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部分人來說,懷孕生子是人生中很深刻、強烈、奇妙的經驗。一個新生命誕生了,他有著澄澈的雙眸,胖嘟嘟的小手和看似神秘的大腦思維。
小寶寶有同理心嗎?有思考能力嗎?在還沒學會閱讀與數學之前,他們如何得知關于道德的復雜事理呢?童年是人生至關重要的成長階段,但我們對那個階段所知的實在太少了,而許多時候甚至忽略了它!
人何以為人?一個小嬰兒著迷似地深情凝視母親的臉龐,可能奠定了人類"愛"與"道德"的基礎;全心投入地玩著假裝游戲可能解釋了我們如何想象未來,甚至是如何寫出一本書,如何發明日新月異的科技。
這本書與汗牛充棟的"育兒寶典"的不同,就是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充滿情感與智慧的視角,從一種嶄新的角度去欣賞童年的豐富性與重要性。
幾乎沒有人能記得自己做小嬰兒時的感覺,但本書能讓我們重新記起曾經遺忘的回憶。
兒童的知識和想象從何而來,事實上,兒童的假裝游戲與成人用文學作品描繪的虛構世界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小嬰兒像科學家一樣會做統計學,也具有共情能力,他們看似懵懵懂懂,但他們的確能理解作為"人"意味著什么。
童年是否能塑造我們此后的人生?遺傳基因與后天教育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你"成為現在的"你"。
本從兒童意識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著作。
湛廬文化出品。
更多好書盡在湛廬文化專賣店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兒童學習和發展研究的領導者,首位從兒童意識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
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美國心理學會會員,曾榮獲加州理工學院摩爾杰出學者獎學金。
心理理論創始人之一,及時位受邀在美國心理學會開設講座的兒童心理學家。曾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心理協會、美國哲學學會及諸多兒童福利機構發表兒童心理理論的演講。
代表作《搖籃里的科學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以及《寶寶也是哲學家》廣受好評,其中《寶寶也是哲學家》被迪士尼旗下BABBLE網站譽為"50本育兒書籍"之一,她的文章和評論散見于《紐約時報》、《衛報》、《科學人》等各大媒體。
引言 毛毛蟲和蝴蝶
及時部分 寶寶是如何想象和學習的
澄清的雙眸,胖嘟嘟的小手,大大的腦袋,這就是可愛而又神秘的寶寶。就算是最小的嬰兒對于世界的運轉也有很多認識,而蹣跚學步的幼兒則全心投入地創造一個瘋狂的假裝世界,而這可能解釋了我們是如何想象未來和創造發明的。
Chapter 01 可能的世界
孩子們為何要假裝?
Chapter 02 假想的同伴
虛構的內容怎樣闡明真理?
Chapter 03 逃離柏拉圖的"洞穴"
兒童、科學家、計算機如何發現真理
第二部分 寶寶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如果說成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聚光燈,那么小嬰兒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像是能照亮四周的燈籠。嬰兒并不會僅僅體驗著周圍世界的某個地方,相反,他們同時生動地體驗著所有事物。寶寶們就像佛陀一樣,也是身在斗室心在四野的旅行者。他們在意識的池塘中自在地戲水,而不是沿著奔涌的意識之流奮勇前進。
Chapter 04 做小嬰兒是什么感覺?
意識與注意
Chapter 05 我是誰?
自我、記憶與逐漸涌現的意識之流
第三部分 人類愛與道德的基
引言 毛毛蟲和蝴蝶
一名剛滿月的小寶寶緊皺著眉頭,專心地凝視著媽媽,看著看著,他突然綻放出快樂的笑容。他不僅看到了媽媽,并且感受到了媽媽的愛意,但是,對這個小寶寶來說,他真切地看到和感受到的究竟是
什么呢?作一個小寶寶是什么感覺呢?
一個兩歲的孩子把吃了一半的棒棒糖送給了一個看上去很餓的陌生人。那么小的孩子就已經知道同情他人,并且愿意大方地分享嗎?
一個3 歲的孩子宣稱,除非她的"寶寶們"——住在她的口袋里,以花瓣為早餐,長著紫色頭發的雙胞胎娃娃——在餐桌上也有一席之地,否則,她就不吃飯了。這個孩子怎么會如此堅定地相信自己的想象所虛構出來的人物呢?而且,她怎么能幻想出那么特別的人物呢?
一個5 歲的孩子通過觀察一條金魚發現,死去的生物不會復活。這樣一個既不會閱讀,也不會做加減法的孩子是如何弄明白"死亡"這種艱深的概念的呢?
那名剛滿月的小寶寶會成長為兩歲、3 歲、5 歲的孩子,最終,她也會擁有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名母親。這些不同年齡段,看上去不同的小生命怎么可能會是同一個人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孩子,而大部分人也終將為人父母,我們也都問過這類問題。
童年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同樣也是人類特質中尚未被探究的一個領域。童年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但當我們真正談及童年時,所用的幾乎都是個別化的、及時人稱的說法:"我"現在應該對"我"的孩子做些什么?"我"的父母當時做了些什么,讓"我"長成現在這樣?
大多數與兒童有關的書籍都是這樣表述的,包括自傳和小說,以及隨處可見的教養類書籍。但童年并不僅僅是文學作品中專門描繪的那種復雜時期,也不僅僅是美國的早教計劃中尚待解決的一個特殊問題,它甚至不僅僅是人類所獨有。我認為,正是童年讓我們所有人能夠成為我們自己。
一旦開始更深入地思考童年,我們就會發現,這個普遍、明顯、簡單的事實充滿了復雜性和矛盾性。孩子極其相似,也十分不同。有時,我們會覺得孩子就像成人一樣,但有時,他們卻似乎來自另一個不同的世界。他們的思維似乎非常局限,所知道的東西比我們少得多。但早在學會讀寫之前,就有非常出色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早在開始上學之前,就已經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有時,他們關于周圍世界的經驗狹隘而固化,但有時,他們的經驗似乎比成人的更寬泛。在成長為我們自己的過程中,童年的經驗似乎十分重要。而我們也都知道,孩子長大成人的路途迂回而復雜,世上有很多糟糕的父母養育出圣人一般的子女,慈愛的父母卻養育出焦慮而神經質的孩子。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令人不可思議。我們或多或少都能記得自己五六歲時的情景,也能夠在理性而公平的基礎上與學齡兒童交談,但更小的嬰兒和我們就不是同一層次的人了。小嬰兒還不會走路,更不會說話,
就算是蹣跚學步的幼兒也一樣,但他們卻都具有科學概念,或者更地說,具有常識,這表明,孩子們在童年所學之多,是今后一生都無法企及的。也許,我們很難從一個孩子身上看到他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同樣,我們甚至更難以將目前正在寫作的"我"和50 年前那個只有6 斤重的小嬰兒聯系在一起,他們眉眼之間毫無相像之處,或者甚至難以和稍后那個有27 斤重,喜歡胡言亂語,情感熱烈,自由地玩著假裝游戲,到處亂跑的孩子聯系在一起,我們甚至并沒有為童年這個年齡階段設定一個很好的名稱。本書重點關注5 歲以下的兒童,我有時會用"嬰兒"這個詞語來統稱所有3 歲以下的孩子。我覺得,"嬰兒"等同于結合了胖嘟嘟的臉頰和有趣的發音為一體的可愛生物,但同時,我也清楚,許多3 歲的孩子可能會激烈地反對這種描述。
新的科學研究和哲學理論都表明并且加深了童年的神秘性。過去30年來,我們對于嬰兒的科學認識有了革命性的新發展。我們曾經認為嬰兒是不理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無道德感的,他們的思維和經驗都是固化的,直接的,局限的。但事實上,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已經發現,嬰兒不僅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學得更多,而且也幻想得更多,關心得更多,經歷得更多。在某種意義上,年幼的孩子實際上比成人更加聰明,更富有想象力,更會關心他人甚至更敏感。這一科學的革新,讓哲學家們首次將嬰兒納入認真考慮的范圍內。
童年很重要,也很令人困惑,這種二元組合應該是哲學中的一個經典領域。但追溯2 500 年的哲學史,幾乎找不到任何關于兒童的論述。假如一個火星人希望通過研究地球上的哲學來了解人類,那么,他可能會很輕易地得出"人類依靠無性繁殖"的結論,因為我們關于童年哲學的討論實在是太少了。
但近年來,這種狀況有所改變。哲學家們開始關注嬰兒,甚至向他們學習。如今的《哲學百科全書》①里收入了一些與嬰兒有關的文章,通常以"嬰兒的認知"或"兒童的心理理論"之類的標題出現。我也曾在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以及兒童發展研究協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發言,在那里,哲學家們對"嬰兒何時開始理解他人的想法"、"他們如何認識世界"、"他們是否有共情的能力"等問題進行了討論。還有一些哲學家甚至搖搖晃晃地坐在幼兒園的小椅子上,對孩子們做實驗。研究嬰兒有助于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回答關于想象、真理、知覺、身份、愛、道德等基本問題。在本書中,我將以嬰兒為基礎,討論對這些基本哲學命題的新看法,并將以這些哲學命題為基礎,討論關于嬰兒的新觀點。
第4章 做小嬰兒是什么感覺 意識與注意
偉大的發展心理學家約翰· 弗拉維爾(John Flavell)曾經告訴我,如果可能,他愿意獻出一切學位和榮譽,交換一次機會,在小嬰兒大腦里停留5 分鐘,再次真正地體驗兩歲孩子所體驗的世界。我想,這也許是幾乎所有的發展心理學家們都會有的秘密心愿,無論我們談起神經可塑性或基本學習機制時顯得有多么科學。而且,相信這也是所有父母們的愿望。做一名小嬰兒是什么感覺呢?嬰兒如何體驗世界?了解人類的意識對我們認識嬰幼兒有何幫助?嬰幼兒會讓我們認識到意識的哪些本質?
至少是從科技革命發生開始,意識就成為了哲學中最為棘手的問題。眾所周知,我們擁有著具體而生動的體驗:灰藍色天空的特殊顏色,成熟草莓的獨特口感,鴿子咕咕叫時發出的特殊音調。哲學家們創造了一些技術性的術語來捕捉我們的體驗中這種獨特的性質,例如"主觀性"或"可感受性"等。但是,關于這個問題,的哲學表述來自于托馬斯· 內格爾(Thomas Nagel)。①內格爾在一篇著名的論文中問道:"做一只蝙蝠會是什么感覺?"以此類推,關于意識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做我自己是什么感覺"。
在對大腦有所認識之前,我們可能會將意識視為某種特殊物質的神秘特性,無論將其稱為心智或靈魂都好。然而,上百年來關于大腦的科學研究已經讓哲學家們相信,我們所體驗的一切要么與大腦有關系,要么就是由大腦而導致,或者是在大腦內部基礎上產生的。但盡管如此,意識如何成為可能,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卻并沒有比一百年前進步多少。區區幾斤重的大腦灰質的神經電活動,怎么就讓我們感知到了天空的湛藍、鴿子的歌聲?
大多數問題,包括大多數哲學問題,我們至少都能得到一些提示,獲知可能的答案在哪兒,只需要判斷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即可。但是,意識卻是一個真正困難的、令人挫敗的問題,因為我們根本沒有任何線索,不知道答案大概會是什么樣的。清楚的就是,供參考的各種可能答案幾乎都是令人絕望的。
通常,在認知科學中,我們在解釋心智如何工作時,都會考慮人們做出的行動或進行的計算。例如,為了解釋人類可以創造新句子這個現象,我們會說,因為人們知道語法規則,如果語法規則不同,那么產生的句子類型也就不同。但是,意識似乎不能用"因為我們由大腦來發出特定行為或開展某種計算"來解釋。至少,這種解釋就像是說,我們可能剛好有同類語法規則,所以就會產生恰好同類的句子,但是所體驗到的句子卻是不同的。這樣,甚至機器人也可能發出這些行為或開展這類計算,而根本無需任何覺察或辨識。意識似乎也不僅僅是擁有某種神經聯結的產物或是特定進化歷史的結果。我們甚至可以想一想僵尸,它們和我們在各個方面都一模一樣,唯獨缺少意識。
幼兒的注意也是沒有焦點的
我們無法通過直接詢問來了解小嬰兒的意識是什么樣的,但卻可以嘗試研究能夠體現在典型的外顯意識中的內源性意識,從而了解嬰兒的意識。同樣,這種間接的方式也適用于幼兒。此外,也可以詢問幼兒有何體驗。
直到20 世紀90 年代,人們似乎才認識到這種看似盲目的明顯觀點。約翰· 弗拉維爾是少數幾名能夠進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也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而他自己可能會率先說,榮譽應當歸于"弗拉維爾夫婦"——他的妻子埃莉也在研究工作中投注了大量心血。1993 年,在我曾參與的一次會議上,約翰安靜地起身說:"埃莉和我曾有一個疑問:兒童對`意識`會有什么看法呢?所以,我們就去了幼兒園,直接詢問孩子們。"通常,要發現上述這種看似盲目的明顯觀點是需要耗費精神的。約翰接著描述了研究中一些令人驚訝而具有哲學吸引力的結論,他們發現,關于意識,我們以為是不證自明的一切內容,對于學前兒童而言卻并非如此。
學前兒童對"注意"的看法與成人不同。他們似乎無法理解所注意的焦點為何。例如,讓孩子們看到埃莉正注視著一幅有趣的圖片,畫面里有幾名兒童,圖片放在一個很簡單的相框里。埃莉指著畫面中的兒童,一一描述他們分別是什么樣。之后,詢問孩子們:埃莉心里是否正在想著畫面里的兒童,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接著詢問他們:埃莉心里是否也正想著畫框,孩子們仍回答"是的,她也想著畫框"。他們認為埃莉當然沒有同時想著所有事情,"她沒有想隔壁房間里的椅子",但孩子們覺得埃莉會同時關注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可以說,幼兒并沒有理解注意力中的盲視現象。當然,這有可能只是因為幼兒對"意識"仍感到很困惑,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幼兒自身的意識與埃莉的意識不同所導致,也許幼兒"意識"的方式就是沒有焦點的。所以,即便我們直接向兒童詢問他們的意識體驗,也能找到線索表明他們的意識與成人不同。
做小嬰兒會有何感受
上述種種,對于我們了解做小嬰兒的感受會有什么幫助?嬰兒的確比成人意識到的東西更多,意識也更強烈,這似乎是可信的。成人那如同聚光燈一般集中的注意力,到了小嬰兒那里卻更像能照亮四周的燈籠(如圖4—1)。嬰兒并不會僅僅體驗著周圍世界的某個方面而忽略了其他的一切,相反,他們似乎是同時生動地體驗著所有事物。嬰兒的大腦似乎浸泡在膽堿能遞質之中,只有很少的一點抑制性遞質來緩和其效應。而且,他們的大腦(同心智)都具有可塑性,向各種新可能敞開。
而且,與成人相比,嬰兒也似乎更不受特定的無意識所控制。他們的經驗中很少有相似的、熟練的或自動完成的,所以,習慣性的無意識行為也相應更少。正是由于嬰兒不太能夠抑制干擾,因此,接觸到的意識領域也就更廣。也就是說,嬰兒比我們更有意識。
對于成人而言,活躍的意識往往伴隨著注意力,而注意力則與大腦的可塑性相聯,注意力也確實讓成人能夠改變自己的心智和大腦。但如果進行反向推理,大腦具有可塑性意味著注意力敏銳,而敏銳的注意力意味著活躍的意識,又已知嬰兒的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由此可得嬰兒比成人更有意識。
然而,這種推測仍是拐彎抹角的,不夠直接。我們當然可以說,嬰兒很少有習慣成自然的行動,他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他們的大腦可塑性很強,此外,世界上的大部分事物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他們所能學到的也很多。但是,做這樣的小嬰兒究竟會有何感受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看成人在做小嬰兒所做的事情時會有什么感受。當我們把自己的大腦和心智放到近似于小嬰兒的位置,意識會是什么樣?我們是失去意識?還是獲得更多意識?
旅行與冥想
首先,我們可以想想成人的旅行,尤其是當美國人到印度或中國之類的異國他鄉旅行時的體驗。身處陌生之地的成人在很多方面都極像小嬰兒。在這種場景下,大量信息一擁而入,而旅行者并未處在平時的位置,無法"自上而下"地提前判斷其中有哪些信息可能與自己相關。于是,成人也就像小嬰兒一樣,注意力更可能被外部的物體和事件所吸引,而不受自己的目的和判斷所決定。
如果旅行者只是為了享受旅行過程而旅行,不是為了其他特殊目的(如開會、商業交易),這一點就更為明顯。實際上,矛盾的是,旅行是一種成人的活動,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它的目的就是不要有目的。最理想的旅行并不是一定要看到泰姬陵或長城,而是嘗試著充分吸收一種陌生文化的本質。旅人們通常都認為旅途中的偶然和意外才是最精彩、生動的部分,一個好的旅人通常會開放地對待各種可能性。
這種類型的旅行者也就像小嬰兒一樣,努力地發現世界的新面貌,而不確定自己將會發現什么。在旅途中,我們會重新關注在自己國家時已習慣得近乎麻木的小細節:例如,日本人具有審美意味的日常生活方式,或法國人在咖啡館中了解彼此的方式,甚至是一種陌生語言微妙的抑揚頓挫,等等。相應的,這也會引導著我們重新塑造關于自己文化和國家的因果關系圖、我們自己的愿望和行動,由此,這種新知識也會讓我們想象新的生活方式,把日本式的泡澡或意大利式的熱情或法國式的智慧帶入自己的生活中。常言道,旅行能夠開拓視野,的確如此。旅行時,我們會重返好奇心旺盛的童年,從而對自己和他人有新的認識。
在旅途中,至少是以上述方式旅行時,我們的注意力和意識都不斷得到充實,而不是被關閉的。生活似乎變得如此生動,有時甚至痛苦也會變得更加鮮明。實際上,旅行的短短幾日似乎匯聚了大量經驗,意識滿溢而流。在北京或巴黎緊張的幾天行程留給我們的記憶,要比在家過著常規的、無意識的日常生活時幾周的記憶更多。同時,在外旅行時,計劃和行動似乎都變得很困難,如此眾多的新信息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所以,諸如購買食物或找到郵局等日常活動都變得需要花費極大的努力和精力,于是,我們就很可能出現一連串丟三落四的情況,忘了帶走夾克衫,或是充電器放錯地方,等等。
除了以旅游為例,我們還可以考慮某種特殊的冥想活動。冥想練習是以新的方式來操縱自己的注意。其中一種冥想慣例是集中注意力并保持活躍的注意力來關注單一的某物;而另一種冥想方式則是盡可能地分散注意力。特殊的"開放意識"冥想練習要求人們不能聚焦于任何一件特定的事物,而這也就是戰勝"非注意盲視"、避免抑制注意力的訣竅。
冥想練習開始于提高自己全部的注意水平,并且覺醒起來。此時,需要保持直立或無支撐的姿勢,不能躺或坐在椅子上,因為舒適的姿勢會讓人昏昏欲睡。眾所周知,冥想大師們都會服用大量的咖啡因。事實上,最早開始種植茶葉的是中國和尚,他們發現,借助茶來改變一點點神經遞質,對于保持注意力很有幫助。如今,每個禪院里仍有大量的人,而且明顯有許多現代日本和尚仍飲用濃得可怕的雀巢咖啡。此外,面向白色墻壁而坐也能使自己的意識失去可聚焦的對象。這樣,意識通常就會轉向內在。成人對內在體驗和外部世界都很關注,但冥想者們也需要努力避免這種轉向發生。他們有意識地試圖避免計劃或思考,為此,他們默數自己的呼吸,從而中斷內心深處流淌的那種具有吸引力的自言自語。(在默數呼吸的同時很難再進行邏輯辯論或做計劃。)
由此而來的體驗,至少在某一瞬間,將會是非常驚人的。突然之間,對外在的具體事物和內在計劃的注意統統消失了,對周圍一切事物的意識立即變得生動而形象。地面的質感、光影投在墻上的微妙時刻、鳥兒歌唱和汽車呼嘯而過的聲音甚至你正在發痛的膝蓋,似乎都同時被照亮了,重要或瑣碎、內部或外在的區別也漸漸模糊。
旅行與冥想以截然相反的方式帶來相同的體驗。旅行讓人暴露在全新的、意外的外部信息之中,以至于忽略了尋常的注意選擇和抑制過程,周圍的一切都比尋常所注意的事物更加新穎有趣。而在冥想中,尋常的注意進程中斷了,沒有什么可注意的事物,反而是有意識地試圖避免集中注意力,避免抑制,避免計劃。二者的結果是相似的,正如大量新信息會讓人忽略抑制的過程,中斷抑制的過程會讓日常的信息也變得異常新鮮。
……
高普尼克及時個認識到人類的嬰兒比我們曾經認為的更加智慧、道德和理性,這也符合積極心理學對人性的基本假設。
彭凱平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終身教授
我們一直認為成人的大腦是一個小宇宙,原來這個小宇宙在嬰兒期就已經足夠復雜了,可以完成很多我們難以想象的事,如假想、推理等,而且嬰兒更換知識的速度遠遠高于成人。我毫無保留地推薦這本具有價值的書。
李淼
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
這本書與汗牛充棟的"育兒寶典"的不同就是,它的主角是孩子,不是"養育"他們的成年人。高普尼克清晰明確地指出"兒童在哲學論述中的缺席"。恐怕所有父母,都只把孩子看作"養育"的對象,而這本書會讓你醒悟:孩子的思想與情感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段永朝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這不是一本實戰性的育兒百科。如果你對眼前呆萌可愛的寶貝的精神生活充滿好奇,那么請打開這本書,你會發現一個充滿著奇思異想的童年世界。
周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當我們試圖去教育自己的寶寶時,我們是否真的了解這個謎一樣的小生物?這本書用大量的跨領域研究,刷新了我們對幼兒的認識!基于這些對孩子行為的全新解讀,我們在每日的教養中,將會持有不一樣的態度。
羅玲
羅玲心靈成長工作室創始人
偉大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將嬰兒眼中的世界描寫為"一片嘈雜、混亂的混沌狀態",但高普尼克則對這種觀點提出了挑戰,基于她所做的前瞻性研究,她令小嬰兒那復雜的思維能力得以重現于我們面前。
V·S· 拉瑪錢德朗 | V. S. Ramachandran
湛廬文化值得擁有
同學推薦的,還沒看
買來這個是送人的,她很喜歡.賣家的貼心讓我感到很溫暖.以后我還會來選的.
?? ??,? #892008
貨好,人更好!簡單就好!
????á???
在當當買書已經五六年了,書都是正品,而且出版社選的真不錯。現在的消費都高了,唯有買幾本書是最廉價的投資,而獲得的回報是幾何級增長的。不管是兒童書籍還是詩詞歌賦,全都是不錯的。非常感謝當當網,讓我一直擁有一個高貴的途徑。
好評
挺好的~
包裝不錯 服務好 質量不錯
很好的一本書
...........
這本書在很多地方被推薦到,于是買來看看,希望能給自己帶來新的啟發。
質量好,性價比高
很不錯的一本書。
視角不錯,觀點新穎
包裝不錯,性價比很高,印刷很不錯!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還沒看,感覺很不錯的一本書
Satisfied
值得看,研究兒童的可以看看
老婆說翻閱了一遍,看不懂,其實我正想說,這是我喜歡的,因為老婆是學語言的,對哲學的東西沒有深度,不要說我在說壞話哦。
其實是一本心理學圖書,帶著一點的幼兒教育知識。
書中用了很多專業性的詞匯,得細讀才能逐漸理解。
這本書需要些耐心去讀,做做筆記很有必要。對幫助了解自己的寶寶很有幫助!
第二次看得這么爽!第一次是《中國歷代政治之得失》
很喜歡~跟國內寫兒童的書完全不同,帶有心理學和哲學色彩~也不難懂~從不一樣的角度了解兒童~
內容真的不錯,介紹了當代兒童心理學的一些前沿成果,文筆曉暢,雅俗共賞。只不過,那篇很不專業的,出自某基金公司老板之手的,寫得像營銷軟文一樣“推薦序”實在是惡心到我了,所以扣去一星。
這本書在很多地方被推薦到,于是買來看看,希望能給自己帶來新的啟發。
看了就沒興趣再繼續看了!書的名字很有吸引力!內容沒有什么可看性!美國書評把她吹得天花亂墜,以后對這種書要謹慎了!不能光看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