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必備:一生研讀并向黨員干部推薦的曾國藩家書版本
非常喜歡讀曾國藩的家書,他一生研讀的版本就是這套清朝光緒已卯年傳忠書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書》,現在韶山同志紀念館還收藏著當年讀過的《曾文正公家書》。在延安時建議黨員干部們都要讀讀這本書。
教子圣經:教育子女的不二寶典,錢穆一直向學生們推薦的讀書入門書
對其子蔣經國說過,曾國藩對子女的訓誡可作模范,要認真體會,并且依照曾氏家訓去踐行。蔣經國常寫信向父親請安,有時無空作復,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訓》的第幾篇代替回信。蔣經國偶爾身體有病,就說是他沒有好好地讀《曾文正公家書》,因為那書里對于如何保持健康,是說得很詳盡的。
錢穆對《曾文正公家訓》推崇備至,認為那是影響了他一生讀書的重要經典。在《人生十論》的序言里,錢穆寫到:凡屬那些有關人生教訓的話,我總感到親切有味,時時盤旋在心中……待到中學大學去教書,許多學生問我讀書法,我總勸他們且看像《曾文正公家訓》和《論語》那一類書。
編校:真正全本傳忠書局版《家書》,不僅僅是曾國藩家書結集,也可作為曾國藩人生自述來讀
傳忠書局版《曾文正公家書》經過李瀚章、李鴻章兄弟精心編校,通過對家書篇目的整理,用曾國藩書信的形式將曾國藩一生的人生軌跡、教子思想的脈絡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家書》采用以時間為序的編排方式,即和曾國藩的人生軌跡同步;而其展現曾國藩一生的編輯意圖則從其中收錄的少部分給非曾國藩家族成員的書信得以側面印證,如曾國藩給湖南巡撫駱秉章的書信節選,給歐陽牧云等的信,均寫于曾國藩人生重大事件的時期,而同時期曾國藩缺少和和家族成員的通信,這些和同僚、親友的通信很好地對家書進行了補足。因此,從這一點上看,傳忠書局版《曾文正公家書》除了是曾國藩家書的集結外,同時也可作為曾國藩一生自述來讀,比后人寫的傳記要直接和深入得多。
為了與傳忠書局版《曾文正公家書》的編校相匹配,此次簡體版在校對、標點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首先簡體版忠實于傳忠書局版,完整地保留了傳忠書局版以時間為序的編排方式,同時也保留了傳忠書局版的分卷,可謂是“原汁原味的傳忠書局版”。同時此次簡體橫排版還附了曾國藩家族成員的簡介以及古人紀年方式和當下標準紀年方式的對比,非常有利于讀者理解和閱讀。本書在目前曾國藩家書的版本中堪稱出類拔。
超值贈送:購買本版《曾文正公家書》,還可以免費得到兩卷本《曾文正公家訓》,接觸曾國藩經典的家庭教育思想
購買本版《曾文正公家書》,隨書免費贈送兩卷本的《曾文正公家訓》。國學大師錢穆認為《曾文正公家訓》是很好的讀書入門書,對他的讀書有著深刻和廣泛的影響,和《曾文正公家書》一樣經典,他也一直向學生和讀書人推薦。《家訓》和《家書》搭配閱讀,將能更地學習曾國藩經典的家庭教育思想。
《曾國藩家書》為什么要讀傳忠書局版?
傳忠書局版《曾國藩家書》是目前公認的版本,是在曾國藩學生李鴻章、李瀚章主持下由曾國藩生前的貼身幕僚編選的。他們長期追隨曾國藩左右,對其一生行誼行跡有切身感受和體會。也正由于這種切身感受和體會,使他們能夠在紛繁的書信中,精揀786封編訂成書,充分勾勒曾國藩的修身齊家之術、經世治民之略。
傳忠書局版《曾國藩家書》為什么只精揀786封書信?
編輯《曾國藩家書》時供選取的書信多達數千封,而為什么終入選的只有786封?曾國藩學生李鴻章、李瀚章和曾生前的貼身幕僚,首先篩掉了一些日常流水賬式的、對后人無參考價值的書信,其次是所傳達信息有所重復的書信,第三是按編輯體例劃出關于家庭教育的書信另編《曾文正公家訓》。傳忠書局版《曾國藩家書》有明確的編輯原則,通過曾國藩書信追述其從一個普通農家子弟成長為位極人臣的中興名臣的艱難歷程,尤重其人生哲學、為政治軍方法以及治國安邦之策。
市面上新編新選的《曾國藩家書》有哪些問題?
后世新版的《曾國藩家書》主要有兩種:一是重新編選的《曾國藩家書》,但編選者無法和傳忠書局版的編輯團隊(曾國藩學生李鴻章、李瀚章和曾生前的貼身幕僚)比擬,往往僅在傳忠書局版基礎上增刪,既失原版原意,則不免過于粗疏;二是“全本”《曾國藩家書》,追求大而全,不了解傳忠書局版的編輯體例和思想真髓,將一本去粗存精的精校精編本《曾國藩家書》重新恢復成龐雜的資料匯編狀態,使讀者茫然無頭緒,反而遮蔽了對曾國藩功業的深刻體認。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晚清及時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較高統帥,后世曾譽為“千古及時完人”,被梁啟超稱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國藩1811年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今婁底市雙峰縣),1838年考中進士,從此開始了輝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歷史上漢族文人為官的較高峰,謚號“文正”即為清朝文官的較高謚號。曾國藩一生以創立湘軍、開啟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以及在識人用人方面的成就而為世人所熟知。
簡體橫排版出版說明
曾國藩家族成員表
干支紀年、皇帝紀年與公元紀年對照表
曾文正公家書 卷一(道光二十年二月至道光二十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家書 卷二(道光二十四年正月至道光二十六年十月)
曾文正公家書 卷三(道光二十七年正月至道光三十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書 卷四(咸豐元年三月至咸豐四年十一月)
曾文正公家書 卷五(咸豐五年正月至咸豐八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書 卷六(咸豐八年四月至咸豐十年五月)
曾文正公家書 卷七(咸豐十年六月至同治元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書 卷八(同治元年四月至同治元年十二月)
曾文正公家書 卷九(同治元年十二月至同治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家書 卷十(同治三年七月至同治十年十一月)
妙言警句選讀
1、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才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2、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
3、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于我,我當以所余補人之不足;君子之處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
4、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于兇;既兇矣,則由悔以趨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齋”,蓋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則區區之至愿也。
5、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余了一文錢。德業并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
6、父親大人近來常到省城、縣城,曾為蔣市街曾家說墳山事、長壽庵和尚說命案事,此雖積德之舉,然亦是干預公事。侄現在京四品,外放即是臬司。凡鄉紳管公事,地方官無不銜恨。無論有理無理,茍非己事,皆不宜與聞。地方官外面應酬,心實鄙薄。設或敢于侮慢,則侄然為官而不能免親之受辱,其負疚當何如耶?
7、好地峰回氣聚,其田必膏腴,其山必易生樹木。蓋氣之所積,自然豐潤。若磽田童山,氣本不聚,鮮有佳城,如廟山宗祠各山之童涸,斷無吉穴矣。大抵凡至一處,覺得氣勢團聚、山水環抱者,乃可以尋地,否則不免誤認也。
8、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親戚族黨。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后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
9、至于兄弟之際,吾亦惟愛之以德,不欲愛之以姑息。教之以勤儉,勸之以習勞守樸,愛兄弟以德也;豐衣美食,俯仰如意,愛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愛,使兄弟惰肢體,長驕氣,將來喪德虧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10、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一家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諄諄以訓吾昆弟子侄,務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11、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后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仆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于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于傲矣。《書》稱“世祿之家,鮮克由禮”,《傳》稱“驕奢淫佚,寵祿過也”。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于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
12、紀澤看《漢書》,須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頁,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看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13、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凡此皆因弟興會索然之言而切戒之者也。
14、治軍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凡與人晉接周旋,若無真意,則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無文飾以將之,則真意亦無所托之以出,《禮》所稱無文不行也。余生平不講文飾,到處行不動,近來大悟前非。弟在外辦事,宜隨時斟酌也。
15、予與沅弟論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大約有八字訣。其四字即上年所稱“書、蔬、魚、豬”也;又四字則曰“早、掃、考、寶”。早者,起早也;掃者,掃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顯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該也;寶者,親族鄰里,時時周旋,賀喜吊喪,問疾濟急,星岡公常曰:“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星岡公生平于此數端最為認真,故余戲述為八字訣曰“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也。
16、余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余閱歷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
書信在線選讀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計此時可以到家。自任邱發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懸,不知道上不甚艱險否?四弟、六弟院試計此時應有信,而折差久不見來,實深懸望。
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云只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養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
予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九弟歸去之后,予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法。讀經常懶散不沉著。讀《后漢書》,現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會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課人議每課一文一詩,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寫。予文、詩極為同課人所贊賞,然予于八股絕無實學,雖感諸君獎借之殷,實則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來,可付課文數篇回家。予居家懶做考差工夫,即借此課以摩厲考具,或亦不至臨場窘迫耳。
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之談,所言皆身心國家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云南人,見道極精當平實。竇亦深知予者,彼此現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屏除一切,從事于克己之學。鏡海、艮峰兩先生亦勸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見者數人,如邵蕙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云是也。
蕙西嘗言:“‘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我兩人頗有此風味。”故每見輒長談不舍。子序之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較大且精,嘗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語正與予病相合,蓋予所謂“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貞與予講字極相合,謂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予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鼓蕩,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即此道也。樂本于乾,禮本于坤。作字而優游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折合法,即禮之意也。偶與子貞言及此,子貞深以為然,謂渠生平得力盡于此矣。
陳岱云與吾處處痛癢相關,此九弟所知者也。
寫至此,接得家書,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學,悵悵然。科名有無遲早,總由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進德之事難以盡言,至于修業以衛身,吾請言之:
衛身莫大于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祿于朝,教授于鄉,或為傳食之客,或為入幕之賓,皆須計其所業足以得食而無愧。科名者,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將來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無愧。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然吾未見業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壅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之不精耳。
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
此后寫信來,諸弟各有專守之業,務須寫明,且須詳問極言,長篇累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志向證見。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問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樂何如乎!
予生平于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進益無多,每一念及,無地自容。嗣后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存留,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釘。
謝果堂先生出京后來信并詩二首。先生年已六十余,名望甚重,與予見面,輒彼此傾心,別后又拳拳不忘,想見老輩愛才之篤。茲將詩并予送詩附閱,傳播里中,使共知此老為大君子也。
予有大銅尺一方,屢尋不得,九弟已帶歸否?頻年寄黃英白菜子,家中種之好否?在省時已買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來并祈詳示。兄國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諸位賢弟足下:
十一月十七寄第三號信,想已收到。父親到縣納漕,諸弟何不寄一信,交縣城轉寄省城也?以后凡遇有便,即須寄信,切要切要。九弟到家,遍走各親戚家,必各有一番景況,何不詳以告我?
四妹小產以后,生育頗難,然此事較大,斷不可以人力勉強,勸渠家只須聽其自然,不可過于矜持。又聞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婦而可得好處者,諸弟必須時勸導之,曉之以大義。
諸弟在家讀書,不審每日如何用功?予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煙,洎今已兩月不吃煙,已習慣成自然矣。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余偶談”、讀史十頁、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予除此三事外,他課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將終身以之。
前立志作曾氏家訓一部,曾與九弟詳細道及。后因采擇經史,若非經史爛熟胸中,則割裂零碎,毫無線索。至于采擇諸子各家之言,尤為浩繁,雖鈔數百卷,猶不能盡收。然后知古人作《大學衍義》、《衍義補》諸書,乃胸中自有條例,自有議論,而隨便引書以證明之,非翻書而遍鈔之也。然后知著書之難,故暫且不作曾氏家訓。若將來胸中道理愈多,議論愈貫串,仍當為之。
現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鏡海先生、艮峰前輩、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窮經知道者,則有吳子序、邵蕙西;講詩、文、字而藝通于道者,則有何子貞;才氣奔放則有湯海秋;英氣逼人、志大神靜,則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名錫振,廣西主事,年二十七歲,張筱浦之妹夫、朱廉甫名琦,廣西乙未翰林、吳莘畬名尚志,廣東人,吳撫臺之世兄、龐作人名文壽,浙江人,此四君者,皆聞予名而先來拜,雖所造有淺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師為人文淵藪,不求則無之,愈求則愈出。近來聞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別人,恐徒標榜虛聲。蓋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損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黃子壽近作《選將論》一篇,共六千余字,真奇才也。子壽戊戌年始作破題,而六年之中遂成大學問,此天分獨絕,萬不可學而至,諸弟不必震而驚之。予不愿諸弟學他,但愿諸弟學吳世兄、何世兄。吳竹如之世兄,現亦學艮峰先生寫日記,言有矩,動有法,其靜氣實實可愛。何子貞之世兄,每日自朝至夕總是溫書,三百六十日,除作詩文時,無一刻不溫書,真可謂有恒者矣。故予從前限功課教諸弟,近來寫信寄弟,從不另開課程,但教諸弟有恒而已。蓋士人讀書,及時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幾,至于有志、有恒,則諸弟勉之而已。予身體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則頭暈;不耐久坐,久坐則倦乏。時時屬望惟諸弟而已。
明年正月,恭逢祖大人七十大壽,京城以進十為正慶。予本擬在戲園設壽筵,竇蘭泉及艮峰先生勸止之,故不復張筵。蓋京城張筵唱戲,名為慶壽,實則打把戲。蘭泉之勸止,正以此故。現在作壽屏兩架,一架淳化箋四大幅,系何子貞撰文并書,字有茶碗口大。一架冷金箋八小幅,系吳子序撰文,予自書。淳化箋系內府用紙,紙厚如錢,光彩耀目,尋常琉璃廠無有也,昨日偶有之,因買四張。子貞字甚古雅,惜太大,萬不能寄回。奈何奈何!
侄兒甲三體日胖而頗蠢,夜間小解知自報,不至于濕床褥。女兒體好,最易扶攜,全不勞大人費心力。
今年冬間,賀耦庚先生寄卅金,李雙圃先生寄二十金,其余尚有小進項。湯海秋又自言借百金與我用,計還清蘭溪、寄云外,尚可寬裕過年。統計今年除借會館房錢外,僅借百五十金,岱云則略多些。岱云言在京已該賬九百余金,家中亦有此數,將來正不易還。寒士出身,不知何日是了也!我在京該賬尚不過四百金,然茍不得差,則日見日緊矣。
書不能盡言,惟諸弟鑒察。兄國藩手草。
課程
主敬 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
讀書不二 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
讀史 《二十三史》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寫日記 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
日知其所亡 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月無忘所能 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
謹言 刻刻留心。
養氣 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
保身 謹遵大人手諭:節欲,節勞,節飲食。
作字 早飯后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
夜不出門 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連接三月一日、四月十八兩次所發家信。四弟之信具見真性情,有困心橫慮、郁積思通之象。此事斷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積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愈欲速則愈錮蔽矣。
來書往往詞不達意,我能深諒其苦。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弟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于孝弟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圣賢說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虧于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賢弟性情真摯,而短于詩文,何不日日在孝弟兩字上用功?《曲禮》、《內則》所說的,句句依他做出,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若詩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計,即好極,亦不值一錢。不知賢弟肯聽此語否?
科名之所以可貴者,謂其足以承堂上之歡也,謂祿仕可以養親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諸弟不得,亦可以承歡,可以養親,何必兄弟盡得哉?賢弟若細思此理,但于孝弟上用功,不于詩文上用功,則詩文不期進而自進矣。
凡作字總須得勢,務使一筆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筆筆無勢,是以局促不能遠縱。去年曾與九弟說及,想近來已忘之矣。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寫折子甚少,故不付。大銅尺已經尋得。付筆回南,目前實無妙便,俟秋間定當付還。
去年所寄牧云信未寄去,但其信前半勸牧云用功,后半勸凌云莫看地,實有道理。九弟可將其信鈔一遍仍交與他,但將紡棉花一段刪去可也。地仙為人主葬,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至于紡棉花之說,如直隸之三河縣、靈壽縣,無論貧富男婦,人人紡布為生,如我境之耕田為生也。江南之婦人耕田,猶三河之男人紡布也。湖南如瀏陽之夏布,祁陽之葛布,宜昌之棉布,皆無論貧富男婦,人人依以為業,此并不足為駭異也,第風俗難以遽變,必至駭人聽聞,不如刪去一段為妙。書不盡言。兄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澄侯、溫甫、子植、季洪足下:
四月十四日接到己酉三月初九所發第四號來信,次日又接到二月二十三所發第三號來信,其二月初四所發第二號信則已于前次三月十八接到矣。惟正月十六七發及時號信,則至今未接到。京寓今年寄回之家書:正月初十發及時號折弁,二月初八日發第二號折弁,二十六發第三號折弁,三月初一日發第四號喬心農太守,大約五月初可到省;十九發第五號折弁,四月十四日發第六號由陳竹伯觀察,大約五月底可到省。《岳陽樓記》竹伯走時尚未到手,是以未交渠。然一兩月內不少妥便,亦必可寄到家也。
祖父大人之病日見日甚如此,為子孫者遠隔數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溫弟去年若未歸,此時在京,亦刻不能安矣。諸弟仰觀父、叔純孝之行,能人人竭力盡勞,服事堂上,此我家及時吉祥事。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錦繡,竟不能效半點孫子之職。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親之勞。每一念及,不覺汗下。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勤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之家。諸弟讀書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時時為科第仕宦起見。若不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
中國書店版的,專做古書舊集,曾文正公家書附送一本家訓,紙質特別好,內容在同類產品中也還是比較完整的。好評!
當當錯發成唐浩民三卷本的《曾國藩》了,沒想到這本書寫的非常之好,史料詳盡,寫的行云流水,使我感到要想了解曾國藩的讀者,應該先著手閱讀此書,對曾國藩有一個大致了解后,再去細研究家書會更有感覺。
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 786封(贈《曾國藩家訓》121篇。持家教子首選教材。真正傳忠書局刻本簡體版。權威定本,超值典藏
曾國藩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對自身的嚴格要求以及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和對后世家庭教育起的典范作用,《家書》《家訓》則是他自律及他律的思想結晶,不可不細細研讀辯證踐行。尤其在人心浮躁情感淡薄的當今,可謂一劑良藥,應大力推崇。
曾國藩應該是近代中國可以稱為楷模的一個人物,因為人所以選擇這本書。書的質量非常好,印刷也非常精美,借著活動,我買了兩套,一套隨身帶著看,一套收藏。另外向大家推薦同個出版社的曾文正公全集,印刷同樣的精美,值得收藏和細細品讀。
很早以前應該是小時候,就聽說了他的幾句家書: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坊,長城自古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只聽說了一遍記得非常深。不知是不是家書中的,總之記在他頭上了。本次購買還附贈了一冊家訓,很超值哦,可以好好看看嘍
這本書是曾國藩家書中的精華,是經過編者認真篩選,精心編制的,當然曾國藩家書其中蘊含的治學之道,處事之方。就更不用說了。是一本好書,值得購買。
通過曾國藩家書的閱讀,可以看到作為父親的責任和作為兒子、兄長的義務,,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具備的兩種東西就是責任和義務,透過曾國藩家書能夠學到個中道理,更學會了節欲克己,讓自己回歸自然地本性,不再受世俗利欲所困擾,是一本好書,值得學習!
這個版本的裝幀很古雅。內容之前看過。感覺曾文正公在家書中流露的都是肺腑之言。即便他不是什么大清名臣,作為一個閱歷豐富的長者,他的話也值得我們去研讀。家書的形式比傳記是在。沒有后人的畫蛇添足。都是歷史的還原。
讀曾國藩家書,感覺如沐春風。感受到一個君子的對于國家對于自己對于家庭的責任心,感受他在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過程中的矜矜業業,還有不屑的努力,對比自己會 有種想快馬加鞭的感覺。這是一本修正氣的好書。來當一回曾國藩的兒子吧,受益匪淺。
貨剛到,剛看了曾氏家訓第一篇,曾國藩道凡事富貴功名半由人事半由天命,此實不假。且以日常生活習慣而論,晨起確實給當今社會不同年齡之中青年一記警鐘。壽之多寡,盡在于此,我輩更應愛惜生命,欲發揮人生最大價值,必從曾氏家訓。
曾國藩家書,有的叫曾國藩家訓,名字叫什么到無所謂,記錄吧曾國藩從少時一直到去世的給祖父母、父母、兒女和其他家族人員的信件。書拿到后我讀了幾頁,真有點愛不釋手的感覺,回頭有了時間,對其應該細細地研讀。確實從中學到了不少教義。
小時候看了一本小人書,講太平天國的,畫的曾國藩舉著刀,滿臉胡子,純粹武夫形象,還把他叫做屠夫。怎么能這樣?看了家書后,才知道是多么富有人格魅力的一個人,為什么斷章取義只說成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屠夫?強烈推薦有心的人看看生活中的曾國藩,
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曾國藩被人稱為“古今第一完人”,同時也是晚清四大明臣。他的思想對后人影響非常之大,通過家書可以了解他的人生經歷,也通過家書我們學習他為人,為學的經驗與教訓。這對于我以后有莫大的幫助。
老爸是曾國藩粉絲,端午節在當當買了一套傳忠書局版《曾文正公全集》送給他,樂壞了。一看才知道,傳忠書局的全集不含家書。老爸從此就惦記上了這本家書。這回家書終于出來了,還帶送家訓的,哈。趕緊下單,當是國慶節禮物了。
買了線裝書局出的曾國藩的全集,但是里面的家書有點少!想看看比較完整的家書,就另買了這套家書和家訓。家訓是把曾國藩寫給他兒子的信件收集在了一起。看曾國藩的家書似乎更能體會到他是什么樣的人,而且是那么的真實。受益匪淺!里面有做人做事讀書的體會!
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 786封(贈《曾國藩家訓》121篇。持家教子首選教材。真正傳忠書局刻本簡體版。權威定本,超值典藏!)。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 786封(贈《曾國藩家訓》121篇。持家教子首選教材。真正傳忠書局刻本簡體版。權威定本,超值典藏!),很期待的一本書。
書呢?電話也沒有,短信也不發,快遞不知道送到哪去了,我到現在都沒拿到書就顯示訂單完成了?是在開我玩笑嗎?
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 786封(贈《曾國藩家訓》121篇。持家教子首選教材。真正傳忠書局刻本簡體版。權威定本,超值典藏!)。曾國藩·曾文正公家書 786封(贈《曾國藩家訓》121篇。持家教子首選教材。真正傳忠書局刻本簡體版。權威定本,超值典藏!),很期待的一本書。
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家書786封,附贈《曾國藩家訓》121篇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家書786封,附贈《曾國藩家訓》121篇
這冊書,內有兩本,一本是《曾文正公家書》有488頁,一本是《曾文正公家訓》74頁。我還沒看,先買回來...
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家書786封,附贈《曾國藩家訓》121篇...
從曾國藩在世時開始,曾的家書就開始在大眾中流行,被視為家庭教育不二經典,也因此出了不同的家書版本,從名字上都是一樣的,但具體內容卻千差萬別。從傳忠書局出版《曾文正公家書》開始,這套書就成為最權威、編校最出色的版本。首先傳忠書局本身就以編輯刊印曾國藩的作品而聞名于世,版本自然是非常珍貴的;其次編校者是最了解曾國藩的同時代人,對于文章的編選是最有發言權的。而后世有人聲稱家書中關于政治密謀、家庭瑣事等的內容被刪節,而我們目前能看到的版本,包括號稱最全的岳麓版,卻并未發現傳忠書局版遺漏關于政治密謀等的內容,看來也僅僅是一套說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