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托馬斯·弗里德曼用了4年時間寫成的一本重點論述"全球化"的專著。此書的論點是:全球化不只是一種現象,也不只是一種短暫的趨勢。它是一種取代冷戰體系的國際體系。全球化是資本、技術和信息超越國界的結合,這種結合創造了一個單一的全球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個全球村。
弗里德曼在書里用生動的故事、已有的術語和概念,描繪了全球化這種體系。他突出了"凌志汽車"和"橄欖樹"的沖突——全球化體系和文化、地理、傳統以及社會的古老力量之間的緊張狀態。他還詳盡地敘說了全球化在那些感覺到全球化殘酷性的人群中所產生的強烈反作用。他清楚地說明了應該如何才能保障這一體系的平衡。
他在書中把冷戰與全球化作了對比。他認為:
如果冷戰是一項體育運動,那么它就是相撲;如果全球化是一項體育運動,那么它就是100米沖刺——一次,又一次,不斷沖刺。
冷戰的標志是,它隔開了每一個人;全球化的標志是因特網,它將每一個人連接在一起。
冷戰體系的界定是根據條約,全球化體系是界定根據交易。
如果冷戰時期最明顯的不安是在固定和穩定的世界里,被你十分了解的敵人所擊敗,那么在全球化時期,最明顯的不安,就是害怕一個你看不見、摸不著且感覺不到的敵人所帶來的迅速變化——你的生活會在任何時候被無形的經濟和技術力量所改變。
在冷戰時期,我們有白宮和克里姆林宮之間的熱線——它是一種標志,表明我們被分開了,但至少兩個超級大國還負責任。在全球化時期,我們有因特網——它是一種標志,表明我們都連為一體,但沒有負責。
在冷戰時期,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你們的導彈有多大?"在全球化時期,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你的調制解調器有多快?"
曾經的輝煌—我們在新世界生存的關鍵
本書獲得全美圖書獎,被翻譯成30種語言,全球暢銷數百萬冊以上。
托馬斯?弗里德曼,畢業于牛津大學,現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一個曾三次獲得普利策獎的記者。 他每周兩次為《紐約時報》撰寫的國際事務專欄文章,經常被全球范圍的七百多家報紙轉載。他精通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有五所美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新聞工作之余
開場白:世界10歲了
及時部分 了解體系
及時章 新體系
"這活兒只有日本人才能做得出來"
從"在歐洲"專欄到"國際專欄"
從"冷戰后世界"到全球化
比較:"冷戰體系"和"全球化體系"
平衡支點"冷戰體系"與"全球化體系"
"全球化體系來得太快了"
第二章 信息套利
我曾是"天氣預報員"
"不用信息套利"和"講述故事"
用"六維"眼光看世界
第三章 "凌志汽車"和"橄欖樹"
思維的靈感:"凌志汽車"和"橄欖樹"的象征
"橄欖樹":在我們心里扎根
"凌志汽車"代表什么
故事:"凌志汽車"和"橄欖樹"之間
第四章 華爾街在震顫中衰敗
技術民主化
資本民主化
信息民主化
因特網商務世界:技術、資本和信息的民主化
同時到來
第五章 微芯片永遠有需求
中國東北農民:"整個世界正在轉變成一個大商品世界"
IBM:感染MIDS的巨人
MIDS的及時階段
MIDS的第二階段
MIDS的第三階段
三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第六章 "金色緊身衣"
一切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
"金色緊身衣":全球化時代流行的經濟外套
全球化體系核心:"電子流"與"金色緊身衣"之間的相互影響力
第七章 "電子族"
全球化體系:是一種國家與"電子族"和"超級市場"間平衡基礎上的體系
短角牛
長角牛
因特網:推動全球體的渦輪發動機
第二部分 接入體系
第八章 DOS資本6.0
"盜賊體制":亞洲部長與非洲部長的對話
"幾乎所有的員工都有非法侵占財物問題"
全球化的版本解讀:DOSx
早產的全球化:"操作系統"和"軟件"的先天不足
一個典型的自由市場"盜賊體制"
全球化:不是國家的重要性逐漸消衰,而是國事越來越多
……
第九章 全球化進程
第十章 擁有意大利,出售法國
第十一章 預防沖突的金色拱門理論
第十二章 毀滅人類的人
第十三章 勝者為王
第三部分 反對體系的力量
第十四章 反對力量
第十五章 浪潮(反作用之反作用)
第四部分 美國和體系
第十六章 合理的繁榮
第十七章 革命的美國
第十八章 如果你想同人說話,請按1
第十九章 前進之路
后記
從"在歐洲"專欄到"國際"專欄
作為一名《紐約時報》國際事務專欄作家,如果有人想找份好的工作,我覺得這就是世界上好的工作,不知是否正確?如果對,那么我已經得到這份工作了。其理由是,擁有這樣崇高工作的人,可以帶著自己的觀點去環游世界。我可以在任何時候到任何地方去,就我的所見所聞發表看法。但問題是,當我著手動筆寫作本書時,我面臨的問題是:什么觀點?透視什么?
展望什么?組織系統——超級故事——通過我對世界的觀察,如何幫助讀者弄懂這些現象,優先考慮它們,評論它們、了解它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前任干此事比較容易些,他們處處可以遇到一個現成的超級故事和國際體系。我是《紐約時報》歷史上第五任國際事務專欄作家,"國際"實際上是該報最早的專欄,1937年由安妮·奧黑爾·麥考密克女士創辦,最初稱之為"在歐洲";因為在那些日子里,對多數美國人來說,"在歐洲"就是國際事務,《紐約時報》的及時個海外專欄定格在歐洲是可以理解的。《紐約時報》1954年為麥考密克女士的訃告說,她開始發表國際專稿時"是以代頓的工程師麥考密克先生妻子的身份,當時她為了伴隨丈夫經常買票去歐洲。"(從那時開始,《紐約時報》上的訃告被認為更政治化了。)她報道的國際體系是歐洲凡爾賽列強平衡的崩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正如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堀起、成為跨越世界的超級大國、在全球范圍內擔當起與蘇聯進行斗爭的重任一樣,《紐約時報》的"在歐洲"專欄也從1954年起改成"國際"專欄。幾乎一夜之間,整個世界成了美國任意馳騁的戰場,所有的世界事務,哪怕是天涯海角,都成了與蘇聯爭奪的對象。
在西方資本主義與東方共產主義之間,在華盛頓與莫斯科和北京之間對于影響霸權之間的競爭,成了三位國際專欄作家組織他們超級故事的主要觀點。
我們都在努力了解世界正在發生著什么……要想知道最有價值的歷史和未來,去問托馬斯?弗里德曼吧!——美國《商業周刊》 弗里德曼知道如何使用生動的畫面和令人信服的分析把艱澀難懂的高科技和金融理論變得通俗易懂,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美國《紐約時報書評周
N年前幫別人買的吧,這么有哲理的書,不是一般人看的哦
本書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因為作者是專欄作家,而且走遍了世界各地,所以實踐性非常強,對于理解當今世界形勢有很大的幫助!
國外暢銷的經濟類書看了幾本了,讀后總有名不副實的感覺,讀的特不暢快。什么原因呢,本人水平?搞經濟的,愛學習。作者水平?不會,人家是專家。那肯定是翻譯水平!世界名著我們翻譯的多好,經濟類的翻譯是在理論不研究,語言不推敲,時間又倉促的條件下完成的,或者根本就是“山寨”出來的吧。
我今天剛剛收到書,真的很不錯,而且貨品的確是正版,我突然有了還要去當當消費的沖動,因為當當的保證是可靠的,支持一下吧!
書不錯,可以從經濟學角度對城市以及遺產的保護有一個深層次的認識
弗里德曼來學校講座,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之作,不可不讀!
不錯,紙張很有質感,包裝精細,比書店要便宜不少!
還沒有時間看完,但這本書的確是好書。原本打算看原版,但這本書的原版比較難,還是選擇看中文版。以后英文水平提高了一定會看原版的!!
挺不錯的一本關于全球化的一本書,觀點也算新穎。
世界是平的,相異于之前看過的那些乏味的書,很有趣
更加深入理解了全球化,以記者的視角來解讀全球化,受益匪淺,思考蠻多
是自己選好的書,內容沒的說,這次總共買了四本書,其他三本書的印刷質量都很好,唯獨這一本印刷質量很一般!
這本書寫的世界雖然與現在也就幾年的時間,但是感覺一個世紀一樣,時代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可以從別人的角度看看世界的變化。
還可以,是老師推薦看的,對全球化有了一個新的了解
訂單號1435777827 請你們詳查一下 到現在還沒收到喲!!!郁悶中
這是單位的一位同事推薦的,基于他的性情,我決定要認真讀一本非男歡女愛型的書,中午看了一下,應該能硬著頭皮看完,希望這是我的第一本轉型書。
公平中國是對于中國社會更好的了解的一本書,我讀過王福重關于教育醫療住房的內容,很好的,很深刻!建議年輕人都讀一下。世界是平的,這本書老師推薦的回來好好讀一下。
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論述了個人,社會,民族?國家,企業在全球化中的命運與生存,在他看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改變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近代以來(十五世紀以來),由于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經濟的興起與確立,世界經濟改變了東方經濟主導的格局,西方經濟,政治,思想,在全球化的格局中牢牢的占據著主導地位,決定著世界文明的過程,與此同時,十五世紀以來,東方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在生產方式思想理念等方
包裝完美的一本經濟類叢書,作者以特殊角度展示給讀者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很耐看的一本書籍。
深刻的解釋了全球化的概念、意義、必然及如何應對,非常長知識!!
本書既有大的國際全球化背景,又著眼于發現身邊的全球化。給我們打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子。
幾年前已讀過這本書,這次買來推薦給朋友看,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地球村理念,詳細闡述了全球化是如何影響企業、個人及國家的。書中的一些軼事、趣聞增加了書的趣味性。
買的暢銷書,閑來讀讀寫的很不錯,入木三分。只是大量的案例描述,并不是不關注經濟、不理政治、不關心國家大事的人能夠透徹理解的。
對力量 第十五章浪潮(反作用之反作用)第四部分和體系 第十六章合V理的繁榮 第十七章革命的
請大家注意這本書并不是2005 年出版的暢銷書- <<世界是平的>>. 而是作者 thomas fredman以前(2000年前)寫的一本關于全球化的書。 內容不錯。值得一讀。 但請記住,不是2005 年的<<The world is flat>>.
弗里德曼形象得將科技等比作凌志汽車,把民族、宗教等比作橄欖樹,在全球化中,一個國家既要歡迎凌志汽車也要保護好橄欖樹,使二者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共存,這樣國家才能適應全球化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