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賣點
1.柳宗悅先生被稱為日本民藝之父,他早提出"民藝"的概念,創(chuàng)辦雜志,著書立說,普及推廣"民藝"的理念;并身體力行,收集整理民間器具,創(chuàng)立日本民藝館并任首任館長,將自己畢生收集貢獻于社會和民眾。他的所作所為,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日本社會的面貌。日本至今是一個的手工藝之國,柳宗悅先生功不可沒。
2.在重美術(shù)而輕工藝的時代中,柳宗悅先生不遺余力地宣傳工藝之美,認為工藝必須與用相結(jié)合,與民眾相結(jié)合,自然的加護、民眾的無心之美是美的源泉所在。這一觀點發(fā)人深省,改變了當時日本人對于工藝的看法,也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
3.一個國家的工業(yè)體系一脈相承。如果沒有的手工藝,則不會有的手工業(yè),沒有的手工業(yè),則不會有的輕工業(yè),沒有的輕工業(yè),則不會有的重工業(yè),沒有的重工業(yè),則不會有的精密工業(yè)。這個簡樸的道理,在今天依然如故。
4. 工藝與民眾緊密相連,這就與一個國家的土壤息息相關(guān)。自然、歷史、風俗、傳統(tǒng)……造成了各地工藝的不同和無法復制。在我們的手工藝逐漸消失的今日,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留住我們民族的根本,這套叢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經(jīng)典之作
探討工藝在藝術(shù)中的位置
說明工藝與美術(shù)的關(guān)系
講述工藝品的分類
闡釋工藝之美
柳宗悅(1889-1961),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1913年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部哲學科,在研究宗教哲學、文學的同時,對日本、朝鮮的民藝產(chǎn)生了深厚的興趣,并開始對之收集、整理、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與富本憲吉(1886-1963)、河井寬次郎(1890-1966)、浜田莊司(1
叢書總序
自 序
上篇 造型藝術(shù)
壹 工藝問題
貳 藝術(shù)的分類
叁 美術(shù)與工藝
中篇 各種工藝
壹 手工藝
貳 機械工藝
叁 工藝之正宗
下篇 美與工藝
壹 工藝之成立
貳 美之目標
叁 工藝美之特色
肆 美的境界與工藝
插圖說明
譯后記
注釋
上篇 造型藝術(shù)
一 工藝問題
按照一般的理解,工藝只不過是粗陋的東西,多數(shù)人對于每天與之共同生活的器物并沒有過多地予以注意,這是很遺憾的。因為是始終圍繞在身邊的平凡器物,所以基本上沒有人打算從這一領(lǐng)域中探討理論的問題。人們也沒有想到能夠從這里找剄美的法則,可是我們現(xiàn)在是被無數(shù)丑陋的器物包圍著,所以就失去了從身邊的事物考慮美的問題的機緣。要探索美,只好從高雅的美術(shù)領(lǐng)域中去考慮。這樣一比,工藝的世界就顯得平庸。由此探討理論的人極少,這是毫無道理的。可是,每天都在使用著的器物的性質(zhì),與美相距很遠嗎?即便最普通的器物,也還具有某些無法取代的性質(zhì)吧。
一般只需觀察數(shù)人便能看出人們的修養(yǎng)如何。通常我們在購物時不會忘記對商品的揣摩,判斷一件商品的好與壞,是喜歡還是厭惡,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選擇,看到工藝批判的萌芽,知道商品為什么難以使人喜歡。嗜好的存在對人的一生有相當大的影響,從愛惜發(fā)展到愛好是極少的,僅僅停留在"自我"的愛好上的人非常多,而且不同的愛好尤其多。
然而,或許有人已搶先邁出了一步,不僅僅是選擇,還考慮了種種使用的方法。理由是,器物應當在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利用。這樣,人們與工藝品就更加接近了,而人們思考工藝品的機會也會多起來,這樣的標準是相當高的。所有的器物,往往能夠在使用方面顯示出本質(zhì)的意義。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茶道",是"茶道"誘發(fā)了日本人對器物的深深的愛撫之情和對美的修養(yǎng)。為什么說"茶道"的器具是美的,這已經(jīng)在使用方法上顯示出來,其功勞是很大的。然而,遺憾的是,許多人坐在茶室里僅僅是品茶而已,能夠從玩弄"茶"的角度脫開的人竟是少得意外。并且,以寬廣的胸懷去探討工藝與美的問題的茶道家?guī)缀跻彩菦]有的。
……
日本學者對工藝文化胡闡釋和理解,有借鑒意義
這是一個系列,一次性買的,作者應該很好,名氣也不錯,應該不會有問題。
給舍友買的,她很喜歡,同系列的另外三本也買入了,值得看一看。
這個浮華的年代,應該更多人沉下心來踏踏實實體會器物,深究器物之美。長存工匠精神!~
很小巧的一本書,封面很漂亮,立意也很棒,總覺得這樣的一種做工文化,也確實只有在日本也會被傳承,研究,讓美延續(xù)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很受啟示。
很好的系列書籍,字稍稍小了一些,作者和譯者都非常用心,值得細細的閱讀。
日本手工藝給人帶來的不但是美的享受,跟是對人生的思考。值得一看。
拋開民族仇恨問題~日本還是很多我們值得學習與思考!
讀的同時我發(fā)現(xiàn)柳宗悅先生對于民藝的理解和感受是那么之深刻,會收獲一種感動,平凡的工藝品卻有著莫測的藝術(shù)哲理
最喜歡的四本書,快遞哥很好很給力!要給他一個贊!11光節(jié)后的大鴨梨!他給我一個微笑!互致感謝和理解!這位快遞哥叫李果很有愛心的大個子快遞員!謝謝。
本來支付寶支付的結(jié)果快遞說什么沒入系統(tǒng)查不到讓我轉(zhuǎn)賬給他!感覺吃虧了!
好書,日本人做東西雖精,但又有種變態(tài)的偏執(zhí)感.
是本好書,需要安心閱讀,就像現(xiàn)在的古老工藝需要慢慢品
大體瀏覽了一下,寫的非常樸實,是發(fā)自內(nèi)心和從生活中用心體會到的。讓人不得不對日本人的工作態(tài)度肅然起敬。如果國人也有這樣的態(tài)度,那樣島國連做中國的一個地級市都不配!!!
書已經(jīng)收到了,感覺紙質(zhì)還可以,內(nèi)容還沒來得及看。就是這物流太坑爹了,14號訂單上就顯示貨已簽收,結(jié)果今天才送過來,送貨之前沒人打電話給我,我打電話過去也沒人接,這樣的購物體驗感非常差。
柳宗悅的書是三本一起買的,覺得還是想系統(tǒng)的了解一下工藝文化方面的知識點,雖然也有不懂的地方,只有查資料了。這本書可以作為開拓讀物,不一定深讀。
《工藝文化》這本書在排版上和《工藝之道》一樣,字體整體偏下,與其他書本不同,閱讀時有些不習慣。內(nèi)容還不錯。圖片為黑白色。我收到的這本書封面有磨損。
這本書以前看過他人譯的版本,徐藝乙譯的平實,是了解日本工藝發(fā)展的基礎(chǔ)書籍,對工藝研究有參考作用。
本書作者詳細的介紹了造型藝術(shù)、制作工藝和美與藝術(shù)的關(guān)系,系統(tǒng)的解說了工與藝之間的聯(lián)系,對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了解已經(jīng)遠離的傳統(tǒng)工藝有一個真是而又深度的認識。
還沒有看,看包裝覺得很有日本點心的感覺。覺得要找一個對的時間去走進器物的世界,去了解器物的精神。讓生活為器物留下一絲空間。我們的生活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器物,而我們卻沒有去靜下心來,好好的去感受和體會器物除了是件器物外,它還留給我們禪學精神。
之前買工藝之道后發(fā)現(xiàn)還有,于是在雙十一搞活動的時候就果斷購了,里面的器物精神很值得學習。
書挺好的 物流太慢了啊11號下單11號就說發(fā)出來了之后一直沒有物流信息一直到19號才從無錫分撥中心發(fā)出 南京和無錫多近啊 就算是趕上雙十一 那淘寶的貨都及時到了啊 而且外包裝全壞了 是有多暴力啊
宋朝確實是一個中國式奢侈品的巔峰時代,很多中國元素在這個時候輸出。其中包括器物。如今在日本被列為國寶級的幾件器物幾乎都是宋朝時的物件。但器物在抵達日本以后,也在不斷嘗試著進行日本化的改良。在這一點上,柳宗悅的《工藝文化》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論瓷器的燒制技術(shù),中國的源起時間和掌握的成熟度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從理論上分析人的情感審美并且來指引工藝設(shè)計,從人的意識形態(tài)上去挖掘?qū)τ诿赖墓沧R,在這里面我們可以明白一個工藝匠人和工藝大師的區(qū)別。在眼下這個時代,“匠人精神”成了一個看似返璞歸真的賣點,但究竟匠人在與器物的對話之間將進行何種…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經(jīng)典之作,探討工藝在藝術(shù)中的位置,說明工藝與美術(shù)的關(guān)系,講述工藝品的分類,闡釋工藝之美,值得一讀。
在重美術(shù)而輕工藝的時代中,柳宗悅先生不遺余力地宣傳工藝之美,認為工藝必須與用相結(jié)合,與民眾相結(jié)合,自然的加護、民眾的無心之美是美的源泉所在。這一觀點發(fā)人深省,改變了當時日本人對于工藝的看法,也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