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品嘗的科學圖書
人氣:52

品嘗的科學

普利策獎獲獎記者,美國科學促進會大獎得主“美味”之作 《谷物大腦》作者戴維?珀爾瑪特、《廚房里的人類學家》作者莊祖宜、《Yilan 美食生活玩家》創辦人葉怡蘭聯袂推薦!
  • 所屬分類:圖書 >科普讀物>百科知識>探秘  
  • 作者:[美][約翰]?[麥奎德]([John] [McQuaid])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50299931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17-04
  • 印刷時間:2017-04-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作者從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口食物,談到今日的美食科學發展與味道革命。他深入廚房、超市、農場、餐廳、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學實驗室,揭露了許多的飲食科學研究,例如人的心智怎樣把感官感受到的味道與從人體代謝系統傳來的信號組合起來的;甜食為什么吃起來好吃,且容易使人成癮;為什么有些讓某人厭惡的東西,另一個人卻覺得很美味;隱藏的味道知覺如何避開障礙到達我們的器官和系統;還有,今日大眾對于美食的迷戀,能說明大腦的什么事情?

作者精彩地結合了科學、古代神話、哲學和文學,講述了關于“品嘗”的各種故事,以及我們的味覺在之后的幾十年會如何演變,為讀者提供了一場美味的知識盛宴。

作者簡介

約翰•麥奎德(John McQuaid),記者,畢業于耶魯大學,曾在全世界博物館體系史密森學會的刊物《史密森雜志》《華盛頓郵報》《連線》等雜志上發表文章。他為《新奧爾良花絮時報》所作的科學與環境報道,預料到了卡特里娜颶風,并探討了全球漁業危機與外來物種問題;與人一起作的報道《毀滅之路:新奧爾良的破壞與超級風暴來襲》贏得了普利策獎。作者的其他作品則拿過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生物科學協會和國際專業烹飪協會的大獎。

目錄

及時章 味覺地圖

第二章 從古至今最關鍵的五頓飯

第三章 苦味基因

第四章 味道文化

第五章 甜蜜誘惑

第六章 喜好與惡心

第七章 尋找天下及時辣

第八章 味覺大轟炸

第九章 關于美味的DNA

致謝

原注

參考書目

在線預覽

地球生命的及時口飯

這種生物有些像金龜子,大約 2.5厘米長,有帶棱紋的柔軟甲殼,會在海岸淺灘的沙子里竄來竄去。它察覺到了由氣味、振動與光線變化交織而成的畫面。它的蠕蟲狀的獵物會往沙里挖洞,企圖以波浪形路線逃到安全地點。不過為時已晚。掠食者用鉗狀的上顎把獵物扯開,吸進嘴里、吞進食道,然后繼續它的行程,尋找藏身處躲藏,讓食物消化。

關于4.8億年前的這一餐的證據,是在1982年發現的。那一年,還是碩士研究生的馬克•麥克梅納明(Mark McMenamin)為墨西哥政府調查索諾拉沙漠( Sonoran Des ert)的地質情況,在墨西哥索諾拉州圖桑市(Tucson)西南方約100千米處的較高點朗山(CerroRajón)山側進行挖掘,這里在古代曾是海底。他在一片灰綠色頁巖上注意到一個很微小的化石壓痕,當時他也沒有多想,就把那個壓痕從巖石上鑿下來,和其他標本一起裝袋了。

在未經訓練的人眼中,這塊化石只不過是大約 0 . 6 厘米長、隱隱約約的連續刮痕。當麥克梅納明把它拿回實驗室研究時,他辨認出那是三葉蟲被蝕刻在硬化泥漿上的運動痕跡。在動物界里,三葉蟲幾乎要算是所有動物的老祖宗了:魚類、雙翅目、鳥類、人類。三葉蟲在海床上留下無數化石,讓它們成為了這種天然的自然博物館里的固定班底。很多化石有多節式外殼,看起來像是鱟和蜈蚣雜交的產物。這種化石的紋路圖樣很有名,甚至還有一個 學名 :“多線皺飾跡”( Rusophycus multil ineatus)。麥克梅納明保留了這個化石,也在自己的博士論文里提到了它。一直到二十多年后他擔任曼荷蓮學院地質學教授、研究早期的生命演化過程之前,他都很少想到這件事。

后來,當麥克梅納明意識到他以前忽略掉了一些東西時,他再一次檢查了這個化石。“它具有這種額外的特征,不只是三葉蟲而已,緊鄰的另一個彎彎曲曲的痕跡化石也有這特征。” 他說,“這些東西很罕見。”他推斷,這個化石包含了兩種生物相遇的證據。另外的那道痕跡,就是一只更小的蠕蟲狀生物想要鉆進泥巴里的證明,從這些記號的排列來看,顯然三葉蟲就在它的正上方。麥克梅納明用上了“ 奧卡姆剃刀”( Occam’s Razor)原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三葉蟲要挖洞找吃的東西。他寫道:這就是“及時口飯”的證據,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掠食者吞吃獵物的化石。

這一餐的味道如何?有可能想象出來嗎?

在那個時代,也就是寒武紀(Cambrian Period)之前,就任何有意義的方面來看,味道都是不存在的。地球上的生命大部分是由漂浮、過濾和光合作用組合而成。細菌、酵母和其他單細胞生物,藏身在花崗巖的溝紋里或是沙粒之間。有些單細胞生物會湊在一起形成黏糊糊的細胞團。管狀或碟狀的生物體會搭著洋流的順風車漂流。那時的“吃”,是指吸收海水里的營養成分,有時候是指某個生物體包裹住另一個生物體。

接著,經過數千萬年——以地質學的時間尺度來說只是一瞬之間——海洋里充滿了各種新生物,包括三葉蟲,它成了生命演化史上最成功的生物類別 ;它們稱霸地球的時間超過2.5億年。三葉蟲大約是5億年前出現的,也就是我們所知的自然界真正開始的時間 :有史以來及時次,生命開始系統化地吞食其他生命。這些新生物和它們的前輩不一樣,它們有嘴巴和消化系統。它們擁有較原始的大腦和感官,以偵測到明、暗、運動和泄露形跡的化學特征,并利用這種精巧的新工具來捕獵、殺掉獵物與填飽肚子。就像伍迪•艾倫( Woody Allen)在電影《愛與死》(Love and Death)里的角色鮑里斯(Boris)說的:“對我來說,大自然就是……嗯……我也不知道,就是蜘蛛與蟲子,以及大魚吃小魚,還有植物吃掉植物,動物吃……它就像一座巨大無比的餐廳。”

三葉蟲并沒有存活到現在,那些化石也沒有辦法顯示關于它們神經系統的信息,所以想要知道它們的感官能力,得依賴經過訓練的推測。確實,它們可能沒辦法察覺像黑巧克力、葡萄酒這類復雜的氣味。而人類的味覺,即使是討厭的味道,都充滿了微妙的東西,而且和其他氣味、過去的事件、感情,以及我們所有的學習經驗息息相關。三葉蟲很可能不會有“愉快”這類的感覺,而且僅能保留一點點殘存記憶。對它們來說,每一餐嘗起來的味道都差不多,而每一餐顯然大多來自化解饑餓感以及攻擊的沖動。

然而,這些原始的味道元素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演化成就,而人類的味覺同樣具有這種相同的基本生理學構造。當然,聽起來像是將小泥屋與沙特爾大教堂 [1] 做對比。不過,味道的基礎就此奠定了。地球生存條件的某些重大改變,引發了這場掠食者與獵物間的重大變革,也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科學家們對于當時是什么狀況并沒有達成共識。有些科學家認為那是一場史前時代的全球變暖造成的,氣溫升高使長期冰凍的兩極冰帽融化,海面上升了數百米,海水淹進內陸,淹過長了地衣與真菌的低矮山丘和巖石(樹、草和開花植物在當時都還沒有出現),侵蝕出潟湖并塑造出沙洲與淺灘,創造出相當適合生命體生長繁殖的溫暖淺洼地。其他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次大爆發是地球磁場方向改變導致的,更有人指稱是突變—— 這種突變會導致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出現,也就是讓神經細胞能遠距離溝通的能力——或是DNA編碼上的其他偶然變化導致的。

不管事件的順序是怎樣,在敏銳的感官與演化的成功之間,已經建立起一個相當牢靠的連接。就在身體與神經系統適應了日益增加的威脅與機會之后,一場生物學上的武器競賽展開了。曾經一度只是“偵測與反應”機制的感官,為了引導出復雜的行為,必須發展得更有效才行。味道成了這個過程的關鍵。從三葉蟲存在的時代到現在,覓食、捕獵和進食等行為,推動了生命不斷地自我發展,最終在我們人類的大腦與文化成就上

達到巔峰。味道勝于視覺、聽覺甚至是性,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核心要素。它創造了我們。麥克梅納明說,最為諷刺的,就是世界上開始出現殺戮,并伴隨著難以言喻的痛苦,但這也發展出智能和知覺,最終產生了人類的意識。

水果沙拉

那只是一道橘色的閃爍光影,不過卻能穿過層層綠葉的縫隙。大約200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叢林中的猴群,已經靠乏味的食物過活好一陣子了。這些食物主要是葉子、味苦的樹根,還有蟲子加上些許辛辣的漿果。突然間,好像出現了很不錯的東西。隨著它們爬過樹枝,視線受到了限制,眼前出現了更多橘色的光影。它們跳躍著,一起擺蕩到正確的地點,用五根手指抓住并捏碎紅褐色的果實,讓果汁流滿雙手。其中一只在樹枝上蹲下,背靠著樹干,大口吃著果子,芳香混合著苦味在口中四溢——短暫且強烈的快感沖擊著它。直到森林的地面上布滿了吃剩的果核,這場“ 宴會” 才算結束。

猴群的世界也就只有幾平方千米大,它們的活動范圍可能和摩爾根獸的活動范圍差不多。兩者都在近似的環境里演化——在一顆巨大的流星撞擊尤卡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海岸、導致使恐龍滅絕的生態災難出現之前,靠食腐維生,躲避著掠食者。但是其中有兩點重要的差異。我們的祖先以往先是在地面上獵食,然后才向上發展爬到樹上。此時的獵食活動占據的是三維的空間,而不是二維的平面,而且還有著搭配深度知覺與生動色彩的新型視覺。這個進步把視覺和味道的距離拉得更近。伊甸園里引起夏娃注意的,想必就是禁果的鮮明顏色,這一點對于現在我們用餐也一樣關鍵。顏色、形狀和食物的排列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并且激起食欲。

大多數哺乳動物具有雙色視覺,它們的視網膜(位于眼球后方感知影像的區域)包含兩種特殊的感應細胞,即視錐細胞,它含有能偵測到光線中藍、紅波長的受體。具有雙色視覺的動物可以分辨約1萬種不同的色調。不過在大約2300萬年前,某種猴類身上發生了基因復制。受突變影響的那些猴子,獲得了第三組視錐細胞,這些細胞能調適光譜黃光帶。更早以前的哺乳動物所看到的單調灰色的色彩,現在變成了紫、粉紅、天藍、淡紫、青、珊瑚紅這些顏色。紅色系變得更深、更精細,綠色系變得更柔和、更多樣化。具有這種強化視力的靈長目動物——目前包括某些猴類(不是全部)、所有猿類、人類——最多可以偵測到100萬種顏色。(鳥類有四種視錐細胞,看到的色彩更炫目、更豐富。)

要在叢林背景下發現水果很困難,就像玩“ 威利在哪里” 系列繪本一樣 :眼睛和大腦必須從具多數的色彩當中,發現與眾不同的顏色。在20世紀90年代,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本尼迪克特•里根(Benedict Regan)與約翰•莫倫(John Mollon)著手測試水果視覺(fruit-vision)假說。他們聚焦于法屬圭亞那叢林里的紅吼猴( red howler monkey)。三色視覺仿佛要證明自身的演化效力似的,繼大約1300萬年前的美洲吼猴之后再度單獨出現。要解釋三色視覺為什么在演化上這么成功,也只能靠猜測,不過還是有一個明顯的可能解釋 :彩色視覺有助于靈長目動物辨認出成熟的水果。

吼猴偏好“ Chrysophyllum lucentifolium”這種金葉樹的果實,它的果實果皮堅硬,吼猴得用牙齒才能咬開,還有能夠通過吼猴消化系統的巨型種子。果實熟成時呈現豐富的黃、橙混合色調,與周圍的綠色背景形成了理想對比。一隊研究人員在低濕雨林扎營數天,在他們頭上大約 3 0 米處,是濃密的樹冠。他們在猴群爬上樹梢的時候跟著上去,收集它們摘下、吃過,然后丟棄的水果。

科學家利用光譜儀測量植物顏色的波長后發現,吼猴視網膜的色素,幾乎像是為了讓它們認出藏在葉子里的黃色成熟果實而量身打造的。這點很明顯不是偶然,因為金葉樹果實的顏色只占了光譜帶里很窄的部分。自然選擇似乎已經很巧妙地把兩方調整得很和諧,制造了雙贏局面 :猴子有果子可以吃,而果樹獲得了把種子散播出去的途徑。(或許其他食物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某些靈長目動物身上,三色視覺也許已經演化到可以在果實缺乏的時候,在綠葉叢里發現有營養的紅色嫩葉的程度。)

總之,彩色果實并非只是一種稀少、美味的佳肴,甚至也不是史前飲食金字塔里的重要角色,它只是一個較廣泛的生存策略的一部分。這些在夜間活動的猴子的祖先,此時已經變成在日間時段活動了。在白天的光線下,在樹木的高處,色彩取代了氣味。在智力與意識的發展上相當重要的嗅覺變弱了,現在,視覺才是重點。這種從某種感官偏向另一種感官的狀況,都被寫入基因里了:具有三色視覺的靈長目動物,比沒有三色視覺的靈長目少了許多有用的嗅覺受體,也就是說,它們能探測到的氣味比較少。

雨林與叢林充滿可食用的葉子,不過果樹就比較分散了,而且有些果樹只在一年當中的特定時間結果。這種情況下,要生存就得靠一定程度的規劃。為了能夠一直有果實可吃,動物必須記住好的果樹在哪里、什么時候會結出可以吃的果實。水果是真正的獎賞,而且要靠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吃水果的黑猩猩、蝙蝠與鸚鵡的大腦和身體的相對比例,分別比吃葉子的大猩猩、吃蟲的蝙蝠與其他大多數鳥類要大。

不像獨來獨往的摩爾根獸,古代的猴子會整個猴群一起行動和作業,用聲音、眼神和手勢來溝通。這時,優越的視力也大有幫助。它們的眼睛位于頭部的前面,這使得它們具有三維的視覺——奇怪的是,這樣的眼睛分布是食肉動物的特色,食腐動物就不是這樣。如此分布的眼睛能讓潛在的獵物位于視野的中央,捕食者可以很快地認出獵物、評估勝算并發動攻擊。不過對靈長目來說,縱深感能讓它們更容易辨認出行蹤隱匿、有保護色的掠食者的動作,并借低亮度的樹枝網絡來快速移動,此刻若踏錯一步,就很有可能送命。由于每個個體只有一雙眼睛,并且視線焦點對著前方,因此個體的生存機會就得依靠群體的集體行動,用多雙眼睛盯著各個方向。

對捕獵來說,表情比較豐富,也會比較占優勢。猿類與人類的大腦視覺皮層與身體大小的相對比例,要比其他哺乳動物的相對比例大,而且負責做出表情的神經中樞也比較大。所有哺乳動物表現出的恐懼、惡心、愉悅等生硬表情,不再只是出于無意識的反射,而是加上了個體細微之處的層次。一個目光交會就可以傳達很多東西。就像海軍陸戰隊的小組那樣,猴群會像食物采集隊一樣運作,從它們的集體覓食,就可以預見現今的團體聚餐

媒體評論

這是我近年來讀過,獲益良多的飲食類科普著作。

——莊祖宜,《廚房里的人類學家》作者

麥奎德探討了刻意操縱味道如何實質影響人類生活經驗的每個方面,從愉悅到痛苦、從歡樂到哀傷。這是一本令人驚嘆、意義重大的著作,值得一讀再讀。

——戴維?珀爾瑪特(David Perlmutter),《谷物大腦》作者

這是一個開始于10億年前的故事……作者講述的是關于科學、文化、歷史、感官與我們的未來的故事。

——《科學美國人》

本書是烹調歷史與味覺科學的出色結合。

——《出版人周刊》星級評論

這是對味覺本質的一次令人振奮的研究……作者在面對死局時泰然自若,充滿熱情,他對“味道的核心”進行了一次有趣的探索,而這個核心從未被真正觸及過。

——《科克斯書評》

在復雜性與矛盾中探索味道……作者是一位巧妙的作家,具有進行生動隱喻的天賦。

——《商業周刊》

一個徹底的調查……作者解開了人們對各種味道偏好與反應不同的原因,本書是一場閱讀盛宴。

——《書單》

又是一部野心宏大、壯闊史詩型飲食書寫。但和我同樣欣賞的邁克爾•波倫(Michael Pollan)系列作品不同,路線較偏科普;談品嘗事,竟溯源直至上古四億八千萬年前之生物起源時期,隨演化與物競天擇歷程,抽絲剝繭逐步形塑出人之味覺成形軌跡,一路讀來,著實咋舌折服。

——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創辦人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闕里**的評論:

對食品感興趣的人普遍樂觀,現在看看食品的歷史,更加可以提高品味

2017-11-23 13:34:2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被封面深深吸引(一個吃貨的自我修養),特別有趣的一本書,原來吃貨是古代本能啊。

2017-05-12 20:15:54
來自普里皮**的評論:

品嘗的科學 好吃啊qnq看餓了分明在減肥的說,吃的科學啊民以食為天啊

2017-11-14 21:23:41
來自七***質**的評論:

從沒想過用嚴肅的態度思考味覺,感覺腦洞已開,很有意思!

2017-05-12 20:23:3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原來生物選擇食物是有進化之說的,很有內容,裝幀點個贊。

2017-05-12 20:31:16
來自閨***友**的評論:

快遞點贊!書的品相也非常好,看了一半,非常喜歡,提前給好評。

2017-05-12 20:20:33
來自發***勢**的評論:

吃貨不能錯過的書,我們可是要做高級知識份子吃貨的男人!

2017-05-12 20:27:3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涉及面很廣,讀著非常有趣,很喜歡神話和腦科學相關的部分。

2017-05-12 20:32:08
來自子***敵**的評論:

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有趣,既是科普讀物,也是人文畫卷,好書。

2017-05-12 20:06:31
來自琉***唇**的評論:

以前在臺灣看過繁體版,很喜歡,搜到出了簡體版,第一時間買回來!

2017-05-12 20:22:48
來自有***鬼**的評論:

朋友推薦的,說此書號稱吃貨高配圖書,看完發現,形容非常貼切,好評~

2017-05-12 20:22:0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生物學、腦科學、神話都有涉及,還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研究和實驗。

2017-05-12 20:39:0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品嘗的科學 頭回用當當,初體驗感覺靠譜!折扣力度很大。書品質很好!路轉粉!

2017-06-21 20:18:59
來自小***哭**的評論:

很喜歡,信息量很大,看第一遍的時候做了不少標記,適合沒事拿出來反復看看。

2017-05-12 20:24:32
來自慵***態**的評論:

學生物的,此書非常有趣,不是純粹的科普,偏向人文科普,不愧是普利策得主,推薦。

2017-05-12 20:08:07
來自糖***館**的評論:

買來當成睡前讀物,看得津津有味,但不是會讓你餓的那種,是一本飽含知識的書。

2017-05-12 20:29: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塑封完好,書本完好,內容本就是感興趣的,所以已經達到滿意的程度了。

2017-06-21 11:37:38
來自d***l(**的評論:

一直想要買的東西,品嘗的科學,要好好看,當當618搞活動 非常劃算。

2017-06-25 16:32:4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從“吃”的角度來闡述人類的進化史,有趣味,觀點獨特。

2017-08-10 13:09:1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值得反復看,一方面因為樂趣,一方面能解惑我的咖啡癮,順便喚醒我抗拒甜食的理智。

2017-05-12 20:07:2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吃實在是一件非常復雜且有意思的事,看完此書的觀感。書好快遞也給力,滿意的購物!

2017-05-12 20:33:3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文字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個令人驚嘆的飲食世界,原來吃也有這么多學問。

2017-05-12 20:16:37
來自三***心**的評論:

非常漲姿勢的一本書,橫向縱向的談了味覺與味覺的演變,有種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的感覺。

2017-05-12 20:10:1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角度非常新穎,切入點也很新鮮,像我這種從來沒關注過味覺演化方面的人看這本書看得津津有味。

2017-05-12 20:07:0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我就想吃知道為啥我喜歡吃榴蓮,而別人不喜歡,還有為啥會有人喜歡吃臭豆腐?,F在我知道了,很好!

2017-05-12 20:11:0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買此書證明自己不是味盲,收益很多,比如與其硬逼著小孩吃蔬菜,不然改變烹飪方式讓他的味覺接受!

2017-05-12 20:21:18
來自夜***璃**的評論:

看到作者寫地球上的第一口飯,突然很想嘗嘗那第一口食物的味道強烈推薦下這本科普書,讀完感覺補了很多知識。

2017-05-12 20:18:50
來自lulu愛**的評論:

好喜歡的一本書,看了知道了很多有關事務的原理!做飯的時候跟老婆說里面的東西,她聽得一愣愣的,啊哈哈哈

2017-08-13 22:22:3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喜歡的一本書,繼承了多個學科的知識,讀起來并不枯燥。

2017-10-28 17:20:55
來自怪***朽**的評論:

“這種金葉樹的果實,它的果實果皮堅硬,吼猴得用牙齒才能咬開,還有能夠通過吼猴消化系統的巨型種子”看這段的時候,還挺想嘗嘗這種果實的。這是本刺激“味覺感官”的書,鑒定完畢。

2017-05-12 20:29:08
來自帶***新**的評論:

看了試讀,對遠古世界比較感興趣,想不到還能和吃聯系上,所以買了這本書看看,沒想到非常驚喜。

2017-05-12 20:19:42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