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歷代帝中,亡國之君崇禎朱由檢的個人素質并不算太差,他好學勤政、嚴于律已,也非常能干。但他生不逢時,正好趕在一個不利于實施的統治的時代,登上了君臨天下的寶座。作為一個統治者,他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固執多穎又刻毒殘酷,性格的這些缺陷被至高無上的皇權無限放大,反過來又導致大明王朝更迅速地走向滅亡。終,回天乏術的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吊死煤山,延續二百多年的明皇朝也就此滅亡。
苗棣,1951年出生,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現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早年致力于明清史研究,著有《魏忠賢專權研究》《崇禎帝》等專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從事電視、電影藝術及電視文化學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卷一、平步青云上九重
一、深宮少年
明萬歷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1年2月6日),京城里鞭炮聲此起彼伏。這天是立春的日子,又接近歲末,人們剛剛在嚴寒中祭過能夠上天言好事的灶神,正忙著準備過年。紫禁城里的嬪妃和宮女、太監們也都隨著新年的臨近而忙碌興奮起來,蒸點心辦年貨,裁綢緞制新衣,貼春聯剪窗花,宮里還要設鰲山,扎彩燈,備辦煙火,真是熱鬧非常。就在這一片喜慶熱鬧當中,一個男孩在紫禁城東華門內的慈慶宮里呱呱墜地了。
男孩的父親是慈慶宮這組龐大建筑的主人,當時的東宮太子朱常洛。朱氏家族統治明朝帝國已經200多年,到萬歷年間更換過13個皇帝,新誕生的嬰兒是太祖朱元璋第11世孫。在200多年間,太祖朱元璋家族的子孫十分興旺發達,此時各枝各脈的男性皇族宗室已多達60萬有余,但每一位宗室成員由于同代代相傳的皇朝天子血緣關系遠近不同,地位懸殊,有著天壤之別。遠枝別脈的小宗子弟衣食都沒有著落,有些人年過半百還娶不上妻室;而大宗的親王、郡王們卻擁有數萬頃良田的資產,在王朝中有著至尊至貴的崇高地位。作為太子的朱常洛在整個宗族以及天下萬姓之中又是地位僅次于當今天子的第二號人物,一旦萬歷帝去世,他就將繼承皇位成為帝國較高的統治者。
但這位當今皇帝的法定繼承人此時的心情卻并不很愉快。因為盡管在生活上有洞房清冷、錦衣玉食,身邊又是妻妾成群、仆婢盈堂,但他總是能夠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皇儲地位并不穩當。他的父親明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明顯地不喜歡這位長子,而且宮中朝中乃至京城的市井之間,近年來一直都在流傳著一些聽起來不象是全無根據的流言,大體上都是說皇帝和他寵愛的鄭貴妃想要找機會廢掉現任太子,改立鄭貴妃親生的皇三子福王朱常洵。有些流言甚至有鼻子有眼地勾絡出鄭貴妃一黨陰謀活動的各個環節,讓太子宮中的上下人等聽了難免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覺。
雖說是處在有點朝不保夕的焦慮之中,但年還得過,而且得到一個兒子畢竟還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太子這年已經29歲,(按本書中所提到的年齡,除特別指出者外,均系當時習慣使用的虛歲。)正妻太子妃郭氏沒有生育過子女,另外幾個侍妾卻為他生了不少兒女。這最近一個出生的兒子排行第五,生母是在太子宮中地位相當低微的一個小妾劉氏。生母地位的微賤和在兄弟排行中的劣勢似乎決定了這位新出生的小王子不會有什么了不起的遠大前程。根據明代的宗室封爵成例,如果朱常洛終于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他的全體兒子除了由最年長的繼承帝位之外,都要封為親王,但也僅止是親王而已,照例要遠徙他鄉,嚴禁干政。由于這樣的原因,慈慶宮里趁著過年的機會,為這次弄璋之喜小小地慶祝了一下,但比起當年朱長洛的長子朱由校出生時張燈結彩的一番熱鬧相差得很遠,紫禁城中其他宮廷院落里忙碌著的人們對于這件事也沒有引起什么注意。
小王子正好在立春這24小時出生,如果是在民間,或許會因此得到一個“春生”之類的乳名。但皇家體制森嚴,沒有民間那些世俗的習氣,在這個男孩出世后不久,宗人府就根據太祖皇帝欽定的子孫排行字序為他擇定了一個鄭重其事的嘉名,叫作朱由檢。
在幼年,小王子朱由檢一直生活在一種沉悶而又冷峻的氣氛中。太子地位不穩定造成的人心惶惶使東宮中的姬妾、宮女和太監們寧可明哲保身,盡量少出頭少說話;前途的莫測又加劇了宮廷中本來就層出不窮的勾心斗角、相互仇視和中傷。這位小王子也算是命途多舛,他的生母劉氏并沒有因為給太子生了兒子而母以子貴起來,反而在哺育兒子的期間遭到太子的冷落與厭惡。劉氏為此郁郁寡歡,竟然積郁成疾,在她的兒子才只虛歲5歲(實際只有3周歲)的時候,就拋下了親生骨肉,死了,當時只有23歲。
小王子自有乳母喂養著,而且太子還指定了一位寵妾李選侍(康妃)作為這第五個兒子的直接監護人。但缺乏生母之愛還是給這小王子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十幾歲上,他受封為信王,曾經留意向宮中的老太監打聽:“聽說生母劉老娘娘葬在西山申懿王墳附近,你知道嗎?” 老太監說知道,他就拿出銀兩,秘密派人前去祭奠。后來登上帝位,他隆重地追封生母為孝純皇太后。此后,又急切地想要找人畫出生母的遺容——因為無論他對于親生母親怎樣思戀懷念,卻沒有辦法靠著幼時的記憶為自己提供一個具體的形象。后來仍然是由幾位老太監在宮中選擇了一個相貌較為相似的宮女作模特,再憑著回憶指點,總算繪出了一幅劉太后的遺像。他的外祖母劉老夫人那時候還健在,見到畫像認為也還說得過去。崇禎帝對著遺像大哭了一場,才算了結了自幼留下的遺憾。
太子朱常洛總共有過7個兒子和10個女兒,分別出自他的一大批侍妾,但這十幾個兒女中的大多數都在嬰兒時期就夭折了——宮中雖然奢華富有,醫療衛生條件卻并不比民間好多少,嬰幼兒的死亡率極高,哪一位龍子龍孫或是金枝玉葉能夠堅持到長大成人,全憑運氣。在朱由檢童年的生活中,可以算得上兄弟伙伴的只有大哥朱由校(后來的天啟帝)、三哥朱由楫,以及后來封為樂安公主的小妹妹。但幾個兄弟都被各自的生母或是養母把持著,作為日后興旺發達的政治資本,每個人身邊又都簇擁著一大群宮女太監,相互間基本上沒有什么交往,也沒有機會像百姓家的小孩子那樣集合在一起玩耍打鬧。對于一個孩子來講,沒有童年的伙伴,本來就十分寂寞難耐的深宮生活更顯得沉悶無聊。
在生母劉氏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萬歷四十三年(1615),慈慶宮里卻突然發生了一件引起極大轟動的事件,打破了深宮的沉寂。
那年五月初,宮里正在忙著準備過端午節的時候,一個手持棗木梃的中年男子不知怎么混進了東華門,突然竄到慈慶宮的門前。此時太子正好沒有住在宮里,因而宮門的防衛不嚴,在慈慶宮守門的只有兩個六七十歲的老太監。那漢子不顧門衛的阻攔,用木棍打傷了值班的兩個老太監,徑直闖進宮里,到了正殿前才被蜂擁而上的太監們制服。闖宮的漢子立即被押送到刑部進行審問,得知,此人名叫張差,35歲,是薊州(今天津市薊縣)一個無家無業的游民,平日靠砍柴賣草為生,至于這次闖宮的目的和背景,他交待得語無倫次,前后齟齬。在歷史上,各朝各代這類莫名其妙的擅闖宮禁事件層出不窮,大體上以精神或是智力方面有缺陷的瘋傻人員居多。初審的刑部司官們也就依照瘋子闖宮的路子,在所錄供詞中強調主犯的“按其跡,若涉瘋魔”, 希望就此了結此案。但這一次的事件(后來被稱作“梃擊案”)因為涉及到了太子地位不穩這個極其敏感的背景,立刻就引起了朝廷上下猜疑四起,終于糾集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政治死結。
朱由檢的祖父萬歷帝有8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是正宮皇后所生,按照傳統的宗法制繼承原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長子朱常洛才被立為太子,成為法定繼承人。朱常洛的母親本來是萬歷帝生母李太后宮中的一個宮女,生出這位皇長子是事出偶然,并非真的得到了皇帝的寵愛。萬歷帝喜歡的是鄭貴妃,兩個人情意綿綿,而且那愛情持久、執著,至死不渝。鄭貴妃也為萬歷帝生過兩個兒子,皇三子常洵和皇四子常治(另有一個皇二子少年即夭折)。萬歷帝很想立鄭貴妃所生的常洵為太子。這樣,皇帝的意圖就同傳統的禮法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不論儒家的經典理論還是列祖列宗的實踐,都明確規定了“無嫡立長”的繼承原則。對于儒學的信徒和皇朝的忠臣來說,這一原則具有真理的性質。但是皇帝竟然想違背這一原則,在朝臣看來,就是溺于私情,很不光彩,很不道德,而且對于政治局勢有著極大的破壞性。為了申張天理,也為政治的穩定,朝臣們同皇帝的荒謬意圖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因為事關太子的確定,而太子是嗣君,被認為是國家之根本,所以這場斗爭被稱作“國本之爭”。這“國本之爭”自大約從萬歷十四年(1586)起直到萬歷四十八年(1620)光宗繼位,前后斷斷續續地鬧了30多年,給明代后期的政治生活帶來了極深遠的影響。
在“國本之爭”中,堅決站在立長原則一邊,同皇帝進行無情斗爭的,是一群在朝廷中雖然地位不太高,但是勢力浩大的自命為“正人”、“清流”的文官官僚。由于這個集團中的首腦人物顧憲成等人曾在家鄉無錫的東林書院中聚眾講學,當時又稱他們為東林黨人。
早在萬歷二十二年(1594),去職的吏部郎中顧憲成同他的好朋友高攀龍、錢一本等人就在無錫宋代的東林書院舊址聚眾講學,一時名聲大噪。許多在野的士紳聞風向附,以至于書院的學舍常常擁擠不堪。東林書院名義上是探討經義,講求學問,真正關心的卻是時事政治,在書院的盈聯上也分明寫著: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東林書院在學術上高談性理,以維護和發揚光大程朱理學為己任,提倡“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明代自中葉陽明學興起,程朱理學就開始衰微,于是人心世道都變得越來越壞,因而需要在士大夫中大力倡導光復理學,恪守儒家正統道德,用天理來糾正人心的偏差。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們對于自張居正以來出現的內閣集權的傾向非常不滿,以為內閣的“擅權”造成小人爭權競進,嚴重損害了士大夫階層的整體利益,也給國家和天子的權益帶來損失。有一次顧憲成去拜訪內閣大學士王錫爵,王錫爵對他說,近來朝中有一件怪事,“內閣以為對的,外論必以為非;內閣以為不對的,外論必以為是。”顧憲成卻回答說:“外間也有一件怪事,外論以為對的,內閣必以為非;外論以為不對的,內閣必以為是。” 兩個人相對一笑而罷,政治理念和政治利益上的對立卻表露無疑。
東林書院的主持者和參與者以及在全國各地同他們志趣相投,聲氣相通的人,再加上他們在朝野上下的支持者和同情者,逐漸形成了一個宗派。大體而言,這個宗派中人多是些注重道德修養的正人君子,在政治生涯中一般卻并不太得志。既然有了宗派,他們在有意無意間就會利用各種手段為自己的宗派爭取利益,特別是政治權力,于是展開了一系列的政治斗爭。那些對東林宗派很不以為然的人就送給他們一個名目,叫作“東林黨”。
“黨”這個字在古代是有明顯貶意的,是指朋黨之黨,結黨營私之黨。東林黨人自己只稱東林,從來不說自己是黨。這個東林黨也不同于現代政黨,并沒有一個真正的組織,成員也沒有嚴格界限。只要是觀念上同東林一致,在政治斗爭中站在東林一邊,或是同東林人士有些門生故舊、親朋好友一類密切關系,都可能會被劃入東林一黨,許多人也就因此以東林黨人自居。但東林黨人中占比例較大的還是號稱文明繁華之區的江南一帶的士紳,特別是蘇州、淞江(大體相當于今上海市的范圍)、常州三府的士紳,因此東林黨人在政治方面的要求常常體現著江南士大夫的實際利益。這樣一個松散的集團中包含了不少社會名流,也有些是達官貴人,社會影響和政治實力都在日益增強。
那些在觀念上與利益上同東林黨相沖突的人,反過來也被東林人士看成“奸佞”,叫作“邪黨”,在不同的時期又有“齊黨”、“楚黨”、“浙黨”等不同名目。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東林黨人與“邪黨”之間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爭斗不休,朝中的官僚也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兩大派別。兩個政治派別的隔閡越來越深,到后來,所謂“正”、“邪”兩派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不論大事小事,原則問題還是非原則問題,雙方都要賭氣相爭,朝廷自然也就被鬧得烏煙瘴氣。到萬歷后期,朝中黨爭已經成為一個對國務活動破壞性極大的問題。
在“國本”之爭這個所謂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堅持正統宗法原則的東林黨人自然是堅定不移的擁護太子派,并且同萬歷帝進行了長期的頑強斗爭。而那些所謂“邪黨”中的一部分人,卻或是希望討好皇帝撈取政治資本,或是愿意以一種息事寧人的態度來求得君臣之間的和諧關系,往往采取抹稀泥的調和姿態。于是有關“國本”的各種問題都成了萬歷年間黨爭的重要話題,東林黨的態度執著而偏激,常常還會神經過敏,弄得萬歷帝本人也十分難堪。
萬歷帝的個性原本是很軟弱的,在朝臣的激烈抗爭下,他雖然一再拖延、搪塞,還是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冊立了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這個決定畢竟是在朝臣的逼迫下做出的,所以他始終心懷忿忿,意氣難平。為此,他在自己統治的后20年里對朝臣采取了消極怠工的策略,基本上不理朝政,既不上朝接見大臣,也不批閱事關政務的各種本章。由于皇帝在當時的政治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皇帝的怠工自然會給朝臣們的日常政務活動帶來極大的不便。朝臣為此屢次抗議,皇帝卻依然我行我素,君臣之間的對立由此也就愈演愈烈。
萬歷帝的反常舉動還使得朝野上下產生了極大的猜疑。既然皇帝對于立太子的事情如此耿耿于懷,他就有可能在某一個時刻改變原來的決定,重新確立太子。由于有這樣的猜疑,朝臣們特別是東林黨人們對于各種風吹草動就表現出了近于病態的敏感。他們曾經為了太子的讀書問題、福王朱常洵的之國問題、京城出現的秘密傳單(所謂“妖書”)問題等等,掀起過巨大的政治波瀾。這一次,竟然有人提著棗木棍子直接去威脅太子的安全了,當然更加引起了他們的警惕和憂慮。
大多數東林黨人根本就不相信“梃擊”事件僅僅是一個瘋子的無聊之舉。根據他們的邏輯,鄭貴妃和她的家人以及黨羽時刻都在覬覦著太子的位子,每天都在陰謀策劃著危及太子的聲譽和生命,而皇帝也在暗中默許甚至支持著這些陰謀。既然如此,那個張差能夠大搖大擺地手持兇器混進宮中,而且不闖別處,偏偏要闖太子居住的慈慶宮,顯然是有人指使有人接應的一次有預謀的行動。
東林中的骨干分子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是專門負責管理刑部監獄事務的,他利用職務之便,在刑部對張差進行初審后的第二天晚上在獄中再度進行私審。這次審訊的結果令人十分震驚,張差招供說:他是由同鄉的馬三舅和李外父介紹給一個不知名老公(宦官),由那個老公帶到北京,住在一個不知名街道的大宅子里。另一個老公讓他“先沖一遭,撞著一個打殺一個,” 并給他一根棗木棍子,領他由后宰門(地安門)進入皇城,混到宮里,后來打人被捉云云。這一次的供詞里說的仍然帶著幾分瘋傻氣,但不論如何,他的闖宮卻是有人陰謀主使的!東林黨人的猜疑得到了證實。
王之寀立即把審得的情況向皇帝作了書面匯報,同時請求萬歷帝親自出面再審兇犯,或者至少是由全體大臣共同參加會審。其他人敦促皇帝立即降旨深究的奏章也隨后接連不斷地飛進宮里,有些東林黨人已經在奏疏中使用“奸畹”(指鄭貴妃的哥哥鄭國泰)這樣的詞語,把矛頭直接指向了鄭貴妃。不論這件事同鄭貴妃有關還是無關,反正火是燒到她身上了。萬歷帝也明白,其實連他自己也已經受到了極大的牽連。朝臣們為了他自己的兒子的利益同他斗爭了幾十年,現在出了如此重大的針對太子的陰謀,群臣和百姓要對他產生懷疑恐怕也是在所難免。為了應付這場危機,萬歷帝一開始使用了慣常的手法,對議論“梃擊”事件的奏章一律留中不發,想用沉默來淡化此事。但如此關系重大的事件豈能輕易被淡化?在朝臣的強烈要求下,萬歷帝只得同意由刑部再對張差復審。
復審是在十天以后進行的,參加的人員大大多于及時次。這一次張差招供得極其痛快,原來的馬三舅、李外父都有了實指,還招出那兩個不知名的老公是龐保和劉成。這龐保和劉成據說正是鄭貴妃宮中的執事太監!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這“梃擊”事件可以斷定是一起鄭貴妃陰謀殺害太子的未遂事件。但事情卻有許多可疑的地方。較大的疑點就是這樣的陰謀太不合邏輯,太不合情理。暗害元嗣這樣的重大陰謀可以有許多種方法,歷史上有的是先例,但由一個半瘋不傻又不會半點武功的人,單槍匹馬地用一根棍子沖破重重警戒去打死太子(就算闖進慈慶宮,他肯定也分不清哪一個是太子),實在是想象力所難及的最愚蠢的辦法。反過來看,如果張差的闖宮確有人指使,那指使者顯然并不希望達到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打死太子的目的,而只想獲得某種轟動性效應。鄭貴妃恰恰是最希望置太子于死地(按照東林黨人的說法)和最不希望引起人們注意的,所以幾乎可以肯定,指使者并非鄭貴妃。何況,張差的供詞本身也還是很可疑。有人說張差在復審招供完時曾經大呼道:“昨日教我的話,今都說了。” 如果是真的,那問題就更加復雜了。
鑒于有這樣的疑點,萬歷帝如果振作起來深入調查,其結果不見得會不利于鄭貴妃和他自己。但生性軟弱無能的萬歷帝寧可把事情敷衍過去。到了月末,他帶著太子和幾個皇孫一起,先在慈寧宮向著不久前故去的母親李太后的亡靈進行了一番祝告,然后又在那里接見了內閣大學士以下的文武諸臣,演出了一場父慈子孝的鬧劇。小王子朱由檢也頭一次親眼見到了天子召見朝臣的政務活動。
當時才只有4歲半的朱由檢還沒有寶座前的御案高,對所見所聞的一切也還無法理解,但召見時那種森嚴冷峻的氣氛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召見的朝臣們絕大多數根本就從來沒見過皇帝的面,這時被天子身上散發出來的那股強大威嚴所懾服,個個目光呆滯,臉色沉重。萬歷帝卻是強壓著內心的不滿,作出一付和顏悅色的樣子。他見到,體態肥碩的祖父裝模作樣地拉著一臉病容的父親,對跪在面前的群臣們訴說:“這個兒子極孝順,朕也極憐愛。如果朕有別的什么意思,怎么還會立他為太子呢?朝臣們到底是什么意思,要用流言蜚語離間我們父子嗎?”而后祖父又特地把他和兩個哥哥叫到面前,讓群臣們看看仔細,并且說道:“我的幾個孫子都長這么大了,還有什么可說的?”父親也打起精神責備朝臣:“我們父子親情何等深厚,而外臣卻無緣無故議論紛紛。你們這些作臣子的目無君上,害得我也成了不孝之子。”
朝臣們在皇帝父子這一番表演面前不知應該作出什么樣的反應,全都噤若寒蟬。突然,跪在后排的一個官員大聲怪叫了一句什么,把朱由檢嚇了一跳,朝臣們和萬歷帝父子也都十分吃驚,氣氛更加緊張起來。據一些在場的人后來回憶,那位名叫劉光復的御史當時說的是:“皇上,東宮(指太子)慈孝!” 顯然是想阿附討好皇帝和太子。但這個馬屁沒有拍對時機,正處在極度緊張狀態中的萬歷帝根本沒有聽清楚他說的是什么,只見他疾言厲色,以為又是當面揭露頂撞自己。經過了一段死一樣的沉寂,萬歷帝才有了反應,咆嘯起來,當場命侍奉在左右的護衛太監把劉光復揪出隊列,用棍棒打了個半死,又讓人拉出去,到刑部從重治罪。
不湊巧的是,劉光復恰好是被東林認作“邪黨”,竭力主張把“梃擊”事件大事化小的,萬歷帝的一番淫威沒有發對地方。但這龍顏一怒還是收到了震懾效果,沒有一個人再敢當面同皇帝分辨。加上事件的苦主太子本人也出面彌和,朝臣們很難再爭執不休,這個始終沒有弄清楚的“梃擊案”只得糊里糊涂地了結了。張差被立即處斬,馬三舅、李外父等人僅處以流刑,而被指為龐保和劉成的兩個太監(其實叫鄭進、劉登云)抵死不招,后來由司禮監刑斃。案雖然結了,卻為日后的政治斗爭留下了粗重的伏筆。
朱由檢生平及時次參加的政務活動在一片混亂嘈雜的撕打中宣告結束。這也是他所接受的及時堂政治教育課,面對著群臣的跪伏和震恐,他感覺到了祖父那身為天子的巨大,而這種君臣關系的基本模式也深深印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在后來崇禎帝本人的天子生涯中,他一向以剛毅果斷,對臣子心狠手辣著稱,根子大概就是從那時候扎下的。
“梃擊”事件鬧騰過一陣之后,宮中又恢復了表面的平靜,慈慶宮里的日子又變得漫長乏味。但在這種沒有親情,缺少歡樂的生活中,小王子朱由檢還是24小時天長大了。
深宮寂寞,缺乏母愛,又不被周圍的人們重視,造成了朱由檢敏感而又內向的性格。在這方面他同長兄,后來的天啟皇帝,適成鮮明的對比。天啟帝是從小被驕縱壞了的那一類男孩子,
正在讀,寫的很深刻,正如書評所寫,勵精圖治可能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像崇禎這樣嚴于律己,勤奮不已,卻暴戾,猜忌的帝王也刷新的三觀
看了本書了解了大明王朝亡國的歷史原因,顛覆了我之前的看法。
看了一章,因為前面沒有看過寫崇禎皇帝傳記的書籍,看了這本覺得寫得不錯,挺喜歡
羅胖推薦的書嘛,很好看,對崇禎,明朝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絕對不錯。
賣家發貨速度非常快,商品包裝很嚴密,服務態度較好!
一直在當當購書,偶爾有些小問題,但是還能接受,感謝書籍帶給自己的寧靜。
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相輔相成,鑄就了大明王朝的覆滅。。。
書好服務差,快遞包裝一點保護措施都沒有,封面有損傷
不錯的書,語言平實,記錄翔實,從各個方面描述了崇禎皇帝的衰落。他不是個亡國皇帝,但確實做錯了很多事情。
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羅輯思維》2014年第三期,羅振宇..
很好,講崇禎的亡國經過,從當事人的角度分析,有理有據
開本,紙張,封面,真的非常爛。但是內容還好,好歹也是知識,看看吧
帶著歷史同情去讀崇禎,雖是亡國之君,但也有可愛之處,比如對家人的溫情。但不是一個好領導,雖嚴于律己,但苛以待人,致使手下離心離德,終獲亡國之禍。
真實,尤其是在體制內工作的人,如何面對像崇禎這樣的立德,有啟發!
這是一段復雜,矛盾的明末歷史,非常糾結矛盾的皇帝。這是需要回想很久的歷史時刻,不是簡單的農民起義,滿清入關可以概括的
是一部對崇禎皇帝比較客觀和公正評價的書,個人覺得讀后受益良多,好書!
近期喜歡看明史和唐史。正在看,內容扎實,相對客觀,對了解那一段歷史很有幫助。
很好,是公司采購的圖書,大家都已經看起來了,有需要會再來,當當書還是比較全的,買起來方便很多
補充了我一直想了解的那段缺失的歷史,知道了大明如何盛極而衰,不是崇禎無能,他只嘗到了前人種下的惡果。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無論百姓還是君王,都難逃最后注定的判決。
小說啊小說!用觀史的態度來讀這個不足以饗。輕松閱讀倒是可以的~不過讀這張小說心情不輕松~寫作手法非常好,小說引人入勝。
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羅輯思維》2014年第三期,羅振宇鼎力推薦。因積極振作而誤國而亡國,一位三百多年前吊死的皇帝留下的關于人性的啟示,獻給一直努力奮斗著的人。)
集中采購圖書很多,來不及細看,大致翻了下,基本屬于白話版本吧,我個人認為作為初級讀物或之前沒有看過類似圖書的人可以購買,要求較高的人,可以選擇更高一些的讀物。
崇禎皇帝在歷史上頗具爭議,很多讀者認為明朝的破敗衰退,都是因其無能所致。希望讀過此書,對歷史有一個全新的了解。
昨天終于看了苗老師的這本大作,終于明白了為么號稱明君的崇貞會亡國毀家。這位皇帝間直就是昏君中的戰斗機啊!以他的人品作一個普通人肯定都沒有朋友,但它卻是帝王。害苦我華夏把豬尾巴擱腦袋上幾百年!
本不是亡國之君,可惜了,個人的悲劇也是國家的悲劇,整體還不錯。
崇禎的性格勤奮、吝嗇、刻薄、自負。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作者文筆順暢,值得一讀。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本書,講了一個努力奮斗卻最終失敗的故事。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尤其當你處的位置不同的時候,任何一個動作、一個失誤都可能造成深遠的影響,這個時候,就不是你個人努力的層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