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1小時,就算不會五線譜,普通人一本即能讀懂西方音樂史
每一位渴望了解音樂的人,都不容錯過的極簡音樂史
知名音樂學者打破傳統寫作舊習,以風雅文字將音樂與撲朔迷離的歷史結合,娓娓道來西洋音樂史的光輝燦爛
本書就像歐洲觀光指南,帶你去巴黎找尋肖邦,去威尼斯探訪蒙特威爾第,去德國鄉下邂逅巴赫
用閱讀的方式聆聽音樂,從另一個角度碰觸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
岡田曉生,1960年生于京都。音樂學者,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文學博士。代表作《歌劇的命運》2001年獲三得利學藝獎,《想成為鋼琴家》2009年獲年度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聆聽音樂的方法》2009年獲第吉田秀和獎,《戀愛哲學家莫扎特》2013年獲四十雀獎。
算起來大概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位教授日本美術史的尊敬的友人,無意間曾多次對我說:“不論寫作對象是什么,只要寫‘通史’,要么在四十歲前,要么到六十歲以后。”一個人無法熟知所有的歷史階段,通史如果不寫于“無知者無畏”之時,就只能等到無所畏懼的階段寫了。那時我可能還沒有要一個人撰寫西方音樂通史這般狂妄的夢想,但可能正因為友人這番話,在不知不覺間有了想寫寫看的愿望。
如今我四十五歲,既不算“無知者無畏”,也離“無所畏懼”的境界尚且遙遠。年輕時稍微有點知識,就會沉醉于無所不知的感覺;現在正相反,到了我這個年紀,越是學習,越感到所知是多么有限,自己是多么無知。現在我能清晰地看到自身知識的漏洞、缺陷與偏頗,深深理解了一個人寫通史的可怕之處。然而,做好遭受各種批判的心理準備,決意自己撰寫音樂史,這是因為我近年對音樂史專業研究領域的細分化發展感到焦慮。當然,這個時代無論文理,各個領域可能都有這種傾向。
近年來無論在西方還是日本,“西方音樂史”類書籍都毫無例外地由數名作者合著,書也變得越來越厚,甚至有《巴洛克時代 (上下)》這種書,連一個時代都被分成上下兩卷。如此大部頭的書籍,對專業人士來說可以獲得大量正確而新鮮的專業知識,而對一般的愛好者來說,單單古典主義音樂一項,就要閱讀多達三百頁的內容,他們真的能理解音樂史嗎?他們能否把握音樂史發展路徑的全貌呢?更重要的是,外行不能理解的歷史到底有何意義?比如在音樂學校里學習鋼琴,開始對巴赫時代之前的音樂產生興趣的學生;又比如對歷史內容感興趣的一般古典音樂愛好者;或者因為喜歡美術,也多少想了解一下音樂的人……市面上幾乎沒有能讓這些人輕松閱讀,進而了解音樂史流向的書。
我撰寫本書時較大的愿望,就是要寫成一本讓一般讀者也能理解音樂史大致流向的書。具體來說,首先要簡潔,不能將種種信息都塞入書中,也不能隱藏“我”這個講述者的存在。我最不希望見到講述者隱藏自己的主觀,偽裝出實證科學的客觀性。僅僅記錄某人某年某月于何處創作了什么曲子,這固然是客觀事實,但也毫無意義。而賦予事實意義的,只能是“我”的主觀看法。這樣雖然會出現把話說滿的情況,但敘述歷史,便意味著我與歷史對話。
正如德國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漢斯 海因里希 埃格布萊希特說過的那樣,“不存在的客觀歷史”。“歷史”永遠都是“我理解的歷史”,只能是“有數種可能性的歷史中的一種”。而我們常見的音樂史,總是滿載太多的近期信息,太多的專業性,卻很少讓人們去理解音樂發展的流向和脈絡。這樣的歷史變得不再像歷史,退化成了單純的信息收集。后現代主義的歷史學家,也有“歷史終結了,信息已經取代了歷史這種知識形式”的見解。但我認為歷史學養的喪失無異于人文科學的自殺。我自知才疏學淺,卻偏要獨力撰寫音樂史,這種堂吉訶德式的匹夫之勇帶來的較大的自由正在于此。
我曾在神戶大學教授過九年西方音樂史。從每年四月開始教中世紀音樂,到次年一月的二十世紀音樂為止,是一個學年的內容。這種授課節奏特別是在最初的幾年相當吃力。這和只講授與自己專業內容相近的知識不同,為了勝任整個音樂史的教學內容,我本身也學習了大量龐雜的專業知識。得益于此,我聽了許多中世紀到巴洛克時期的音樂CD,閱讀了大量的樂譜和文獻。我現在仍然很懷念當年在神戶大學所做的講義。如果沒有教授那些課程,沒有當年來聽課的那些學生,我對音樂史知識的了解可能會一直停留在十九世紀,對中世紀等情況一無所知。
如今換了工作,我已不再教音樂通史,這也意味著可以埋頭研究自己的專業,獲得一份“自由”。但同時另一種擔憂也漸露端倪,我擔心長此以往,不知何時會再次失去對音樂史整體面貌的關注。喪失一般的學養,便喪失了與一般讀者的共通之處,變成了單純的專家。這種不安可以說是撰寫本書較大的動機。我想趁著還沒忘記在神戶大學授課期間的那份講義,將自己的思路重新整理出來,這種心情也是寫作本書的一大原動力。
那么在講述各個時期的音樂史時,該如何調整焦點距離呢?具體來說,我想在講到古典音樂時代時盡量代入歷史感,在講到“古樂或者現代音樂的時代”時反而多加入現實感。將古典音樂徹頭徹尾地作為“歷史產物”看待,思考它是什么、從哪里生發、將向哪里發展。將古典音樂放入歷史的長河中,是對它的“異化”。我想嘗試著懷疑一下它的容易理解之處。贊頌古典音樂的“大作曲家”們,比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瓦格納、勃拉姆斯、馬勒等有超越時代的偉大和不朽,是我最不想做的事。
在探討古樂和現代音樂時,我會盡量讓它們與古典音樂保持關聯。不管是中世紀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都不會作為一個獨立完結的音樂史章節,而是加入“(古樂)為何向古典音樂發展,是如何發展的”或者“古典音樂為何(向現代音樂)發展,又是如何發展的”等思考。這樣一來,讀者也多少能感受到這些音樂之間的聯系了。
本書自始至終都會將古典音樂置于西方音樂史最重要的位置,我寫作的初衷并不是要將每個時代的音樂看得同等重要,再不厭其煩地詳盡介紹。我希望每位讀者都知道,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的“古典音樂時代”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光彩奪目的時期。我無意掩飾這樣的個人偏好。當然在讀者中間,或許有人是狂熱的浪漫主義音樂信徒,不要說巴洛克初期的音樂了,連巴赫都不太感興趣,也總覺得現代音樂聽上去大同小異。但即便有這樣的讀者(其實我倒可能有這種傾向),我也無意去糾正他們的音樂偏好。
我想通過本書向讀者傳達的,是可以結合音樂史去聆聽和欣賞音樂。古典音樂世界中那些“自己喜歡的曲子”“感動的曲子”“不太理解的曲子”“想聽的曲子”“沒什么興趣的曲子”,并不像自助餐廳的菜肴一般,毫無意義地雜陳在一個非歷史性的空間里。聽音樂時如果能思考“這樣的音樂從哪里誕生”,“它到底提出了什么樣的問題”,“生發出這種音樂的時代,處于歷史的哪個節點”,“接下來又發生了什么”,聆聽的樂趣必將得到升華,這才是我想傳達的東西。
在這個意義上 ,比起“音樂史”,本書恐怕更是一本關于“聽音樂的方法”的指導書。我相信任何音樂都需要“合適的聽法”。聽者帶著合適的情感,以合適的姿態,在合適的演出環境聆聽……無論多么精彩的音樂,場合不對都是空談。尺八不能在音樂演奏大廳里聽,一大早就聽現代爵士或在酒吧里聽彌撒曲,不僅無法想象,而且荒謬感十足。而如果在學校毫無氛圍的視聽教室里聽格里高利圣詠,也不會引起任何共鳴。我這樣說,恐怕多少會被看作落后于時代的現代主義者,但我提出這種觀點絕非出于道德訴求,也不是說在廁所里聽安魂曲就褻瀆神靈。我要表達的并非昔日貴族守舊的惡俗趣味,只是想根據以往的經驗,從單純的享樂主義來說明“錯誤的場合”會大大減少從音樂中獲得的歡愉。世上從來沒有那種“不拘時間、地點和方法,怎么聽都動人心弦的音樂”,“音樂”和“聽音樂的方法”總是并存。
如果感覺“有的音樂不管怎么聽都不知所云”,我敢斷言問題基本都出在場合不對上。我們聽古典音樂的方法都帶著深刻的偏見,覺得這些音樂離我們很遙遠,是屬于歷史的音樂。本書將一點點地—偶爾超越音樂本身—言及音樂的文化史背景,盡可能地再現“什么人以什么心情,在怎樣的場合,在什么狀態下聽了那樣的音樂”。誠如本書所述,西方音樂促進了樂譜和錄音媒介的高速發展,在任何時間和場合都能力求地演奏和播放音樂。也許有人覺得,不管在東京、維也納還是那不勒斯,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英雄》。但就我自身而言,西方音樂是深深地植根于“場域”的音樂,是徹頭徹尾的“民族音樂”,可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音樂”。
如果諸位讀者將本書當作一部“歐洲觀光指南”,我將不勝榮幸。去巴黎時找尋巴黎圣母院樂派、肖邦、德彪西,去威尼斯則想到蒙特威爾第和維瓦爾第,去德國圖林根州,走在鄉下偏僻的小徑上,就想起巴赫……如果您能在這些體驗的背后看到“西方音樂的歷史”,我就心滿意足了。最重要的是,如果對“古典音樂”沒什么興趣,只是想獲取知識才拿起本書的讀者,能感受到古典音樂和此時此地的我們絕非毫無關系,而是深深地聯結在一起,體會到一百多年前地球另一端的音樂至今依然生生不息,那將是我的意外之喜。
書本是正版,包裝很精美,很好看!紙張質量很好!
雙十一剁手收藏了,等有時間慢慢看吧。
包裝不錯,趁雙十一半價買入,圖書送貨速度都滿意。
好書,值得推薦!
書很精美。
很有趣的一本書 新經典出品 好評!
單位圖書館買的書,還不錯。
還不錯,準備看了。
不錯,之前在書店看到了就想買,但是又覺得貴,在當當上買便宜多了,還包郵
好書,值得推薦
正需要這樣一本音樂史的入門書。
推薦。推薦。推薦。推薦。推薦!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提到西方音樂,尤其是其中藝術音樂,想必你也能滔滔不絕地說上一些,貝多芬、肖邦、莫扎特,一大串的偉大音樂家仿佛就在眼前。《命運交響曲》、《鋼琴協奏曲》、《安魂曲》等一大批經典曲目,每一曲都動人心魄。但如果要你梳理一下西方音樂歷史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恢宏壯麗的的往昔歲月,也實在強人所難,畢竟大多數人只是音樂愛好者,僅為愉悅而來,沒有專業背景和知識儲備。不要緊,有了日本作家岡田曉生的《極簡音樂史》,你就底氣陡生。這本不厚的小書,既沒有枯燥的說教,又極力避免過于專業的生冷,它讓你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對西方音樂尤其是藝術音樂有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