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尊稱為南非國父。他從一名囚犯到一個自由的人,從一位追求解放的斗士發(fā)展為推進和解的熱心人士,從一個政黨領袖到一位國家總統(tǒng),致力于推進國家的民主進程和發(fā)展。他是南非乃至全世界范圍內追求公正、公平和尊嚴的化身,是我們這個時代令人鼓舞的偶像之一。
1995年,作者得到曼德拉總授權,寫一本關于他的官方傳記,為了撰寫這部傳記,作者的足跡遍及每一個曼德拉曾到過的地方,希望通過他的講述和串聯(lián),為讀者出呈現(xiàn)一幅有關曼德拉傳奇一生的完整畫卷。作者尋訪了曼德拉小時候生長的地方——位于特蘭斯凱的“圣地”,還去了他在古努村的新居。走訪期間,作者采訪了大量曼德拉的老朋友、老同事;也與他以前的對手進行了交流:他們中有獄卒、有官員,也有不少是政治領袖——還去拜訪了前總統(tǒng)博塔,前總統(tǒng)德?克勒克,前外交部長匹克?博塔。作者還有幸接觸到了曼德拉的采訪錄音,參閱了從未發(fā)表過的曼德拉獄中筆記,并見到了曼德拉的手稿原件,曼德拉的書信、以及一些迄今為止從未對外公布的外交及情報,試圖透過外界對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描繪和渲染,盡力再現(xiàn)和還原歷史,展現(xiàn)曼德拉這位藏在歷史背后的神秘人物波瀾壯闊的一生
曼德拉總統(tǒng)本人還給予本書巨大的幫助:總統(tǒng)于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不厭其煩地多次接受作者的采訪,還親自通讀了全文初稿。除了對某些史實和細節(jié)進行了修改之外,總統(tǒng)謹遵保障,對作者個人評論的部分沒有進行任何改動;同時,總統(tǒng)生動的評論還令原稿增色不少。與如此重量級的歷史人物這樣近距離交流互動,使得本書具有無與倫比的真實性和收藏性,并成為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
南非失去了他偉大的兒子!
紀念為自由而奮斗的光輝歲月!
未發(fā)表過的獄中筆記,未披露過的外交信息,同盟和政敵一致接受采訪,為我們展現(xiàn)真實的曼德拉!
曼德拉本人批讀、親自授權的官方傳記!
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強烈推薦!
曼德拉親自授權的官方傳記!
登美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
安東尼 桑普森,(1926年8月3日-2004年12月18日),南非記者,作家,學者,一直致力于南非問題研究。1951年從牛津大學畢業(yè)后,擔任南非黑人雜志《鼓》、《觀察家報》等雜志主編。正是那時在擔任《鼓》雜志期間,在索韋托結識正在籌備抵制種族隔離的“藐視運動”的納爾遜 曼德拉。
1995年,安東尼 桑普森得到曼德拉授權寫一本關于他的官方傳記,曼德拉還邀請作者去他位于約翰內斯堡的住所共進早餐。曼德拉說;“我們是多年的朋友,我信任你。”并就關鍵問題與作者進行討論,并授予作者特權查看相關信件和文件,盡量保障史實的性。使得本書成為曼德拉親自授權的官方傳記。
及時部1918年—1964年
1 鄉(xiāng)野童年(1918年—1934年)
2 使命(1934年—1940年)
3 大城市(1941年—1945年)
4 南非白人和非洲人(1946年—1949年)
5 民族主義者和共產(chǎn)黨(1950年—1951年)
6 藐視運動(1952年)
7 律師和革命者(1952年—1954年)
8 自由的意義(1953年—1956年)
9 叛國罪和溫妮(1956年—1957年)
10勁敵(1957年—1959年)
11夭折的革命(1960年)
12暴力運動(1961年)
13一擊(1962年)
14罪與罰(1963年—1964年)
第二部1965年—1990年
15自我主宰(1964年—1971年)
16百煉成鋼(1971年—1976年)
17從主婦到女斗士(1962年—1976年)
18影子般的存在(1964年—1976年)
19黑人的覺醒(1976年—1978年)
20監(jiān)獄的魅力(1976年—1982年)
21破碎的家庭(1977年—1980年)
22籠中之籠(1978年—1982年)
23暴亂(1982年—1985年)
24無政府狀態(tài)(1986年—1988年)
25失去的領袖(1983年—1988年)
26“犯下滔天大錯”(1987年—1989年)
27囚犯與總統(tǒng)的對決(1989年—1990年)
第三部1990年—1999年
28神與人
29從革命到合作
30第三種力量
31別了溫妮
32艱難和談
33大選
34治國
35榮耀巔峰
36寬恕
37急流勇
1鄉(xiāng)野童年(1918年—1934年)
在南非,再沒有什么地方比特蘭斯凱離城市生活更遙遠了。特蘭斯凱在約翰內斯堡以南600英里,是南非最美麗但同時也是最貧窮的地區(qū)。這里山巒綿亙,草木蔥蘢,圓形茅舍星羅棋布,牧童和牧民趕著牛羊穿行其間,儼然一派祥和的田園風光,宛如《圣經(jīng)》中所描繪的永恒樂土。但是,美麗只是表象:這片土地上的人口已嚴重過剩,本來就很貧瘠的土壤遭到了嚴重侵蝕,只能勉強養(yǎng)活些瘦骨嶙峋的牛羊和零零星星的玉米類莊稼。
這里就是納爾遜?曼德拉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后來他在這里修建了自己的住所,每逢圣誕節(jié)和假期,便回到此處居住,而且希望退休之后也能在這里頤養(yǎng)天年。那是一幢帶有西班牙風格拱門的紅磚房,依德班與開普敦之間的主干道而建,位于特蘭斯凱較大的城市烏姆塔塔以南數(shù)英里。這所房屋矗立在絲柏大道盡頭,四周砌了圍墻,它灌木叢生的院落將它與廣闊的鄉(xiāng)村隔開。這所房子的藍圖是曼德拉在獄中的一年里構思出來的,監(jiān)獄看守的住所與曼德拉自己在獄中的住處一結合,便形成了房子的平面圖藍本。曼德拉挑選的這個位置能看到他的家鄉(xiāng)古努村,因為他相信,人在哪里出生,就要回哪里長眠。
曼德拉確切的出生地點其實還要往南幾英里,那是蜿蜒的巴色河畔的一個小村莊,村莊的名字叫作姆維佐,曼德拉的父親是那里的世襲領袖。(曼德拉家的草屋群,或稱卡拉爾①,早已不在那里了。1988年,尚在獄中的曼德拉曾想托當?shù)匾幻蓭熑ふ遗f時住處,但是已毫無蹤跡可循。)1918年7月18日,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出生在姆維佐——據(jù)他后來回憶,那時及時次世界大戰(zhàn)已接近尾聲,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新成立的南非非洲
人全國大會派了一名代表遠赴倫敦去為南非黑人爭取權利。大不列顛開普殖民地于1910年被劃入南非聯(lián)邦,這片土地上還有一部分特蘭斯凱土著居民。三年之后,《原住民土地法》將數(shù)千黑人農(nóng)民驅逐出境,許多人只好長途跋涉來到特蘭斯凱,因為這里地域遼闊,而且只有在這里,非洲人才能擁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從特蘭斯凱走出來的黑人領袖比南非其余任何地方都要多,而這些領袖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
羅利赫拉赫拉的父親亨得利?曼德拉自己就遭到過驅逐。曼德拉出生后的第二年,一名部落成員因一頭公牛而與他產(chǎn)生爭執(zhí),進而對他提起了控訴,當?shù)匕兹朔ü賯髡俸嗟美鐾ゴ疝q。亨得利拒絕了,因而立刻以不服從罪被指控,他的領導權被剝奪,還被奪去了大部分家畜、土地和收入。他們舉家遷出了姆維佐的祖屋,搬入了鄰村古努,曼德拉就在古努度過了幾年孩提時光。雖然財富驟減,但曼德拉一家的日子過得還不算差。每當有食物或平常樂事,他們都會與親戚朋友分享,所以曼德拉從來不會感到孤單——晚年時期,他仍會滿懷溫情地回憶起當年那種集體觀念和共同的責任感;那時,西方的競爭意識和個人主義思潮尚未滲透進來。
亨得利?曼德拉是位嚴父,曼德拉本人也覺得自己遺傳了父親固執(zhí)的脾氣。亨得利沒受過什么教育,沒有宗教信仰,卻有好幾個妻子;他高大威嚴,膚色比兒子更深,從不覺得自己較之白人便低人一等。他居住的村落能自給自足,也有它既定的習俗和禮儀。他有四個妻子,曼德拉的母親諾塞克尼?法妮是他的第三個妻子。每位妻子都有自己的卡拉爾、田地和牲畜,自己種植蔬菜,所以基本都是自給自足。亨得利會輪流到幾個妻子的卡拉爾中居住,她們似乎相處得非常和睦。他自己的屋子里儲藏著家釀的酒,其中總有一瓶是白蘭地,在柜子里擱著,大約能放3~4個月。他非常尊重部落習俗:有孩子出生的時候,他就會宰一頭山羊,把它的角立在屋里。
亨得利從未皈依基督教,但他有幾個基督教的朋友,比如坦尼森?馬基維恩牧師,他是個頗具學者風范的社區(qū)領袖,是特蘭斯凱精英中的一員(他的后代后來成了非國大中備受爭議的成員)。亨得利還與姆貝卡拉兄弟喬治和本交好,兄弟兩人所屬的部落被稱為阿曼芬谷,或稱“芬果”;這個群體獨立于科薩人之外,受傳教士和西方習俗影響更深,許多芬果人成為了教師、牧師或警察。姆貝卡拉兄弟說服曼德拉的母親入了衛(wèi)理公會,從那以后,她就由傳統(tǒng)的科薩服飾改著西式服裝。曼德拉便是以衛(wèi)理公會教徒的身份接受洗禮的。后來兄弟倆還勸說曼德拉的父母將兒子送入當?shù)氐慕虝W校讀書——這在曼德拉的家族中是史無前例的。
曼德拉的妹妹瑪貝爾和莉亞比回憶起古努村簡樸的鄉(xiāng)村童年生活時總是滿懷著喜悅之情。他們的整個天地便是母親卡拉爾中的三間圓形草屋——一間是臥室,一間是廚房,另一間則是食物儲藏室——外頭有柱子做的圍欄隔著。他們的母親用泥土制成磚后蓋起了這些屋子;家里簡陋的椅子和櫥柜也是泥土做的;爐子也不過就是在地上挖個洞。家里沒有床,沒有桌子,只有墊子;稻草用繩子捆住連起來,便可充作屋頂??ɡ瓲杻鹊亩纯呃锎娣胖衩?,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白天男孩子們出去放牧,女孩則在家中與成年女性們聚在一間房里準備食物,她們把玉米放在石頭之間碾碎,再放到黑色的金屬三腳鍋里煮熟,末了再與酸奶拌在一起。傍晚時分,一家人便席地而坐,在同一個碗里取食,這便是他們的正餐了。
亨得利的其他幾位妻子還育有另外三個兒子,但他們都已離家。身為男孩的曼德拉比自己的姐妹享有更多的自由。他與母親十分親近,但也時常與父親的另一位妻子待在一起,她給曼德拉的愛和安全感不比法妮少??v觀曼德拉的一生,他與女性相處更加自在——尤其是和強大的女性相處,因為這樣的友誼能給他更多回饋,這可能與曼德拉童年的經(jīng)歷有關系。
在他的書信和回憶錄中,曼德拉經(jīng)常追憶起鄉(xiāng)野間的童年生活。在獄中,他也曾以生動地筆觸描述過,家鄉(xiāng)有美麗的山川和溪流,在池塘里游泳其樂無窮,他可以直接就著奶牛的乳頭吮吸牛奶,還能吃上烤玉米棒子。許多世界領袖人物,在來到都城,深陷強權與政治的泥潭之后,都會懷念鄉(xiāng)村生活時的浪漫;比如勞埃德?喬治就曾回訪威爾士的村落,林頓?約翰遜對他德克薩斯州的牧場也是念念不忘。但是曼德拉總統(tǒng)堅持稱自己為鄉(xiāng)下小孩,因為鄉(xiāng)間的這段安逸、單純的成長經(jīng)歷在他政治信心的樹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了解他不能僅靠新聞中的片段,更需要知道其成長與變化的過程。從仇恨到寬恕,從充滿攻擊性到收起棱角,用改變自己去影響世界,成就了其的偉大。社會的進步并非只能靠你死我活的斗爭,還要靠多元的共和、共容、共存??客樾暮蛺郛a(chǎn)生的感染力。這本書,拿起就沒放下。讀了就有收獲。
——任志強
這些年來,我懷著十分謙卑的心情關注著他,崇拜著他。同時,他在追求公正公平夢想過程中所作出的犧牲也激勵著我。他從一名囚犯到一個自由的人,從一位追求解放的斗士發(fā)展為推進和解的熱心人士,從一個政黨領袖到一位國家總統(tǒng),致力于推進國家的民主進程和發(fā)展。他對改變這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很難想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如果沒有他,歷史會變成什么樣。
——美國總統(tǒng) 巴拉克
一位德高望重的自由斗士。特別值得敬佩。他用行動告訴我們,爭取自由貴在堅持,貴在以高貴地和平地非暴力的方式去爭取。只是曼德拉的生活與我們的現(xiàn)實比較遠,讀起來會有些枯燥。
好大一本,拿到手里很有分量,看著封面就感覺很是激動啊。一代偉人的故事馬上就要開始閱讀了。包裝的塑封有點破損,不影響閱讀,印刷質量不錯,紙質很好,比較厚不透,這是精裝版的。感覺很好。應該是精品,很期待啊
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扣理解曼德拉的人格力量。
曼德拉傳記不計其數(shù),從中挑了這本,原因是性價比,希望令自己滿意。
剛開始看,比較喜歡曼德拉這個人,沖著他的傳記去購買的,紙質還可以
曼德拉為南非黑人的自由奮斗一生。黃家駒的那首歌就是為他寫的。
曼德拉,不平凡的一個人,他們的身上都有發(fā)光點
收這本書遇到了很多的波折,我預定的很早但是每次來貨都沒我的份兒,但是我還是給好評,就是因為在你們當當買書時間久了,產(chǎn)生了感情,希望你們能改進自己的運營方式、提高效率。別讓我這樣的當當粉絲因為你們的小失誤而逐漸流失。
以為偉大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你的能力,在自己艱難的時刻依然堅守內心。你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當然,這也是世事無常,如果你的境遇好點,那么你也就可能沒有造成性格的一些扭曲。
深受觸動的一本書,曼德拉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他的寬容,他對理想的追求都讓人印象深刻。
剛收到書讀了個簡介,開始還不知選哪本好、后看了作者的簡介后發(fā)現(xiàn)作者和曼德拉是朋友、作者收集很多關于曼德拉的事跡,并且由曼德拉親自批閱
從高中就一直很崇拜曼德拉 上了大二感覺越來越空虛 我知道我應該讀書了 所以又選擇了曼德拉 特別喜歡當當?shù)漠斎者f和次日達 感覺就像在書店買書一樣 速度很快 但紙張貌似沒書店的好 不過不影響看 今天還下著不小的雨 特別感謝快遞大姐 很負責也很守承諾
做活動買了一批書,總體來說,非常驚喜。所以我不該吝嗇我的贊耀。當當真是響當當!有你有幸福。曼德拉這本書很厚實,紙張很好,硬殼精裝,裝訂用心,圖片字跡清晰,這么好的書送自己,真的是非常滿意。
世界政壇偉大的領袖,奮斗一生孤獨的老人;南非人心中的好爸爸,孩子們心中的壞爸爸……成功之路多磨難,取舍之間心忠誠!貌似成功路上的三大法寶是忠于理想、目標清晰、寬容大度。在我看來這三點只是基本要素,決定性的因素是你活的夠久。
曼德拉,被人們稱為上帝。他何以得到如此之高的愛戴?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買了這本書回來。書中沒有把曼德拉神話,用很平實的語言描述了曼德拉對南非的解放做了重要貢獻,不管希望多么渺茫,條件多么艱苦,始終堅持不放棄,最終使南非獲得了自由,平等,和平,對整個南非乃至世界的影響意義重大。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27年的監(jiān)獄生涯,沒有磨滅曼德拉追求自由,平等,和平的愿望。一生的種族隔離斗爭,極高的自制力生存力,開闊包容的胸襟。曼德拉本身的經(jīng)歷,鑄就這本自傳。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人格魅力?什么是自由戰(zhàn)士?什么是獻身精神?讀罷,你都能找到答案!非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