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是西南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中心,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與民風(fēng)民俗資源。本書是部從街巷歷史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國名城風(fēng)采的著作。作者袁庭棟先生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專家。他以二十多年的資料積累,四年多的辛勤考察與爬梳,生動、詳盡地介紹了500多條成都街巷及成都城池、河道、橋梁的命名緣由、歷史變遷,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聞逸事,重要的歷史事件與民俗活動,重要的學(xué)校、企業(yè)、地下出土的歷史文物。作者掌握資料豐贍、論證謹嚴,加上引人入勝的敘述風(fēng)格,使本書具有科學(xué)性、欣賞性、實用性及收藏價值。書中所編地名索引和搜集的珍貴歷史地圖,特別是大量老照片,包括晚晴外國駐華使官,美國《國家地理》記者拍攝的照片,民國初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照片,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和部分私人收藏照片以及當代攝影作品,極富收藏價值。此新版為全新修訂版,修訂了老版中的一些錯漏,增加了許多民國時期的成都老照片,并以精美禮盒套裝以饗讀者。
1.本書初版于2010年初版后,一上市便受到讀者的求購熱情,銷售一空。此新版是初版的修訂版,經(jīng)過修訂,文字和圖片均有修改和更新,特別是增加了許多民國時期的成都老照片。
2.作者袁庭棟先生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專家。他在書中以成都的城、河、橋、街、巷來展現(xiàn)成都的歷史文化和名人掌故,如瓊瑤故居,三毛在成都時的老照片,是一本有趣味、好讀的文化著作。
是大容量包羅成都城市、街道的發(fā)展變遷的歷史文化書籍。
袁庭棟 。1940年12月生于四川綿竹,1965年四川大學(xué)歷史系研究生畢業(yè)。長期在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1994年成為自由文化人。
業(yè)余從事學(xué)術(shù)研究,已出版各類著述三十余種,在中國古代文化方面主要有《古人稱謂》《中國吸煙史話》《古代職官漫話》《解秘中國軍隊》《解秘中國戰(zhàn)爭》《殷墟卜辭研究——科學(xué)技術(shù)篇》(合作)《周易初階》《紅白喜慶禮儀全書》,以及古代蒙學(xué)要籍校注12種。在巴蜀文化方面主要有《張獻忠傳論》《話說四川》《歷代文化名人在四川》(合作)《巴蜀文化》《錦繡成都》《巴蜀文化志》《巴蜀文化圖典》(合作)《四川50年圖集》(合作)《成都》《天府的記憶》《成都解放60年圖志》等。
曾在四川大學(xué)、成都大學(xué)、四川師范大學(xué)、四川教育學(xué)院等校兼職,開設(shè)過《古代文字與古代社會》《中國古代文化史》《巴蜀文化史》《中國古代科技史》《工具書使用法》等多門課程。
曾出任臺灣的30集人文風(fēng)情片《走過四川》的策劃與顧問,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開心辭典》《華夏文明》《歲月如歌》《走遍中國》等欄目成都專輯的撰稿人或顧問,中央電視臺的七集人文地理片《天府的記憶》的編劇與歷史文化顧問。曾在四川電視臺、成都電視臺、深圳電視臺和成都的“金沙講壇”“武侯夜話”“成都故事”主講巴蜀文化,在中央電視臺奧運會四川專題節(jié)目擔(dān)任主講嘉賓。
目錄
上
城
成都的得名...................................003
龜 城.........................................006
錦 城.........................................010
蓉 城.........................................012
南京 西京...................................013
大城與少城...................................016
羅 城.........................................019
清城與滿城...................................022
“皇城”......................................036
東 門.........................................053
新東門.........................................060
南 門.........................................064
新南門.........................................067
西 門.........................................069
通惠門附通惠門路..........................071
北門附存正門................................074
河
錦江附府河 南河..........................081
沙 河.........................................094
金河附解玉溪................................097
卷
御 河.........................................104
西郊河附飲馬河.............................108
橋
府河上的橋
/
113
西北橋.........................................113
五丁橋附五丁路.............................114
萬福橋.........................................116
星輝橋.........................................121
北門橋(北門大橋).......................121
太升橋.........................................124
紅星橋(一號橋)..........................125
新華橋(二號橋)..........................126
武成門橋(新東門大橋).................128
東風(fēng)橋.........................................129
東門橋(東門大橋).......................129
合江橋.........................................131
安順廊橋......................................134
九眼橋附新九眼橋..........................136
望江橋(玉津橋)..........................143
南河上的橋
/
151
送仙橋附遇仙橋望仙橋.................151
目錄001
百花潭橋......................................154
錦官橋.........................................160
虹橋...........................................161
南河橋(彩虹橋)..............................162
南門橋(老南門大橋)........................163
錦江橋.........................................169
復(fù)興橋(新南門大橋)....................173
新安橋(安順橋)..........................174
其他用作街道名稱的橋
/
177
駟馬橋街......................................177
十二橋路......................................180
蘇坡橋街......................................183
崇義橋.........................................186
五桂橋.........................................187
半邊橋北街附半邊橋南街.................190
三橋正街附三橋南街.......................193
錦江路附錦江里錦江街東錦江街..195
古臥龍橋街...................................198
青石橋街......................................200
公平巷.........................................203
向榮橋街......................................204
余慶橋街......................................205
拱背橋街......................................205
大安正街......................................208
平安橋街附平安巷..........................209
通順橋街......................................213
玉帶橋街......................................215
桂王橋街......................................216
二仙橋路......................................219
三洞橋路......................................220
金沙橋街......................................223
二道橋街......................................224
通錦橋路附通錦路..........................224
一洞橋街......................................226
一心橋街......................................227
金仙橋路......................................228
同善橋街附化成街..........................229
百壽路.........................................230
落虹橋街......................................230
星橋街.........................................231
青龍街附青龍巷 青龍正
街
青龍橫街...................................232
街 巷
以方位數(shù)字命名
/
250
東大街附城守街.............................251
南大街附紅照壁街
花照壁街 光華街.......................260
小南街.........................................263
西大街.........................................266
西月城街附月城街 北月城街...........267
北大街.........................................269
小北街.........................................270
北東街.........................................271
東大路.........................................272
水東門街......................................273
東勝街附西勝街.............................273
東安北路附東安南路.......................280
東玉龍街附西玉龍街.......................281
東龍須巷附西龍須巷.......................285
西安路.........................................286
北新街附中新街南新街
新街后巷子................................287
東新街.........................................290
北巷子附南巷子.............................292
北城街.........................................293
東二巷附西二巷.............................293
一水巷附二水巷.............................294
一街坊附經(jīng)一路 緯一路.................294
二道街附三道街 四道街.................295
十一街至十七街.............................298
新一村附新二村.............................300
以軍政官署命名
/
301
督院街.........................................301
走馬街.........................................306
將軍衙門......................................308
藩庫街附藩署街.............................311
布后街.........................................316
學(xué)道街.........................................319
提督街.........................................323
鹽道街.........................................332
總府街.........................................336
指揮街.........................................343
正府街附照壁巷.............................347
署前街附學(xué)署街廳署街.................352
西府北街附西府南街.......................354
東府街附南府街.............................354
簾官公所街...................................359
大科甲巷附正科甲巷 小科甲巷........361
聯(lián)升巷.........................................367
童子街.........................................368
筆帖式街......................................369
義學(xué)巷.........................................371
爵版街.........................................372
鼓樓洞街附鼓樓北街鼓樓南街........375
錦官驛街......................................382
沙河鋪.........................................386
東較場街附西較場南較場..............390
北較場西路附北較場后街.................395
前衛(wèi)街.........................................401
教練所街......................................404
大福建營巷附小福建營巷.................405
馬鎮(zhèn)街.........................................407
馬道街.........................................410
西都街附東都街.............................412
中道街附中道后街中道西巷...........412
江漢路附洛陽路昆明路白下路.....413
慈惠堂街......................................415
育嬰堂街......................................419
茗粥巷.........................................422
以市場作坊命名
/
423
鹽市口.........................................423
牛市口.........................................432
羊市街附羊市巷羊市北巷
羊子市巷羊皮壩街....................435
騾馬市街......................................439
肥豬市街附殺豬巷..........................446
殺牛巷附燒房巷.............................446
雞市街附雞市巷鵝市巷.................447
米市壩街附魚市壩街.......................449
糠市街.........................................449
海椒市街......................................451
青果街.........................................452
草市街.........................................453
鄉(xiāng)農(nóng)市街......................................455
暑襪街.........................................459
紗帽街附絲棉街棉花街皮房街
皮房前街皮房后街....................467
目錄003
金絲街附銀絲街銅絲街.................474
珠寶街附珠寶巷.............................475
鐵匠巷.........................................477
打銅街附打金街.............................478
鑼鍋巷.........................................479
燈籠街附燈籠巷.............................481
油簍街.........................................482
壇罐窯巷......................................483
石灰街.........................................483
染靛街.........................................484
染房街附布壩子街..........................486
煙袋巷.........................................488
漿洗街.........................................489
線香街附代書街.............................491
香巷子.........................................493
金字街.........................................493
席草田街......................................494
古中市街......................................495
商業(yè)場街附悅來場巷新集場巷
昌福館街...................................496
萬擔(dān)倉路......................................505
紅布正街附紅布橫街.......................505
商業(yè)街附實業(yè)街.............................507
以名人古跡命名
/
514
金沙遺址路附金沙路.......................514
支機石街......................................517
天涯石街......................................521
石筍街.........................................523
五塊石.........................................525
武都路......................
東門
成都一次修建的城墻是清代時的城墻,在城墻上只開了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是歷代成都城城門最少的時期。據(jù)研究,秦代大城可能有六道城門,漢代大城可能有十三道城門,唐代羅城有八道城門,明代大城就只有四道城門。清代在城市建筑的格局上基本都是沿襲明代,城門減少的原因是為了更加安全。
清代成都城東門的位置很特別,它不在東面城墻的中部,而是在南部,幾乎靠近城墻的東南角了。如果把它與處于西北方向的北門畫上一條線的話,這條線與正東正西的一條線之間的夾角大約是35度。這種建筑格局在全國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應(yīng)當是以下兩個:一是因為秦代及時次修建成都城時就修成了一座不南不北的“龜城”,其原因已于前面有關(guān)“龜城”部分作了分析;二是從目前可以看到的資料分析,唐代的羅城在東面有兩道城門,偏北的叫大東門,五代前蜀時改稱萬春門,偏南的叫小東門,五代前蜀時改稱瑞鼎門。這種情況在宋、元時期一直沒有變化。明代的成都城是明洪武年間在宋元舊城的基礎(chǔ)之上修建的,東南西北方都只保留了一道城門。東門名叫迎暉門,位置在宋元時期的偏南的小東門,原來的大東門不再存在。這種安排的原因很可能是為了適應(yīng)當時的河道,因為內(nèi)江與外江的匯合處是在小東門外,
當時還很重要的金水河的出城口也在小東門外。也就是說,成都人要利用錦江船舟之便從東邊出城入城的話,小東門是最方便的。
清代成都城東門的名字仍然叫迎暉門,城門之上修建了高達五丈的城樓,名叫溥濟樓。據(jù)民國《華陽縣志》卷二七記載,是“堂皇壯麗,不亞于京師”。溥濟樓在民國初期被軍閥拆毀,建筑材料被賣錢充作軍閥混戰(zhàn)的軍餉。1938年12月,為了方便城內(nèi)居民在日本侵略者轟炸時盡快疏散出城,把成都的老城門全部拆除,城門洞也有所擴寬,并在城墻上開辟了若干個豁口。從此以后,成都的老城門就再也看不到原來的模樣了。
迎暉門的名字一直只用在書面語言中,成都人口中稱為東門,在有了新東門之后稱為老東門。老東門的位置就在今天東大街快到東門大橋(東門大橋原來就在城門之外)的地方,一直到東大街改建之前都還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一些拆除之后的痕跡,因為這里比東大街的任何一段都要寬一些,老成都人就把這里稱為東門城門洞廣場。
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1943年,為了紀念在前線犧牲的大量川軍死難烈士,成都各界人士決定建造一座紀念性雕塑。在當時的成都市市長余中英主持下,由1938年入川的著名雕塑家劉開渠設(shè)計,并與成都“萬興隆”號主人、銅匠出身的江萬興、工匠朱木均等協(xié)作,由四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傳統(tǒng)澆鑄技術(shù)制作完成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成都人一般稱為“無名英雄銅像”),于1944年7月7日安放在東門城門洞廣場中央。無名英雄身著短褲,打著綁腿,足穿草鞋,手握步槍,背著背包、斗笠和大刀,俯身跨步,平視前方,坐西朝東,向著抗日前線,十分傳神又符合生活真實,既是一尊極為珍貴的藝術(shù)品,又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見證。遺憾的是,1965年東大街架設(shè)電車線路時,這座重要的雕塑被毀損。1989年在年屆八旬的劉開渠主持并指導(dǎo)下,雕塑由四川省雕塑院的張紹蓁重建,于1989年8月15日樹立于外東的東二環(huán)萬年場路口。所以選址在這里,是因為無數(shù)川軍都是東向出川抗日的。2006年改建二環(huán)路時雕塑遷往庫房中保存。2007年8月15日,也就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62周年的時候,雕塑遷置于人民公園東大門,仍然面向東方。這里是安放地點,因為抗日戰(zhàn)爭開始以后,“四川各界民眾歡送出川抗敵將士大會”就是于1937年9月5日在人民公園(當時稱少城公園)召開的,出川抗戰(zhàn)的川軍隊列就是從人民公園開始踏出去的。把雕塑放在這里,就是回到當年抗戰(zhàn)川軍的出發(fā)地。新安放的雕塑的基座上增加了兩塊花崗巖石碑,上面雕刻了兩段文字,一段記述了雕塑的歷史變遷,一段記述了川軍對抗日戰(zhàn)爭的貢獻。后一段文字是摘自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時《新華日報》于1945年10月8日所發(fā)表的社論《感謝四川人民》:
在八年抗戰(zhàn)之中,這個歷史上較大規(guī)模的民族戰(zhàn)爭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自武漢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戰(zhàn)場的政治軍事財政經(jīng)濟的中心,隨著正面戰(zhàn)線內(nèi)移的軍民同胞,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發(fā)財亦于斯。現(xiàn)在抗戰(zhàn)結(jié)束了,我們想到四川人民,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
四川人民對于正面戰(zhàn)場,是盡了較大最重要的責(zé)任的,直到抗戰(zhàn)終止,四川的征兵額達到三百零二萬五千多人;四川為完成特種工程,服工役的人民總數(shù)在三百萬人以上;糧食是抗戰(zhàn)中主要的物質(zhì)條件之一,而四川供給的糧食,征糧購糧借糧總額在八千萬石以上;歷年來四川貢獻于抗戰(zhàn)的糧食占全國征糧總額的三分之一,而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種捐稅捐獻,其較大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負擔(dān)。僅從這些簡略統(tǒng)計,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對于正面戰(zhàn)場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淚!
川軍主要將領(lǐng)劉湘、鄧錫侯、潘文華、楊森(當時正擔(dān)任貴州省省長,所以他率領(lǐng)的川軍二十軍是從貴州出發(fā)的)、孫震、李家鈺、唐式遵等都親赴前線,無論是淞滬會戰(zhàn)、太原會戰(zhàn)、徐州會戰(zhàn)(包括著名的臺兒莊大戰(zhàn))、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武漢保衛(wèi)戰(zhàn)、長沙會戰(zhàn)、浙贛會戰(zhàn),都有川軍在英勇抗敵、流血犧牲。劉湘病死在武漢,李家鈺、王銘章、饒國華等戰(zhàn)死沙場。與此同時,四川省出動200萬民工修筑與擴建了川陜、川湘、川黔、川滇四條戰(zhàn)略公路,抗戰(zhàn)時期四川出動150萬民工成功趕修了新津、邛崍、彭山、廣漢四大轟炸機機場和成都、溫江、德陽、重慶、梁山(今梁平)五個驅(qū)逐機機場。這是當年搶修機場的場面。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應(yīng)當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各條戰(zhàn)線上英勇犧牲的四川先烈的共同的紀念碑。
劉開渠于1938年底來到成都,以后在此生活創(chuàng)作了六年(他當年在成都的主要居住地在學(xué)道街省教育廳右側(cè),雕塑工作室曾經(jīng)設(shè)在紅石柱街),塑造了作品40余件(當代著名美學(xué)家與雕塑家王朝聞當時曾經(jīng)給他做過助手)。除了著名的孫中山先生坐像之外,他還塑造了四尊抗日英雄的銅像,除上述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另三尊抗日英雄銅像是:
立于中山公園(原勞動人民文化宮)中的饒國華將軍的銅像,建于1940年(關(guān)于饒國華將軍的介紹見“提督街”)。
立于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中的王銘章將軍的銅像,建于1940年(關(guān)于王銘章將軍的介紹見“祠堂街”)。
立于北門城門外的李家鈺將軍銅像,建于1947年(關(guān)于李家鈺將軍的介紹見“廣福橋街”)。
此外,當時的四川省較高軍政長官、第七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劉湘于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武漢,1939年9月以國葬禮安葬于武侯祠側(cè)的墓園(即今天的南郊公園)內(nèi)。1941年在鹽市口樹立了一尊騎馬的銅像,1942年又在墓園內(nèi)樹立了一尊銅像(關(guān)于劉湘將軍的介紹見“體院路”)。
新東門
由于成都的東門位置太偏南,往東門外去的人們頗感不便。辛亥革命以后,為了方便城內(nèi)城外的交通,就在東邊城墻的偏北處新開了一道城門,命名為武成門。成都人為了區(qū)別于原來的老城門,一般都叫作新東門,很少有人把它稱作武成門。新東門于1914年開通,當時還修有城門。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城內(nèi)居民跑警報方便,不但拆去了城門,還加寬了門洞與道路,把道路與天涯石北街直接連接了起來,這就是今天的武成大街。當年的新東門早已看不到了,今天只是保留在武成大街這個街名之中。
在一些地圖和介紹成都的文章中經(jīng)常把武成門寫為武城門,這是由于不知道“武成”二字的來歷所造成的錯誤。“武成”一稱出于《左傳 成公十一年》:“秦晉為成”,就是說秦國和晉國之間通婚了,和好了,不再打仗了(常見的成語“秦晉之好”即由此而來)。1914年開通武成門時,成都并不太平,以此命名就是寓意企盼和平,不再打仗。
新東門開通以后,雖然是方便了市民出入城,但是也曾經(jīng)一度遭到當時少數(shù)守舊的成都人的怨罵。怨罵的原因是來自20世紀上半葉的四川軍閥混戰(zhàn)。成都城長期都是四個城門,清代兩百多年基本上是平安祥和的。1913年開了新西門,1914年開了新東門,這以后就開始了長達20年的軍閥混戰(zhàn),
甚至在成都城內(nèi)爆發(fā)了幾次規(guī)模不小的巷戰(zhàn)。于是,一些老人就說是新開兩道城門改變了成都多年來只有四門的縮頭烏龜式的“龜城”的傳統(tǒng),新東門在前面伸出了一個頭,新西門在后面伸出了一個尾,這就給屠夫提供了殘害神龜、斬頭去尾的可能,于是要求將新開的兩道城門封閉。當時的一首《竹枝詞》就反映了這一種呼聲:“蓉城自古仿龜修,濯錦江邊錦水流。首要縮藏才鎮(zhèn)靜,何須玄武(按:玄武是龜?shù)膭e稱)強伸頭。”不過,新開的兩道城門并未封閉,一來是少數(shù)人這種附會之說并未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二來是日本侵略者的轟炸不久就降臨到成都人民的頭上了。
上述談到的少數(shù)人的怨罵的背后,反映了軍閥混戰(zhàn)給成都人民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以新東門來說,就曾經(jīng)在它新開不久之后的軍閥混戰(zhàn)中血流成河。1917年,駐成都的滇軍、黔軍與川軍發(fā)生大規(guī)模巷戰(zhàn),新東門地區(qū)一度成為主戰(zhàn)場之一,城墻被鮮血染紅,城壕幾被尸體填平。當時的紅十字會在新東門地區(qū)收埋無人認領(lǐng)的尸體就達4000多具,其中有不少平民百姓。據(jù)當時報紙報道,最令人發(fā)指的是在尸體中發(fā)現(xiàn)了有如禽獸的暴行“放美人風(fēng)箏”的真實證據(jù):兩個年約十三四歲的女孩被輪奸后又被剖腹,再將二女孩的腸子拖出加以聯(lián)結(jié)。
清代的成都城墻只有四道城門,而且在晚上還要定時關(guān)閉。到了民國時期,隨著新東門和新南門、新西門以及北較場存正門的開通,成都就有了八道城門,大大方便了市民的交通出行。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城內(nèi)居民在有空襲警報時方便向城外疏散(當時叫跑警報),市政當局還在城墻上打開了幾處不設(shè)城門的豁口(即缺口),除了這里提到的武成門之外,還有東較場、瘟祖廟、南較場、北門城隍廟、西城角街、萬福橋、二道橋,以及今南河橋(即俗稱的彩虹橋)以西等處。到了這個時期,兩千多年來晨啟夜閉的城門用于阻隔內(nèi)外的作用就基本上消失了。
南門
和東門一樣,成都人都把南門叫作老南門,因為在成都城的南邊后來又有了一道新南門。
成都的南門是幾道城門中歷史最悠久的城門。它的位置一直與著名的萬里橋相鄰,出了南門就是萬里橋。萬里橋的位置從秦代到現(xiàn)代一直未變,南門的位置也就一直基本未變。無論成都城的格局如何變化,無論成都城開了幾道城門,在出城去萬里橋的這個方向過去都開著一道南門。只是不同時期南門的名稱有所不同,南門與萬里橋之間的距離也略有不同。
從秦城開始直到唐代的羅城,成都城比較小,而且在南邊有外江和內(nèi)江雙過城下,所以南門名叫江橋門,出了江橋門之后先要過內(nèi)江上的江橋,然后才過外江上的萬里橋,秦以后一直到唐代都是如此。唐代修建羅城以后,大城擴大了,內(nèi)江也改了道,新的南門與萬里橋的距離就近了,出了南門就是萬里橋,所以南門也就被叫作萬里橋門。五代前蜀時期將萬里橋門改名為光華門,宋代恢復(fù)舊名為萬里橋門。明代改稱中和門,清代又恢復(fù)為最早的江橋門,城門之上修建了名為浣溪樓的城樓。因為在乾隆時有位叫保寧的四川總督在城樓上題了一塊大匾,上書“浣花”二字,所以城樓也叫浣花樓。民國初年,城樓被拆除。抗日戰(zhàn)爭中,城門亦被拆去。在今天南大街的錦里東路與濱江西路相接的位置再偏向北一點,就是當年老南門的位置,如今已經(jīng)是在高架橋下了。
對成都的街巷介紹詳盡,期待已久的書,今終于收入囊中
非常好的書,幾年前嫌貴沒買,結(jié)果絕版淘寶上被炒到幾倍的價格,現(xiàn)在再版馬上買入,爽。
絕對好書,值得收藏,成都人,四川人,必看。
正版紙質(zhì)非常好,精裝,值得收藏,非常好的一套書。
書已收到,包裝非常精美,內(nèi)容豐富,適合收藏~
非常好的一本書,看到打折果斷入手。
內(nèi)容沒得說 絕對的好 成都人都該看看 另外就是運輸太暴力了 雖不影響閱讀 但是不爽啊……
只能說幸好不是送人的,自己收藏,外殼破了就算了
這套成都地方志內(nèi)容很全面,是一套不錯的研究資料。當當這次選的宅急送服務(wù)很差,快遞員不帶POSE機,還沒零錢找,包裝也差,書殼都損壞了,比當當自己的豐程的差遠了,搞不懂為什么這單是宅急送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