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武學名家典籍》系列之一。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總論有丹田、練氣、運動筋肉說、六合、七疾論等;下卷分論有拳、劍、槍法,五行、十二形、進退連環等。本書作為民國時期的北京四中、清華大學的武術課本,直述形意拳核心原理與鍛煉要領。對《形意拳術訣微》的點校出版,有助于形意拳習練者追根溯源,加深對拳術的理解,且具有武術研究價值和資料保留價值。
1.將家傳形意拳以系統的形式和盤托出。 2.結合解剖學,創運動筋肉、六方用力等理論解說形意拳,中西合璧。
劉殿琛,字文華。河北省深縣人,清末形意拳宗師劉奇蘭之子,。1913年應深縣人張恩綬之薦,任北洋法政學校武術教員。民國初,先后在陸軍武術技術教練所、清華學校等處任武術教員,并曾任天津中華武士會總教習。劉殿琛一生積極推廣形意拳,倡導武術強國的思想,對民國初年京、津等地學校武術活動的開展,起過促進作用。 校注者王銀輝 ,師從王文彬學習山西形意拳,三十余年練習不輟。雅好文史,博覽兵法、武術典籍,擅長以數學、力學、哲學解讀武術,2014年出版《車式樊系形意拳》。
及時章 背部 第二章 上肢
導 讀劉文華,字殿琛,河北深縣(今河北省深州市)人,是清末民初的形意拳大家、形意拳教育家,曾經任教于天津北洋法政學校、京師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天津中華武士會(任總教習)、京師尚武學社(任總教習)、京師第四中學(今北京四中前身)、山西國民師范學校等。劉殿琛先生的父親劉奇蘭,是形意拳宗師李洛能先生的高足。先生的形意拳得自家傳,父子兩代人都為形意拳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劉殿琛先生于民國九年(1920年)出版的《形意拳術抉微》一書,是我國近代的武術名著之一。該書布局宏大,立論精辟。其上卷總論部分的丹田論、煉氣說、運動筋肉說、六合論、七疾論、起落鉆翻橫豎辨等已成為形意拳理論寶庫中的經典文獻。其下卷分論部分的五行拳總結、十二形拳總結、劍法總結、槍法總結,雖說文字簡短,卻直達形意原理的核心,對學習者具有不可忽視的提示和點化作用。該書對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十二形拳、進退連環拳,五行劍、十二形劍、進退連環劍,五行槍、十二形槍、進退連環槍進行了完整、的講解,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字記錄,使我們得以看到一百年前的(河北派)形意拳面貌。那些同名的拳、劍、槍又正好可以互相參證,使我們更進一步地理解前人的創拳思路。其中的十二形劍、十二形槍,如今已少有人練,讀者如要照書練習,也定會開練有益。這次應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王躍平編輯之約,對該書進行點校、注釋工作,業已完成,茲說明如下:一、原著沒有斷句和標點符號,這次對全書所有文字進行了嚴格、細致的點斷,并根據句意、文意及各句、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加上恰當的標點符號;并且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段。二、原著是用文言文寫成的,這對于習慣了現代文閱讀的讀者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書前的四篇序言及上卷總論中的六篇拳論都比較艱深;下卷分論中拳、劍、槍的動作說明雖然較為淺易,但由于作者長期在大、中學校和軍隊教授(形意)武術,所以形成了語言密度大、節奏快、精干省略的風格。這次對全書難解的字、詞、句、篇進行了密度不一的注釋,艱深的地方注釋密度大一些,相對淺易的地方注釋密度小一些。對于四篇序言及總論前言、丹田論、煉氣說、運動筋肉說、六合論、七疾論、起落鉆翻橫豎辨、分論前言等十二篇文章,給出了全部的參考譯 文。對于拳、劍、槍的動作說明,在解釋時進行了必要的補充以使之連貫。三、《運動筋肉說》篇,以前由于理解困難,可能被讀者忽略了。其實,這是一篇價值極高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作者運用肌肉解剖學,對形意拳的間架結構及其形成機制給出了詳盡的分析講解。這在一百年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創舉!我們在敬仰前輩的舊學修養的同時,不禁又為他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而贊嘆!這次,校注者對這篇論文進行了嚴謹的注釋,并給出了全篇參考譯文,將涉及的肌肉名稱全部轉換成現在通行的名稱,給讀者閱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希望讀者朋友重視起來,認真讀一遍該文。四、在十二形總結中提出的形意拳“六方用力”理論,也是作者的獨到見解,該理論對于我們學習和理解形意拳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希讀者注意,不要讓前輩的珍貴發明湮沒在絢爛的文海中。五、本書中的“躦拳”“躦劍”“躦槍”及“起落躦翻”中的“躦”字,全部直接改為現在通行的“鉆”字。“練丹”“練氣”徑改為“煉丹”“煉氣”。有關各處不再說明。六、下卷圖片在文中的指示位置為校注者補錄,故以“(按:第×圖)”樣式標出。以上將劉殿琛先生《形意拳術抉微》一書的標點、校訂和注釋工作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但愿校注者的努力能為讀者朋友掃除閱讀和理解的障礙,讓大家都能順暢地享受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讓前人的武學著作更順利地走進習武者和武學研究者的生活。限于校注者的水平,特別由于現在形意拳傳人的練法已與書中記載多有不同,尤其是十二形劍、十二形槍已少有人練,難以作為參考,因此本書的校注容有不完善之處,希望讀者朋友、各位專家不吝賜教,以便改進。導 讀 劉文華,字殿琛,河北深縣(今河北省深州市)人,是清末民初的形意拳大家、形意拳教育家,曾經任教于天津北洋法政學校、京師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天津中華武士會(任總教習)、京師尚武學社(任總教習)、京師第四中學(今北京四中前身)、山西國民師范學校等。劉殿琛先生的父親劉奇蘭,是形意拳宗師李洛能先生的高足。先生的形意拳得自家傳,父子兩代人都為形意拳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劉殿琛先生于民國九年(1920年)出版的《形意拳術抉微》一書,是我國近代的武術名著之一。該書布局宏大,立論精辟。其上卷總論部分的丹田論、煉氣說、運動筋肉說、六合論、七疾論、起落鉆翻橫豎辨等已成為形意拳理論寶庫中的經典文獻。其下卷分論部分的五行拳總結、十二形拳總結、劍法總結、槍法總結,雖說文字簡短,卻直達形意原理的核心,對學習者具有不可忽視的提示和點化作用。該書對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十二形拳、進退連環拳,五行劍、十二形劍、進退連環劍,五行槍、十二形槍、進退連環槍進行了完整、的講解,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字記錄,使我們得以看到一百年前的(河北派)形意拳面貌。那些同名的拳、劍、槍又正好可以互相參證,使我們更進一步地理解前人的創拳思路。其中的十二形劍、十二形槍,如今已少有人練,讀者如要照書練習,也定會開練有益。這次應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王躍平編輯之約,對該書進行點校、注釋工作,業已完成,茲說明如下:一、原著沒有斷句和標點符號,這次對全書所有文字進行了嚴格、細致的點斷,并根據句意、文意及各句、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加上恰當的標點符號;并且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段。二、原著是用文言文寫成的,這對于習慣了現代文閱讀的讀者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書前的四篇序言及上卷總論中的六篇拳論都比較艱深;下卷分論中拳、劍、槍的動作說明雖然較為淺易,但由于作者長期在大、中學校和軍隊教授(形意)武術,所以形成了語言密度大、節奏快、精干省略的風格。這次對全書難解的字、詞、句、篇進行了密度不一的注釋,艱深的地方注釋密度大一些,相對淺易的地方注釋密度小一些。對于四篇序言及總論前言、丹田論、煉氣說、運動筋肉說、六合論、七疾論、起落鉆翻橫豎辨、分論前言等十二篇文章,給出了全部的參考譯 文。對于拳、劍、槍的動作說明,在解釋時進行了必要的補充以使之連貫。三、《運動筋肉說》篇,以前由于理解困難,可能被讀者忽略了。其實,這是一篇價值極高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作者運用肌肉解剖學,對形意拳的間架結構及其形成機制給出了詳盡的分析講解。這在一百年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創舉!我們在敬仰前輩的舊學修養的同時,不禁又為他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而贊嘆!這次,校注者對這篇論文進行了嚴謹的注釋,并給出了全篇參考譯文,將涉及的肌肉名稱全部轉換成現在通行的名稱,給讀者閱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希望讀者朋友重視起來,認真讀一遍該文。四、在十二形總結中提出的形意拳“六方用力”理論,也是作者的獨到見解,該理論對于我們學習和理解形意拳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希讀者注意,不要讓前輩的珍貴發明湮沒在絢爛的文海中。五、本書中的“躦拳”“躦劍”“躦槍”及“起落躦翻”中的“躦”字,全部直接改為現在通行的“鉆”字。“練丹”“練氣”徑改為“煉丹”“煉氣”。有關各處不再說明。六、下卷圖片在文中的指示位置為校注者補錄,故以“(按:第×圖)”樣式標出。以上將劉殿琛先生《形意拳術抉微》一書的標點、校訂和注釋工作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但愿校注者的努力能為讀者朋友掃除閱讀和理解的障礙,讓大家都能順暢地享受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讓前人的武學著作更順利地走進習武者和武學研究者的生活。限于校注者的水平,特別由于現在形意拳傳人的練法已與書中記載多有不同,尤其是十二形劍、十二形槍已少有人練,難以作為參考,因此本書的校注容有不完善之處,希望讀者朋友、各位專家不吝賜教,以便改進。
書很好,送貨也快。好評
形意精典教材
民國老武術書籍,值得學習借鑒,就是該出版社所標價格虛高太多。
好書收藏學習
還行吧,參考參考,實際上沒用。
好書推薦的
書是好書,但印刷質量不值這個錢
這本書寫得有良心。值得習武之人看看
在家里面有很多事情發生很多意想不到
形意拳近代名家著作,值得研究
前半部分是原著,后半部分是原著加注釋,重復一半。
編輯的很好 內容豐富 書印的也好 看的清楚明白 正宗傳承 沒有虛假浮夸的言辭 只有實實在在的教授 人品很好 極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