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會議上提出: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鑒于此,中央紀委下屬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組織出版了曾獲美國普利策獎的經典作品《歷史的教訓》。
◎中央紀委監察部官方網站2015年首推圖書!向全國黨員干部、公務員、機關團體特別推薦
◎《中國紀檢監察報》專版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北京日報》《作家文摘》《新華文摘》等數百家媒體火熱推薦
◎《中國新聞出版報》 2015年1月暢銷書總榜名,新浪中國好書榜2015年1月十大好書,《出版商務周報》2015年1月非虛構類新書榜名。
◎美國普利策獎和自由勛章獲得者的傳世經典,杜威、季羨林、湯一介等著名學者隆重推薦
◎濃縮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獨特見解,給改革中的國人以啟迪和警鑒
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勛章(1977年)獲得者。
他先后在美國圣彼得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后來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物學,并在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的指導下攻讀哲學,1917年獲哥大博士學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學的故事》,獲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隨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時間完成了廣受好評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終其一生,杜蘭特都熱情致力于將哲學和知識從學術的象牙塔中解放出來。
序
前
第八章
經濟與歷史
按照卡爾 馬克思(Karl Marx)的描繪,歷史是運行中的經濟—個體、群體、階級及國家為了食物、能源、材料和經濟實力所開展的競爭。政治體制、宗教機構、文化創造,都植根于經濟現實之中。所以,工業革命帶來了民主政治、女權運動、計劃生育、社會主義,以及宗教的衰落、道德的松弛,使文學從依賴于貴族的贊助中解放出來,小說的體裁也由浪漫主義改變為現實主義—以及用經濟學的眼光來解讀歷史。在這些運動中,那些杰出的人物是果,而不是因。如果不是希臘人要尋求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商業控制,可能到今天我們都不會知道阿伽門農(Agamemnon)、阿喀琉斯(Achilles)和赫克托耳(Hector)是何許人。吸引千艘船匯集到伊利昂(Ilium,特洛伊的拉丁名,譯者注)的,是經濟上的野心,而不是“比夜晚天空中閃爍的萬千顆繁星還要璀璨”的海倫的俏麗臉龐。這些狡黠的希臘人知道如何用詩意的遮羞布來掩蓋赤裸裸的經濟真相。
毫無疑問,經濟的解釋能闡明很多歷史現象。提洛同盟(Delian Confederacy)的錢建成了希臘的帕特農神廟(Parthenon),埃及艷后克婁巴特拉女王(Cleopatra)的埃及國庫,復蘇了奧古斯都統治下經濟枯竭的意大利,支付了維吉爾的養老金和賀拉斯的農莊。十字軍東征,就像羅馬與波斯的戰爭一樣,都是西方世界企圖獲得前往東方世界的貿易通道,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導致了美洲的發現。美第奇(Medici)家 族的銀行出資支持了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紐倫堡的貿易和工業造就了丟勒(Dürer)。法國大革命的到來,不是因為伏爾泰的諷刺散文和盧梭傷感的浪漫小說,而是因為中產階級已經上升到經濟的領導地位,為了他們的企業與貿易,他們需要立法的自由,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政治權力。
馬克思并沒有聲稱,個人總是受經濟利益的驅動;他更不認為,是物欲導致了阿貝拉爾(Abelard)的戀情、釋迦牟尼的佛音以及濟慈(Keats)的詩文。但是,他可能也低估了群眾運動中非經濟誘因所起的作用,比如:由于宗教的狂熱,產生了激進的穆斯林和西班牙軍隊;由于民族的情緒,出現了希特勒的軍隊和日本神風敢死隊;由于暴民的自取滅亡,造成了 1780年 6月2日到 6月 8日倫敦的高登(Gordon)暴動,以及 1792年 9月 2日到 9月 7日巴黎的大屠殺。在這種情況下領導者的動機(通常是隱蔽的)可能是經濟的,但是結果卻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群眾的情緒。在許多實例中,更明顯的原因是政治權力、軍事力量而不是經濟活動,就像 1917年俄羅斯的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或者在南美洲歷史上不斷發生的軍事政變。誰能夠宣稱,摩爾人征服西班牙人、蒙古人征服西亞和莫臥兒王朝征服印度,都是經濟力量的產物?在這些事件中,窮人被證明比富人更強,軍事上的勝利換來了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并帶來了經濟的控制權。武將可以用軍事的方式闡述歷史。
如果承認這些說法,我們就可以從過去的經濟分析中獲得無盡的教誨。我們觀察到:入侵的蠻族發現羅馬之所以衰落了,是因為以前為羅馬軍團提供兵員的,是既能吃苦又愛國的農業人口,他們是為祖國而戰的勇士,如今取代他們的則是在巨大農場里無精打采的奴隸,這些農場由個別人或者少數幾個人擁有。今天,小農場無法使用好的設備來實現盈利,迫使農業活動再次走向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所有權下的規?;a。有人曾經說:“文明是人和鋤頭上的寄生蟲。”但是到了現在,“人”和“鋤頭”都不復存在,而變成了一只在拖拉機或聯合收割機方向盤上的“手”。農業成為了一個產業,不久農民就必須在成為資本家的雇工抑或是國家的員工之間進行選擇。
另一方面,歷史又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但治錢者治一切。”所以,銀行家爬升到經濟金字塔的最頂端,他們觀察農業、工業以及貿易的趨勢,引導資金的流動,使我們的錢發揮出兩倍甚至三倍的效用,他們控制貸款、利潤和企業,他們進行風險較大又收益較大的活動。從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奧格斯堡的福格爾家族(Fuggers)、巴黎和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childs)到紐約的摩根家族(Morgans),這些銀行家們都穩穩地坐在政府的議事廳里,為戰爭和教皇出錢,偶爾還會點燃革命的火花。可能這是他們權力的一個秘密:他們研究價格波動,知道歷史總是會通貨膨脹,錢是聰明人應當藏入地窖的一樣東西。
過去的經驗毫無疑問地告訴我們,每一個經濟體系或早或晚都要依賴于某種形式的利潤動機,以此來喚起個人和團體的 生產積極性。像奴隸制、警察監管或者是狂熱的意識形態,都證明生產率太低,花費太高,或太短暫。正常情況下,一般來說,人的價值是根據他們的生產能力來判斷的 —戰爭時期是個例外,在那個時候,人的排名會依據他們的破壞能力而定。
在各種各樣的社會中都是這樣,由于每個人的實際能力都不一樣,這些能力多數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財富的集中,是這種能力集中的自然結果,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經常有規律地重演。集中度要視道德和法律允許的經濟自由程度而定(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專制主義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會延緩集中的速度,民主政體因為準許較大限度的自由,會加速集中。美國人在 1776年前是相對平等的,現在已經被成千上萬種生理上、精神上和經濟上的差異所擊垮,以致于現在最富有者和最貧困者的貧富差距,比自羅馬帝國財閥時期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大。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這種集中程度可能會達到一個臨界點,眾多窮人數量上的力量與少數富人能力上的力量勢均力敵,此時不穩定的平衡便會造成危險局勢。歷史對此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或者是通過立法,用和平的手段重新分配財富;或者是通過革命,用暴力的手段強行分配貧困。
公元前 594年的雅典,根據普魯塔克(Plutarch)的說法:“富人與窮人之間的財富差距,已經達到了較高點,所以這座城市似乎處在一種危險的狀態,沒有其他的手段能將它從騷亂中解放出來……似乎可行的方法,只有動用專制的權力。”這些窮人發現自己的處境一年比一年糟糕—政府掌控在他們主人的手中,貪贓枉法的法院做出的每一項判決,都對窮人不利—于是,他們開始談論暴力反抗。而富人呢,又對向他們財產提出挑戰的行為勃然大怒,也準備用武力來保衛自己。理智占了上風,溫和的勢力確保了梭倫(Solon),一個出身貴族的商人,當選為較高執政官。梭倫貶值貨幣,從而減輕所有債務人的負擔(盡管他自己也是債權人);他減少一切個人間的債務,并且終止因欠債而坐牢的處罰;他取消了拖欠的稅款和貸款利息;他創立了一種累進所得稅制度,使得富人需要比窮人多付出十二倍的稅錢;他在更多的民意基礎上改組了法庭;安置那些在戰爭中為雅典而犧牲者的后人,由政府承擔他們的生活費和教育費。富人抗議說,梭倫的措施就是赤裸裸的非法沒收;激進分子則抱怨說,梭倫沒有重新分配土地。但是,人們幾乎都一致同意,梭倫的改革將雅典從革命中拯救了出來。
羅馬元老院因其智慧而聞名,但在意大利的財富逐漸集中到臨近爆炸點的時候,它采取了不妥協態度,結果引發了長達百年之久的貧民和貴族之間的戰爭。提比略 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本身是一個貴族,卻被選為代表平民的保民官,于是提出限制所有權的議案:每人所擁有的土地不能超過 333英畝(1英畝約相當于 4047平方米,譯者注),剩余土地分配給首都躁動不安的無產者。元老院拒絕了他的提案,認為這樣做等于沒收。提比略 格拉古直接呼吁平民,告訴他們:“你們奮勇殺敵,流血犧牲,就是把財富和奢侈品拱手讓給別人去享受;你們被稱為世界的主人,但自己卻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他違反羅馬的法律,競選連任保民官,但在一個選舉日的暴亂中,他被殺害了(公元前 133年)。他的弟弟蓋約(Caius)繼承他的事業,但并未能阻止暴力事件復發,下令讓他的仆人殺死他。仆人服從命令將他殺死(公元前 121年),然后也自殺身亡。蓋約的三千追隨者,全部被元老院下令處死。馬略(Marius)成了平民們的領袖,當運動幾乎要演變成革命時,他卻退卻了??μ崃?Catiline)組織了一支由“可憐的窮人”組成的革命軍隊,意圖取消所有的債務。但他在西塞羅(Cicero)激昂的滔滔辯才面前無地自容,并在對政府的戰役中死亡(公元前 62年)。尤利烏斯 愷撒試圖妥協和解,但經過五年的內戰,也被貴族所翦除(公元前44年)。馬克 安東尼失之于把支持愷撒的政治與個人野心和戀情攪在了一起;屋大維在亞克興海角(Actium,希臘半島西岸,譯者注)擊敗了他,并確立了“元首政治”,在帝國疆域內的各國之間、各階級之間維持了 210年的“羅馬和平”時期。
在西羅馬帝國的政治秩序崩潰之后(476年),歷經數百年的貧窮,又重新緩慢地走上財富的重新積累和集中的道路,其中一部分集中于天主教教會的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宗教改革就是要通過減少德國和英國對羅馬教會的支付,以及讓世俗勢力分享天主教教會的財產和收入,來做一次新的財富再分配。法國大革命是企圖用暴力手段,在鄉村實行農民暴動,在城市實行大屠殺,來重新分配財富,但主要的結局卻是將財產和特權從貴族手中轉移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美國政府在 1933年到1952年間,以及 1960年到 1965年間,追隨梭倫的和平方法,完成了一次溫和的、穩妥的再分配;可能是這些政策的制訂者中,曾有人研究過歷史吧!美國的上層階級曾經詛咒過財富集中,遵從過財富集中,當然現在也在恢復財富集中。
我們的結論是,財富集中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可以借助暴力的或者是和平的部分再分配而得到周期性的緩解。就此而論,所有的經濟史都是這個社會有機體緩慢的心臟跳動,財富的集中和強制再分配,便是它巨大的收縮與擴張運動。
《歷史的教訓》是一本不錯的書,買了快兩年了,好好學習吧。
從浩浩蕩蕩的歷史中找尋生命的意義,人類的我欲望的來源,不斷發展的社會的變遷,所有一切的一切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一段段用鮮血、靈魂、感情譜寫出的生命的篇章。
幾千年的歷史怎么寫到一兩百頁的小冊子里?威爾杜蘭特告訴你。
讀歷史可以明智,其實我們的未來就在我們今天的腳下,我們的當下就在浩瀚的歷史中,時間、空間、宇宙,是圓的!我們的位置是不斷在變化的,所以我們的安頓,只有在自己的內心。
迎合了當下中國發展的大趨勢,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是很小的一本書。內容其實沒有多少。但講的很豐富,講到羅馬人的歷史,讓我又想起了之前看的宏大的15卷本羅馬人的故事。有些話很經典,地理是歷史的子宮,地理孕育了歷史。
真心不推薦這本書感覺就像是理科的研究生讀了一篇哲學英文文獻一樣除非你有豐富的外國人文歷史、宗教歷史。從頭到尾我就看懂了圖片。
因為全家人都很喜歡《中國歷史的教訓》一書,所以又買了《歷史的教訓》送給先生,個人感覺很適合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公務員,以史為鑒,提升自己。
歷史的教訓(響應號召牢記歷史的教訓,中紀委推介
這本書因為中紀委推薦才買的,不過確實沒有想象中的高度,這么小的一本書想要說盡歷史的教訓很明顯是不太可能的,作者提供了幾個視角試圖去解釋已經發生的歷史以及可以得到的教訓,我們可以從本書中學習一些想問題的思路,至于是否贊同本書結論,因人而異。
毫無疑問作者是一位研究型學者,有光環加持,但其表述依然是西方化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在翻譯中只考慮原汁原味,對中國讀者理解方便的考慮不足。本書應該是作者研究成果的平民化普及圖書,作者提出的一些觀點和總結的一些規律,確實很有意義。作者研究功底很深厚。
在撰寫《歷史的教訓》之前,杜蘭特夫婦花了50年的時間寫作《世界文明史》,《歷史的教訓》則是它的精縮版。作者在書里面總結的觀點,真的是字字珠璣!
《歷史的教訓》是杜蘭特夫婦的代表作,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系,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該書共有十三章,包括"猶豫"、"歷史與地球"、"生物學與歷史"、"種族與歷史"、"性格與歷史"、"道德與歷史"、"宗教與歷史"、"經濟與歷史"、"社會主義與歷史"、"政府與歷史"、"歷史與戰爭"、"增長與衰退"和"真有進步嗎?"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種因素與歷史的關系,博古通今,
書的質量很好。雖然書本沒有想象的厚,但內容非常棒,語言都是作者經過仔細考究的總結性言論,言簡意賅,值得反復品讀。讀這本書之前如果有一些歷史知識的積累,品讀起來會簡單一些。
讀了很多國內學者的史學著作,想看看外國學者對歷史的看法和見解,想來會有不少收獲。書的印刷還不錯,但排版時行間距略大,每頁的字數略少;另外收貨時有褶皺和劃痕,畢竟雙十一,算是理解了,希望以后注意。
歷史的教訓版次印次Z頁數8字數開本開紙張Z膠版P紙2包裝平裝其他【書摘插畫】歷史的教訓歷史的教訓調,歷史是最好10的
大學時讀了威爾杜蘭的《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現在再讀這本《歷史的教訓》,依然是熟悉的文風。文字的背后是一個歷史學家對歷史無悔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威爾杜蘭的作品,一讀就停不下來
中紀委推薦的書,而且書也不厚,買來讀一讀。通過不同因素對歷史影響,總結經驗,發現普遍的規律。對認識歷史、理解歷史是有幫助的。
歷史的教訓是杜蘭特的經典之作,對歷史的經驗教訓總結的鞭辟入里
歷史的借鑒意義不容置疑,以史為鑒是很好的對未來的解讀,我們總是重復著歷史的,以不同的形式,所以必須在借鑒中前行,“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行動(列寧)”,只有吸取前人的教訓才能夠走得穩健、踏實!
拿到書十分驚喜,很薄的冊子。內容中分了許多小章節,比如,歷史與政府,歷史與生物學等等。全書用淺顯的語言,講述道理。以歷史與生物學來說,兩個名詞本來相差很遠,但作者偏偏將兩者聯系起來,從歷史的角度,指出生物學的啟示有競爭,敷衍,還有選擇。而這些都描述的到位。
歷史算不上一門科學,只能視之為藝術或哲學。所謂詩無達詁,史又何嘗不是如此。史家憑一己之眼力,掇集史料,加以編排并賦予其意義,史乘之薰蕕,也更多與本人的學識與性情有關,并無一定之規。凡強使歷史納入某種理論和邏輯規范的做法,皆會被歷史報以嘲笑。
歷史給人最深的教訓就是:沒有人會牢記住歷史的教訓。
看著大家的點評,買了這本書。不知道是自己看的不用心,還是翻譯的版本不太好,總覺得讀起來不那么吸引人。對于歷史的總結,作者另辟蹊徑,確實很值得學習,可是,我還是想說,這書讀起來讓我有點發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