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投資有三戒!
如何撿漏兒?
怎樣做局?
如何避免買瞎了、賣虧了?
砍價有竅門,“串貨”有規矩,頂著買精明!
讀完此書,古董圈再無秘密!
一幅匯聚禁忌、潛規則、竅門的藏寶圖,
一部融賞玩、糗事、傳奇于一體的紀實百科。
160多幅藏品圖、30年成敗經驗,深得王世襄、朱家溍真傳!
揭秘古董圈、拍賣行、電視節目里各種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
黃新原,長期從事編輯工作,熱衷于古董收藏。
主要著作:《透視生活的藝術》(航空工業出版社)、《尋找幸運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古代名將的智慧和作風》(國防工業出版社)、《真情如歌》(中國青年出版社)、《五十年代生人成長史》(中國青年出版社)。另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中國文物報》《北京青年報》《新京報》《收藏》《珠寶》等報刊發表有關收藏的文章數十篇。
序
行 市
京城古董市場的“層次”
漫憶北京的古董市場
潘家園的變遷
說說“倒閉潮”
古董市場面臨貨源危機
有行無市和有市無行
拍賣,已失去信任
古玩與文玩
臺北古董市場掠影
讓人留戀的地方
贗品的名聲
日本的古董市場
也說“撿漏兒”
洋古董來襲
日本網購趣事
老窯的尷尬
國際化的煩惱
日本的古董廣告
生 意
投資三戒
永遠強勢的是下家
砍價有竅門
必備的學問——“要謊”
好玩又嚇人的“撮堆兒”
精明的選擇:頂著買
警惕開價
另一種銷售方式
搶貨——很糾結的事
生意上的機靈勁兒
什么叫“活拿”
雙贏的好辦法:寄賣
纏人的怪圈
不該付的“表情錢”
收藏和賺錢,一對“雙棒”
變現的困境
說網購古董
日本古董商的厚道
古董店對話
規 矩
千萬不能“嗆行”
“打架”,但不傷和氣
三件事
“串貨”的規矩
一對花架的故事
小盒風波
鑒定的“講究”
琉璃廠賣書記
潛規則:借錢不借道
圈 子
京城古董商的“成份”
別把自個兒當專家
要有一幫熟朋友
圈子里的“風塵氣”
“人間百態”
農民商人小佟
行話一品
良子的成長
最個色的人
京城一幫“吃紙的”
“做局”,經常發生的事
合伙生意
就不賣給你
物 件
瓷器為什么大都成對兒
附件之美
柴木器具清洗一戒
動手的后果
老工業品的魅力
兩張飯票的信息
留神“改活”
魯班手上的“金裹銀”
繞著墨盒出的故事
什么叫“原來當兒”
梳妝匣小考
閑話“鐵將軍”
日本木器是與非
雜說熨斗
假貨的價值
一本新中國“職官錄”
75年前的《毛選》
修瓷器的悲觀
古董鐘詠嘆調
幾張老照片的故事
紫檀手串的禍害
對待瓷器
要有一個參照物
糗 事
幾件懊悔的事
“五牛圖”的悲劇
和洋妞兒搶東西
寫字臺買瞎了
筆筒,賣虧了
花盆湊對兒的懊惱
王世襄:采訪之外
一首打油詩
這種事叫“拴驢”
“世古之寶”
老頭兒的慘劇
真正的傻蛋是我
送禮
“做舊”是經常的
日本購物瑣記
“雅賄”
一把馬刀的感慨
笑 談
哭笑不得的“氣兒”
新詞:“不新”
“該是誰的就是誰的
“雜”的好處
寧吃鮮桃一口
市場要常逛
切忌“效顰”
一條必走的路
別太自戀
發昏三部曲
誰都走過麥城
無聊的話題
“悲哀”
小節里的風險
說不清是誰更精
窮人:殘器也好玩
倉儲的困境
盤 道
收藏的境界
喜歡和需要
“清雅”與“精嚴”
賞玩三要素
古董擺置的情調
充分條件:要有個老師
老古董商一席談
古董也有“氣質”
鑒定的“虛無主義”
安定是金
鑒賞,得承認有直覺
得了強迫癥
感性與理性
藏之道——以藏養藏
專家的“法眼”有邊
紅墻金瓦倍關情——訪故宮博物院文物專家朱家溍
立言堆錦 學者襟懷——訪文物專家王世襄
聚散苦匆匆
收藏的起點
先天不足的收藏
警察女孩,冰雪聰明
電視節目的偏頗
后記
也說“撿漏兒”
每一位古董收藏者恐怕都會有撿著“漏兒”的欣喜體驗。所謂“漏兒”,是古玩行里的一句行話,就是買著了比本身應有價值便宜得多的東西。當然這有個前提,那就是這種便宜不是朋友之間的價讓,而是在賣主不懂或無意識的情況下賣便宜了,說俗了賣主沒拿它當好東西,而買主卻知道它是好東西,這就形成了“漏兒”。經常聽到古董商痛心疾首地回憶:“唉,那件東西賣漏了。”或欣喜地說:“嘿,今兒撿了個漏兒。”這說明“漏兒”是會經常出現的。
這種事叫“拴驢”
一位朋友在京郊農民家里看到一只乾隆的粉彩香桶,既完整器形又別致,從滿身的油泥中隱約能看出飛鳥紋飾和藍圈底款?;璋档臒艄庀?,只見這位仁兄拿香桶的手微微發抖,我用腳輕輕踢了他一下,讓他別著急,好好看看再問價,結果他迫不急待地問價了。按規矩,一塊玩的朋友,誰先看見東西,誰先開價,其他人照例應該在一邊靜觀,除非看到非常明顯的問題提醒一下外,不宜用話攪和人家的買賣,以沾爭買之嫌。事態的發展是朋友以高價買了件“新活”。事后一打聽,這個農民有親戚是古董商,不用說,“拴驢”的套兒是今天的“小崔”給挽的。
那次以后,類似的事一年之中遇到和聽說的又有好幾起。
為什么“拴驢”的套兒那么好使?分析起來,恐怕大前提有一個:那就是要出其不意。小前提有兩個:一是東西要品質,要搶眼;二是東西要放到一般人認為來路不會出問題的地方。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出其不意最容易使人的正常思維發生混亂,這種混亂也許短暫,也許稍長,雖情況各異,但都會造成一個程度不等的“迷亂期”。下套兒的人就正是在這種出其不意造成的迷亂中讓人“一槍致命”。
王世襄:采訪之外
我文章的標題特意寫成《立言堆錦,學者襟懷》,文章發表后,王世襄先生來電說:朋友告之,這是近年寫他寫得好的一篇。語氣中既是鼓勵又是滿意。
初稿寫成后,寄給他審閱,回稿改訂不少,一眼能看出嚴謹學風,個別用字改之又改。并附一信。不是炫耀,老人已經故去,重讀遺跡也是種懷念。錄于下:
新原先生:您好!
尊稿又承修改,謝謝。
與事實略有出入處,又稍作改正,請看不知合適否?
海外版(《人民日報海外版》)如刊出,擬請惠寄一份,因未定此報也。
匆此即請
文安,并頌
編綏!
王世襄
2000,6,24
在這封信的抬頭處,又加了一句:
此文排出校樣后,須請您親自校閱。否則難免有誤。多謝多謝。 又及。
并在“親自校閱”四字下加了圓圈。
面對玉石雜糅的古董市場,
該如何“安全”進入?如何賞玩?
古董投資的禁忌是什么?規矩有哪些?
怎樣避免買瞎了、賣虧了?
開價和砍價的竅門在哪里?
王世襄何以不愿當“玩家”?
不起眼的藏友如何成為大佬?
贗品、殘器也有價值?
……
一本《古董圈》,將從行市、生意、規矩、圈子、物件、糗事、笑談、盤道八個方面,說說古董圈的那些事兒。
對本次購買十分滿意,期待下次購買。建議大家閱讀。
對本次購買十分滿意,期待下次購買。建議大家閱讀。
發貨奇快,快遞小哥 服務熱情 ,打電話通知到貨,但是包裝真是太差了,角上還摔破了,書也摔壞了
了解收藏圈的故事,增長文玩古董知識,有圖有真相,很棒
沒有想象的那么好
對本次購買十分滿意,期待下次購買。建議大家閱讀。
不錯還可以
好物流好精美!
一部融賞玩、糗事、傳奇于一體的紀實百科。
好書,內容豐富,有趣,有料
一如既往的好,沒讓我失望!這是我最想買的書,太棒啦!
通俗的語言描述了古玩行當的經驗和感受,有借鑒。
古董圈確實是古董圈,很多門道看了以后才知道。不錯的書,好評。
紙質一般.內容豐富.當本課外書來讀,開闊下視野。
高合金鋼合金鋼焊炬割炬好機會客家話就很快就會機會科技
內容不錯,還沒全部看完,感覺挺適合初學者了解這個圈子。
古董行里的逸聞趣事太多了 反映出來的人情世態也最有趣
一口氣看完,感覺風格和馬未都很像,是本有意思的書
書很精致,排版大氣,看得出編輯和設計的用心。作者展示了很多藏品,不少都是稀見的古董,開眼了。
看完了生意一章,最好的老師就是實踐!在古董圈摸索很不容易。圖好,文字也誠懇。這次買書比較滿意。
講了很多關于古董圈的趣聞軼事,看完之后對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加熱愛
內容有趣,印刷不錯,作者寫了不少古董圈的秘辛,還有三十余年的經驗之談,算得上心血之作,是本實用的好書。
從喜歡收藏的讀者來說,這本古董圈是不錯的選擇,其內容真實豐富,很吸引人,而且也可增長知識,所選照片也好。
收到后先瀏覽了一下,收藏圈子的趣事比較多,許多地方很專業。視野比較寬,對古董的認識和我們這些圈外人差別很大。
作者對古董圈子的理解確實比較深,經歷很豐富。很多事兒自己也遇到過。幾個乾隆年間的東西也不錯,西洋的東西韻味也足。
很有趣的一本關于玩家談收藏各種趣聞、經驗方面的書,長知識了。
先看了王世襄的那篇,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采訪王老,王老說他不是玩家,而是研究者,很是否定了社會的偏見,還有王世襄說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的關于他的文章中這些年最好的。封面很有意味,紙質很舒服。
今天收到書了膠版紙看著很舒服圖是作者自己的藏品圖注全是自己經歷文字讀了幾十頁很是親切宛如一個江湖高手娓娓道來頗開眼界
發貨很快~對古董和收藏感興趣的很實用的一本書,里邊的行話和對古董圈的介紹,精彩絕倫,關鍵是話語輕松,故事好玩,不會讓感覺晦澀和枯燥~
很有趣的一本書啊,有不少古董圈內幕的爆料呢,還有不少古董鑒賞收藏的知識,總的來說是本又好玩又好看的書。插圖也很精美,不少好看的西洋古董,喜歡~
作者像個飽經風霜的老者,運用親身經歷妙趣道來,以前看的古董小說和電視,瞬間感覺太幼稚了,太假了。太快了,昨天下單,今天中午收到的。翻了一下午,挺有趣的。
對這種雜學感興趣,是看馬未都呢,還是無名之輩呢?這是一個問題。這本定價不便宜,折后還行。近500頁40萬字,不少彩圖,也不是那種排版稀疏混篇幅的,算很不錯。
當天拍下當天就到了,書很厚實。沖著入門古董圈這個想法買的,因為在古玩市場逛過幾次,還被坑了,讀了幾篇便覺得學了不少東西再去潘家園就不容易被忽悠啦。書品相好,印刷精美?。?
很多作者的親身經歷,看了很受教。尤其是“生意”“規矩”兩部分,傳授了很多古董買賣的實戰技巧,比如如何砍價,不能嗆行,不能付表情錢等等,感覺收獲頗多。另外,還有不少作者自己的藏品實拍,很喜歡。
其實,作者的文章寫得還不錯,短小有料,細思頗有些微言大義的意思。印裝方面總體不錯,但是有些標題之類顏色過淺,看起來吃力。比較反感得的是環封上“聆訓朱家溍,受教王世襄 ”那幾個字,本以為有所師承,其實內里不過是寫了一篇訪問記而已,何必扯大旗作虎皮呢?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