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我生有涯愿無盡·漱溟自述文錄(增訂再版本)圖書
人氣:25

我生有涯愿無盡·漱溟自述文錄(增訂再版本)

梁漱溟最完整的自傳! 歷時27年編纂,5次增刪的定本 論衡東西文化,投身鄉村建設,發起民主同盟,直諫較高領袖 生于都市,要為農夫代言;心歸佛法,甘為孔子正名 "我不是書生。我不是學問家。我是一個要拼命干...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人文/社會學家  
  • 作者:[梁漱溟]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08113046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7
  • 印刷時間:2013-07-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梁漱溟最完整的自傳!

歷時27年編纂,5次增刪的定本

論衡東西文化,投身鄉村建設,發起民主同盟,直諫較高領袖

生于都市,要為農夫代言;心歸佛法,甘為孔子正名

"我不是書生。我不是學問家。我是一個要拼命干的人。

為往圣繼絕,為萬世開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

我是一個佛教徒。我的前生是一個和尚。"

——梁漱溟

編輯推薦

迄今完整和的梁漱溟自傳,歷經27年,先后增刪5次的終定本

隆重紀念國學宗師、20世紀中國知識人的楷模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 幼年不學四書五經,而入洋學堂,念《英文初階》《地球韻言》,身后被譽為"中國后一個儒家""國學大師"

※ 兩度欲自殺,一度想出家;哀民生疾苦,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積極入世求解中國與人生兩大問題

※ 24歲以中學學歷登北大講壇,教授印度哲學;7年后,主動辭去教職,投身新教育和鄉村建設

※ 巡歷抗戰游擊區8個月,敵兵圍堵,飛機轟炸,數次險死還生,始終泰然自若

※ 發起民主同盟,調查李聞慘案,力促國共和談,奔走8年,被稱之為"中國的甘地"

※ 與幾次通宵長談,激辯中國道路;1953年向領袖"要雅量",成"反面教員"

※ 只批林不批孔,再遭全國性大批斗而不改初衷,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 ""抄家,資料全無,仍筆耕不輟;1975年《人心與人生》完稿,前后費時約50年,稱"使命完畢,可以去矣"

梁漱溟作品相關推薦:

※《梁漱溟文稿手跡選》(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國學宗師梁漱溟先生文稿手跡規模的集結出版)

※《中國文化要義》(理解中國文化、中國之為中國的文本!新訂梁漱溟作品文本;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撰寫50年的托命之作!新訂梁漱溟作品文本;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鄉村建設理論》(憲政新中國必自鄉村建設始,梁漱溟的政治新主張!新訂梁漱溟作品文本;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印度哲學概論》(梁漱溟北大講義,印度哲學研究典范之作;紀念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獨立風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會實踐者。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歲信佛而后歸儒,亦不廢佛;以中學學歷而執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村建設;發起民盟,為調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后屢受批判而始終不屈,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么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云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主要作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目錄

及時輯我的生平

我的自學小史

自述

我的家世與生平行事

第二輯我的人生態度

我是怎樣一個人?

我的過去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轉再變

我早年思想演變的一大關鍵

三種人生態度——逐求、厭離、鄭重

如何成為今天的我

第三輯我的主要經歷

值得感念的歲月

我從事鄉村工作的簡略回顧

我努力的是什么——抗戰以來自述

記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赴香港創辦民盟言論機關《光明報》前后

香港脫險寄寬恕兩兒

抗戰勝利后我奔走國共和談的經過

為全國團結合作而奔走

回憶參加調查國民黨暗殺李聞案

我的努力與反省

再憶初訪延安

追記在延安北京迭次和的談話

批孔運動以來我在學習會上的發言及其經過述略

敬答一切愛護我的朋友,我將這樣地參加批孔運動

第四輯我的主要著作

在線預覽

值得感念的歲月[1]

我入北大,時北大建校將近二十年,我年僅二十五歲。今值北大校慶九十周年,謹追述七十年前在北大時一些往事,以表達我這年逾九旬老校友的一片感念之情。

我入北大任教,始于1917年底。是年初蔡元培先生方自歐洲歸來,應教育總長范源廉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我請范公代為先容,往謁蔡先生于其南菜園上街寓所。辛亥革命勝利民國建立,1912年蔡先生參加首屆內閣為及時任教育總長,而我此時于同盟會《民國報》工作,以一青年記者身份,出入于國會、總統府、國務院及各政黨總部,因此于采訪中多次接近蔡先生,但未得深談。而此次不同,是以自己所著《究元決疑論》特向蔡先生求教的。此文評論古今中外諸子百家,而獨推崇印度佛家思想。當我說明來意后,先生回答說:"我過上海時已在《東方雜志》上看過了,很好。"不曾想到先生早已過目,并對這篇如今看來是東拉西扯的文章給予肯定。但更使人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隨即表示希望我到北大任教。先生說:"我是喜愛哲學的。我此次來北大重點要辦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學系為重點,你就來哲學系講印度哲學好了。"我忙回答說:"先生之喜愛哲學我知道,早在中學時即讀過先生翻譯的《哲學要領》一書,至于我,實在不懂印度哲學。印度宗派是如此之多,而我只不過為解決自己在人生問題上的煩悶,鉆研了一些佛典,領會一點佛家思想而已。"先生說:"你說你不懂,但又有誰懂呢?我尋不著人,就是你來吧!"我總不敢承當。先生于是申說道:"我看你也是喜歡哲學的。我們把一些喜愛哲學的朋友聚攏在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么可以不來呢!來北大,你不要以為是來教別人的,你把到北大當做來共同學習好了。"蔡先生這幾句話打動了我。抱這種態度再好不過,而我又怎會不愿來學習呢。來北大的事就如此確定下來。

敘說至此,不由聯想到近年有關我入北大的一些失實的傳聞。1942年在《紀念蔡先生逝世兩周年》一文里我即有所申述,不料四十多年后又再度傳播開來,且更加離奇、廣泛;大小報刊且不說,雖《北京大學學報》亦不能免。事實是我因中學畢業后投身同盟會活動,無法顧及升學事,及至在北大任教,昔日中學同窗如湯用彤(在文科)、張申府(在理科)、雷國能(在法科)諸兄尚求學于北大,況且蔡先生以講師聘我,又何曾有投考不被錄取,反被聘為教授之事。

1916年我雖應聘,卻因尚在司法部任秘書,一時不得脫身,1917年下半年才到北大。入校后先開"印度哲學"一課,此課自非哲學系重點,但聽課者似仍不少。后來講授"儒家哲學",聽課者更多,注冊部原安排一院紅樓教室容納不下,于是不得不遷往二院馬神廟階梯教室。此課聽講者約二百人,期末考卷有九十多份,此數即為注冊之學生,如馮友蘭、朱自清、顧頡剛、孫本文諸位均是如此得與我相聚于課堂的。至于其余半數即為自由聽講者:有的來自其他高校,有的來自社會。蓋當時北大對外開放,任人來聽課。以我所知,如軍界前輩廣東伍庸伯先生(與李濟深同學),江蘇江問漁先生(后隨黃炎培先生工作,是時任工商部主事),皆年近四旬,而天天來聽課。湖北張難先先生(湖北三怪之一,辛亥革命中頗有影響的人物),來聽課時更是年近五旬了。年輕后輩如我者,聽課人尚且不少,如名教授、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如陳獨秀、胡適之、等先生,聽課者之踴躍,更可想而知了。于此可見蔡先生兼容并包主張的實施和當時新思潮的影響,共同形成之追求真理的濃厚空氣,不僅感染北大師生和其他高校,且影響及于社會。生活在此種氣氛中怎能不向上奮進呢!

在講授"印度哲學"(其中包括佛學)之后,我又開有"唯識學"。但在因愛好哲學而愛好佛學的蔡先生,猶以為未足,先后又請來張爾田先生講"俱舍論"(代表小乘)、張克誠先生講"觀所緣緣論"(代表相宗)、鄧高鏡先生講"百論"(代表性宗),雖時間不長,也未列為哲學系正式課程,卻仍可見蔡先生銳意繁榮學術和好學之精神。佛學不屬舊學之列,卻亦不合于新思潮,因此難免遭非議。此時,于學生紛紛建立之種種社團中,更有"反宗教大同盟"之成立。顧名思義其宗旨自是反宗教。該"同盟"曾組織講演會,邀請對宗教問題持不同觀點者發表意見。我研究佛學、講佛學,自是被邀對象。我應邀作了題為"宗教問題"的講演,地點在三院南河沿室內操場,可容千人左右。記得當時以我到得早些,便由我先講。從早八點多開始,講了一上午,意猶未盡,下午又繼續講,待結束時竟日落西山。原安排在同一日的另一講演人李石曾先生(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當時倡導無政府主義),在臺下自早聽到晚,竟無時間供他發言。聽講者眾多,且有耐心,可見對講演內容感到有興味。但須知對主講人觀點持反對態度者亦大有人在,如我講"儒家哲學"時,有學生對旁人說:"我倒要聽聽他荒謬到什么程度!"采取此種態度,實未可厚非。學問學問,學而不問怎能求得真學問。彼此質疑,互相問難,是有利于學術發展的。當時北大此種風尚是極可珍貴亦應加以發揚的。

當時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宣傳西方文化,提倡科學與民主,而貶抑東方文化,于是"東西文化"常成為談論的問題。我于教學之外對此時時思考,探究不輟。友人張申府、屠孝實等嘗加勸阻,或說問題范圍太大,難于著手,或說問題尚遠,可俟諸來日。我均不以為然。那時以陳獨秀、胡適之等為代表的新派,多主張全盤西化。陳獨秀頭腦明晰,筆鋒銳利,批判舊派觀點,如摧枯拉朽?!缎虑嗄辍冯s志詰問舊派:孔子真精神是什么?價值何在?舊派張口結舌??墒窃S多舊派先生竟不感苦惱,仍埋頭于舊學之中,仿佛彼此并不相礙。學生一如教師,也分新舊。新派刊物名《新潮》,宣傳科學精神與民主思想,內容充實而有生氣。傾向于舊派的學生辦有刊物名《國故》,卻只是示人以一堆陳舊古董,根本無力與新派對壘。雖然我對新思潮莫逆于心,而且我既非新派,又不屬舊派,面對新舊之爭,似盡可仍埋首于佛學研究,可是我卻感到壓迫之嚴重,以為此問題不可忽略而且急切。蓋自鴉片戰爭以來,隨帝國主義勢力之入侵,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受到懷疑,似中國之有今日全由于我們的文化。這明明是逼著中國人討一個解決。試想,如果中國傳統文化果真不能與西方文化并存,而要根本絕棄,我們應趕快自覺改革,不要與它同歸于盡;如果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壓迫,并不足慮,而中國文化終有翻身之日,那也應積極去做,不要再做夢發呆;又如果確如一些人所說,東西文化可以融通調和,那也應弄清調和之必要及調和之道,絕不應消極等待。誰說問題不嚴重而且急切!

我原是個很笨很呆的人,從我十幾歲會用思想之日起,就愛尋個準道理,最怕聽無可無不可的話。凡是我心中成為問題的,便不肯忽略過去,而對此問題如果我說不出它的道理,就表明我沒有道理。中國文化問題關系國家命運,民族存亡,怎可輕輕放過,漠不關心?同時北大以及整個社會當時愛國主義精神高漲,人們關心國事,文化問題成為學術界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而我又怎能置身事外?就在這種主觀要求和客觀環境推動下,1919年我首次將個人對此問題研究結果,在課外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題作連續多次講演,介紹給北大同事、同學。1920年又于濟南向社會公開報告。及時次由陳政同學(哲學系)記錄。第二次由羅常培同學(中文系,解放后曾任語言研究所所長,1958年病故)記錄。后將兩次記錄稿加以整理,以講題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成為我生平第二本專著。該書出版后受到學術界注意,引來評論不少。可以說這是我向北大、向蔡先生交上的一張考卷,記錄了我在校期間學習與研究成績的高下優劣。

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我將西方、中國、印度三種文化加以比較,各給予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以適當位置,并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之復興。于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決心去作孔家生活。1924年為實行自己的辦學理想,我向蔡先生辭去教職,從此離開了北大,而北大影響仍留在我心上。我這個根本未曾入過大學之門的人,得以走上大學講臺,就我個人說,只不過因為我鉆研了一個冷門——佛學,而從根本上說,則是由于蔡先生實行兼容并包的主張,是由于蔡先生對后學的關心與愛護。而在進入北大之后,我從蔡先生和諸同事、同學所獲益處,直接間接,有形無形,說之不盡,于是得以經過自學鉆研,在學識上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并開始走向成熟。

我嘗說過,陳獨秀、胡適之、等,是因蔡先生包容于北大而得到抒發的人,而我則不是;我是為蔡先生引入北大而得到培養的一個人。而今我已九十有五,追憶往事,真可謂培育之恩沒齒難忘!

……

媒體評論

梁先生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段,而常反對這時代;總是站在時代的更前段。最初主張立憲,旋即參加革命。民國成立,卻信佛要出世。民國13年不肯再教大學,要辦新教育。民國18年后,實踐其鄉治之主張。民國35年后,一心辦文化研究機構。時代并跟不上梁先生,人家卻說梁先生跟不上時代。

——唐君毅

環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唯上、唯書、唯經、唯典?梁漱溟先生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費孝通

他不同于中國現代的知識分子,從不"坐而論道";他總是思考著社會問題,一有所悟便去力行。此外,他自己還強調過,也無人可以否認,他是表里如一的人,其思想和道德是一致的。

在近代中國,只有他一個人保持了儒者的傳統和骨氣。他一生的為人處字,大有孔孟之風;他四處尋求理解和支持,以實現他心目中的為人之道和改進社會之道。

——[美]艾愷

有悲天憫人之懷,一也。忠于理想,碰釘子不退,二也。直,有一句說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眾之力壓,不低頭,為士林保存一點點元氣,四也。不作歌頌八股,阿諛奉承,以換取絜駕的享受,五也。

——張中行

思想與行動,在他的生活里,打成一片。他不是書齋里的學者,在思想上卻有超越一般學者的成就;他也不純粹是政治舞臺上的角色,只是本諸社會良心,為國內的和平和建設一個新的中國而奮斗不懈。

——韋政通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推薦給大家,收獲不同的感受

2017-11-26 17:34:56
來自m***e(**的評論:

書還可以,被磨損了,應該不是快遞原因,發貨時就不好,這點差勁

2017-11-01 11:35:56
來自九月菊**的評論:

非常好的書,裝幀設計很好,包裝運輸完美,值得學習和收藏!

2017-08-31 15:24: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很好,無論是紙質還是包裝,還沒讀,內容值得期待。梁漱暝也是老師推崇備至的大家,大師的自述值得細細品味。

2017-09-04 21:02:23
來自ladysnz**的評論:

很好看的不錯啊挺棒的

2017-09-06 12:03: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有感悟,一部值得看的書

2017-09-06 17:32:38
來自shi2007**的評論:

很好,很喜歡,梁漱溟乃國學大師,著名的民粹主義者,久慕其名!

2017-09-07 17:30: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生有涯愿無盡·漱溟自述文錄(增訂再版本) 趁促銷買一批書,慢慢看

2017-09-08 12:51:05
來自灰色原**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次購物體驗!

2017-09-16 22:15:52
來自天涯一**的評論:

收藏大師的作品

2017-09-20 17:43:30
來自獨行者0**的評論:

很不錯的書,慢慢看

2017-09-24 08:17: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的書,值得

2017-10-20 17:39:0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大家作品,值得好好看看,推薦購買

2017-10-23 16:10:4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不錯 很好

2017-10-30 08:52:4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都是大家之作,買紙質版就是為了方便取閱

2017-11-01 11:06: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了解梁先生,還得看看他自己的書,大歷史小人物,就是這樣的

2013-11-04 21:08:23
來自willywi**的評論:

當代重要的中國哲學家,能夠看他的一生,可以作為做人借鏡

2014-02-15 21:50: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東西不錯,我買書就是為了看書,當然不介意藏書,所以這書可看可藏。

2014-03-09 16:44: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梁先生一生傳奇,生有涯愿無盡,是真君子,不是假好人。

2014-12-14 22:11: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很好,無論是紙質還是包裝,還沒讀,內容值得期待。梁漱暝也是老師推崇備至的大家。南京晟邦物流很給力,果然是發貨后隔天到達。只是當當的發貨速度太慢了,等發貨等了兩天。同一天拍的另一個北京的包裹現在還沒發貨呢…還有啊,開學在當當買書的另一個缺點就是,被校門口買資料的百來個考研黨擠歪QAQ…

2014-03-03 13:38: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一單買了幾十本書,物流耗盡四天,等得很不耐煩,不過書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接下來會慢慢看

2016-12-25 08:53: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值得好好去讀,最完整的。

2014-01-30 15:14: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我生有涯愿無盡·漱溟自述文錄(增訂再版本) 因《教育與人生》喜歡、敬佩梁漱溟先生,由此便買來他的系列書籍作為收藏。

2017-11-06 22:44:57
來自普羅旺**的評論:

原以為對待大學問家的書 要正襟危坐于桌前 洗凈手方能打開 實際是當掀開扉頁 就走進一代大師的世界 好像跟一位智慧的長者交談 感受字字珠璣 連嘆如此人生果真成就大師風范

2014-02-27 09:41:28
來自水流云**的評論:

上大學期間,讀過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方文化與哲學》,半懂不懂的,后來讀過《憶往談舊錄》等,對先生的政治熱情和智慧稍有些不敢茍同,但是先生“獨立思考,表里如一”的品格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膜拜。

2013-09-17 20:42:07
來自忠實小**的評論:

梁漱溟先生為為現代與古代之集合,他的個人生活的自述描述了中國紳士的風范與氣魄,他的書值得讀。

2016-03-21 19:53: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最具獨立風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會實踐者。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歲信佛而后歸儒,亦不廢佛;以中學學歷而執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村建設;發起民盟,為調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后屢受批判而始終不屈,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么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云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主要作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2016-11-02 18:35:23
來自1375976**的評論:

是了解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經歷、學術思想以及生活感悟的最可靠資料。

2017-08-29 15:54:4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