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法國著名人類學家、哲學家、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結構主義人類學創始人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與法國另一位著名學者迪迪埃•埃里蓬的談話錄。全書分三大部分:1.如果堂吉訶德回來;2.法律與精神;3.多元文化與文化。書中回顧了列維-斯特勞斯的求學生涯、研究道路和思想歷程,總結了他的學術觀點,概述了他的主要著作精華,是了解列維-斯特勞斯的思想和創作的資料。通過他的旅行、考察、相遇和學術論爭,也讓讀者從新的角度去審視他那個時代:一個充滿新發現、新創造的時代,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
本書1988年在巴黎出版,1990年重版,加入“兩年之后”,豐富和完善了談話的內容,譯成中文出版。
1、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是國際知名學者, 結構主義人類學創始人,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他的著作已全部譯成中文出版;
2、本書1988年在巴黎出版,1990年重版,加入“兩年之后”,豐富完善了談話的內容。系次譯成中文出版;
3、本書另一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同為法國著名哲學家,本書堪稱是一場高端對話。
4、對于普通讀者來說,一本書了解這位大師的生平、思想和著述;對研究者來說,這類“副文本”是極寶貴的手材料。
5、本書以對談的形式展開,語言通俗,學術觀點一改往常的晦澀難懂。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大師形象躍然紙中。
6、不知道列維-斯特勞斯,顯得你太沒文化,但要讀懂列維-斯特勞斯,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那就讀這本談話錄吧,因為關于他的一切,生平、思想、著作精華全在其中。
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法國人類學家、哲學家、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結構主義人類學主要創始人,國際人類學界公認的最有的人類學家,與馬凌諾斯基并稱為“結構功能主義之父”,主要研究人類親屬關系、古代神話以及原始人類思維本質,他把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研究納入自己的神話研究當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結構主義神話學,對人類學、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結構人類學》(1-2)、《神話學》(4卷)、《野性的思維》、《親屬的基本結構》、《憂郁的熱帶》等。
迪迪埃•埃里蓬 (Didier Éribon 1953- ),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法國亞眠大學研究員,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劍橋大學、倫敦王家學院及西班牙巴倫西亞大學客座研究員,福柯研究專家,著有多部當代思想家訪談錄及傳記,代表作有《米歇爾•福柯傳記》《今昔縱橫談》等。
目錄
引 子 / 001
及時部分 堂吉訶德歸來 / 005
及時章 從奧芬巴赫到馬克思 / 006
第二章 實地考察的人類學家 / 033
第三章 在紐約流浪 / 045
第四章 回到舊大陸 / 081
第五章 數字“8”的奧秘 / 099
第六章 結構主義在巴黎 / 115
第七章 在法蘭西公學院的日子 / 127
第八章 綠 袍 / 138
第九章 “光陰如梭” / 151
第二部分 精神的法則 / 161
第十章 婚姻的法則 / 162
第十一章 感性的品質 / 178
第十二章 蘇族人的哲學與科學 / 187
第十三章 在歷史的垃圾桶里 / 193
第十四章 追隨掏鳥窩的人 / 203
第十五章 思維活動 / 220
第三部分 多元文化,單一文化 / 227
第十六章 種族與政治 / 228
第十七章 文 學 / 259
第十八章 繪畫的內容 / 268
第十九章 樂與聲 / 277
尾 聲 / 285
兩年之后 / 289
“我們不能低估儀式和古老傳統的力量。維系一個社會要依靠全社會無條件遵從的價值觀,為此要訴諸情感,防止理性的破壞。我在牛津和劍橋看到,人們依然尊重傳統儀式,甚至在整個英國都是如此。法蘭西學術院是法國僅存的、還具有古老儀式感的機構之一。無論是作為法國公民還是人類學家,我都有義務維護這樣的儀式感,讓它繼續傳承。”
“出于工作需要,我到處旅行,但我并不喜歡旅行本身。我很贊成德 斯達埃爾夫人在《科琳
娜》里寫的:‘不論別人怎么評價旅行,我覺得旅行是人生中最悲傷的消遣。’”
“或者就像一些人說的,我的著作里始終貫穿著一種堂吉訶德的精神,是堂吉訶德激勵了我?我說的當然不是辭典里定義的堂吉訶德主義:替天行道,為壓迫的人伸張正義的狂熱。在我看來,堂吉訶德精神的本質是一種偏執式的熱忱,想在當下尋找過去的痕跡。假如哪天有人突發奇想,要探究我本人的個性,我建議他從堂吉訶德入手。”
“這讓我想起許多生物學家的理論,他們拿基因做幌子,認為每個人的基因都不同且不可取代,所以有道德義務尊重每一個人。姑且承認無論在任何時代,每個人都是的,但就算如此,人和其他生物也沒什么不同,因為哪怕是最微小的生物,也有的基因,而人并不因此尊重別的生物。科學不能炮制出只為人類利益服務的道德觀。”
“法國大革命告訴人們,社會是一種抽象的思想,但事實上,社會是由習俗、慣例組成的。大革命用理性破壞了習俗和慣例,摧毀了具有悠久傳統的生活模式,讓個人變成社會中可以隨意取代的、無個性特征的原子。真正的自由離不開具體的內容,它由細微的歸屬感和團結互助之間的平衡所組成:所謂的理性思維大力抨擊這種平衡,當它達到這一目的后,只能互相摧殘。今天的社會就是這種破壞的產物。”
“神話學探索之旅的終點是《裸人》的一章,題為《的神話》......至少是一個大主題的變式:從天性到教養的轉變,代價是永遠喪失與天空和大地交流的能力。人類神話的所有問題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
“蒙泰朗曾說,當社會把年輕人當作一個單獨的、與社會脫節的群體時,必然付出沉
重的代價......這種現象說明,社會的中堅力量不再堅信自己的價值觀。在我看來,他們是想逃避自己的角色。......社會之所以能夠延續,是因為它的原則和價值觀能夠代代相傳。若社會覺得沒有什么可以留給下一代人,或不知道可以傳承什么,指望年輕人來拯救社會,這個社會肯定是病態的。”
“有條理的人文主義不會從人文主義出發。西方的人文主義讓人從萬物之中脫離出來,反而讓人喪失了保護層。當人類為所欲為,權力不受限制,必將自我毀滅。”
“濫用‘結構’這個詞,在隨便哪個商品上涂點膠水,就貼上‘結構’這個標簽。當有人聲稱 — 這樣的情況很常見,選擇乏善可陳的作品來研究,就能使之成為名著(因為人們總是讀名著,感悟人生哲理),我會覺得自己是文化騙局的受害者。這種自封的結構主義其實不過是掩蓋平庸的遮羞布。”
“一本文集起名叫《遙遠的目光》......標題的靈感來自日語,是我在能劇的發明人世阿彌的著作中讀到的。世阿彌說,一個好演員要學會像觀眾看舞臺上的演員一樣看待自己的表演,他把這稱作“遙遠的目光”。我覺得“遙遠的目光”很能代表人類學家看待自己所處的社會的方式。人類學家要跳出這個社會,以旁觀者的眼光,從空間和時間上冷靜地審視當今社會。”
碰到打折先囤貨,還沒有開始看呢
專業類的書籍,很棒,
又一本新作
內容嚴謹,大氣,包羅萬象,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