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融合軍事、歷史、政治、外交、傳記的巨著
半個多世紀前,朝鮮戰爭險些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如今真相終于開始浮出水面。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和美國在朝鮮戰場短兵相接,也在戰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開較量。
然而,原本計劃三個星期結束的戰爭,后竟然持續了三年之久。
朝鮮戰爭為什么爆發?強大的美國怎樣一步步陷入泥潭的?
今天的遠東國際局勢,在多大程度上依舊受這場戰爭影響?
朝鮮人民軍攻勢猛烈,讓美軍措手不及,節節敗退,幾乎被趕入日本海。
麥克阿瑟險中求勝,實施仁川登陸計劃,一舉扭轉敗局,展開反攻。
戰火延燒到中國,形勢危急,力排眾議,堅持派兵入朝,戰爭局勢風云突變。
外交策略的失誤,政治上的鉤心斗角,軍事上的盲目自信,對關鍵情報的漠視……
美國政府一系列錯誤判斷,導致精銳部隊險些全軍覆沒,在戰場上狼狽不堪。
六十多年過去了,老兵凋零殆盡,這場“有苦難言”的戰爭也處在被遺忘的邊緣。
然而,當戰爭的陰云籠罩在每個人頭上時,歷史的教訓不能忽視,真相更不容掩蓋。
美國知識界對朝鮮戰爭深刻的思考。朝鮮戰爭類圖書暢銷冠軍,普利策獎得主的生命之作
風靡學術界、企業界、媒體界、軍事界的巨作,經機構審讀,榮獲“中華出版物獎”。
美國“記者之父”大衛 哈伯斯塔姆醞釀40多年,耗時10余春秋,描繪和剖析這場 “為平局而死” 的戰爭,一系列關乎歷史和未來的新結論,發人深思。被美國新任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Hebert McMaster)列入給特朗普總統準備的必讀書單。中文新版增加三萬余字,經中國軍事科學院專家審讀。言必有據,800多條材料出處首度呈現。
極度殘酷的朝鮮戰爭,苦戰三年,后為何要重新回到三八線?
原本計劃三周結束的閃電戰,拖延三年,成為巨大的泥潭。對立雙方達成協議,回到起點,恢復作戰前的勢力范圍。哈伯斯塔姆穿過戰場的迷霧,揭開大國博弈的真相。
美國一系列重大決策失誤,導致了延續至今的半島困局?凜冬將至,歷史是否會重演?
1950年冬天,長津湖戰役,美國精銳部隊險些全軍覆沒。
長津湖戰役是朝鮮戰爭中的決定性戰斗,聯合國軍從此退出朝鮮。雙方在惡劣的嚴寒天氣下展開戰斗,均遭遇重大傷亡。書中詳細描寫了美軍陸戰師突破層層包圍,成功撤退的過程,有如銀幕重現。
“美國愷撒”麥克阿瑟遭遇生平的滑鐵盧,黯然走下神壇。
麥克阿瑟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二戰后成為遠東權勢的美國人,連總統杜魯門也要退避三舍。在朝鮮半島,他狂妄自負的一面被戰場的局勢無限放大,尤其是在仁川登陸后,他的一系列錯誤戰略讓美國在戰場和政治上都陷入被動。后,麥克阿瑟在朝鮮耗盡了自己的榮譽資本,黯然回國。
三十萬美軍在鴨綠江畔虎視眈眈,中國要派兵入朝,卻只有一個半人支持。
麥克阿瑟一心要將戰火燒向中國,連夜召開緊急會議,計劃出兵朝鮮。面對實力懸殊的對手,沒有人肯積極回應,除了,只有“半個人”(指)同意出兵。
大衛 哈伯斯塔姆(1934—2007),美國博學記者,被“水門事件”揭發人伍德沃德尊稱為“記者之父”。1934年出生在紐約市,1955年畢業于哈佛大學,先后在《紐約時報》、《哈潑斯》雜志擔任記者。1964年,因報道越南戰爭榮膺當年的普利策獎,被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稱為“國家的叛徒”。
哈伯斯塔姆先后創作了二十多本暢銷書,內容涵蓋戰爭史、媒體史、美國汽車工業衰落史、民權運動史、棒球史、五十年代史等等,他有志于創作出美國戰后影響巨大的三次最重要的局部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前兩部即《最寒冷的冬天》和《出類拔萃之輩》,均為20世紀非虛構類的經典巨作。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塔姆在采訪途中因車禍罹難,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軍事術語表
序言:棕色的記憶
及時章云山驚兆: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
一 云山伏擊戰
第二章愁云慘霧:朝鮮人民軍南下
一 金日成的決心與麥克阿瑟的狂妄
二 李承晚與近代朝鮮
三 金日成的革命歷程
四 南弱北強
第三章戰爭升級 華盛頓介入
一 杜魯門決定出兵
二 心比天高:麥克阿瑟的重負
三 舐犢情深
四 人無完人
五 初戰失利
六 兩將斗法
第四章洲際政治:復雜的多邊關系
一 兩黨政治
二 凱南與尼采
三 杜魯門的總統之路
四 臺灣問題的政治學
五 國共兩黨之爭
六 是誰丟了中國
第五章孤注一擲:朝鮮人民軍挺進釜山
一 決戰洛東江
第六章扭轉乾坤:麥克阿瑟仁川登陸
一 仁川登陸前奏
二 登陸仁川,攻克漢城
三 臺灣問題
第七章跨越三八線,向北挺進
一 止步還是跨越三八線
二 中國發出警告
三 斯大林、與彭德
云山戰役
剛過子夜,中國軍隊發起總攻。在過去的四個月里,無論是參加哪場戰斗,戴維斯總會遇到敵眾我寡的狀況,但這一次對于他的班來說,較大的問題是機槍因超負荷使用而失靈。戴維斯早就料到有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剛到朝鮮的時候,對于這種必須由兩人操作的武器,他負責背負彈藥,接著負責裝彈,才成為一名機,其間他已經損耗掉三四挺機關槍。因為敵我力量對比過于懸殊,對于重型火器的需求也總是源源不絕。一開始,他們使用的是步兵最為常見的武器——M-1 步槍、卡賓槍甚至機關槍。但是無論什么武器,對于數量龐大的敵軍來說都遠遠不夠。有一次,營長鮑勃 凱恩中校對他說:“這場戰爭的關鍵就是,你得撂倒一百名敵軍,然后就能回家了。等到你真的撂倒一百名敵軍,這場戰爭也就不算什么了。”不過,至于為什么要撂倒一百名敵軍才能夠回家,凱恩沒有做過多的解釋。戴維斯很少見到這樣的情形。美軍發射信號彈以后,從小在紐約州北部一個農場長大的他看到滿山遍野的敵軍時,不由想起家鄉麥浪翻滾的景象。現在這種景象令人不寒而栗,成千上萬的敵軍士兵朝他們撲將而來。就算你撂倒一個,還會有下一個;就算你撂倒一百個,還會有另外一百個前仆后繼。這種場景對凱恩的玩笑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諷刺。接著,戴維斯又看到一名騎馬的軍官,他似乎正在指揮這些士兵。他們還拿著號角,而每當號角聲響起時,敵軍士兵便會時不時地變換進攻的方向。
戴維斯知道,身邊幾名士兵的彈藥已經所剩無幾,而且恐怕他們的時間也所剩無幾;他們不斷開火,通常是近距離平射。戴維斯后來回憶說,一小時,最多兩小時之后,彈藥都打光了,機槍也因為過熱而不能使用。凌晨2 時許,副排長找到他,戴維斯用手中僅剩的一枚手榴彈炸毀自己的機槍,然后兩人設法一起來到迫擊炮旁邊發射空包彈,這多少給了他們一點兒掩護。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熬過這個夜晚。天剛破曉的時候,他們試圖重新編組,驚訝地發現有些人還活著。
他們已經徹底陷入重圍。
…………
這次戰斗結束后,8團原有的兩千四百人中死傷八百余人。時運不濟的3營原有的八百余人只有近兩百人成功突圍。迄今為止,這是朝鮮戰場上美軍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敗仗。美軍經過四個月的苦戰,眼看就要勝利在望時,戰場形勢卻突然逆轉。這一結果對于一向戰無不勝的美軍來說尤其讓人感到痛心疾首。中國軍隊仿佛突然從天而降,轉瞬之間就將美軍的一個精英師打得潰不成軍。在云山戰役中,8 團死傷慘重,還損失了許多先進武器裝備,包括12門榴彈炮、9輛坦克、125輛卡車與數十支無后坐力步槍。在中國人發動攻擊后的次日,該團發言人對記者的一席話卻令人發抖。他說:“我們不知道他們能否代表中國共產黨政府,但是這次戰斗就像當年卡斯特在小比格霍恩河遭印第安人襲擊一樣,是一場印第安式的大屠殺。”
不管聯合國軍是否喜歡聽到“撤退”這個詞,他們也開始迅速地向清川江的另一側撤離,準備迎接中國軍隊的下一輪攻擊。但是此時,就像他們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一樣,中國軍隊在眨眼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不知道他們究竟到了哪里。他們悄悄地離開戰場,又一次把自己隱藏起來。盡管東京總部的人們樂于相信他們已經離開朝鮮,但是實際上他們仍然躲在北方某處。他們希望美軍再次陷入圈套,來到距離他們大本營更近的地方。云山戰役只是一個開始,而真正的鏖戰發生在三周以后,在比云山更北、更冷的地方。
傲慢的麥克阿瑟
云山之戰是中國人發出的一個警告,但是美軍卻沒有注意到。在此前的數周里,美國總統及其高級顧問們一直對于中國介入這場戰爭的意圖大惑不解,而現在他們變得愈發惴惴不安。接下來幾天發生的事情暴露了一心想要打到鴨綠江畔、統一朝鮮半島的麥克阿瑟同唯恐與中國發生戰爭的華盛頓之間的巨大分歧。
對于華盛頓來說,中國究竟意欲何為再一次成了首當其沖的問題,而麥克阿瑟故伎重演,想要通過控制情報來獲得做決定的主動權,于是威洛比將軍就成為關鍵人物。他刻意縮小中國軍隊的傷亡數字,有意淡化中國方面的參戰意圖。11月3日,在他的精心處理下,美國國內只知道,中國赴朝軍隊的人數在1.65萬到3.45萬人之間(然而僅在云山一處,就有接近兩個師的約兩萬名中國士兵襲擊了美軍。幾乎與此同時,在朝鮮半島東側,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個營遭到另一股兵力相當的中國軍隊的襲擊,并且傷亡慘重)。實際上,當時在朝鮮境內的中國士兵已經有30萬人或者30個師的兵力。麥克阿瑟對這次襲擊十分震驚,卻試圖敷衍過去,因此他對參聯會主席電報的回復同威洛比如出一轍。他在回電中說,中國人之所以要開赴朝鮮,只是為了能夠“在朝鮮擁有一處名義上的立足之地”,從而有機會“從廢墟上進行掠奪”。
如果說一開始麥克阿瑟被中國軍隊的襲擊嚇壞了的話,那么當他們消失以后,這位將軍又開始夜郎自大起來。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爾頓 沃克將軍在云山遭襲后向東京發出電報說:“我方遭到一股有組織、高素質隊伍的伏擊與突襲,其中有些是中國軍隊。”再沒有比這更明顯的事實了,但是對于沃克的直言不諱,麥克阿瑟的總部感到十分不快。將軍想讓沃克盡量淡化與中國發生正面接觸的危險,裝作一切正常,然后繼續揮師北進。然而沃克對于繼續北上感到惴惴不安,并且像華盛頓的官員一樣,想要將朝鮮半島一分為二,盡快了事。對此,麥克阿瑟的措辭很快變得嚴厲起來。就在沃克擔心麥克阿瑟很可能要將自己撤職的時候,這位將軍質問沃克,為什么第8集團軍在云山之戰后就與敵軍脫離接觸,退縮到清川江之后。接著又逼問道,難道就因為有區區幾個“中國志愿軍”嗎?顯然麥克阿瑟想要沃克繼續向北挺進,而他給沃克造成的與日俱增的壓力遠比那些此時深藏不露、靜觀其變的中國人造成的威脅要大得多。
11 月6日,麥克阿瑟在東京發表一則公報。公報中稱由于他已經在平壤北部收攏包圍圈,因此朝鮮戰爭基本結束。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像他這樣志在必得,對于親身經歷云山戰役的第8 集團軍的高級軍官們來說,這次戰役只是中國潛在威脅的冰山一角。
此時此刻,華盛頓的人們比以往更加有理由感到惶恐不安。麥克阿瑟再次回電,卻與自己前一封電報自相矛盾地告訴華盛頓不用擔心,美國空軍有能力保護他的陸軍,從而挫敗任何擋住去路的強敵。
隨著美軍繼續一路北上,決定朝鮮戰爭最終命運的時刻似乎已經到來。在自己征服朝鮮半島的偉大夢想與在強敵當前的局勢下置美軍安危于不顧兩者之間,麥克阿瑟最終選擇為實現自己的個人夢想而將美軍推入險境。對此,華盛頓的高官們無可奈何。國務卿迪安 艾奇遜后來寫道,我們起初寄望于中國人、后來又寄望于麥克阿瑟去控制戰爭。然而我們現在對前者無能為力,對后者也力不從心。”
11月2日至4日,在朝鮮半島另一端一個叫做“水洞”的地方,第10軍所屬海軍陸戰隊一部在一場與云山之戰規模相當的戰役中遭到敵人的痛擊,44人陣亡、163人受傷。他們認定,中國人的這次襲擊顯然經過精心籌劃。中國人早已布好天羅地網,卻等不及更多的美國人北上自投羅網。水洞一役足以證明云山之戰不是偶然巧合。這是美軍停止北上、迅速南撤,從而避免與中國發生更大規模戰爭的一次機會,但是華盛頓卻無所作為。艾奇遜在回憶錄中寫道:“當麥克阿瑟展開這場夢魘的時候,我們就像嚇癱了的兔子,坐在那里袖手旁觀。”
梁文道(作家、著名媒體人)
大衛 哈伯斯塔姆是美國記者,在幾十年記者生涯中寫了很多幾乎改變歷史的報道。朝鮮戰爭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判斷失誤,給中美兩國帶來的后果迥異。一個新建立的國家政權居然打敗了世界軍事強國!對美國來說,朝鮮戰爭被遺忘使之無法從中吸取教訓,從而埋下隱患。越戰、伊戰等戰事就是證明。
展江(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哈伯斯塔姆是傳統主流大報的記者,其職業生涯長達40多年,具有深邃的全球眼光,鮑伯 伍德沃德把哈伯斯塔姆尊稱為“美國記者之父”。此外,他出版了19本反思20世紀的美國民權運動、政治發展、外交政策、國際戰略的專著,其中多半堪稱紀實作品中的杰作,對美國當代政治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斯蒂芬 塞斯坦諾維奇(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關系學院教授)
哈伯斯塔姆筆下的朝鮮戰爭,仿佛是當今局勢的一聲聲回響,至少在讀者心中是如此。他書中寫的全是關于美國政策如何被劫持、國家如何被煽動,以及隨之而來的災難是什么。
趙楚(上海國防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這是一個親歷戰爭的美國人用生命后能量寫作的一本書。在勾勒美、蘇、中及朝韓的宏觀國際背景之際,他更以難得的大量親歷者訪談冷靜、真摯地描寫了士兵們對戰爭的真實感受。
美國《明星論壇報》
待讀,裝幀不算精美。
哦 你知道很多時候 它并不是完整的
從美國人的視角來看那場偉大的立國之戰,推薦。
趁著雙11買了這本書,書不錯,內容很好,就是這個快遞不敢恭維,中國郵政發的,到的時候包裝在暴力分揀的時候掛到2個口子,書左上角也受到了損壞,快遞差評
雙十一剁手收藏了,等有時間慢慢看吧。
還沒讀完,很吸引人。書籍品相很好。
這本書以前就出版了,但當時的版本在裝幀和用紙上實在是廉價。臺海版沒得說,很好。
一直都是看國內作家寫的朝鮮戰爭,需要廣開視野。
朝鮮戰爭,目前需要重新重視,這是解碼當前東北亞局勢的突破口。
理想國把這本重新出了,趁活動入,美國人眼里的朝鮮戰爭,不一樣的視角
我一直想了解一下真實的朝鮮戰爭,看了很多國人寫的朝鮮戰爭,有一種偏見自說自話,看看我們對手寫的朝鮮戰爭,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很厚的一本書!ヾ(●??`●)?~作者是美國著名記者,希望這本描寫朝鮮戰爭的書能給我的新聞寫作帶來一點指導和啟發≧?≦(●??`●)
好,我買了幾本有關抗美援朝的書,有中有外的,全面看,這本不錯,特別是地圖與前兩年出版的有變化,就是把中文直接印在了地圖中,而不是像以前是英文原版地圖,在地圖下邊另外注明地圖中的英文的中文意思,看起來很不方便。
到手就迫不及待的打開讀,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有趣,知己知彼總是好的
好、、、、、、、、、、、、
從另一角度看朝鮮戰爭,有一定可讀性。但內容不夠精簡,有些發散。
厚厚的還沒怎么讀,版面很簡潔,大概內容才是精華所在吧
剛拿到還沒拆開,不過當當效率很高哦
精彩,很好的角度很沉重的題材,推薦
買回來細細看看,書的質量很不錯,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好的書籍,如沐春風,讓人心曠神怡!
滿意滿意滿意
很好很不錯
剛收到,看了看紙張質量不錯!
很客觀,資料豐富,詳細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引人入勝,很好看
一部融合軍事、歷史、政治、外交、傳記的巨著。半個多世紀前,朝鮮戰爭險些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如今真相終于開始浮出水面。六十多年過去了,老兵凋零殆盡,這場“有苦難言”的戰爭也處在被遺忘的邊緣。然而,當戰爭的陰云籠罩在每個人頭上時,歷史的教訓不能忽視,真相更不容掩蓋。
很好看的書!
包裝完好,看完再評論。
非常適合自己的一部圖書!
不錯。值得購買
另一個視角讀朝鮮戰爭
當當網對于書籍的保裝一直很“大氣”,這么厚的一本書就一層薄膜,還好書籍沒有啥大毛病
9月1日預定,終于到手……很厚一本,希望內容充實。
沒看過的書但是還不錯吧因為是關于歷史還不錯吧
看看外國人是怎么看待朝鮮戰爭,多個角度,對事物就多一份理解!
書的內容真實,從另一角度了解抗美援朝的厚原因
很厚的一本書!內容豐富。從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審視朝鮮戰爭。歷史可鑒!
這書得化時間慢慢看,可惜作者已經在2007年罹難了。另外這麼厚的書不做成硬精裝太可惜了。
從美國人眼中揭密朝鮮戰爭、可以和中國作家出版的巜黑雪》等作品比照召閱讀、更好了解朝鮮戰爭。
書設計很簡潔,挺厚實的,內容應該不錯,從不同于中國人的角度寫朝鮮戰爭,買來好好讀讀。
不少人推薦的,最近也是不消停,聯大上床破稱他是火箭男,還是不要輕易挑起戰爭。
一個半個世紀前的戰爭,在美國人的眼中是如何的,當時的戰爭風云,每一個人的選擇,經典作品,值得一讀!
國慶8天假,我用五天讀完此書,還是在帶孩子的狀況下,可讀性很強,讀完覺得再看看別人寫的朝鮮戰爭,相互對比一下。
看過一本關于朝鮮戰爭的書,而這部作品,從外國人的視覺和思維,多角度 深層面地描述了朝鮮戰爭的起因 過程 外交等方面的較量,不一樣的感受,值得一讀。
和《生活與命運》一起購買的,這部作品是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想通過這本作品,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一下這場戰爭的點滴……
本書是一部描寫朝鮮戰爭的著作,比之于國內的作品要客觀公正,也要全面的多,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