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良8歲入北京喜連成科班,15歲唱響《借東風》。在藝術實踐過程中,他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馬派藝術。其代表作有《四進士》、《甘露寺》、《趙氏孤兒》等,享譽半個世紀,盛名不衰直至今日。他與梅蘭芳合演《游龍戲鳳》、《四郎探母》,合灌《打漁殺家》等唱片,被譽為"中國劇壇二巨頭";與楊小樓合演《八大錘》,被譽為"藝壇雙絕";與周信芳合演《一捧雪》,被譽為"南麒北馬"。1948年赴香港演出休養,1951年在總理親自關心下返回大陸。1955年任北京市政協委員,1964年任全國政協委員。他是民國、新中國叱咤風云風云的舞臺藝術大家。""期間馬連良飽受迫害,1966年含冤去世。斯人離去已四十余年,但大師的藝術生命卻在不斷地延續。
馬連良嫡孫馬龍撰寫的馬家惟一私立畫傳,首次披露馬家私藏名伶世家圖片三百余張,謹以此書紀念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誕辰110周年,馬連良是與梅蘭芳齊名的20世紀影響力的京劇大師,是著名四大須生之首。他開創的馬派藝術對我國戲曲發展影響深遠,他是中國京劇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馬龍,京劇大師馬連良之嫡孫。畢業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多年從事國際貿易工作。自幼受家庭熏陶,對京劇藝術情有獨鐘。近年來一直搜集、整理、研究馬連良的藝術資料,并著有《我的祖父馬連良》和大型畫冊《京劇大師馬連良》。
及時部 木秀于林(1901-1922)
門馬茶館生財有道
京城票友滬上下海
我要唱戲
被先生掃地出門
話匣子能賣大滿堂
孩子要是挺過來,將來您還得栽培他
門馬茶館生財有道。
話匣子能賣大滿堂。
1901年,即清光緒二十七年,皇城北京在剛剛經歷了"庚子之亂"以后,就像沉疴已久的病人,失去了她以往獨有的韻致和風采,于風雨飄搖之中步入新的一年。就在正月初十這24小時,住在北京阜成門外檀家道的馬西園卻異常興奮,因為他三兒子的出生,讓這凄風苦雨中的一家人有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給這貧苦的穆斯林家庭帶來了難得的快樂,這個剛出生的男孩就是本書的主人公—馬連良。
馬連良一家世居京城,在他成名以后有人曾說其祖上來自陜西扶風,也有人說來自山東,至今均無考證。家人只知道,其祖父馬永祥在清咸豐年間就居于京城,是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
京城回民的血脈中流淌著阿拉伯人善于營商的基因,所從事的商業領域也是包羅萬象無奇不有。由于回民的姓氏比較集中,為了相互區分,喜在姓氏前加注所從事的行業。花市一帶的回民人家有許多從事
古玩行,頗為殷實富足,比如"金店李家"、"玉器金家"、"古玩鐵家"、"珠子沙家"等。
從事上述大買賣的人家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回民人家都是小作坊、小門臉、小業主,離不開"回回手中兩把刀,一把賣羊肉一把賣切糕"的俗例與定數,即泛指許多人以經營羊肉鋪和制作北京小吃為主業。
在穆斯林的生活習俗中,以良好的衛生習慣著稱于世?;貪h兩教的人們都對回民制作的小吃食品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加之其經營成本較低,因此飲食行業是回民相對比較集中的一個領域,一些著名的品牌也應運而生,比如"切糕馮"、"饅頭楊"、"爆肚滿"等。
老北京人稱羊肉鋪為"羊肉床子",有些本錢的回民才有能力經營此業。京城"羊肉床子"的業務頗
為興旺,除了斤兩精準、分類精細、選料精良外,更離不開回民的經營頭腦。"羊肉床子"一般都離"大
杠"(漢民經營的豬肉鋪)不遠,因為回民買主畢竟是少數,銷售對象還是要照顧到漢民買主。"羊肉床
子"外多放一條凳,示意漢民買主將回民的禁忌之物置于凳上,不可貼近。
馬永祥和他的幾個兒子都曾從事勤行(餐飲業),后積攢了些銀兩開了一所茶館。馬永祥去世后由其長子馬西園負責繼續經營。馬連良的父親馬西園經營的茶館名為"長順館",因長順館位于阜成門箭樓對面,老板姓馬,茶館也俗稱"門馬茶館",人稱這個馬氏家族為"門馬家"。
清末時京城茶館十分普及,在其中喝茶、下棋、談天說地,為廣大百姓日常休閑的主要場所。茶館同時兼有"寫字兒"的功能,即人們多在此處談買賣、訂合同、立字據,是公認的臨時辦公地點。
京城的茶館分為幾類,一種叫"江南茶社",以品茶為主,代售紅爐點心,以大銅壺為標志。著名的茶社有外城的"天全"、"裕順"、"高明遠",后門的"天匯"、"同和"、"廣泰";另一種稱"二葷鋪",主要位于前門大街兩側,代售鹽水燜爐、蜂糕、肉饅頭等。而"天匯"對面的"廣慶軒"、天橋附近的"福海居"則以每天下午至晚上有著名的評書藝人在此表演而聞名,謂之"書茶館"。
馬西園是虔誠的穆斯林,他所經營的茶館自然與上述幾種不同。由于當時京劇風靡京城,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每天皆沉醉二黃西皮之中。于是馬西園生財有道,用盡積蓄購入一臺當時俗稱"話匣子"的留聲機,用每日播放京劇唱片來聚攏人氣。不料這一招開城西茶館業之先河,"門馬茶館"逐漸人滿為患,"話匣子"賣滿堂的消息不脛而走。阜成門一帶沒有不知道"門馬茶館"的,而它的大號"長順館"卻漸漸被人淡忘了。年幼的馬連良就在這樣一種京劇的藝術氛圍熏陶下漸漸長大。
京城票友滬上下海。
馬西園為了保持"門馬茶館"良好的發展勢頭,在茶館中又增設了"清音桌"。讓熱愛京劇的戲迷票友們不但能在這里欣賞名家唱片,同時還能自娛自樂。不論身份的貴賤高低,有錢沒錢,都能在這里大唱特唱。只要絲弦一響,大家都是平等相待的朋友。是京劇藝術打消了身份的界限,拉近了人們的關系。
有一位在旗的先生名叫書子元,出身高貴,是常來茶館消遣的名流。來時聲勢浩大前呼后擁,走時騾車迎接人聲鼎沸。特別是書爺上車時的架勢非常好看,他總是讓車子先跑起來,然后向送別的人們一拱手,左手撩衣襟下擺,右手一撐車轅,躥身上車,煞是邊式漂亮,街上的人都愛看他上車的姿態。
不久,"門馬茶館"就演變成阜成門一帶著名的票房之一。此地能夠上臺的票友必須先在"門馬茶館"立住腳,然后再上"阜成園"彩唱,才入南城的戲園子。若干年后,書子元家道中落,鐵桿兒莊稼倒了,無以為生。馬西園為了報當年相助之恩,請他在兒子馬連良的戲班中唱前戲。
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劉鴻聲、金秀山、德珺如等也時常光顧,在"門馬茶館"里一展歌喉,馬西園也逐漸地與京劇界的藝人們交上了朋友。由于對京劇的熱愛與癡迷,馬西園的兄弟們逐漸從低聲吟唱過渡到引吭高歌。其中馬西園的三弟馬崑山以唱老生戲最為著名,但最初在票友當中并未引起什么特別的注意。
一日,幾位專業的京劇藝人來到茶館消遣,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馬西園說:"馬老板,平常您沒事凈聽我們的了,今兒您也來一段吧,我們傍著您。"馬西園頓時渾身不自在,連忙推卻地說:"不行不行,我可不行,要不讓我們老三唱吧,煩幾位爺您給多托著點兒。"于是,馬崑山落落大方、直工直令地唱了一段《摘纓會》。平時票友們在一起切磋,沒人考慮過馬崑山的藝術達到了何種境界。可這實大聲洪高亢入云的聲音一傳入專業演員的耳朵里,立馬被聽出了個眉眼高低。等馬崑山的唱腔落下之后,幾位藝人不禁連連贊嘆。有人干脆說了一句:"馬老板,您兄弟有這樣的嗓子不下海,好好的人才可就淹浸了!"馬西園與馬崑山頓時有點一頭霧水,心想唱得有這么好嗎?可看人家講話的樣子又不像開玩笑,就問:"您別太捧了,真能吃唱戲這碗飯?"對方的回答斬釘截鐵:"稍加歸置就行,不逗哏。"
……
沒寫出什么東西來
有價值,好
發貨很快,幫姥姥買的,她很喜歡
圖片豐富,資料性強!再多些文字性資料就好了。
不錯,經典的專輯
這本書值得一看
內容很不錯 值得推薦
這個商品不錯~
我公公的最愛,京劇的名星,他喜歡就買給他
非常棒,值得收藏,特別特別喜歡。
你們包裝能更負責點嗎?
當當網包裝最差
非常好
不錯,好評!
很好的書,喜歡!
照片比較多
書的質量非常滿意,就是整潔度欠佳,弄臟了,書殼磨損嚴重,美中不足!
馬連良的一些劇照眼睛好活,人物如躍紙上,動態的瀟灑,這憑這個就是第一。
送給父親的,他很喜歡,適合愛好和希望了解國粹京劇的朋友們,但價格有點兒偏貴。
書里的圖片非常珍貴 有好多少見的劇照 真實全面的反映了馬先生的藝術魅力
買此書時正值張學津先生去世。。。看到里面他年少時向馬先生學戲的照片,感慨萬分。
京劇老生四大流派之一的馬派——馬連良先生嫡孫馬龍寫的這本傳記,圖文并茂,生動記錄了一代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的一生以及他對京劇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中國京劇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是一切京劇愛好者應看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