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是為向往西藏之行、西藏文化的人和即將啟程去西藏旅行的人設計的西藏旅行百科全書。除了例行的示意圖和交通情況、旅行提示等(大多經作者實地考察或對資訊進行核對更新)之外,書中的精美照片和資料圖片,展現了西藏的特色風景和文化景觀。另外,特別篩選提供了適當的背景和詞匯解釋,以使讀者能夠領略西藏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從而獲得超脫塵世的體驗。
西藏,對于沒去的人來說,它是一方令人神往的佛界凈土;對于去過的人來說,它是一個令人懷想的精神家園。這本書可以作為你旅游西藏的行程指南。
尼瑪達娃(藏名),本名邢環中——一個被西藏改變了人生道路的人。十多年前,走出大學校門,他遁去了西藏。再遁逸,拉薩也有霓虹燈,于是他去了墨脫。
“八年援藏”,在西藏待了八年(含墨脫三年)之后,他選擇返回大都市上海。
在上海讀研,兼職做律師,五年后出人意料但又意料之中地重返西藏。
他的命運充滿波折,他的靈魂不肯安歇,他的腳步從未停止。
“直到高寒最處猶不肯結冰的一滴水”,他喜歡;“三十年憤世嫉俗,三十年悲天憫人”,他印證;“如果你要選擇一條路去走,那么就選最難的一條”,他一直踐行。
前 言 懷一顆朝圣的心上路
及時篇 不可不知的西藏
意象九九
西藏簡史
第二篇 深入西藏的四種方式
他者的目光
西方人眼里的西藏
內地人眼里的西藏
禁地的傳說
乘愿再來的圣者活佛
神王詩人風流情種
樂空雙運歡喜佛
光榮隨鷹背蒼茫遠去
暮色里的貴族世家
雪域奇葩藏醫藏藥
高原精靈藏羚羊
喜馬拉雅雪人之謎
藏獒的前世今生
聆聽唐卡的秘密
驚艷唐卡
唐卡知識
常見唐卡人物
香巴拉演義
藏傳佛教中的香巴拉
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
現實世界里的香巴拉或香格里拉
有關墨脫的香巴拉傳說
第三篇 通向西藏的道路
藏地三域
衛藏:雪域境中的莊嚴
康巴:孕育獅子的橫斷山區
安多:黨項和鮮卑族的故地
沿著古道去圣城
唐蕃古道
茶馬古道
泥婆羅道
麝香之路
條條大路通拉薩
青藏線
川藏線
滇藏線
新藏線
中尼線
第四篇 顛倒眾生的圣城拉薩
圣城的誘惑
心中圣殿布達拉
藥王山上千佛崖
朝覲大昭寺
八廓街傳奇
園林至尊羅布林卡
及時大寺哲蚌寺
色拉寺辯經
格魯祖寺甘丹寺
熱振寺帕邦塘廓節
直貢提寺天葬臺
印度飛來的楚布寺
薩嘎達瓦轉經窮人節
雪頓節藏戲曬佛
拉薩情人節仙女節
俗世的快樂
拉薩原鄉人
拉薩的啤酒主義
午后的陽光甜茶
誰是誰的瑪吉阿米
艷遇之城
拉薩私人地圖
客棧:日光城下屋檐
酒吧:愈夜愈浮沉
知味:拉薩嘴巴風暴
搜店:發現購物快樂
的拉薩
拉薩的格桑幸福時光
拉薩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第五篇 從拉薩出發走遍西藏
拉薩向北—那曲
藍寶石天湖納木錯
草原之神念青唐古拉
天葬臺上的骷髏墻
山神的腸子冬蟲夏草
那曲恰青賽馬節
拉薩向東—林芝
雅魯藏布大峽谷
名山之首南迦巴瓦峰
雪域明珠巴松錯
“西藏江南”邊城察隅
下毒被誤解與妖魔化的人
拉薩向東—昌都
康區及時寺強巴林
苯教丁青孜珠寺
嶺格薩爾的傳奇
絕世風光然烏湖
拉薩向南—山南
獼猴變人的古老傳說
及時座宮殿雍布拉康
去昌珠寺看珍珠唐卡
葉落歸根藏王墓
超出意想桑耶寺
不走回頭路青樸修行地
桑丁寺西藏女活佛
天上仙境羊卓雍錯
觀相湖拉姆拉錯
拉薩向西—日喀則
班禪駐錫地扎什倫布寺
第二敦煌薩迦寺
英雄城宗山遺
香格里拉神話
西方人最初為尋找“長老約翰的國土”而來到西藏,卻發現西藏是一個“有暴虐的喇嘛和惡魔及地震、天花、野狼和土匪”的原始蒙昧地區;而當西藏獲得禁地的聲譽后,在各種因素的結合下,西藏的形象徹底為之一變,“香格里拉神話”遂橫空出世。
19世紀,在西方社會曾出現了一種時尚,當不能確定某人下落時,人們就習慣地說他去了西藏。比如有人聲稱,耶穌消失后的歲月就是在西藏度過的。在小說《空中樓閣的冒險》中,福爾摩斯是這樣向華生解釋他與莫利亞迪一起跳下瀑布后他的去向的:“我在西藏旅行了兩年,在那里以訪問拉薩來消遣,并且與喇嘛首領度過了一些日子。”到了20世紀30年代,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一書出版,明確提出了“香格里拉”概念。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西藏在西方人眼里基本定型,形成了一個基于某種理念鑄就的僵化形象。在根據《消失的地平線》改編的電影里,來自歐洲的大喇嘛主持香格里拉,并矢志要在香格里拉實現“基督教倫理”,突出表明在西方人眼里,西藏只不過是一個虛置的背景之下白種人的香格里拉。
20世紀,“香格里拉神話”得到強化。這一點從下面兩個典型例子即可看出。1956年,一名英國水暖工哈斯金斯,假借洛桑然巴的藏名出版了暢銷書《第三只眼睛》,哈斯金斯在書的開頭大言不慚地寫道:“我是一個西藏人,是為數不多曾到過陌生的西方世界的一員。”許多西方人在洛桑然巴的身份被揭穿后,仍相信他捏造的種種謊言。20世紀40年代,奧地利納粹分子、登山家海因里希哈勒從印度的英國戰俘營逃出,潛入西藏并到達拉薩。好萊塢后來根據哈勒的回憶錄《西藏七年》拍攝了一部同名電影,影片的末尾,鄭重其事地宣布當年有100萬藏族人被屠殺。令人遺憾的是,這個彌天大謊在西方卻很少受到質疑。時至今日,大部分西方人仍像駝鳥一樣把頭埋入沙里,不愿面對真實存在的西藏,而寧肯繼續沉浸在自己制造的“香格里拉神話”里。
西藏:歸來的“流放者”們
藝術的故鄉,即使不在西藏高原,也是在上剛果的某個地方。
——羅素《婚姻革命》
陳丹青。他的《西藏組畫》,大概是在新時期最早使西藏題材受到內地廣泛關注的。如陳丹青所言:“我想讓人看看在遙遠高原上有著如此強悍粗獷的生命,如果你看見過康巴一帶的牧人,你一定會感到那才叫真正的漢子。”關注人而不是物,順應了內地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
馬麗華。以西藏題材的“大散文”名世的馬麗華,創造了一個“馬麗華的西藏”,而“馬麗華的西藏”,又成就了“西藏的馬麗華”。《走過西藏》的她無限感慨:“我來了,我看見了,我被征服了。”從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到中年的現實主義者,馬麗華似乎很快地將西藏傳統宗教和現代文明二者對立起來,對一般文人無病呻吟式地贊頌藏族人對宗教的虔誠,她卻感到憂心如焚,“如果沒有來世,今生可不就虧了?”來自儒家文化之鄉的作家,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縱然有著27年的西藏生活經歷,她與佛教的西藏,卻注定隔著雖薄卻永遠無法洞穿的一層不可見的膜。“我的良心不允許自己津津樂道于基本生存線上下的自然狀態的生活,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欣賞把玩那種愚鈍和迷茫的目光”,無論如何,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
馬原。寫過《岡底斯的誘惑》等書的西藏先鋒派小說代表人物。因體質不適應高原氣候,內心對西藏既眷戀又敬畏。居拉薩7年離開西藏,之后不再是原先的馬原。無論如何曾是一席流動的盛宴之主角的他,是有福的。
馬容。一位才女。20世紀80年代,她曾向往著西藏,和大部分人一樣,怕去了后會失望。果然,她的擔心變成了現實:“我在拉薩生活、工作。一旦落入現實,所有的俗套照樣重演……我已經看不見那個被我臆造的拉薩,看不見被我虛構的西藏了。”當馬容離開西藏回到內地,她卻很快成了一名一心向佛的居士。寫下詩句“逃跑的孩子去西藏/我學習/失蹤的方式”的馬容,是我所知的少有的進入西藏而別無目的的純粹者。
海子。本名查海生,當代著名詩人。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曾去過兩次西藏,先后寫了《西藏》《遠方》兩首與西藏有關的詩。海子還省吃儉用幾個月,買過一本定價150元,當時看來價格過分昂貴的唐卡畫冊。他從西藏千里迢迢背回去的兩塊瑪尼石,如今鑲嵌在他的墓碑上。他向往的西藏,矗立在遙遠的遠方,和他一樣孤獨—
遙遠的青稞地/除了青稞一無所有/更遠的地方更加孤獨/遠方啊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巴荒。本名蔡蓉,藏名才讓拉姆。因西藏而成就的畫家,因《陽光與荒原的誘惑》而聞名的作家。“我并不想把西藏美化成一個纖塵不染的地方,但是它確實能成為精神上、意義上的符號和象征。”巴荒在1987至1988年三次獨行西藏阿里,尋找創作靈感。她的作品,對內地的“西藏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溫普林。風馬旗叢書的作者。一個渴望入贅做拉薩女婿的東北漢子,人稱“江湖老大”“尊貴盲流”。他似乎是一個“融入”藏地生活的內地藝術家。只是他的“融入”,不知是否與其滿族身份有關。“我深深地懷念有酒有狼有姑娘笑聲的夜晚,那一切是我們人生中的珍藏”。
余純順。這是一個你不能忽略的人。一個在大地上執著行走了8年的上海男人,在走了42000公里后,死在了穿越羅布泊的路上。余純順曾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這樣的成績對西藏某些地區的山民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對西藏之外的人,卻是驚世駭俗的壯舉。
朱哲琴。在1995年的《阿姐鼓》和1997年的《央金瑪》里,朱哲琴創造了西藏未曾有過、卻非常西藏的聲音。她若斷若續、若有若無的吟唱,不像凡間的人聲,而更接近某種天籟。與她合作的音樂家何訓田亦功不可沒,甚至他作的詞《信徒》,竟被許多人誤以為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最杰出的情歌。
祝勇。與前面的人相比,他是一位姍姍來遲的觀光客。在青藏鐵路開通,新的一輪西藏熱到來之際,他的《西藏,遠方的上方》一書登上了暢銷書榜。但與那些先行者的作品相比,此書頗有形式大于內容之嫌。書中的許多記述諸如“一位同行者只因在珠峰腳下的絨布寺門口說了幾句不敬神靈的話,他的汽車水箱就被發動機的葉片割破”一類,尚未擺脫走馬觀花式的獵奇趣味和夸張風格。書中末尾的那句話,更近乎囈語:“西藏是我們身體以外的一個世界,是不可復制、也永難抵達的彼岸。白天,它在我們的遠方;夜里,它在我們的上方。”
實際上,在“發現西藏”的路上一直涌動著一條暗流。一位曾在西藏工作過的作家高葉梅,在10年前已然嘆息:“西藏已今非昔比。隨著西藏旅游熱潮而來的人們,我確信他們的目光看到的一切會使他們唏噓不已。但他們觸摸到布達拉宮墻磚的手是不會觸摸到西藏的靈魂的。”青藏鐵路尚未開通之時,馬原就在抱怨:“在我們這些作家藝術家眼里,拉薩正在失去特色,失去它獨有的光彩。”溫普林也不甘落后地痛惜:“那曾經是一座信仰之城,而這一切在80年代似乎都有保持和延續下去的可能。今天想起卻仿佛恍若隔世了。”
當溫普林看穿了西方對西藏人施以的廉價政治同情之時,另一個叫楊早的人也在提醒著內地人:“外人見到和同情的不過是半饑不飽,破衣爛裳;對于西藏人那種極度的宗教虔誠,他們一致贊嘆莫名,全沒想到要多么空虛的心靈,多么無告的靈魂,才會需要這樣的虔誠去填補……所以,請不要再虛偽地贊嘆和同情。在地球這個小小的村落里,我們正在同受煎熬。”
西藏也許是這個世界上一個需要去解構和去魅的地方。馬麗華曾憂心忡忡地說:“要是終有24小時,他們確鑿無疑地知道,千百年來拼命抓住的維系過祖祖輩輩生命和希望的繩子的終端空無一物呢?”如此說來,誰的繩子終端又不是空無一物呢?以唯物的立場去否定宗教,進而質疑藏族人的人生,恐怕不是認識西藏的一條恰當途徑。
比起一般的景點介紹類的西藏書,這個可讀性實用性更強……
今年計劃去西藏的,所以買來看,是一個在西藏待了十多年的人寫的,是真實的體會和總結的經驗,值得一看。
西藏,是人生必去的地方。去西藏前,先買此書看看吧。
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的一本介紹西藏地理、文化、宗教信仰和人文景觀的書
挺不錯的閑下來時候就翻翻。回憶下去西藏的那段時光以后有機會再去
為了明年的結婚旅行做準備,一直希望去感受一下獨屬于西藏的靜謐
是在機場的書店瞟了一眼,瞬間就想買了,只是當時不太方便帶回,希望看完可以為西藏之行做好充分的準備
去西藏一直認為是個夢想,買書回來先學習一下
一直想去西藏一游,卻遲遲不能成行,這次趁著書香節的優惠活動買下這本書了解一下,有時間就讀一讀,挺好的
想買這本書好久了。終于入手了。開心 爭取再去一次西藏
一直都很想去西藏,這書讓我學到很多,到時候進藏可以現學現用
這夲書對了解西藏的歷史、人文、地理、宗教非常有幫助。
去了西藏之后在機場書屋里看到了這本書,想著要買回來看一看,西藏真的是個好地方
西藏,不止是旅行。可以通過這本書系統全面的了解藏族傳統,文化底蘊。
西藏,魂牽夢縈的地方。想去的地方就要努力去實現。這本書不錯,對西藏的文化有介紹。
這本書收藏了好久,對西藏的文化風俗和旅游描述很細致全面。
看著了對去西藏有很大的幫助還特意給朋友買了一本
這本書還沒看完,確實挺不錯,向往西藏這個地方
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灰常喜歡西藏的文化,為后續西藏旅游做做準備~
喜歡西藏,也更加希望了解西藏,內容類似旅游攻略,如果喜歡有關西藏傳說美文的買家慎拍了。
物有所值,簡單翻看了一下,對了解西藏、感悟西藏很有幫助!
收藏一本關于西藏的旅行游記,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內心深處最期盼的西藏。
西藏令人神往,這本書對西藏有較祥細介紹,西藏,等著我!
老公準備去西藏,先了解了解西藏這個神秘的地方,期待自己也能去看看。
剛讀了開頭,還不錯,相信會對西藏有更多的了解!里面有各種彩色插圖,讀起來不會枯燥。
老公很喜歡看。這個標題一點都不夸大其詞,一點都不危言聳聽。去過西藏的人,內心之強大,不是一般小波折可以擊垮的。很慚愧還只是去過一次,但這本書卻實用到已經為我今后的藏行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借鑒。一本參考價值很高的書。強烈推薦!
主要講西藏文化,佛教,附帶一些旅行意見,很值得細讀
同事去了西藏,我心就長草了,趕緊買本來精神上去一把~~
下下個禮拜就要去西藏了,先看看這本書做做功課
打算今年去一趟西藏,在去之前,先來一場全身心的攻略吧!。
不錯,將歷史人文的清楚明白,打算七月份去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