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當下我國振興文化產業的背景下,針對文化產業政策的制訂原則、歷史沿革、國際經驗、發展趨向、調整思路等重要方面所開展的專題研究。一方面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的政策進行梳理,對其發揮的歷史作用進行評估;另一方面,對未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進行整體設計,為我國文化產業的政策制訂提供決策參考。
本書是在當下我國振興文化產業的背景下,針對文化產業政策的制訂原則、歷史沿革、國際經驗、發展趨向、調整思路等重要方面所開展的專題研究。
熊澄宇,美國楊百翰大學博士,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多所高校兼職或客座教授;專業方向為跨學科戰略研究。
目錄
第1章總論: 文化產業與文化產業政策1
1.1基本概念1
1.2產業政策對于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6
第2章文化產業政策理論與成果10
2.1文化產業的集群理論10
2.2文化產業的“公共財政扶持”理論18
2.3文化產業人才政策理論23
2.4文化產業地區均衡發展的政策理論38
2.5文化產業對外貿易政策理論47
第3章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研究62
3.1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原則及其思想來源62
3.2中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的歷史回顧85
3.3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及重點的演變102
3.4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歷程、經驗與啟示108
第4章中國文化產業組織政策研究120
4.1基本概念120
4.2產業組織政策的分析模型123
4.3中國產業組織政策分析: 以圖書出版業為例128
4.4中國文化產業組織政策建議142
第5章中國文化產業區域政策研究149
5.1基本概念150
5.2中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模式151
5.3中國文化產業區域政策的主要領域158
5.4中國文化產業區域政策案例分析173
第6章中國文化產業技術政策研究195
6.1文化產業技術政策的內涵與重要地位196
6.2中國文化產業技術政策的發展歷程206
6.3中國文化產業技術政策選擇及效果評價212
6.4中國文化產業技術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220
第7章中國文化產業外貿政策研究230
7.1中國文化產業國際貿易的發展進程230
7.2國外采取的主要文化貿易政策對中國的啟示237
7.3中國文化產業國際貿易政策的構成239
7.4中國文化產業國際貿易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246
第8章中國文化產業財稅政策研究251
8.1財稅政策251
8.2中國文化產業財稅政策的變遷255
8.3文化產業財稅政策分析261
8.4中國文化產業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建議275
第9章中國文化產業創新政策研究281
9.1文化產業創新、政策涉及的相關領域281
9.2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的政策體系分析295
9.3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的政策瓶頸311
9.4中國文化產業創新政策建議與對策318
第10章文化產業政策評估體系研究333
10.1評價體系的思路及原則333
10.2文化產業考核評價體系335
10.3考核評價體系的保障措施341
參考文獻342
第3章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研究3.1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原則及其思想來源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在漢語詞典的釋義中,“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而制定的行動準則;“原則”是行事依據的規律性標準。本書所使用的“原則”,傾向于一種具有“常識”性“約定俗成”的“慣性思維”。在操作層面,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結構清晰、內容豐富。以近十余年為例,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 一是“試點”,二是“政策”,三是“制度”。所謂“試點”,堅持允許看、不爭論,鼓勵“試”和“闖”,這是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最活躍的部分,具有鮮明的改革創新性,其目的是取得經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分享和推廣。中國經濟領域有深圳特區的成功經驗,文化領域有以重點行業(動畫、電影等)、重點城市(北京、上海等)、重點單位(北京青年報社、北京朝陽區文化館等)為對象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政策”是普適性的推而廣之的行動準則,常以透明規范、曉諭天下的政策文本施行于全國,如1996年國務院的文化經濟政策,先后經過三個五年規劃仍舊延續施行至今。“制度”是經過反復實踐驗證的政策的規范化、法律化、定型化,它規定文化產業發展的總方向、總目標、總任務,并提供基礎保障,中國對新制度的建立和現行制度的改革采取“扎扎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鄧小平: 《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1980年8月18日),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3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試點、政策和制度構成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基本結構,從功能上說本身并無高下之分,都是文化產業政策的工具和手段。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發展中國家,中國歷史和國情決定其獨特發展道路\[英\]馬丁 雅克: 《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本書討論中國文化產業也不例外。1990年以來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制定原則的主要思想來源于思想、鄧小平理論,并得到國家根本大法的保障。本書的討論基于以下基本共識或理論假設: (1)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 政府是一種引導性、保障性的力量,擔負管理和監護職責;(3) 政府是由領袖運作的,分析政府文化產業政策及其制定原則,有必要理解政治領導人的思想;(4) 市場和計劃是兩種手段,有效地運用或有機地結合有利于適宜的文化管理體制的形成;(5) 文化隨經濟的發展而變化,文化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1949年9月21日),見《文集》,第5卷,34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 社會領域的文化既有事業又有產業,文化產業政策既是文化政策又是產業政策,但它首先是文化政策。縱觀二十年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可以明確指出,它絕不是什么人預先精心設計的結果,而是大范圍操作實踐“試錯”和總結規律與經驗的產物鄧小平: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3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1政策的制定原則及其思想來源1. 中國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根本任務,文化產業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為人民服務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根本問題,也是世界觀的重要表現。1942年指出,問題的中心“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見《選集》第2版,第3卷,847~87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4年強調說,“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 《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1944年10月30日),見《選集》第2版,第3卷,10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5年告誡說,“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 《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見《選集》第2版,第2卷,1030頁、1094~109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鄧小平1956年將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含義或任務”概括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較高準繩”鄧小平: 《馬列主義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1956年11月17日),見《鄧小平文選》第1卷,25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49年,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提倡文學藝術為人民服務,發展人民的戲劇電影、廣播、出版事業綱領第四十五條“提倡文學藝術為人民服務,啟發人民的政治覺悟,鼓勵人民的勞動熱情,獎勵的文學藝術作品,發展人民的戲劇電影事業”;第四十九條“發展人民廣播事業,發展人民出版事業,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書報”。。中國中央政府和不少地方政府機關,都把“為人民服務”的匾額置于顯著位置,它代表一個新社會的精神氣質。為人民服務決定中國文化建設的性質,體現文化建設的方向,也明確了文化發展的服務對象。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它是必須堅持的兩大基本原則之一。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從人民利益出發,聽取民眾意見,呼應人民訴求,為人民服務。中國為什么實行這樣的文化產業政策,而不是別樣的文化產業政策,其根本依據也來源于此。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任務,這也是基于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是要改變文化生產落后于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面貌,中國現階段文化改革發展政策的基本原則,也是為人民服務。21世紀以來,中國文化改革發展強調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更好地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2. 中國把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目標,文化產業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為社會主義服務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而在觀念形態上作為這種新的經濟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為它們服務的東西,就是新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 《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見《選集》第2版,第2卷,第663、694、695、698、706~70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1954年指出,“我們現在要團結全國人民,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和應當團結的力量,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見《文集》第6卷,329~33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8年《憲法》第十四條規定,“各項文化事業都必須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凝聚中國社會各階層力量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相當于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構造了一個“理想國”。“理想國”的基礎是現代化,它代表先進生產力;“理想國”的核心價值是社會主義,它代表先進生產關系;“理想國”的實現途徑是共同富裕,它代表較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1997年提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由于體制轉型的原因,中國文化產業脫胎于文化事業,從文化角度,強調為社會主義文化服務,從產業角度,明確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中國強調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這個主旋律最根本的是21世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它由指導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力量和道德風尚四個層次組成: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07年10月15日),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26~27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中國的共同富裕,既是地理區域的,又是社會階層的。中國把握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并將這種不平衡巧妙地轉變成一種地緣戰略優勢。張維為指出,中國的發達板塊和新興板塊“是互相提攜、共同發展的關系”,而發達地區的問題更容易成為影響中國全局的問題張維為: 《中國震撼: 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33頁、51頁,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這是因為,相對于新興地區,發達地區往往“矛盾先有、問題先發、經驗先出”李景源、張曉明主編: 《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文化卷)——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在浙江》,2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中國的發達地區就像學校考試前,一部分聰明且用功的學生預先參透了問題,可以提前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在彌合區域發展不平衡、探索解決中國共同富裕問題上,發達地區正是扮演了聰明且用功的學生的角色。事實上,中國的先發展地區帶動后發展地區已經形成了一種持續、長效的機制。如果中國有足夠的智慧讓先富裕群體帶動不富裕群體整體改善生活,中國的未來將更加穩健、明媚而富有活力。作為“理想國”基礎,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是1978年《憲法》提出的“總任務”,近30多年來,中國的執政黨和人民政府積極推動這個“總任務”的完成,引領了國家現代化的潮流。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前提是“安定團結”。沒有共同富裕,很難想象中國會有長治久安和團結和諧。沒有共同理想,亦不能有中國的安定團結。中國首都天安門城墻上鐫有“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正是中國對其內部和外部世界的一種真誠期待和美好愿景。3. 中國注重結合實際,“以我為主”學習外國,又大力倡導和支持國民的創造性,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體現自主開放原則中國強調從自身實際出發,學習借鑒外國經驗。1945年指出,“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以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鏡”,“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 《論聯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見《選集》第2版,第2卷,10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56年指出,“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揚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東西為主”: 《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1956年8月24日),見《文集》,第7卷,82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鄧小平1982年指出,“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鄧小平: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1982年9月1日),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96年說,“學習和借鑒的目的在于博采眾長,豐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中國文聯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作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1996年12月17日;《同部分電影工作者的談話》(1997年5月25日),載《人民日報》,19970526。。這實際上回答了學什么、怎么學、學了以后怎么干的問題。中國“以我為主”學習外國,吸收國外先進文化成果,突出主體的文化自覺意識,是積極主動的包容和融合,而非被動的消極的封閉和解構。因此它越學習越自信,而絕非失去自我,妄自菲薄。雖然近幾十年文化輸入大于文化輸出,中國仍然以的雄姿和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東方。從中國版權貿易看,從2005年到2010年,引進和輸出的比例從7.2∶1降至2∶12005年中國版權輸出1517種,2010年5691種,年均增長30.3%。2011年至2015年的規劃目標是引進和輸出之比降至2∶1。,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是一個外國文化輸入大于文化輸出的國家。這也反映中國總體上處于現代化追趕階段,處于一種饑渴地學習國外文化的階段,中國學習外國是廣泛、系統而深入的。中國勤勉地學習西方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中國每年舉辦的國際文化產業研討和博覽,都會有大量的外國面孔,一些國家的官員、學者、商人受邀發表觀點。中國每年向國外派出各種規模的文化產業學習培訓班,短則一周,長則一年。學習借鑒和交流成為一種常態,它保障了中國文化產業同各國的相互溝通和經驗分享。中國文化產業政策實踐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1954年《憲法》保障了公民進行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予鼓勵和幫助中國1978年《憲法》、1982年《憲法》和 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憲法》修正案均明確鼓勵和幫助公民從事文化事業的創造性工作。。1956年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和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至今仍是中國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基本性、長期性的方針。說,“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見《文集》,第7卷,232頁。。1978年《憲法》提出,“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中國將“雙百方針”鄧小平指出,如果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可以不顧安定團結,那就是對于這個方針的誤解和濫用。參見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1980年1月16日),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256頁。由學術和藝術領域擴展到文化產業領域,鼓勵各地結合實際,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手腳,發揮主動性、創造性,一時百舸爭流、你追我趕,在學習模仿、互相競爭中形成全國性的產業大推進格局也有一些負面效應,如何將負面效應控制在適宜范圍內仍是當前中國文化產業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它包容地方實踐的豐富探索,允許 “試”,鼓勵“闖”,容忍失敗,推動形成一種寬容的文化氛圍和創新激勵機制。對外學習借鑒,對內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反映了一種文化自覺、文化自信,體現并延續了一個文明型國家的主體性。4. 中國強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文化產業政策制定體現社會效益首位原則20世紀90年代中國宣布推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始終強調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社會教化功能,把社會效益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文化產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既有文化內容的意識形態屬性,又有滿足文化娛樂需要的文化消費屬性,都強調社會效益及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在這個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中國堅持社會效益首位原則,既是政府作為監管者的一種責任,是其職能的組成部分,又是對唯利是圖、不顧公眾利益的行為的一種高度警覺。事實上,文化市場上出現的劣質文化產品和淫穢內容加深了政府的憂慮李長春: 《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建設發展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768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強調社會效益及時,其關鍵點有二: 一是在內容創作上,它要求充分考慮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特性,強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0日),見《選集》第2版,第2卷,533~5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絕不能割斷歷史”: 《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見《選集》第2版,第2卷,707708頁。,要批判地繼承中國文化遺產,古為今用,并從中獲得推動中國發展的精神動力鄧小平1990年指出,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鄧小平: 《振興中華民族》(1990年4月7日),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35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中國因其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形成的文化意識、文明意識、歷史意識成為凝聚和團結民眾的最樸素、最深邃的精神紐帶。中國人以同為中華兒女而驕傲,以國家行政區域為共同的住所,中國相當于一個文明大家庭。二是在文化生產、傳播上,中國強烈地限制不顧社會影響、不擇手段地追求產品市場價值(主要是金錢)的行為,提高文化市場監管的能力和水平,以維護公眾利益。回顧過去二十年,中國的文化安全是國家從戰略層面重視社會效益、保持強力控制的一個結果。從市場監管角度看,既要靠制度規范,也要靠教育引導。后者顯然不僅是必要的,還是一種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根據社會效益及時的評價標準,中國形成對政策手段選擇的客觀性,形成一種社會理性,擺脫了市場和政府之間的糾結,即要么是政府,要么是市場,而是把政府和市場視為兩股力量、兩種手段,使其形成合力并有效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在社會理性(理智)支配下,中國強調政府主導、政策調節和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科技手段,手段沒有高下、優劣之分,行政(保障)、法律(規范)、經濟(資本)、科技(技術)是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四個輪子”。5. 中國明確區分基本文化服務和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體現文化民生優先原則1941年起倡導“實事求是”: 《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見《選集》第2版,第3卷,801、853頁。,鄧小平1978年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鄧小平: 《堅持黨的路線,改進工作方法》(1980年2月29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140~150頁。,都強調要從中國實際出發。結合21世紀以來的探索,中國將文化需求分為“體現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兩部分。李長春將正確認識和處理兩者的關系放到中國文化發展十大關系之首李長春: 《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建設發展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765767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基本文化權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也即“文化民生”,要解決的是公平問題。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把文化事業和公共文化服務擺在優先位置,強調財政首先保障基本文化服務,解決民眾讀書看報、看戲、聽廣播、看電視、看電影(主要在農村)、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需求,與此對應,中國陸續建立了覆蓋行政區域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室)、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廣場建設等“文化惠民工程”。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經濟總量占世界的9.5%而地區經濟發展又很不平衡的國家,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全國性覆蓋,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文化發展成就。最近十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制定出臺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便民設施建設、基層文化人才培養等政策,都強調政府的重要責任,對文化投入的增量部分,積極引導向基層、向社區、向農村傾斜,其中蘊涵的一個鮮明的政策設計理念,就是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在討論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時,文化是重要的衡量指標。。堅持文化民生優先,既是中國文化制度的慣性使然,又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在中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文化以事業形態存在,由政府保障供給文化產品。中國完成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后,一個基本共識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的文化發展成果理應由人民群眾共享。因此,即便是已經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政府仍需保障基本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雖然這種供給也是文化生產的一部分,且處于一個共同的文化市場之中。中國“公共文化服務”實際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業,它相當于政府采購的文化產業,它以持續的財政投入和規劃、土地、稅收等政策保障,確保其文化發展同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并切實提供組織保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產業政策最初是以“文化經濟政策”的面目出現的,它主要是為降低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運營成本,彌補文化事業發展的投入之不足,中國1996年起制定的文化經濟政策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的基線政策。在保障文化民生的基礎之上,中國以舉國體制支持振興文化產業,推動發展主要滿足個性化文化需求的文化產業,它要解決的是效率的問題2009年國務院出臺《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指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制定實施規劃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這可以從近十年文化產業政策文本關于政策制定的出發點的解釋上得到印證。例如,2009年中國國務院印發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強調發揮文化產業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6. 中國特別重視發展規劃的編制實施和政府作用的有效發揮,文化產業政策的制定體現規劃保障原則胡鞍鋼等對中國從“六五”到“十一五”的五年計劃的轉型的研究指出,“計劃和市場兩者各有優劣,應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關鍵在于要根據實踐經驗,‘合者用,不合則不用’,不斷探索最適合中國自身的發展之路”,“看不見的市場之手要發揮它的基礎性作用,看得見的規劃之手發揮它的補充作用”,“沒有市場經濟,中國不可能創造繁榮;沒有發展規劃,中國不可能實現和諧”胡鞍鋼、鄢一龍、呂捷: 《中國發展奇跡的重要手段——以五年計劃轉型為例(從“六五”到“十一五”)》,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中國通過文化規劃指導文化產業發展,并構成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一個鮮明特征。21世紀以來,中國將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起集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督促檢查于一體的規劃保障體制。規劃有效地保障了文化政策的相對穩定性,形成政策周期,并在一定程度上為政策的施行提供了一個緩沖、比對和再思考
文化產業政策研究
質量不錯,包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