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價值萬億的商業生活新事實
順勢重構既有的造富大趨勢
“一帶一路”、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重磅戰略無一例外地指向中國西邊,全球經濟重心真的會重返中亞?經濟超體美國甘心被邊緣化?
特斯拉汽車還沒上市,消費者就爭先繳納了1.6 億美元購車款,并作為運營資本,這是空手套白狼,還是顛覆性的融資方法?
互聯網普及率只有16% 的非洲,卻可以讓近50% 的居民隨時隨地上網。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究竟是一對相生相伴的兄弟,還是一對相生相克的冤家?
我們正身處一個無規則可循的大顛覆時代,未來20年更是如此。商業模式即刻被顛覆,新興市場憑空出現,新競爭者突然爆發,大企業的寬廣護城河如此不堪一擊……這不僅是我們的感覺,更是在警醒我們——捕捉趨勢與快速決策將成為組織或個人再造的首要能力。
麥肯錫研究院實地調研美國、中國、德國、巴西、南非等100多個國家,用大量實例、數據與圖表智慧地詮釋了經濟重心向新興市場轉移、打造“雙十一”網購節、水力壓裂技術打破石油美元格局、Uber遭遇出租車司機抑制等代表性事件必將重構全球新商業秩序。三位作者用講故事的筆法闡述了智能機器人、先進儲能、基因精準醫療等12項價值超過萬億美元的破壞性技術,并預測這些領域的商界精英已經踏上通向《福布斯》富豪榜的捷徑。
更重要的是,他們闡明了決策者與執行者如何重置他們的運營假設和管理直覺,利用新興市場、人口、技術變革和全球聯系四種顛覆性力量,順勢而為,抓住事業、財富與人生大機遇。
推薦理由1:全球知名機構麥肯錫重磅預測,未來20年,企業、政府、非營利機構領導者必備知識地圖!中產新貴財富保值增值指南!
推薦理由2:《價值漫步》《商界風云》《全球設計》《圖書館雜志》《科克斯書評》等前沿媒體隆重推薦!如何抓住特斯拉、Facebook、Uber、領英、、微信等此類全球性超級商業機會?
理查德 多布斯(Richard Dobbs)
麥肯錫咨詢公司董事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董事
2004~2009年,理查德負責麥肯錫咨詢公司的金融業務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他服務過的客戶遍布全球諸多行業,從高科技到金融服務,再到石油、公用事業與公共部門。
理查德撰寫過大量文章,探討企業在經濟下行環境中如何把金融危機轉化為戰略轉機。他的作品常見于《公司理財》《麥肯錫季刊》《麥肯錫金融報告》等商業與學術期刊。
他是暢銷書《價值》(Value)的合著者之一。
詹姆斯 馬尼卡(James Manyika)
奧巴馬總統全球發展委員會委員
布魯金斯學會(美國著名智庫)研究員
麥肯錫咨詢公司博學合伙人
他是麥肯錫全球高科技、媒體與電信業務的領導人之一。在過去18年里,他與眾多全球經驗豐富的軟件、系統、網絡、媒體與咨詢公司就策略、創新等領域進行合作。
詹姆斯還是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成員之一。
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董事
非盈利智庫“城市中國計劃”聯合總裁
自1985年以來,華強森就開始長期在中國上海工作,他對麥肯錫中國業務的創建與擴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與許多中國公司就發展策略、組織管理以及全球擴張等方面展開合作。
華強森還與中國城市與國家管理當局就能源、可持續性與經濟發展展開合作。在國際或中國的眾多出版物上,經常可以看到他的研究成果或文章。他還著有《資本中國》《運營中國》等與中國緊密相關的有影響力的暢銷圖書。
前 言 直覺重置:棋盤的另一半 10
破壞性力量:上帝創造的四個壞孩子 12
直覺重置:陣痛中的再思考 14
第1章 超越上海:折返的經濟鐘擺 18
經濟重心重回中亞? 19
城市的世紀:讓貧困農民變身高產工人 20
強大的增長引擎:城市的“甜蜜和美好” 22
大腦里的新經濟“濾鏡” 23
第2章 Uber打車軟件:科技加速變革的冰山一角 29
創新,經濟體的“神經系統” 30
破壞性技術的四大突破 31
數據雪崩VS海量信息 35
陡峭的技術采納曲線:微信2年狂徠3億用戶 36
“早起的鳥兒”有賭局 37
技術的破壞性:與“新常態”保持同步 38
第3章 老齡化的挑戰:人均壽命超過100歲的世界是什么樣? 44
“鬼城”與都市之爭:人口之殤 46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養老院” 47
銀發越來越多,勞動力越來越少 48
退休年齡延遲到70歲? 50
老齡化:遺留成本 or 稀缺資源? 51
第4章 貿易、金融、人口和大數據:勢不可擋的全球流通性 57
暴增的“南南”貿易 58
金融:無需把電子貨幣裝上貨輪 60
人口:國際移民暴增 61
數據與通訊:尋找流量里的萬億商機 62
連通性:撼動全球競爭根基 63
順應互聯的世界:從“價值鏈”到“價值網” 65
第5章 下一個30億:即將買下全世界的新消費者 70
逆轉的消費者“東南飛”現象 71
臨界點:趨向高端的消費狂潮 72
科技:知名公司被消費者欺騙? 73
到新興市場去 74
第6章 反轉的資源超級周期:糧食與礦石的“戰爭與和平” 82
“資源超級周期”的盡頭 84
需求:到火星開采資源 85
供給:政治陰霾下的畸形彈性 87
互連性:全球是一個市場 87
環境:不可忽略的隱性成本 88
高昂的生產,棘手的回收 89
第7章 嗜血的狼性:對廉價資本說再見? 96
資本價格誤闖不確定通道 97
“儲蓄罐”資金日益減損 99
低利率,高債務,新均衡? 101
企業不再斷糧的5種策略 102
第 8 章 如果你的助理是機器人:錯位的勞動力市場 106
或許,老板只想招聘機器人 108
技術改變工作性質 109
中國的勞動人員銳減50%? 111
人員與技能的超級大錯位 113
第 9 章 小魚吃鯊魚:遁形的新競爭者 119
被徹底顛覆的競爭規則 120
層出不窮的新興市場競爭對手 122
小魚和鯊魚,價值蠶食與分享? 123
如果給汽車安裝黑匣子…… 124
自我顛覆,新競爭文化的秘訣 125
第10章 不可或缺的政府:“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 129
變革:決策人的串場路演 130
未來治理啟示錄 135
贏家通吃:新商業機會的共性 140
結 語 世界,只是幾頁幻燈片 143
致 謝 148
注 釋 153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153
第2章 Uber打車軟件:科技加速變革的冰山一角
導語:美國的技術大亨要顛覆一個行業易如反掌,但碰到一群倔強的“紳士”,事情就變得分外棘手了。毫無互聯網經驗的的士司機涌上倫敦街頭,用一場大罷工向Uber討說法,但瘋狂的叫囂,演變成低沉的哀嚎,這到底是Uber惹的禍,還是司機的無理取鬧?
大本鐘、西敏寺、白金漢宮以及數千輛穿梭于曲折擁擠的大街小巷的黑色出租車,這些都顯示出倫敦是一座不乏全球著名標志的城市。不論對于觀光客還是倫敦市民來說,黑色出租車都是典型的倫敦特色之一。倫敦出租車司機有充分理由為這一行業、傳統和技藝感到自豪。眾所周知,要掌握這樣的“知識”,他們需要通過持續多年的嚴格培訓課程,記住6 000多條街道。[1]每一位司機在通過該培訓課程之前平均要參加12次終期考試。然而,在2014年6月11日,倫敦的出租車司機終于忍無可忍了。[2]這天下午,他們發起了一場范圍廣泛的大罷工,1 000多輛黑色出租車將倫敦的標志性街區堵得水泄不通。特拉法加廣場、國會廣場和白廳的交通癱瘓。這是為什么呢?一句話,都是Uber惹的禍。[3]更確切地說,他們是在反對倫敦處理Uber這類新創運輸公司的方式,該公司的商業模式基于一款GPS智能手機軟件,該軟件可以更低的成本在乘客與司機之間建立有效聯系,同時還具有出租車計費器功能。出租車司機提出的理由是,倫敦的《私家車法案》禁止私人車輛安裝出租車計費器。[4]
數字技術的進步正在推動新興競爭對手的崛起,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年營業收入在30億英鎊左右的倫敦出租車市場。[5]盡管倫敦的出租車司機不愿接納新技術。他們的“認知”排斥GPS的運用,且大部分出租車司機只收現金。競爭保護、高度的準入壁壘和居高不下的打車費用還是能讓他們過上舒心的好日子。平均每次打車費用高達27英鎊左右。[6]2011年年底,這款為用戶提供叫車服務的智能手機Hailo才遲遲。[7]
同24小時,倫敦黑色出租車司機與其他幾個歐洲城市的出租車司機一道將他們的不滿情緒發泄到舊金山的Uber公司。2009年,Uber軟件一經面世,就取得了巨大成功,迅速擴張到至少35個國家的130個城市。除其他高調的投資人以外,在谷歌風投和私人股權公司TPG的支持下,Uber于2014年6月完成一輪融資,公司市值達到180億美元。[9]2012年,Uber進入倫敦市場,之后倫敦成為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2013年下半年,已有7 000多位司機注冊了該軟件。[10]
隨著打車應用軟件的激增,Uber遇到了Hailo、Addison Lee和Kabbee等競爭對手,而黑色出租車行業卻駛入了慢車道。在Uber大獲成功的刺激下,原本專門為黑色出租車打造的Hailo也開始提供私車租用服務,這被許多出租車司機視為嚴重的背叛之舉。作為對該公司的回應,Hailo公司的辦公室也遭到了肆意毀壞。[11]就在6月大罷工的同24小時,Uber宣布歡迎黑色出租車加入他們的服務。[12]
那些曾經備受尊敬、難以撼動的商業模式輕輕松松地被迅速瓦解了,而遭遇這一點的不僅只有倫敦的出租車司機。技術進步一直以來就是顛覆現狀的一股力量,但影響的市場如此之多,速度和規模如此之大是前所未見的。雖然技術讓一些公司的日子難過,但消費者卻成為了較大的受益人,其受益程度遠不是從官方的數據中可以反映出來的。谷歌、微軟必應和蘋果Siri等應用提供的互聯網搜索服務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們幫消費者省下了本應為此類服務支付的大筆費用。20世紀80年代,消費者每打一次411查詢電話號碼就要支付一次費用,但通過互聯網搜索電話從一開始就是免費的。因此,這些好處是不可能被GDP這類官方統計數據記錄的。全球經濟的“代謝速率”加快,對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具有深遠影響。不斷加速的科技變革縮短了創意、商業模式和市場定位的生命周期,逼迫管理者重新思考獲取和管理信息的方式,同時也創造了各種重大機遇。
創新,經濟體的“神經系統” 從人類及時次觸碰工業革命到我們身處其中的計算機革命,基礎創新始終在為巨大的經濟變革提供支持。但今天有點不一樣了,因為我們在本書前言部分已經介紹過,我們正身處“棋盤的另一半”。
在這個喜憂參半的進程中,兩次歷史性突破之間的周期一直在縮短,其程度可以用數量級計算。從古德堡印刷術到及時臺電腦打印機,相隔500多年,但此后到3D立體打印機僅用了30年。從1764年發明的“珍妮紡紗機”到通用公司研制的首臺工業機器人Unimate,人類走過了200年。[13]然而,發明世界上的人形機器人Shaft只用了50年。正如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正反饋研究的開創者、《技術的本質》(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作者W.布萊恩 亞瑟(W. Brian Arthur)指出:“從18世紀60年代瓦特蒸汽機問世到1850年左右,伴隨著工業革命,機器為經濟建立了一套肌肉系統,而現在又為其建立了一套神經系統。”[14]
摩爾定律認為計算機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增加一倍。這一定律為我們對技術變革的期待提供了支撐。[15]更快,功能更強大的計算機以及數據訪問量呈指數級增長,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20世紀90年代,人類基因測序項目堪比無數工人動用無數蒸汽鏟車多年施工建造巴拿馬運河。一個科學家團隊花費13年,投入了30億美元,最終揭開了人類基因圖譜的神秘面紗。[16]如今,一臺價值1 000 美元的設備就能在幾個小時內完成對人類基因的測序。[17]
圖2.1 有歷史意義的突破間隔期越來越短
移動互聯網
第1臺電話
第1個網站
第1臺蘋果手機
更高級的機器人
哈格里夫斯的珍妮
通用的尤曼特
谷歌的沙人特
3D打印
印刷機
計算機印刷
3D打印
破壞性技術的四大突破 更多科技變革正在以更快速度到來。“下一個大發明”的清單每天都在變長。這些變革技術也被大量的雜音和質疑包圍,從烏托邦式的空想到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的各種訴訟和反訴訟層出不窮。我們濾去雜音,從各種紛亂中理清頭緒,重點關注未來數年真正能對現狀構成挑戰的12項技術。[18]其中既有我們熟悉的技術,也有令人倍感意外的技術。我們預計,如果對這些技術進行選擇性應用,到2025年,它們每年將為我們帶來14萬億~33萬億美元的潛在經濟價值。[19]我們對經濟價值的測量采取了比較寬泛的方法,包括了收入、通過提高效率所節約的資金以及消費者盈余等測量指標。這些破壞性技術可被分為四大類。
基礎材料的變革
2003年,一個由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耗時13年,投入30億美元,才使得人類基因測序獲得首次成功。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基因測序的速度超越了摩爾定律。僅僅10年后的2014年1月,世界經驗豐富的基因測序機銷售商Illumina推出了HiSeq X超級計算機,它每年可完成2萬條基因測序,而單位成本不過1 000美元。[20]快速下降的基因測序成本正在促進有關基因如何決定性狀或變異導致疾病的研究。日益下降的基因測序價格門檻與大數據分析結合將使我們能夠對醫療情況做出迅速診斷,給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法,甚至還可運用到農業、食品和藥品領域,通過合成生物學方法定制生物體。
材料科學是又一項破壞性創新。在分子層面操作材料的工藝使納米材料變為了現實。這些突破性技術已經賦予了碳和黏土等普通材料一些令人稱奇的新特性:更好的反應性、不同尋常的電學特性以及更高強度。藥品、防曬霜和自行車架等產品也用到了納米材料。如今,新型材料還在不斷被創造出來,例如具有超高強度和彈性的材料,具有自我修復和自我清潔等強大功能的材料等。在航空、制藥和電子等領域,智能材料和記憶金屬(可恢復到最初形狀的凈數)也找到了它們的用武之處。
重新認識能源時代
在北美,將水平鉆孔與水力壓裂結合起來的壓裂技術促發了多數人始料不及的頁巖能源的繁榮。在不到10年里,美國天然氣的單位價格從12美元以上降至4~5美元。同時,供過于求的局面還導致汽油價格維持在低位。在北達科他州巴肯頁巖礦區,石油生產商正在轉向采用水力壓裂技術開采石油,也正在開發煤層氣和可燃冰等其他非常規能源。
與此同時,在非常規礦物燃料革命開始起步之時,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成本也在持續迅速地下降。自1990年以來,太陽能電池發電成本從每瓦特發電量8美元一路下跌,現在的成本只有當時的十分之一。包括中國和印度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全球各國都在制定野心勃勃的計劃,以提高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裝置的采用率和數量。到2025年,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2%,可能上升到15%~16%,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億噸。[21]
,能源存儲技術也正在經歷著破壞性變革。鋰離子電池和燃料電池等技術已經開始作為汽車和便攜消費電子產品的能量來源。到2025年,用于為汽車提供動力的鋰離子電池組的價格將從現在的500美元/兆瓦小時降至160美元/兆瓦小時,而電池的壽命周期也延長了。能源存儲技術的進步使得電池動力汽車的價格更具競爭性。將能源存儲技術用于提高電網性,減少電力中斷次數和實現分散式發電可大大提升公用電網的效率,將電力輸送至全球各地的偏遠地區和缺電地區。[22]
讓機器人為人類服務
工業自動化已經進行了幾十年,如今,工廠車間里的機器人還在發生著飛速變化。前幾代機器人與人類還相差很大距離,有時候它們被拴在地上,甚至是關在籠子里。它們的研發成本高達幾十萬美元,不僅如此,工程師還要用幾天時間才能將程序指令輸入到機器人中。今天,新一代機器人的性能越來越強,得益于機器視覺與通訊、傳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提升了機器人的感知度和靈敏度,智力也在不斷開發中。舉個例子,Baxter是一臺價值22 000美元的通用機器人,它可以與人類一起安全地工作。只需引導它的手臂做出完成任務所需的動作,它就能夠學會新的例行程序。Baxter甚至可以通過“點頭”示意自己明白了指令。它的“臉上”還有一雙眼睛,可以做出不同表情。隨著機器人的性能不斷增強,過去被認為成本太高或太精細而無法通過自動化完成的任務,現在都可以交給機器人做。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已經從工業延伸至服務業、機器人手術甚至增進人類機能等領域。
自動駕駛汽車是又一項破壞性技術,這項技術在過去的10年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2004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在莫哈維沙漠舉行“大挑戰”(Grand Challenge)比賽,拿出100萬美元獎勵首臺成功跑程約241公里的無人駕駛汽車。但是沒有一輛車獲得這筆獎金,成績好的車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也不過行駛了7公里多一點。10年后,谷歌公司的無人駕駛車隊至今已在城市街道累計行駛了約112.65萬公里,這期間只發生過一起事故,還是因某個人手動駕駛其中一臺豐田普銳斯汽車所造成的。如今,新車型在制動、停泊和防撞等駕駛員輔助系統方面都取得了新進展。2025年,地面車輛和航空器的無人駕駛革命即將來臨,特別是在監管機制也能同步改革的情況下。
,增材制造技術(Additives Manufacturing,3D打印領域的專業術語)將成為另一股制造業的破壞性力量。雖然3D打印并不是一項新技術,但隨著技術和性能的提升,新材料的出現以及價格的不斷下降,3D打印機會變得越來越普及。它在簡單消費品和原型設計方面的作用廣為人知。現在,3D打印機被用來制造助聽器、牙套和假肢等醫療和牙科產品,并正在嘗試將該技術用于其他復雜度更高、產量更小的制造領域,如航空零部件和渦輪機。新的應用領域還在迅速激增。2014年9月,由創業公司Local Motors打造的全球及時輛3D打印汽車Strati在芝加哥組裝完畢,并開始行駛。采用3D打印技術還能生產人體器官:用糖基水凝膠作為制造腎臟或其他人體器官細胞組織構架,然后用類似噴墨打印的方式將其噴到患者自身組織的干細胞上。隨著消費者和企業開始打印自己的產品,制造過程將變得“民主化”。
我們如何應用IT技術
我們可能對移動互聯網技術并不陌生,但目前已有超過10億人在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這項技術正在極大地改變我們感知這個世界并與其互動的方式。想想看物聯網的迅猛發展——嵌入式傳感器、機器執行器以及其他實體物件被用于制造、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醫療保健等各個行業采集數據、遠程監控、決策和過程優化等環節。石灰窯內的傳感器可以告訴操作人員如何優化溫度設置;日用消費品的傳感器可將產品被使用的方式告知制造商;橋梁上的傳感器可向城市管理者發出維護警報。目前,99%以上的實物并未采用物聯網進行連通,因此蘊藏著巨大的機會。[23]
價格更低,性能更好,連通性更佳的移動計算機設備正在促進勞動創新和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并在此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消費者盈余。未來10年,智能手機讓發展中國家的20億~30億人接入全球互聯網,這一趨勢的力量還會繼續增強。[24]云技術也在為這一信息化趨勢提供支持。云技術正在讓數字世界變得更加簡單、快捷、強大和高效,它正在改變公司管理信息技術的方式。在未來幾年里,云技術還將持續促進具有輕資產、靈活性、高度移動性和可擴展性等特征的新商業模式的增長。伴隨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人機互動等方面的不斷進步,這些技術的應用范圍還將繼續擴大。技術變革使得計算機能夠執行過去被認為只有人類才能執行的任務。從IBM公司在電視益智節目“Jeopardy!”中打敗人類冠軍的超級計算機Watson到法律領域的自動發現過程,甚至是可以自動撰寫體育報道的軟件,知識性工作的自動化進程正在以我們幾年前無法想象的規模推進著。
圖2.2 12個破壞性領域
在接下來的10年里,12種技術有巨大潛力造成破壞性力量
改變一切的基礎石
下一代的基因組科學:低成本的基因測序,高級的大數據,合成生物學,“重寫”DNA。 高級材料學:擁有更高級性能的材料,高強度,重量,導電性等。
重新思考能源的時代
儲能:更長久儲存能源的設備、系統,如電池。 先進的油氣開采技術:開采成本更加經濟 再生能源:再生資源發電,降低有害氣體排放。
機器人為人類工作
6.先進的機器人:越來越強大的機器人有感覺、靈敏,完成智能作業輔助人類。
7.自動化或半自動化交通:交通工具可以獨立運行,不需要人類操作。
8.3-D打印:基于數字模式,用添加物制造物品。
IT和我們如何應用
9.移動互聯網:越來越多低廉的強大的移動互聯設備接入互聯網。
10.物聯網:低成本的傳感器,數據采集,模擬,決策過程控制網絡。
11.云計算:利用硬件和軟件,交付整個網絡或互聯網,多用地服務。
12.知識性工作的自動化:智能軟件系統能夠完成知識性任務,如松散系統和精細判斷。
數據雪崩VS海量信息 數字化是貫穿上述大部分技術突破的共同主線。究其本質,數字化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將信息轉換成1和0的數字串,以便機器處理、交流和存儲。在過去30年里,這一簡單的概念以個人電腦、消費電子產品和全球互聯網的形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現在它又成為新的破壞性力量的基礎。數字化大幅降低了發現、處理和共享信息的成本,甚至使成本接近于零。在此過程中,數字化創造了海量數據——大數據。過去,信息往往是寶貴而稀有的。想想看,你從圖書館借閱的圖書只能保留幾周時間就知道了。但現在信息已經是無所不在了。按照微軟公司產品管理高級總監埃倫 凱利(Eron Kelly)的說法:“在未來5年里,我們生成的數據將超過人類過去5 000年生成的數據總和。”[25]1個EB的數據相當于美國國會圖書館儲存的所有信息的4 000多倍。[26]2020年,數據總量將超過40 000EB,幾乎是現在的15倍。[27]
數字化正在從三個方面改變著我們的世界。首先,數字化將實物產品轉換成了虛擬產品。電子書、新聞網站、MP3音頻文件和其他形式的數字媒體嚴重沖擊了黑膠唱片、磁帶和紙媒的銷量。3D打印技術將會重新定義實物產品的銷售和分配。鞋子、珠寶和工具等產品可能會以傳輸電子文件的方式來銷售,買家只需根據需要或在消費時打印出物品就可以了。
其次,數字化增加了許多常規交易的信息量,從而讓這些交易更加豐富,更有價值,更高效率。比如用RFID標簽對實物商品的運輸進行數字追蹤,用二維條形碼向消費者傳遞信息。
第三,數字化正在創建可促進生產和交易的在線平臺,讓“小魚小蝦”和“鯊魚”展開面對面的競爭。類似eBay和阿里巴巴這兩個全球電子商務標桿企業的在線交易平臺甚至可以將最微小的公司和個人變成微型跨國公司。相比傳統小型企業的出口占比平均不到25%,超過90%的eBay商家都在從事向其他國家出口的業務。[28]
數據雪崩(The Data Avalanche)必定變得更加強大,而的原因就是“開放數據”運動,這一運動指的是以低成本和機器可讀取的格式將數據與政府、企業等原始組織以外的機構進行免費共享。加拿大、印度和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已經保障公開他們的電子數據,包括天氣記錄、犯罪統計和傳輸數據等。開放數據的激動人心之處主要與增進公民權能和改善公共服務的質量有關,例如城市交通運輸和個性化的醫療等。我們預計選擇性的應用開放數據每年將釋放3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相當于全球GDP的4%。[29]
2011年,肯尼亞成為首個發起“開放數據倡議”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希望通過提升政府采購數據的透明度為該國每年節約10億美元。“我們正在轉向電子采購,這樣一來,現在……我們采購鋼筆只需20先令,而不是以前的200先令。支付流程也更加快捷了。但這不只意味著取消了人為因素。更重要的是開放數據讓人們樹立了公眾意識。”肯尼亞信息與通訊部常任秘書比特安格 納德莫(Bitange Ndemo)如此說道。[30]印度普納市利用數據分析確定事故多發地區,并通過消除人行橫道過少或紅綠燈間隔時間太短等交通事故中的常見因素改善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31]2010年海地地震后建立的“開放式街道地圖”(OpenStreetMap)項目整合了來自不同渠道的數據,使之成為一個政府和私營援助機構在向醫院、診療中心和難民營供應物資時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32]
陡峭的技術采納曲線:微信2年狂徠3億用戶 今天,運行速度變得更快的不僅有電腦,還有消費者。在這個技術加速革新的新時代,最令人驚嘆的是技術應用的速度在飛速提升。從歷史上看,新技術在向全球普及的過程中總會遇到某些阻力。讓人們開始習慣使用新玩意,擴大生產規模、建立銷售渠道以及其他企業為人們購買這些設備找出更多具有說服力的理由都需要花時間。
從貝爾發明電話到電話進入一半美國人的家庭用了50多年。無線廣播用了38年才積累了5 000萬聽眾。21世紀的技術采納曲線變得更加陡峭。[33]智能手機面后的5年里,美國人的擁有率就超過了50%。[33]在Facebook用戶數量首次達到6 00萬后的5年內,這一數字就翻了100倍。[34]中國騰訊公司開發的移動文本及語音信息通訊服務軟件微信在不到2年時間里積累了3億用戶,比美國的成年人口總數還多。[35]技術普及周期的縮短加快了創新速度。在蘋果手機2年后的1999年,開發者共推出了約15萬個應用程序。[36]2014年,這一數字達到120萬個,用戶下載次數超過750億次,相當于地球上每個人平均下載了10次。[37]互聯網作為數字產品的分銷系統是不存在任何阻力的。就銷售規模而言,的障礙是消費者的興趣和好奇心。
就數字領域而言,技術采納曲線更加陡峭還體現在實物產品及生產流程上。隨著機器視覺和通訊、傳感器以及人工智能的技術進步,新一代工業機器人的感知度、靈敏度和智力都有所提升。2009-2011年,短短兩年時間,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增長了170%,預計到2020年該產業的年收入將超過400億美元。[38]
這一變革還將持續加速。上網人群數量越多、聯系越頻繁,創新技術的擴散速度就越快。2013年,全球網民數量約為25億人,預計到2018年這一數字將接近40億。[39]隨著技術的價格門檻變得越來越低,產品的全球流通變得更加便利,目前的技術創新和普及趨勢還將延續下去。不到一年時間就能讓數以億計的用戶使用上新產品將成為一種常態。這才是打破現狀的真正的破壞力量。
圖2.3 技術已創紀錄的速度正在被應用
積累5 000萬用戶的時間
收音機 38年
電視 13年
iPod 4年
互聯網 3年
Facebook 1年
Twitter 9個月
資料來源:社會經濟報告,MGI分析。
“早起的鳥兒”有賭局 本章中討論的數據、數字化和破壞性技術的應用為我們帶來了巨大好處。不妨想一想,新商業模式帶給你的速度和便利性體驗以及你從所收集數據中收獲的
勞倫斯 H. 薩默斯 (Lawrence H. Summers)
美國前財政部長
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但《非凡破壞力》卻打開了“未來魔瓶”的蓋子。通過閱讀本書,你就可以知道做哪些準備,以應對未來,任何有心改變未來的人都應該仔細研讀本書。
埃里克 施密特(Eric Schmidt)
谷歌公司執行主席
非常好,內容非常好
這本書中許多的看法都顛覆了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現實,也交給了我們平常沒有接觸到的各方面知識,很不錯的一本書。
麥肯錫對未來的全面觀察與洞見,數據翔實可信佳,拜讀了!!
非常滿意!
質量非常好,與賣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滿意,真的很喜歡,完全超出期望值,發貨速度非常快,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度很好,運送速度很快,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還可以,看看
非常好非常好
好看才來買的,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昨天晚上訂的今天就到貨了,這速度比某某家還快,質量挺好的,價格比書店還便宜
挺好,挺好的。
麥肯錫書籍很多,這本書的內容也是麥肯錫合伙人寫的,總的來說還是不錯吧。
麥肯錫告訴我們凡事做事情得細致,要有積極的心態,懂得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去堅持努力,不要輕易對自己說放棄。
未來如何變化我們無法決定,但是我們應該有應對未來變化的心態。這本書告訴我們該如何為未來做準備,值得細細研讀。
書還沒看完,看完前言感覺觀點還是很不錯的,有不少啟發,這本書可以慢慢看,對于了解一些宏觀的東西很有幫助。
這本書幫助我們在各方面都轉型加速的社會時代下該如何制定更好的策略以應對變化,我們應該時刻準備好自己,非常不錯的書。
看完這本書,驚嘆于作者麥肯錫的視野之廣泛,邏輯的條理性,分析的內容涉及到了各行各業的每一個角落,不得不被人佩服。
這本書對于自己現在這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影響頗深,獨特的見解和分析讓我對未來有了更明確的認識,也更好的規劃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此書對未來二十年的發展分析視角獨特,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方向去預測未來,許多問題都是我們平常沒有想到過的,很不錯。
這本書中出現的一些句子也對我很有用,比如麥肯錫告訴我們我們雖為員工,但應該骨氣勇氣表達出來自己的觀點,這個非常有用。
這本書中包括的內容很多,各個行業的人都可以多閱讀閱讀,不僅可以擴展我們當下的視野,也有利于我們更加廣泛的看向未來,對當下發展有幫助。
世界的變化日新月異,每一個明天都是一個新的未來,這本書以很新穎的寫法和視角對人類該如何應對未來變化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分析。
非常專業,邏輯很清晰,出現的數據都經過麥肯錫的實地調研,真實客觀,可信度高。還結合了許多實際案例分析,讓所講述的方向有實可據。
對未來二十年的大機遇進行分析之后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具體化的東西,這些都方向性的知道了我們該如何去發展,接地氣也讓我們了解的直白一些。
這本書不僅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向未來發展的方向,也讓我們結合自己的想法分析自己當下的發展策略,如何的應對二十年發展以來的社會趨勢。
不管未來社會如何變化,就當下而言,我們都應該選擇對自己來說是最正確的那個,所有的理論都要基于實踐,因此我們也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始。
通過麥肯錫的這本書不僅讓我發現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讓我意識到了現時狀況下更多存在的問題,這帶給我們機遇也讓我們感受到危機。
數據的收集來自與各個行業與領域,并且作者對其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分析,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者敏銳的洞察力,閱讀者都能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
這是一本很權威的分析書,分析了未來二十年來全球的經濟發展,分析了互聯網的發展態勢和商業模式的一些改變等,分析的很全面。
許多人注重的是實在的東西,而在麥肯錫的眼里他認為好的機遇大于一切,只有獲得了好的機遇才能創造更大的財富,機遇就是財富。
世界的快速發展讓我們每天都接觸新事物,這也讓我們感到猝不及防,一不小心就會覺得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了,所以我們也應該時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21世紀是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世紀,這本書的編寫也非常的及時,剛好給人們提供了這樣有用的知識,讓我們抓住這快速發展的節奏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