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數十年的茶山之行、問茶經驗和心得體會的集結之作。作者試圖結合茶山游學,用一個理科生的思維和視角,把六大茶類的本質、與茶類起源的相互影響,認真地交代清楚。為此,作者重走茶區,遍訪茶農、茶人,嚴謹考證茶史、茶葉制作工藝、技術傳承、茶樹品種等等,力求從文獻和證據鏈中,得出每一個所要表達的結論。讓自己的每一個觀點,得到的技術與正確的理論支持。盡可能地讓每一張圖片與文字對應,可賞可讀,以圖釋文。
本書為作者數十年的茶山之行、問茶經驗和心得體會的集結之作。作者試圖結合茶山游學,用一個理科生的思維和視角,把六大茶類的本質、與茶類起源的相互影響,認真地交代清楚。為此,作者重走茶區,遍訪茶農、茶人,嚴謹考證茶史、茶葉制作工藝、技術傳承、茶樹品種等等,力求從文獻和證據鏈中,得出每一個所要表達的結論。讓自己的每一個觀點,得到的技術與正確的理論支持。盡可能地讓每一張圖片與文字對應,可賞可讀,以圖釋文。
知名茶人靜清和繼暢銷書《茶味初見》《茶席窺美》之后又一茶界力作!
作者走過萬里茶路,踏訪五十多座茶山,集數十年問茶經驗;
作者深入茶區,遍訪茶農;追根溯源,嚴謹考證,內容詳實;
隨書附贈精美的《賣茶翁茶器圖》一套;
本書收錄作者百余幅精美攝影作品,圖文并茂,版式精美。
靜清和,原名張茂林,出身于中醫世家。山東著名茶人,濟南茶藝學校副校長,國內知名茶席、茶道空間設計師,茶道與茶席美學的推廣者、踐行者。長期以來,致力于茶道、香道、傳統插花、中醫、文玩等傳統文化的研習。多年來,秉持“靜為茶性,清為茶韻,和乃茶魂”地制茶做茶理念,長期游走茶山,親力親為,遍訪茶人,源頭問茶,于茶史、茶類、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代表作《茶味初見》《茶席窺美》。
總 論
茶里幽物知多少
殊途同歸說茶陳
綠茶篇
綠茶湯清因芽貴
碧螺峰下明前春
西湖龍井豆花香
高氨低酚安吉白
竹下忘言對紫筍
恩施玉露遺唐韻
猴魁瓜片與松蘿
黃茶篇
黃茶堆悶滋味醇
君山銀針金鑲玉
茶中故舊是蒙山
白茶篇
白茶清涼不揉炒
政和大白醇厚佳
福鼎白茶毫密布
烏龍茶篇
烏龍三紅七分綠
武夷巖茶別有韻
墨綠觀音重似鐵
鳳凰單叢數烏崠
臺島烏龍有古風
自序 去年的初秋,編輯于善偉先生,鼓勵我把數十年的茶山之行、問茶經驗、和心得體會,付諸筆墨,與愛茶的朋友分享,我愉快地答應下來。因為,此前出版的《茶味初見》,是一本引導大家順應自然,深層次地鑒別茶、與健康喝茶的專業茶書。在飲茶的同時,讓大家去領略,蘊含在24節氣中的茶與茶湯之美。《茶席窺美》,是一本深入探討習茶、泡茶、知味、擇器、鑒水、尚美、格物的茶席設計與茶道美學專著,科學地指導愛茶人,如何運用人體工學,更合理、更健康、更風雅地去泡好一杯茶。在寫完兩本專著之后,我發現茶的知識構架,還不完整,還缺少一本詳解六大茶類的書籍。如果能結合茶山游學,用一個理科生的思維和視角,把六大茶類的本質、與茶類起源的相互影響,認真地交代清楚,那么,從《茶味初見》、《茶席窺美》、到《茶路無盡》,我的個人茶書三部曲,算是趨于了。仔細梳理出的茶的知識體系,以及對茶的整體地深刻認知,也算基本建立,讓知識不再碎片化。
盡管勤奮地在學在寫,也恐慌自己的才疏學淺。于是,重走茶區,遍訪茶農、茶人,嚴謹考證茶史、茶葉制作工藝、技術傳承、茶樹品種等等,力求從文獻和證據鏈中,得出每一個所要表達的結論。讓自己的每一個觀點,得到的技術與正確的理論支持。盡可能地讓每一張圖片與文字對應,可賞可讀,以圖釋文。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要求和細節,給本書的寫作,增加了諸多難度和挑戰。為此,我只能事必躬親,多少個假日與夜晚,行色匆匆,穿行在茶區與往返的問茶路上,以至于我們家丫頭,取笑我說:“你問茶累積的機票和車票的厚度,早已超過了新書的頁碼。”這點我必須承認,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嘛!
風霜雪雨,一路問茶,一路采訪,力爭在當天晚上,整理完24小時的筆記,趁熱打鐵,草就該書每一章節的文稿。恩施的那個雨夜,記得在賓館,燈下孤影,我用隨身帶的茶具,泡一壺“紅袖添香”,插一枝半開的素心蠟梅,寫下了“恩施玉露承唐韻”一章,花香浮動,茶潤詩心,茶與花,都是旅途中最溫馨地慰藉與陪伴。辛勤耕耘的每一個夜晚,雖苦尤甜,至今歷歷在目。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茶山迤邐,茶路孤獨,但我深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風雨兼程,付出辛苦。最能激勵我的,是小時候,父親對我的諄諄告誡:“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書能醫我愚,苦可礪我心,梅花之清香,不也是來自于苦寒嗎?
茶路漫漫,漫漫茶路。學無止境,我在路上,心永在茶路之上。
靜清和
2016年2月28日
寫于靜清和茶齋
茶里幽物知多少 “啜苦咽甘,茶也。”這是茶圣陸羽,對茶的最早定義。茶之所以能啜苦咽甘,從本質上講,就是因為茶里,蘊含著一種特有的物質,它的名字叫茶多酚。茶湯的回甘,通常是以茶湯的苦澀滋味,作為前奏的,它是茶多酚和蛋白質耦合的結果,微苦彌散,清甜即來,滋味變得深長。
茶中除了澀苦的茶多酚,還含有水分、生物堿、氨基酸、酶、糖類、芳香物質、色素、有機酸、類脂、維生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等。
在茶的鮮葉中,茶多酚的干物質含量,一般在18%~36%。茶多酚不是一種物質,它是茶葉內,多種酚類物質的簡稱。茶多酚主要有以下四類物質組成:兒茶素、黃酮類、花色素、和酚酸類。茶多酚含量的多少,與茶樹品種、季節、芽葉老嫩、地理緯度、海拔高度、以及茶的加工方式等因素有關。通常,大葉種比小葉種的茶多酚含量高,嫩葉比老葉含量高,春季低于夏、秋季,海拔越高、發酵程度越重,茶多酚的含量則會越低。但是,茶中所含的茶多酚,并非越多越好,茶多酚的含量越高,茶就會越苦澀,對胃腸的刺激也會加重。其保健作用,體現在不同人群、可以承受的適當閾值內,否則,過猶不及。
兒茶素是組成茶多酚的主要物質,約占多酚類總量的70%~80%,它是影響茶湯苦澀滋味的重要物質,也是“茶為萬病之藥”的首要保健物質。對于發酵茶類,氧化的主要是苦澀味較重的酯型兒茶素,其氧化產物為茶黃素和茶紅素,二者共同作用,致使茶湯的色澤亮麗,滋味醇和。茶多酚中的黃酮類,又叫花黃素,它是綠茶湯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苦澀的花青素一樣,屬于水溶性色素。
茶葉中的生物堿,主要包括咖啡堿、可可堿、茶堿等八種。其中,含量最多的是咖啡堿,約占茶葉干物質的2%~5%。其次,是含量很低的可可堿、和茶堿等。故咖啡堿,有時會作為生物堿的代稱。茶里的咖啡堿,與咖啡里的咖啡堿,結構并不相同,二者均會對人類的胃腸形成刺激。茶的苦寒性、與清熱解毒的藥效,主要體現在生物堿的含量上。咖啡堿在生長旺盛的嫩葉中,含量較高,一般是以新梢的第二葉含量較高,其次,是及時葉和第三葉,在老葉和梗莖中含量較低。這就是六安瓜片,為什么會選擇第二片嫩葉,來制作味厚綠茶的原因。也是紅茶和烏龍茶的茶青,要求具備一定成熟度的主要原因。另外,茶樹的品種、季節、遮蔭、施肥等因素,會影響到茶樹的氮代謝,以及咖啡堿含量的高低。高溫殺青、干燥、焙火等工序,都會降低茶中咖啡堿的含量。一般來講,夏茶比春茶含量高,遮蔭的茶園和大葉種茶樹,咖啡堿的含量均會較高。
咖啡堿是茶湯苦味的主要來源,易溶于熱水,與茶湯中的茶黃素、茶紅素復合,構成茶湯的鮮爽滋味,同時,也會降低自身對茶湯帶來的苦味。茶被飲用后,咖啡堿會在4~6個小時內,以尿酸的形式排除體外。咖啡堿雖然有興奮神經的作用,令人少睡,但是,對于敏感人群,只要在睡眠前的6個小時內、不飲茶或少飲茶,就不會對睡眠產生太大地影響。
茶葉中的蛋白質含量,雖然較高,但是,絕大部分會在加工過程中,由于熱力的作用,發生凝固變性,只有1%左右的蛋白質進入茶湯,一鱗半爪,卻舉足輕重。它對茶湯的滋味和粘稠度,有深刻地增益作用。皎然的“采得金芽爨金鼎”,以及盧仝的“先春抽出黃金芽”,闡述的即是葉色嫩綠、葉質柔軟的、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茶青,這是制作好茶必需的基本條件。
茶氨酸是茶樹中特有的游離氨基酸,它不參與蛋白質的合成,在茶樹的嫩葉及嫩莖中含量最多,尤其是嫩梗中的茶氨酸含量,甚至比芽葉高出1~3倍。茶氨酸是茶湯中鮮與甜的重要調味劑,對茶葉的條索、香氣、和滋味的形成,影響巨大。茶葉的悅志、滌煩、及華佗所論的“久食益意思”,指的就是茶氨酸的安神作用。它與咖啡堿的興奮作用,構成陰陽和矛盾的兩個方面,可有效抑制咖啡堿的活躍程度。茶氨酸,只能在茶樹的根系中合成,陽崖陰林的良好生態,使茶氨酸向兒茶素的轉化受到抑制,由此產生的高氨低酚,對茶葉品質的提高,產生著重要作用。劉禹錫有詩:“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事實證明,有竹林縈繞,林間苔蘚斑駁的茶園,所產的干茶品質好。其原因為,濕潤的地氣,漫射光的存在,可促進茶氨酸的合成,這也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地理依據。
茶葉中的糖類,包含單糖、寡糖、多糖、及少量其他糖類。單糖和雙糖,是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可溶性糖,是茶湯滋味和工藝香氣的來源之一,其甜味,對茶的苦澀滋味,有掩蓋和協調作用。水溶性果膠素的高低,能夠有效改善茶湯的粘稠度,明顯提高干茶條索的緊結度和油潤度。在黑茶地陳化過程中,其耐泡度和甘甜度的提高,與不溶于水的多糖、降解為可溶性的糖類密切相關。黑茶的“發金花”現象,多出現在5~6級毛茶的成熟葉片、或老葉中。較嫩茶葉的多糖含量低,故很難發花。
茶葉中的香氣物質,約占干物質總量的0.02%,卻是“枝枝葉葉盡芬芳”的基礎。成品茶中的愉悅襲人香氣,一部分來源于鮮葉天成,一部分來自于加工環節。茶中的芳香物質,具有揮發性或不穩定性,隨著歲月的流逝,會逐漸揮發、氧化、和分解,香氣會逐漸減弱,乃至彌散。此去經年,朱顏辭鏡,歲月摧茶,曾經迷人的花香或果香,最終會香消夢斷,可能會僅余、各茶類所共有的腐熟的木質香。不僅如此,茶氨酸、咖啡堿、及茶多酚等內含物質,都會隨之降解與減少。因此,茶葉作為飲品,一定具有一個的、合理的黃金品飲時期,那些無時間局限的,所謂的“越陳越香”,則是一個容易被戳穿的、過于功利化的商業假命題。佳茗品飲當其時,不能“蘭蕙芬芳總負伊”。
一款好茶,不惟有緊結油潤的外形,油亮清透的湯色,細幽綿長的清香、花香、果香、和沉香,更要有細膩醇厚的滋味。好茶的滋味,從本質上講,要五味調和。宋徽宗《大觀茶論》說:“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如果我們的味覺足夠靈敏,或是茶湯里的呈味物質,達到一定的閾值,其中的甜、酸、苦、澀、辛、咸、與鮮味等,都是可以在茶湯里一一品出的。這些豐富各異的滋味,構成了茶湯的豐富性與層次感。茶湯的苦,主要是由咖啡堿、與茶多酚的含量決定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是甜味的來源;酸,卻是由茶中的有機酸、和部分氨基酸決定的。茶湯里新鮮愉悅的酸,不同于發酵過度的酸餿味,往往是在生態絕佳的野放茶中,方可覓到;咸,是無機鹽的味道;澀,是由茶多酚決定的;辛,偶爾會在特殊的茶種中遇見,偶然相見,卻是清冽絕倫。
好茶所謂的五味調和,從五行上分析,是當酸、苦、辛(澀)、咸四般滋味,達到協調平衡、納化相依時,令人愉悅的甘味,會自然顯現。何況,還有可溶性糖、與氨基酸綜合呈現出的甜味,以及對其他滋味,呈現出的明顯協同與掩蓋作用。茶湯的濃,意味著茶湯內可溶性物質的含量較高;茶湯刺激的強烈與否,主要是由兒茶素、及其氧化物的含量高低決定的。因此,一泡且滋味豐富的茶湯,不會特別彰顯出、其中的某一種滋味,或苦或澀,或酸或咸。應該內涵豐潤,滋味協調,讓人愉悅舒爽,否則,這泡茶,不是茶青有問題,就是制茶工藝存在缺陷。
非常好的書
對本次購買十分滿意,期待下次購買。建議大家閱讀。
很美的一本書,活動買的,很劃算
很喜歡這種風格的設計,不錯。
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
很好 很不錯 當當強大
挺好的,老少皆宜
附贈的沒到,打電話給客服,態度很好,換一本。等換的到。
挺好的一本書 文采不錯
茶路無盡,永遠在學習的路上。
一如既往地好,一如既往地喜歡,全五星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還沒仔細拜讀,包裝也很精美
辛勤得來的資料。所以要認真讀一讀。
茶里幽物知多少
包裝結實,沒有破損。先收貨,看后再來評論。以前沒寫評論,浪費很多積分。
買了這一套共三本,插圖精美,文字優美,很喜歡這套書!
非常不錯,性價比較高
喜歡,因為前兩本的精彩而收的這一本,仍不失所望
書的顏色淡淡的,很細致,捧在手里感覺很舒服。邊喝茶邊品讀安靜閑適。
包裝不錯,整體感覺也不錯,還是不錯的書,可以買!包裝不錯,整體感覺也不錯,還是不錯的書,可以買!
好評啦~不錯~就是對于我這種普通愛好者有點高深....各種茶葉成分...不過很詳細啦 很好很好
好看,和茶席窺美一塊買的,作者敘述方式很喜歡
迷上了喝茶,也非常喜歡上有關茶事方面的書。這都量我樂于去讀的書。
很好的一本茶書內容全面作者很用心的再寫他的畢生茶之路建議大家看看
老師的第三本書,理論知識比較多,針對六大茶類做了仔細講解,學茶的朋友可以看看。
做得很扎實的一本書,內容豐富,文筆是我欣賞的那種。對于喜歡茶的人來說,值得一讀。
從靜老師的《茶味初見》讀起,到《茶席窺美》,再到這本期待已久的《茶路無盡》,都是非常的喜歡,非常喜歡,印刷精美,內容踏實、準確、嚴謹,全是理性的干貨,超級喜歡。
愛好看茶類相關的書籍,要會喝茶就要會了解茶的歷史
這個系列我覺得很好,差不多買完了。茶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每一天從杯子飄起的裊裊熱氣,仿佛整個心都平靜下來了。茶禪一味,從茶中感悟人生哲理。愿我們都能成為愛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