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夏伊勒三卷本回憶錄的及時卷,另兩卷是《噩夢年代:1930—1940》《旅人遲歸: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紀之交的美國中西部小鎮,為了逃離那里的保守氛圍,夏伊勒來到歐洲,找到了一份報社的工作。夏伊勒在倫敦報道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在巴黎報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飛行,在日內瓦報道國際聯盟的會議。作為記錄者,夏伊勒見證了菲茨杰拉德夫婦、海明威、格特魯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鄧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時自己也置身其中。對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審判"、風靡全美的"肖托夸集會"、哈定時代的丑聞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來。一幅歐美大陸世紀初生的畫卷徐徐展開。
1925年8月20日,從巴黎駛回美國的列車還有幾個小時就要開動,
21歲的夏伊勒卻收到了一封改變他一生的信。
世紀初的美國喧囂、吵鬧、貪婪、腐敗,
而巴黎,則是燈紅酒綠的世界夢幻之都。
這時的歐洲民主還未衰落,專制尚未興起,正享受著戰爭前難得的和平。
這里有偉大的畫作,精美的歌劇,絕倫的美食,誘惑的紅燈區;
還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伊莎朵拉·鄧肯,詹姆斯·喬伊斯,劉易斯,米萊五花八門的名人軼事……
和威廉·夏伊勒的故事。
[美]威廉·夏伊勒(1904-1993),著名駐外記者、新聞評論員、歷史學家。先后為《芝加哥論壇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媒體服務,1947年獲得當時廣播電視領域的較高獎皮博迪獎。著有《柏林日記》《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三共和國的崩潰》等,其中《第三帝國的興亡》成為了研究納粹德國的傳世之作,獲得了1961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
那一年秋冬季節,另一個更偉大的文學偶像住到了右岸的星形廣場附近。我沒去見他,有24小時夜里,他不請自來。那天快半夜,他搖搖晃晃地走進編輯部,徑自坐在了編輯桌邊,那兒剛巧空著。這人已經醉到了家,眼光迷離地望著我們,大聲喊:"小伙子們,過來!咱們趕緊把這該死的報紙出了!"
我小聲問瑟伯:"這人是誰?"
瑟伯對我大聲說:"他叫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這時菲茨杰拉德充滿敵意地看著我,問:"從來沒聽說,呃?你還太年輕,呃,所以沒聽說過。"他像箭牌襯衫廣告上的年輕模特,長得輪廓分明,只是鼻子瘦削,向前突出的尖下巴使他的薄嘴唇陷了進去。我意外他并沒有傳說中那么英俊。他的頭發中分,更加重了他的學生氣質,讓你想起那種穿著貉皮大衣來看球賽、懷里擁著傲慢的漂亮女友的傲慢大學生。
我說:"我當然聽說過您。而且,我也讀過您的書。我覺得您真是棒極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時剛剛出版,瑟伯把他的書借給我,我覺得這本書是新作家里寫得最美的。當然,自我在大學里讀了他的及時本小說《人間天堂》,就認為他很了不起,而且他比別人更能代表禁酒時代的一代反叛青年。菲茨杰拉德說:"好吧,謝謝?,F在,是不是拿點破稿子來,我們把這破報紙出了?"
瑟伯說:"是,先生。"
那一晚的編輯很不順手。菲茨杰拉德坐在那兒不走,所以當班編輯拉格納回來時,他擠了個地方坐,悄聲吩咐手下,把我們的稿子塞進他的大衣口袋,不然菲茨杰拉德會把它們一一撕掉。這位不請自來的大編審除了審稿,又添亂地大聲唱起來,還讓我們跟著他一起唱。
把菲茨杰拉德送回家比編報紙還要難。酒精使他變得好斗。夜班編輯口袋里揣著編輯好的稿子悄悄溜了出去,下樓去印刷廠。我們終于將菲茨杰拉德拉出座位,半拖半抬地把他弄下樓。他見樓對面有個酒吧,就直奔過去,還讓我們兩三個人跟著他。我們一路上進了五六個酒吧,他終于醉得不醒人事。喬拉斯說:"咱們叫個出租車,把他送回家。"雖然喬拉斯長得高大魁
梧,我、瑟伯、保羅也不瘦弱,可和今晚的其他事情一樣,要完成這件事一點兒都不容易。斯科特聽說回家堅決不干??墒窃谙乱患揖瓢?,他爛醉如泥,我們推搡著把他塞進了一輛出租車,在他掙扎時我們幾乎把他坐在了屁股下面。這樣才把他送回了星形廣場附近蒂爾西特街的家。但是一切還沒有結束。這座公寓樓外有一道鐵絲柵欄,樓上有個女人在
喊:"斯科特你渾蛋,你又喝醉了!"
"塞爾達,親愛的……你……你……錯了……全……錯了……我……沒醉,親愛的……真的……我就像北極熊……一樣……"他大聲喊,盡量發音清楚。
那么,這就是有名的塞爾達了,斯科特美麗的妻子,反叛一代的皇后。她是一位活潑的、具有破壞性的伴侶,是菲茨杰拉德傳奇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神話在兩戰之間發酵,不管日子好壞,都被越傳越神。
也許只做體育報道是不夠的。5月,在報道網球賽事的中途,命運之輪轉動,改變我人生的是我幾個星期前才知道的一位年輕的美國飛行員。5月21日晚,我報道查爾斯·林德伯格從紐約駕駛跨大西洋的飛機直達巴黎,這是激發全世界想象力的創舉。這位美國飛行員成了世界英雄,顯然也是實至名歸。這是我報道過的較大最激動人心的事件。實際上,這也是當年歐美較大的新聞。保守的《紐約時報》三次在首版用三行的通欄大標題反復報道——這通常是宣戰或停戰這類報道才有的待遇,還將所有的首版以及接下來的四頁都用于報道此事,盡管那天是周日,《紐約時報》和所有的晨報一樣需要一早發行、提早印刷,而此事剛剛發生于紐約時間的周六下午4點半。
盡管那時候飛行器和汽車都有了八年的發展歷程,到1927年,似乎還是沒有哪架飛機能夠從紐約直達巴黎。雷內·方克機長是法國偉大的戰爭王牌(曾在一戰中擊落75架德國飛機),在那年之前,1926年9月21日曾試驗過駕駛埃格·西科斯基①設計的大型三引擎飛機,但是他那負重的飛行器在長島羅斯福機場起飛時墜落,導致四名機務人員中的兩人身亡。而這一災難事故并沒有擊退方克和其他人,他們在1927年早春決心再試上一試。3月初,我們收到紐約發來的快報,稱這看著像是四方競賽:指揮官理查德·E·伯德的美國福克號三引擎飛機;少校諾爾·戴維斯的美國退伍軍團號三引擎復翼飛機;雷內·方克新的"西科斯基號";還有查爾斯·萊文的一架"萊特·貝蘭卡"——他是個怪異的商人,跟他的兩個飛行員克拉倫斯·錢伯林和伯特·阿科斯塔長期不和。報告還簡要介紹了一匹潛在的"黑馬",此人名不見經傳,是"圣路易斯的一名郵政飛行員,名叫查爾斯·奧古斯都·林德伯格",在圣地亞哥一家鮮為人知的小型賴安航空公司,與眾不同的是他計劃單獨飛行。
航空學專家和媒體都不看好這匹黑馬。他們認定獨自一人是無法飛過大西洋的。從體能上說,人是不能持續36至40小時保持清醒或足夠警覺、時刻注意操縱飛機和導航設備的。其他所有飛機都有兩到四名機務人員。多數教授都認為林德伯格的獨自飛行計劃太莽撞了,甚至是"瘋了"。常給冒險事業下賭注的倫敦勞埃德公司都拒絕給他下注。在他的競爭者駕駛更大、更牢固、引擎更強的飛機在試驗的一刻都不幸機毀人亡的情況下,他的前途就更加渺茫了。
一位故事高手……現代史中那些歐洲重量級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讀者眼前,對他們的精準描述,堪比作者對自己的描述?!ぢ鼜厮固?,《光榮與夢想》作者
活在歷史中的人……非常易讀,描寫了大量有趣的、戲劇化的故事?!都~約時報》書評
非常感人,值得一讀……及時部分是對美國的思考,在重述世紀之交的美國中西部生活時有一種酸甜參半的味道……(在第二部分)他帶來了對歐洲的新聞體書寫?!缎瞧诹鶗u》
清醒而活潑、睿智而溫暖——所有的元素一應俱全,并且正當其時?!都~約客》
誠懇……富于探索精神……作者的一生和歷史比翼齊飛,他照亮了后者?!堵迳即墪r報》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三部曲一定要入噢!
為我們展現了上世紀的人文社會,今天讀來感覺也不遙遠。
包裝不錯,當當送貨相當快,好評!
。
不錯不錯,推薦
不錯,真不錯,真的很不錯!
收到,感覺不錯
本書是夏伊勒三卷本回憶錄的第一卷,另兩卷是《噩夢年代:1930—1940》《旅人遲歸:1945—1988》夏伊勒出生于世紀之交的美國中西部小鎮,為了逃離那里的保守氛圍,夏伊勒來到歐洲,找到了一份報社的工作。夏伊勒在倫敦報道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在巴黎報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飛行,在日內瓦報道國際聯盟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