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文本
梁漱溟先生中國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較的經典作品
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歷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于面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國文明那么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展出像樣的科學體系?中國缺的是民主本身,還是西洋近代國家那樣的民主?……
梁漱溟作品相關推薦:
※《梁漱溟文稿手跡選》(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國學宗師梁漱溟先生文稿手跡規模的集結出版)
※《我生有涯愿無盡:漱溟自述文錄》(梁漱溟完整的自傳,歷時27年編纂,5次增刪的后定本!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撰寫50年的托命之作!新訂梁漱溟作品文本;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鄉村建設理論》(憲政新中國必自鄉村建設始,梁漱溟的政治新主張!新訂梁漱溟作品文本;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印度哲學概論》(梁漱溟北大講義,印度哲學研究典范之作;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改造運動者。生于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后投身農村,從事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為促進國共團結抗敵而奔走,參與創建民盟;勝利后又參與國共和談,為和平建國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但心思之用更在于人生問題之研究。一生用心于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為此兩大問題而思考而行動,終其一生。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印度哲學概論》、《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與《人心與人生》等。
重印《中國文化要義》自序
自序
及時章緒論
一此所云中國文化
二中國文化個性殊強
三試尋求其特征
四參考佐證的資料
第二章從中國人的家說起
一馮友蘭氏的解釋
二反證馮說未盡是
三文化之形成及其個性
四階梯觀與流派觀
五申述夙見結束上文
第三章集團生活的西方人
一中西社會對照來看
二中西文化的分水嶺
三基督教與集團生活
四歐洲中古社會
五近代社會之萌芽
第四章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一西人所長吾人所短
二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三團體與家庭二者不相容
第五章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
一何謂倫理本位
二倫理之于經濟
三倫理之于政治
四倫理有宗教之用
五此其重點果何在
第六章以道德代宗教
一宗教是什么
二宗教在中國
三周孔教化非宗教
四中國以道德代宗教
五周孔之禮
六以倫理組織社會
第七章理性——人類的特征
一理性是什么
二兩種理和兩種錯誤
三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第八章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一何謂階級
二中國有沒有階級
三何謂職業分途
第九章中國是否一國家
一中國之不像國家
二國家構成于階級統治
三中國封建之解體
四中國政治之特殊
五西洋政治進步之理
第十章治道與治世
一中國社會構造
二向里用力之人生
三中國文明一大異彩
四士人在此之功用
五治道和治世
第十一章循環于一治一亂而無革命
一周期性的亂
二不見有革命
三產業革命之不見
第十二章人類文化之早熟
一中國何故無民主
二人權自由之所以不見
三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見
四人類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文化早熟后之中國
一由此遂無科學
二長于理性短于理智
三陷于盤旋不進
四中國文化五大病
第十四章結論
一討究特征之總結
二民族性之所由成
編后記
及時章
緒.論
一 此所云中國文化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農工生產。農工如何生產,凡其所有器具技術及其相關之社會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社會之治安,必依靠于社會之有條理有秩序而后可。那么,所有產生此治安此條理秩序,且維持它的,如國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習慣,法庭警察軍隊等,亦莫不為文化重要部分。又如吾人生來一無所能,一切都靠后天學習而后能之。于是一切教育設施,遂不可少;而文化之傳播與不斷進步,亦即在此。那當然,若文字、圖書、學術、學校,及其相類相關之事,更是文化了。
俗常以文字、文學、思想、學術、教育、出版等為文化,乃是狹義的。我今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們,文化是極其實在的東西。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
然則,若音樂戲劇及一切游藝,是否亦在吾人生活所依靠之列?答:此誠為吾人所享受,似不好說為“所依靠”。然而人生需要,豈徒衣食而止?故流行有“精神食糧”之語。從其條暢涵詠吾人之精神,而培養增益吾人之精力以言之,則說為一種依靠,亦未為不可耳。
此云中國文化,是說我們自己的文化,以別于外來的文化而言;這亦就是特指吾中國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本從傳遞交通而有,于此而求“自有”“外來”之劃分,殆不可能。不過以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國所受變于西洋者太大,幾盡失其故步,故大略劃取未受近百年影響變化之固有者目為中國文化,如是而已。
又文化無所不包,本書卻不能泛及一切。中國既一向詳于人事而忽于物理,這里亦特就其社會人生來討論,如是而已。
二.中國文化個性殊強
從文化比較上來看,中國文化蓋具有極強度之個性,此可于下列各層見之:
一、中國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反之,如日本文化、美國文化等,即多從他受也。
二、中國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構造之特殊,如法學上所謂法系之特殊,如是種種甚多),自成體系,與其他文化差異較大。本來此文化與彼文化之間,無不有差異,亦無不有類同。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并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三、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希臘等,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
四、從中國已往歷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為偉大。對于外來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為其動搖變更。
五、由其偉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鄰邦外族,而融成后來之廣大中華民族。此謂中國文化非惟時間綿延最久,抑空間上之拓大亦不可及(由中國文化形成之一大單位社會,占世界人口之極大數字)。
六、中國文化在其綿長之壽命中,后一大段(后二千余年)殆不復有何改變與進步,似顯示其自身內部具有高度之妥當性、調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七、中國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響,既遠且大。北至西伯利亞,南迄南洋群島,東及朝鮮、日本,西達蔥嶺以西,皆在其文化影響圈內。其鄰近如越南如朝鮮固無論;稍遠如日本如暹羅、緬甸等,亦泰半依中國文化過活。更遠如歐洲,溯其近代文明之由來,亦受有中國之甚大影響。近代文明肇始于十四五六世紀之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實得力于中國若干物質發明(特如造紙及印刷等術)之傳習,以為其物質基礎。再則十七八世紀之所謂啟蒙時性時代者,亦實得力于中國思想(特如儒家)之啟發,以為其精神來源。[1]
中國文化之相形見絀,中國文化因外來文化之影響而起變化,以致根本動搖,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
三.試尋求其特征
我們于此,不禁地愿問:何謂中國文化?它只是地理上某空間,歷史上某期間,那一大堆東西嗎?抑尚有其一種意義或精神可指?從上述
[1]參看朱謙之著《中國思想對于歐洲文化之影響》,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文化個性之強來說,頗使人想見其植基深厚,故而發揮出來的乃如此堅卓偉大;其間從本到末,從表到里,正必有一種意義或精神在。假若有的話,是不是可以指點出來,使大家洞然了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躍然有一生動的意義或精神,映于心目間?——本書《中國文化要義》就想試為進行這一工作。
我們工作的進行:及時步,將中國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常被人指說的那些特異處,一一尋求而羅列起來。這種羅列,從最著者以次及于不甚重要者,可以列出許多許多。盡不必拘定其多少。不過,當你羅列之后,自然便看出某點與某點相關聯,可以歸并;某點與某點或竟為一事。如此,亦就不甚多了。第二步,拈取其中某一特點為研究入手,設法解釋它的來由。前后左右推闡印證,愈引愈深;更進而解釋及于其他特點。其他特點,假如因之而亦得解答,即再進而推及其他。總之,我們若能發見這許多特點,實不外打從一處而來;許多特征貫串起來,原都本于惟一之總特征;那就是尋到了家。中國文化便通體洞然明白,而其要義可以在握。
這不過大致計劃如此,其余曲折,隨文自詳于后。
本書著筆于抗戰之第五年(一九四一)。我們眼看著較后起的歐洲戰爭,幾多國家一個接一個先后被消滅,真是驚心;而中國卻依然屹立于其西部土地上。論軍備國防,論經濟、政治、文化種種力量,我們何曾趕得上那些國家?然他們或則幾天而亡一個國家,或則幾星期而亡一個國家,或則幾個月而亡一個國家;獨中國支持至五年了,還未見涯涘。顯然對照出,不為別的,只是中國國太大而他們國嫌小而已。國小,沒有退路,沒有后繼,便完了。國大,盡你敵人戰必勝攻必取,卻無奈我一再退守以后,土地依然甚廣,人口依然甚多,資源依然甚富。在我還可撐持,而在敵人卻已感戰線扯得太長,時間拖得太久,不禁望洋興嘆了。平時我們的國大,自己亦不覺;此時則感觸親切,憬然有悟。
這自是祖宗的遺業,文化的成果,而后人食其福。但細想起來,食其福者亦未嘗不受其累。中國之不易亡者在此,中國之不易興或亦在此。譬如多年以來中國較大問題,就是不統一。假如中國只有廣西一省這般大,不是早就統一了嗎?局面太大了,領袖不易得人。可以為小局面領袖者,在大局面中未必能行。即令其人本質上能行,而機緣會合資望養成亦倍須時間,大非易事。且人多則問題多,局面大則問題大。一處有問題,全局受影響;中樞不就緒,各處難進行。尤其可注意者,在小團體中,每一分子可覺知他的責任。團體愈大,則團體中每一分子的責任感覺愈輕微;團體太大了,浸至于無感覺。一個大家庭的人,易于懶散;一個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廢,就是為此。反之,一小家人就很容易振作。若分析之,又可指出兩面:一面是感覺力遲鈍;一面是活動力減低。從前廣西有兩年戰亂遍全省,而在北京只我們和廣西有關系的人知道,大多數人則無聞無睹。當東北四省為敵人侵占,鄰近各省受到威脅,尚時時有所感覺;遠處南方各省便日漸淡忘,而無所覺。這都是國太大,人們感覺遲鈍之例。有時感覺到問題了,而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與興趣;或者一時興奮,奔走活動而不能持久;則皆為活動力貧乏之證。猶如力氣小的人,望著千鈞重擔不作攘臂之想;或者攘臂而起,試一試,終于廢然。須知奔走活動,不怕遇著人反對,而怕得不到什么反應。得不到什么反應,便不想再干。在太大的國度內如中國者,卻每每是這樣。
國大,既足為福,又足為禍,必不容等閑視之;其所以致此,亦必非偶然。吾人正可舉此為中國文化之一大特征,而加以研究。往日柳詒徵先生著《中國文化史》,就曾舉三事以為問:
中國幅員廣袤,世罕其匹;試問前人所以開拓此摶結此者,果由何道?
中國種族復雜,至可驚異。即以漢族言之,吸收同化無慮百數;至今泯然相忘,試問其容納溝通,果由何道?
中國開化甚早,其所以年禩久遠,相承勿替,迄今猶存者,又果由何道?
此三個問題,便是三大特征。再詳言之:
一、廣土眾民[1],為一大特征;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為一大特征;
三、歷史長久,并世中莫與之比,為一大特征。
從以上三特征看,無疑地有一偉大力量蘊寓于其中。但此偉大力量果何在,竟指不出。
如吾人所知,知識實為人類文化力量之所在;西洋人“知識即強力”(Knowledge is power)之言極是。中國文化在過去之所以見優勝,無疑地亦正有知識力量在內。但中國人似非以知識見長之民族。此觀于其開化甚早,文化壽命極長,而卒不能產生科學,可以知道。科學是知識之正軌或典范;只有科學,才算確實而有系統的知識。只有科學,知識才得其向前發展之道。中國人始終走不上科學道路,便見其長處不在此。
又如吾人所知,經濟力量是極大的,今世為然,古時亦然。然試問其是否在此呢?無疑地中國過去之制勝于鄰邦外族,正有其經濟因素在內。然說到經濟,首在工商業,中國始終墨守其古樸的農業社會不變,素不擅發財。如何能歸之于經濟力量?
然則是否在軍事和政治呢?當然,沒有軍事和政治的力量,中國是不會存在并且發展的。不過盡人皆知,中國文化最富于和平精神,中國人且失之文弱;中國政治向主于消極無為,中國人且亦缺乏組織力。若竟說中國文化之力量,在于其軍事及政治方面,似亦未得當。
[1]中國疆土為四百三十萬平方英里,或一千一百一十萬平方公里,大于歐洲全土。戰前日本帝國面積,約為我百分之六;只我東北四省幾已倍之。中國人口,據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二十二年估計,為四萬三千萬人,居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
恰相反地,若就知識、經濟、軍事、政治,一一數來,不獨非其所長,且毋寧都是他的短處。必須在這以外去想。但除此四者以外,還有什么稱得起是強大力量呢?實又尋想不出。一面明明白白有無比之偉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確確指不出其力量竟在哪里,豈非怪事!一面的的確確指不出其力量來,一面又明明白白見其力量偉大無比,真是怪哉!怪哉!
即此便當是中國文化一大特征——第四特征。幾時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大約于中國文化要義亦自洞達而無所疑。
如我們所習聞,世界上人看中國為一不可解之謎。這是自昔已然,而因此次抗戰更又引起來的。特別在好學深思的學者間,一直沒有改變。惜中國人身處局中,自然不易感覺到此,而淺薄的年輕人則更抹殺中國文化的特殊。著者往年(一九三○)曾為文指出兩大古怪點,指引不肯用心的人去用心。兩大古怪點是:
一、歷久不變的社會,停滯不進的文化;
二、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
現在即以此為第五及第六特征,稍說明于次。
先說關于宗教一點。中國文化內宗教之缺乏,中國人之遠于宗教,自來為許多學者所同看到的。從十七八世紀,中國思想和其社會情狀漸傳到西洋時起,一般印象就是如此。直至最近,英國羅素(B. Russell)論中國傳統文化有三特點,[1]還是說中國“以孔子倫理為準則而無宗教”,為其中之一。固然亦有人說中國是多宗教的;[2]這看似相反,其實正好相發明。因為中國文化是統一的,今既說其宗教多而不一,不是證
[1]羅素在其所著《中國之問題》一書中,論中國傳統文化特點有三:(一)文字以符號構成,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倫理為準則而無宗教;(三)治國者為由考試而起之士人,非世襲之貴族。
[2]參看王治心編《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中華書局出版。明它并不統一于一宗教了嗎?不是證明宗教在那里面恰不居重要了嗎?且宗教信仰貴乎專一,同一社會而不是同一宗教,最易引起沖突;但像歐洲以及世界各處歷史上為宗教爭端而演之無數慘劇與長期戰禍,在中國獨極少見。這里宗教雖多而能相安,甚至相安于一家之中,于一人之身。那么,其宗教意味不是亦就太稀薄了嗎?
自西洋文化之東來,國人欲以西洋軍備代替過中國軍備,欲以西洋政治代替過中國政治,欲以西洋經濟代替過中國經濟,欲以西洋教育代替過中國教育……種種運動曾盛起而未有已;獨少欲以西洋宗教代替中國宗教的盛大運動。此正為中國人缺乏宗教興味,且以宗教在西洋亦已過時之故。然由此不發生比較討論,而中國無宗教之可異,乃不為人所騰說,則是一件可惜的事。關于此問題,第六章將予討論,這里更不多及。
次言中國文化停滯不進,社會歷久鮮變一點。這涵括兩問題在內:一是后兩千年的中國,竟然不見進步之可怪;再一是從社會史上講,竟難判斷它是什么社會之可怪。因為講社會史者都看人類社會自古迄今一步進一步,大致可分為幾階段;獨中國那兩千多年,卻難于判它為某階段。兩問題自有分別,事情卻是一件事情。茲分別舉例以明之。
例如馮友蘭氏述《中國哲學史》,上起周秦下至清末,只劃分為兩大階段。自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歷史時間不過四百余年,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學時代”,歷史時間長及二千余年。即中國只有上古哲學及中古哲學,而沒有近古哲學,因為近古時期所產生的哲學,和中古的還是沒大分別;盡管二千多年之長,亦只可作一段算。西洋便不然。近古哲學中古哲學不惟產生時代不同,精神面目亦異。這是中國沒有的。馮氏并申論:中國直至最近,無論任何方面皆尚在中古時代。中國在許多方面不及西洋,蓋中國歷史缺一近古時代,哲學方面特其一端而已。[1]此即前一問題之提出。所謂中國歷史缺一近古時代,是說歷史時間入了近古,而中國文化各方面卻還是中古那樣子,沒有走得出來,進一新階段。這種停滯不進,遠從西漢直至清末,首尾有二千年以上。
往時嚴幾道先生所譯西洋名著中,有英人甄克斯《社會通詮》一書,算是講社會發展史的。大致說人類是由圖騰社會而宗法社會,由宗法社會而軍國社會;至于拂特(封建)則為宗法與軍國間之閏位。嚴先生根據其說來看中國,及時便感覺到長期停滯之可怪。他在譯序中說:
由唐虞以訖于周,中間二千余年,皆封建之時代;而所謂宗法亦于此時最備。其圣人宗法社會之圣人也;其制度與典籍宗法社會之制度典籍也。物窮則必變,商君始皇帝李斯起,而郡縣封域,阡陌土田,燔詩書,坑儒士,其法欲國主而外無咫尺之勢。此跡其所為,非將轉宗法之故,以為軍國社會者歟。乃由秦以至于今,又二千余歲矣。君此土者不一家,其中之一治一亂常自若。獨自今籀其政法,審其風俗,與其秀桀之民所言議思惟者,則猶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然則此一期之天演,其延緣不去,存于此土者,蓋四千數百載而有余也!
其次,他便感覺到難于判斷中國究在社會史上哪一階段。他只能說:
夫支那固宗法之社會,而漸入于軍國者;綜而核之,宗法居其七,而軍國居其三。
[1]見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第四九五頁,商務印書館出版。
此即后一問題之提出了。
后一問題之提出,實以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二年之一期間最為熱鬧。有名之中國社會史論戰即在此時,論戰文章輯印至四巨冊,而其余專著及散見者尚多。這是出于講社會史的更有力的一派——馬克思派之所為。蓋當國民黨軍北伐之后,革命理論發生爭執,要追問中國社會是什么社會,方可論定中國革命應該是什么革命。因為照馬克思派的講法,若是封建社會便當行資產階級革命;若是資本社會便當行無產階級革命。從乎前者,則資產階級為革命主力;從乎后者,則資產階級為革命對象。一出一入之間,可以變成相反的主張。又非徒作歷史學問研究,而是要應用于現前實際,關系真是太大。但中國究竟是什么社會呢?卻議論不一,誰都認不清。從遙遠在莫斯科指揮中國革命的第三國際,直到國內的共產黨國民黨一切革命家,聚訟不休,以此分成壁壘,演為派別。于是《中國社會史論戰》編輯者王禮錫氏,就有這樣說話:
自秦代至鴉片戰爭以前這一段歷史,是中國社會形態發展史中之一段謎的時代。這謎的一段,亦是最重要的一段。其所以重要者,是因為這一個時代有比較可征信的史料,可憑借來解答秦以后的歷史;并且這是較接近現代的一段;不明了這一段,便無以憑借去解釋現代社會的來蹤。這一段歷史既是把握中國歷史的樞紐,卻是這個時代延長到二千多年,為什么會有二三千年不變的社會?這是一個迷惑人的問題。多少中外研究歷史的學者,迷惘在這歷史的泥坑![1]
……
我相信全部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至少其各部門各方面相聯貫)。它為中國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國人之所創造,復轉而陶鑄了中國人。它有許多許多特征。被世人指目而數說。這些特征究所從來,一一皆是難題,然而我企圖解答這些難題——所有難題,我都想要解答。
——梁漱溟(1949)
我著有《中國文化要義》一書,內容觀點自認為分析中國老社會的構造(或云結構)有精到之處。
——梁漱溟(1985)
論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第一章即列舉中國文化的十四個特征,如“歷久不變的社會,停滯不進的文化”,“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無兵的文化”等,引人深思。
發貨神速、折扣也給力,不過在與快遞小哥結算時想問下為什么不能按照下單的結算方式?
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作品全新整理 權威文本X)有宗教之用 五F 此
梁漱溟作品全新整理 權威文本,中國文化的入門讀本,簡要介紹,影人深思,有拋磚引玉的功效
拿回來后看了一章,中西方文化對比,中國的倫理關系,西方的集體關系,確實挺有道理,比較淺顯易懂,感興趣才能看的下去,因為是論述型寫法,我都是碎片讀法,哪里感興趣就讀哪里,微博時代研讀方式
中國人吶,不一定了解中國人是什么樣的,看看這本書就可以了
毫無疑問這本書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結,可以從該書中了解到中國文化的根基,并能由此推斷在當前社會潮流的影響下,中國文化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變革。
本書首先從集團(集體)生活的角度對比了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進而提出了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的重要論斷,并根據對中國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倫理組織社會,進而實現中國社會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還考察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既批判了中國文化的病詬,也揭示了中國民族精神的要旨。
晚上訂,第二天就到了,很快。質量和服務都挺好的。本來是想買《中國文化的命運》結果下單買了《中國文化的要義》。?呵呵(^_^)
這本書的價格顯然是個決定購置與否的大因素,可梁老先生寫的內容卻讓你大呼“值了”,這本書讓我對咱們的文化以及西方的文化異同多了幾分理解,他寫這本書的那種大視野讓人大呼“牛了”。無論買不買,希望瞥過這篇評論的看客,能去看看這本書,收藏之當然更好。
老師和一些大學者說起梁漱溟都贊不絕口,基于此也一直想認真的看看梁老先生的著作。去年下半年下了一個電子本的《中國文化要義》剛一翻開就特喜歡,但電子本看起來著實不方便,所以一直想買了紙質本的。當當的這次折扣確實挺實惠,喜歡!希望以后能把梁老的著作一起買了……
我是沖著作者來的,當然也想知道中國文化的精深。
很好,跟以往看過的論述中國文化的角度不太一樣~
中國文化要義這本書我已經有好幾個版本了,這個也收著!因為很喜歡,喜歡先生語言的精妙,視角的深邃,思想的睿智!大學畢業論文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及社會的很對論述都是從先生這本大作當中摘錄的!
書并不厚,然而字里行間可以看到大師的博學于思維的深湛。梁漱溟是中國那個年代稀有的大知識分子,作品很接地氣,觀點可與漢學家費正清的著作比較。這本書對于西方民主的演變,西方民主發源的土壤,都有很獨到的論述。從比較中西文化差異開端,見出中國文化的內涵。值得一讀再讀。
梁先生對中國文化見解獨到,書中淺談了自己對中國文化中存在的些許問題,以及為什么會是現在這個中國有些答案,值得一讀。
梁漱溟的國學功底很深厚,對于中國文化的論述字字珠璣。
梁漱溟先生那嚴密的邏輯,辯證性思維將中國文化問題給我們展示這個新的認識中國問題角度,強烈推薦!!
品質不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本書作者梁漱溟大師把它講得很透徹,值得收藏!
梁漱溟先生大作,拜讀,望能更深地理解中國文化,理解何為中國人之本,從何而來又將到哪里去。包裝精美,質量不錯!紙張也不薄!
身為中國人,是有必要了解一點自己的文化的。而本書的作者梁漱溟先生從東西方文化的多角度對比來論述中國文化。他既肯定了中國文化的積極面,又深刻剖析了中國近代史積弱的原因,此原因正好暴露給了后起的西方文明。作者調理清晰,論證嚴謹。作為知識面拓展亦可,作為研究素材亦可。
當當做活動的時候買的,價格很劃算!這本書提出了中國文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形成這些特征的原因,同時各個分析之間環環相扣,聯系緊密,并和西方文化做對比分析;對于了解中國當代所面臨的問題有所幫助,這本書真的很棒哦
本書首先從集團(集體)生活的角度對比了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進而提出了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的重要論斷,并根據對中國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倫理組織社會,進而實現中國社會改造的出路。
在梁漱溟那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一個中國文化的“體”如何應對西方文化的“用”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中國文化的“道”如何適應現代社會這個“器”的問題。梁漱溟寫《中國文化要義》的時候雖然已經不像他寫《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時候那么著眼于構造一個建基于人生哲學的覆蓋全球的文化哲學,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個普遍主義者,仍然設法用“本能”、“理智”和“理性”這樣一些西方人也能理解的概念來討論問題。
梁漱溟是北大民國時期著名國學教授,他寫得這本書是對當時中國文化和現狀的深入分析,對于培養文學和哲學素養很有幫助,也是一種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資料,是很多大學推薦學生閱讀的書目之一,很值得收藏。
梁漱溟先生結合中西理論對中國文化的核心進行剖析,以圖對中國的變革和復興提供思考和借鑒。條例清晰,有很多真知灼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沒有過時。
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問題導向,提取十多個問題,逐項分析剖析,揭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對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對生產力的發展制約,作者的分析見解使我在讀相關歷史、哲學書籍時增加了聯想。
很多以"中國"作為書名的書,多數時候內容是對不起書名的,往往是形式大于內容,但這本書可以負責的說:"絕不!!"據說,日本打進中國時,梁漱溟還在家踱步思考問題,可見用力之深以達會神之地步。我所知介紹"中國文化"為數不多好作品!!!!
梁先生由此推及中國的文化精神,認為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理性的民族,而且明顯是一個理性開化更早的民族,其標志是儒家思想深入民心時間之長,影響之深.中國人勝在理性開化很早,但歷史上和現今的不少問題也出在此. 書中對此有非常精妙的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