然后,他們就走了。這天晚上下了大雪……新年快到了……在這場新雪下面躺著打死的人。沒有人給他們下葬,沒有人給他們打棺材。男人藏到了森林里。老年婦女點起木頭,想讓上凍的土地化開些,好挖掘墳墓。她們用鐵鍬在封凍的土地上敲打了很久……
很快德國人就又回來了……才過了幾天……他們召集起所有的孩子,一共有13個人,讓站在他們隊伍的前面——他們害怕游擊隊的地雷。我們走在前面,他們跟在我們的后面。如果需要的話,譬如,他們安營或打水的時候,會首先把我們下到井里去。就這樣我們走了15公里。男孩子們不是太害怕,女孩們邊走邊哭。敵人跟在我們后面,坐在車上……你不能跑……我記得,我們是光著腳走路,而那時春天剛剛來臨。戰爭最初的那些日子……
我想忘記……想忘記這些……
德國鬼子一家一家地搜查……把那些有孩子參加游擊隊的家庭集合起來……在村子中間砍掉了他們的腦袋……有一家一個人也沒找到,他們就逮住了他家的貓,吊死了。它吊在繩子上,就像個小孩兒……
我想忘記這一切……
那么近距離地看見了及時個德國人……高高的個頭兒,藍色的眼睛。我非常吃驚:“這么漂亮的一個人,卻在殺人。”也許,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我對戰爭最初的印象……
敵人把我們驅趕到隊長家的房子前……整個村子的人……天氣溫暖,草也曬得暖和。有人站著,有人坐著。女人們蒙著白色的頭巾,孩子們光著腳丫。把我們趕到的這個地方,經常搞一些節日的慶祝活動。大家唱歌。舉行收割儀式,收割完莊稼的慶祝儀式。也是這樣——有的人坐著,有的人站著。在這里還舉行群眾集會。
現在……沒有一個人哭泣……沒有一個人說話……當時,這種情形讓我很驚訝。我從書里讀到過,人們痛哭,叫喊,在臨近死亡之前——我不記得人們掉過一滴淚。甚至一點點淚星兒……如今,當我回憶這些往事的時候,我開始思考:也許,在那一刻我聾了,什么也沒有聽到?為什么沒有人哭泣流淚呢?
孩子們單獨圍攏成一群,盡管誰也沒有把我們同成年人分離開來。不知為什么,我們的母親都沒有把我們拉到自己身邊。為什么?直到如今我也不明白。以前我們男孩通常很少和小女孩交朋友,都這樣以為——對她們只能是揍一頓,或揪揪她們的小辮子。而此時,我們卻都緊緊擠在了一起。您知道嗎,甚至家里養的狗都一聲也不叫喚。
在距離我們幾步遠的地方豎起了一挺機關槍,在它旁邊坐著兩個黨衛軍士兵,他們平靜地不知交談著什么,開著玩笑,甚至還笑了。
我清楚地記住了這些細節……
一個年輕軍官走過來。一名翻譯官把他的話翻譯出來:“軍官先生命令大家說出與游擊隊保持聯系的人員名字。你們要是不說,就全部槍斃。”
人們像從前那樣,還是那樣繼續坐著或站著。
“給你們三分鐘時間——不說就打死你們,”翻譯官說,舉起三根手指頭。
現在,我一直在盯著他的手。
“還有兩分鐘——不說就打死你們……”
我們大家擠得更緊了,有人說了些什么,不是用語言,而是用手勢,眼神兒。比如我,清楚地感覺到,他們會打死我們,我們再也活不了了。
“一分鐘,你們就要完蛋了……”
我看見,一個士兵拉開槍栓,裝好子彈夾,端起了機槍。離有的人兩米,離有的人10米……
站在人群最前面的,共有14個人。發給了他們鐵鍬,命令他們挖坑。把我們趕得近了些,看著他們挖坑……他們挖掘得很快,很快。塵土飛揚。我記得,坑很大,很深,有一個大人的身高那么深。就在房子前,地基下,人們挖了幾個這樣的大坑。
他們每次開槍打死三個人。讓站在大坑邊——直接開槍。其他的人就這樣看著……我不記得,是父母和孩子們告別,還是孩子們和父母告別。一位母親掀起裙子下擺,蒙上了女兒的眼睛。但是,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沒有哭泣……
殺死了14個人。人們開始埋坑。而我們又站著,看著,他們怎么填土,怎么用皮靴上去踩踏。他們還用鐵鍬在土堆上拍打了一會兒,好讓它們漂亮一些。整齊一些。您知道嗎,他們甚至把邊角也切割好,清理干凈了。其中一個上了年紀的德國人用手帕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就像是剛剛在田間勞動了一樣。一只小狗跑到了他的跟前……誰也不知道它是從哪里跑來的,是誰家的小狗。他撫摸著它……
過了20天,才允許人們挖出死者。弄回家,安葬。只是到了這時候,女人們才叫喊起來,整個村子都在哭訴。哭悼死去的人。
有許多次,我拿起畫筆。我想畫下這些……可是,畫出的卻是一些別的東西:村莊,花草……
是從另一本書上看到有人對這本書的議論才來看的,我贊嘆作者的勇氣和膽識,還有他所表現出的戰爭,是非常令人驚訝的。永遠不要忘記和平!
戰爭對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記得很清楚的一句話是:我今年五十多歲了,但我還是想媽媽。瞬間要淚奔。這本書不論紙質還是內容都值得購買。
年紀幼小的孩子們的記憶,比那些十來歲的孩子的回憶更觸動我。唉,他們都經歷了怎樣的恐怖與折磨啊……戰爭太可怕了。
很震撼,希望孩子看了受益,了解下戰爭下人們的生活,珍惜今天的生活
讓人非常悲傷,感動,通過孩子的角度,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到了戰爭的殘酷!
戰爭的后遺癥:害怕成年男人一輩子都不敢戀愛結婚,聽見“德國人”三個字就會立刻安靜下來的雞,不想回家因為不想接受媽媽已經死去的事實,不怕死人反而只怕活著的德國人……書里還有一些另外的故事,饑荒里自己都吃不飽還是分了食物給德國戰俘的媽媽,收留了白俄的難民,不想連累他們于是主動去了集中營的猶太老人,教育孩子“德國和俄羅斯的孩子都是好孩子”的父母……也許荒謬,戰爭與愛總是相扶相生。
女兒很喜歡的書,寫出了戰爭的殘酷,尤其是對女性身心的殘害,和平時代的孩子看著很震驚。
故事是獨立成章的,以孩子的角度看待戰爭,有種很特別的震撼
通過孩子們的感受,寫出了戰爭對大家的傷害,尤其是孩子們好可憐
以孩子的視角,描寫戰爭,平淡無奇的語言卻讓人難過
感動到流淚!真的是恨戰爭,恨給那些家庭孩子帶來巨大傷害的戰爭。和敘利亞難民那樣……
我想你媽媽,這本書讓我們更加體會戰爭的殘酷,孩子們不得不生活在戰亂中,讓人心疼,也更讓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和平,是一切幸福的基礎
看到書中的一句話,我已經五十一歲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我還是想媽媽,直擊人心,戰爭是無情的
值得一看,內容很好,了解到戰爭帶給孩子們的影響。
從孩子的眼睛認識了世界,認識的戰爭的慘痛,很慶幸的是那些孩子們都長大成才了。珍惜和平時期的安定生活。
如果我們為了所有人類的幸福而要讓一個無辜的孩子留下哪怕一滴眼淚。這一滴淚水不能宣告任何的進步,任何一場革命,甚至于一次戰爭的無罪,它們永遠抵不上一滴眼淚。
寫了蘇聯衛國戰爭孩子的眼中戰爭是什么?非常感人引人入勝,一口氣讀完睡覺晚上做了一個晚上的噩夢。
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之作品,當然不錯,可是,包裝也令人失望。塑料袋都破了,里面書更是慘不忍睹(哭)(?;︵;`)
蘇聯衛國戰爭幸存兒童口述實錄,從孩子的視角來展現這場戰爭的野蠻殺戮、流離失所、家破人亡,這種口述史的形式或許是最恰當的。因為僅僅是樸素地呈現整個事實,就足以震撼人心,作為最后的證人,他們所擁有的,是被戰爭摧毀的童年、被戰爭陰影糾纏的一生,以及面對整個世界突然坍塌、在滿目瘡痍中身心艱難的重建。誠如老陀所說,任何的革命與戰爭,都抵不上無辜孩子的淚水。
這個都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都是經歷過戰爭的孩子們長大后回憶的。文字描述并不悲傷,只是能從平淡的話語中看到戰爭給人帶來的創傷
這本書的作者很有名,寫的題材都是與戰爭有關,這本書在晚上看比較的有些壓抑,所以只能在白天看~哈哈,還沒有看完,爭取早日看完,不過作者寫的一些章節都是非常的讓人感觸很多,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這是本口述文章的集合,通過當年小孩子的視野和記憶,講述戰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文章比較口語化,故事性強,簡明易懂。講述的多為部分細節,沒有作者添加的帶個人色彩的長篇大論的戰爭描述,是真實的發聲。
1979年12月,蘇軍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擊隊逐漸結成聯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軍展開了游擊戰爭。本書記錄了阿富汗戰爭中蘇聯軍官、士兵、護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淚記憶,是20世紀紀實文學經典作品。
趕在下架書真正斷貨前購入,塑膠紙包裝相當嚴密,全新無污跡。2015年諾獎得主作品,以一個小人物的視角觀照戰爭的黑暗和探索人性的極限邊緣,是個勇敢的作家。
上周三晚上,女兒邊洗腳邊讀2015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經典作《我還是想你,媽媽》。這樣的紀實文學作品女兒第一次讀到,很震撼,說沒想到還有這樣體裁的文學作品,作者真的去調查并記錄下來,書中的孩子現在很多都八、九十歲了。她也思考了很多,第二天早晨在車上激情滿懷地給童鞋老朱介紹了這本書。說自己雖然兩個晚上只看了三分之一,但大體還是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前蘇聯遭遇的戰爭與中國不一樣,日本兵到南京燒殺搶掠,強奸女性無惡不作。《我》書里的孩子沒有一個提到媽媽被德國人強奸,但德國人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殘忍作為。還有,《我》書里…
唄諾貝爾吸引的,在微博看到有人推薦就來了,這年頭書真的好貴啊,買完書就要吃土了,還沒看呢,有機會看看,原諒一個愛買書的人,實在是抵抗不了誘惑,感覺應該還不錯把
戰爭發生時,他們只是2—12歲的孩子。這本書就是孩子們眼中對戰爭的真實再現。 這是孩子們講述的戰爭,不是戰士,不是政治家,不是歷史學家講述的戰爭。孩子是戰爭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見證者。在他們眼中,戰爭有不一樣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