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馬一浮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圖書
人氣:178

馬一浮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本書選錄了馬一浮先生撰著于1949年以前的代表作,以展示其主要的儒學思想。全書分六大部分:及時部分選錄《泰和宜山會語》中的全篇二卷,了解其"六藝論"思想體系的架構和要旨。第二部分選錄《復性書院講錄》中的四...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學者  
  • 作者:[吳光]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300204598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4
  • 印刷時間:2015-04-30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選錄了馬一浮先生撰著于1949年以前的代表作,以展示其主要的儒學思想。全書分六大部分:及時部分選錄《泰和宜山會語》中的全篇二卷,了解其"六藝論"思想體系的架構和要旨。第二部分選錄《復性書院講錄》中的四卷,為作者對群經大義的具體闡釋。第三部分選錄《爾雅臺答問》的《初編》與《續編》,舍其《補編》,為作者對問學者的答問和點撥之語。第四部分收錄《寒江雁影錄》一卷,是作者與有關人員商討籌備復性書院事宜之書信。第五部分選錄《馬一浮全集文集》之《序跋啟》一卷和《記傳銘贊》一卷。第六部分選收《蠲戲齋雜著》。書末《馬一浮先生年譜簡編》為丁敬涵原著、本卷編者校訂。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

馬一浮(1883—1967),浙江上虞人。早年積極參與反帝救亡運動,辛亥革命后,深感"救國有志,回天無力",于是杜門治學。中年以后,歸本儒學,專研六經,成為一代儒宗??谷諔馉帟r期,受邀講授國學于浙江大學西遷途中,創辦并主持復性書院的講學、刻書活動。1953—1966年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為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代表。馬一浮,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于儒、佛、道、諸子百家乃至考據、醫學、西學等莫不探究,兼擅詩詞、書法。傳承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儒學的道德人文精神,建立了以"國學者,六藝之學也"、"六藝該攝一切學術"、"六藝統攝于一心"為核心觀點的"六藝論"新經學思想體系。

編者簡介

吳光,浙江淳安人,1944年生。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導師,浙江省儒學學會執行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暨學術委員等職。曾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暨學術委員。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在儒學、道家與浙學研究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并提出了一些有創見的思想觀點。曾應邀或應聘到日本、新加坡、韓國、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和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訪問講學。著有《黃老之學通論》、《儒家哲學片論——東方道德人文主義之研究》、《儒道論述》、《黃宗羲與清代浙東學派》、《從道德仁學到民主仁學》等專著;主持整理了《王陽明全集》、《劉宗周全集》、《黃宗羲全集》、《馬一浮全集》等古籍。

在線預覽

導言

馬一浮(1883—1967)先生是現代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暨新儒家哲學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于諸子百家、儒、佛、道乃至考據、醫學、西學等莫不探究,兼擅詩詞、書法。中年以后,歸本儒學,專研六經,成為一代儒宗。同時大儒梁漱溟盛贊馬一浮先生為"千年國粹,一代儒宗",現代著名畫家豐子愷推崇馬一浮為"中國書法界之泰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總理則稱譽馬先生是"當學大師",當代著名學者湯一介則譽之為"現代儒家三圣之一"……我們從這些稱譽可以看到,馬一浮先生在現代中國是一位廣受尊敬的學問家與思想家。

現就馬一浮先生生平、著述及思想成就簡介如下:

一、少年才俊,讀書立志(1883—1911年)

馬一浮,浙江上虞人。幼名福田,字耕余。后自取《莊子》"其生若浮"之義,改名浮,字一浮,號湛翁,別號太淵、一佛,又號宛委山民、圣湖野老等,中年以后,取《法華經》"蠲除戲論"之義,自號蠲叟或蠲戲老人,晚年又取《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之義,自號夕可老人。學者稱馬一浮先生。

馬一浮原籍浙江會稽長塘鄉(今屬紹興上虞市),于清光緒九年二月二十五日(1883年4月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西府街。父親馬廷培,字冠臣,光緒間曾任四川仁壽縣令;母親何定珠,出身于陜西沔縣的名門望族,擅長詩文。馬一浮六歲隨父返浙,居住長塘鄉后莊村讀書識字。他聰穎好學,九歲就能誦讀《楚辭》、《文選》,過目不忘,被鄉里譽為神童。十一歲那年,母親病逝。自此,在父親與姑母的教育下成長。他刻苦攻讀,進步神速,以致業師感到難以勝任,請辭教職。

1898年(光緒廿四年),年僅十六歲的馬一浮奉父命赴府城紹興參加縣試,名列及時。同科應考的周作人、周樹人弟兄分列十圖第三十四、三圖第三十七。馬一浮縣試奪魁,名聲大震。當時紹興名流湯壽潛(字蟄先,后為民國浙江都督、交通總長)讀了馬一浮的文章后,贊賞有加,于是請人做媒,將其長女湯儀(字潤生)許配馬一浮為妻。這時,馬父臥病在床,俚俗有"沖喜"之風,于是提前為馬一浮辦了喜事。當時他才十七歲?;楹?,夫妻感情甚篤。這位湯小姐,比馬一浮大一歲,雖不識字,但深懂閨訓。她服侍公公,體貼丈夫。馬一浮則教妻子識字讀詩。但新婚不久,馬一浮就辭別老父嬌妻,到上海學習英文、法文,直到1900年初,由于父病沉重,才匆匆回家探望。翌年三月,老父與世長辭。馬一浮作《先考馬公行狀》、《先妣何恭人事述》紀念父母。

1901年11月,馬一浮再次告別妻子,到上海游學。在此期間,他廣交朋友,結識了上海南洋公學特班的學生,如李叔同、邵力子、黃炎培等,尤其和廣西人馬君武、四川人謝無量志同道合、交情篤厚。他們還在上海創辦了《二十世紀翻譯世界》雜志社,譯介斯賓塞等西方名人名著,試圖借西學新知,喚起民眾。但就在事業起步之時,馬一浮突然接到妻子病危的電報,于是夤夜趕回家鄉。回家時,愛妻已經亡故。馬一浮悲痛之余,寫下了一篇題名《哀亡妻湯孝愍辭》的充滿真情的祭文,以"君之事吾親可謂孝矣,其以憂而死也可謂愍矣",故"誄而謚之曰孝愍"。他深情地寫道:孝愍歸我三十一月,中間迭更喪亂,無一日不在悲痛中,浮未有與卿語盡三小時者。然浮所言他人所弗能解者,卿獨知其意。吾之志、之學,卿之慧蓋已能及之。卿雖幼不知書,浮或教以詩,卿輒默記無遺,且好誦悲忿慘痛之篇,往往至于哭泣,蓋其性情篤厚,真馬浮妻也。卿既死,馬浮之志,之學,之性情,之意識,尚有何人能窺其微者!

由此可見,馬一浮對亡妻的感情是多么深摯!他在喪妻后六十多年的漫長歲月里未再續弦,或許正是因此緣故吧。

1903年,馬一浮被選聘為清政府駐美使館兼辦留學生監督公署的中文文牘(秘書)遠赴美國圣路易斯城,主要任務是協助使館籌備國際博覽會。但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公派留學生大多甘當朝廷奴才,而置國家危亡于不顧。這使馬一浮滿懷悲憤。留美期間,馬一浮還以"剪辮子、改服色"的實際行動表達他的改革之志。因而觸怒清政府,于1904年4月底被使館當局解雇。他從1903年6月至1904年5月,留美不足一年。在這段時間里,他除為駐美使館與博覽會代表團處理一些文牘外,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讀書、譯書上。他幾乎每天到圣路易斯的"約翰書店",在那里,讀到不少國內沒有的書籍。據其日記所載,有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斯賓塞的《社會學原理》、《社會平權論》,黑格爾的《論理學》(即《邏輯學》),達爾文的《物種由來》,還有《拜倫詩》、《赫胥黎文集》、《孔德傳》、《但丁詩》、《莎士比亞集》等。同時,他還用英文翻譯了《法國革命黨史》、《露西亞之虛無主義史》、《日耳曼社會主義史》等著作,為介紹歐美社會主義學說作出了貢獻。他在出國前曾聽說馬克思寫了一部《資本論》,但無從覓書,所以一到美國就時時留意。有24小時,他正患感冒,帶病到那家"約翰書店"涉獵書刊,竟買到了渴望已久的《資本論》英譯本。他如獲至寶,在1904年3月17日的日記中記載了狂喜心情:"昨日吃種種之藥,吃一塊之面包,吃半盅之飯,都不覺好惡。……下午,得英譯本馬格士《資本論》一冊。此書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勝服仙藥十劑,余病若失矣!"《日記一佛之北米居留記》,見《馬一浮集》第二冊,276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后來,為了使這部著作能在國內傳播,他又買了一部德文版《資本論》帶回國內。他將英文版《資本論》送給了摯友謝無量,而將德文版送給上海"國學扶輪社",并建議翻譯出版。但后來扶輪社負責人因投靠袁世凱而垮臺,其書也失散街頭。說也湊巧,馬一浮的好友馬君武在上海舊書攤上發現了這部大著,因書上有馬一浮所寫"柏梁臺體題贊語"一篇短跋,馬君武贖回此書交給馬一浮珍藏。據考證,這部德文版《資本論》,是傳入中國的及時部馬克思著作。惜已亡佚。

同年5月,馬一浮自美回國。途經日本,其摯友馬君武、謝無量當時都在日本學習。于是,他也自費留日,學習日文、德文,讀書之外,兼事譯著。年終回國。當時,國內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風起云涌,在國外,留學生及華僑的反帝救亡運動方興未艾。馬一浮留日期間,也積極參與了反帝救亡運動。他與好友馬君武、謝無量一起翻譯作品,并向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投稿。1907年,秋瑾、徐錫麟等志士遇害,馬一浮極其悲憤,寫下了《悲秋四十韻》的詩篇。這是一首詳述秋瑾參加辛亥革命過程的長篇史詩,詩中寫道:"痛絕黃門獄,冤沉北市囚。豈知讒士口,竟斷美人頭。"這兩句是寫烈士軒亭遇害時的壯烈情景,為其鳴冤。緊接著寫道:"雨血天應泣,沉沙地轉遒……隱霧來玄豹,神飆動赤虬。"前一句是說,秋瑾遇害,驚天動地;后一句是說,烈士雖然倒下,但革命并未終止,而是將有更多的革命者前仆后繼地堅持斗爭。馬一浮在辛亥革命前夕,寫了不少反清詩文,如1907年的《愿歌》六十首,其小序云:"愿歌者,馬浮之所作也。愍其國人知愛美人,不知愛自由,故托為愛美人之詞,以勸愛自由者如愛美人焉。"1908年11月,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死去,溥儀繼位,馬一浮又寫了《感事》五首,詩中寫道:"卜世龍漿永,名官鳥篆訛??蓱z宣詔日,群國正歡歌",以此嘲諷清王朝的腐朽沒落。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但不久,革命的勝利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奪,繼而軍閥混戰,民生遭殃,中國處在四分五裂之中。馬一浮深感"救國有志,回天無力",于是杜門治學。

馬一浮從日本留學回國后(1905年),曾與摯友謝無量在鎮江焦山海西庵小住一年。次年(1906年)來到杭州,寄居在延定巷姐夫家,刻苦讀書。他精力充沛,讀書、寫作、翻譯,往往徹夜不寐。年方二十五歲,已經"須鬢蒼然,有顏回之嘆"了。后來,他為了專心讀書,索性寄居在西湖邊廣化寺的一間禪房。這個廣化寺,是年久失修的一座古剎,離文瀾閣很近。馬一浮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博覽群籍,通讀了文瀾閣四庫全書,并抄錄了大量有價值的書籍,如元代馬致遠的《漢宮秋》、明代湯顯祖的《琵琶記》等劇作,還抄錄了大量以浙江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為內容的史料,題名《越藏》、《越緯》裝訂成冊,并寫下許多讀書筆記。

二、堅持儒學,主持書院(1911—1949年)

馬一浮回國以后,頗為士林推重。民國元年(1912年),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聘請而立之年的馬一浮出任教育部秘書長。馬、蔡兩家地屬同郡,誼屬世交,故馬一浮勉強赴任。但二人在學術觀念上分歧很大,蔡輕視六經,且有廢經之論,馬則認為經不可廢,以六經為學術根本。因此,馬到職不到半月,就以"不會做官,只會讀書,不如讓我回西湖"為由辭官回鄉。這一年,馬一浮曾到新加坡考察??吹侥抢锏膬S胞創辦了一所道南學堂,不廢經書,這更堅定了他推廣儒學的信念。

1916年,民國總統黎元洪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蔡于次年一月就職,本著"學術自由,相容并包"的思想宗旨,函邀馬一浮出任北大文科學長。但馬一浮由于對當時部議"廢經"主張不能茍同,并對新學科、新學制持有異議,于是以"古聞來學,未聞往教"的理由謝絕了蔡的邀請。他在回復蔡元培的書函里寫道:承欲以浮備講太學,竊攬手書申喻之篤,良不敢以虛詞遜謝。其所以不至者,蓋為平日所學,頗與時賢異撰。今學官所立,昭

在令甲,師儒之守,當務適時。不貴遺世之德、虛玄之辯。若浮

者,固不宜取焉?!稌c蔡元培》,見《馬一浮集》第二冊,453頁。

其實,馬一浮立志儒學,其態度是一貫的,不僅對蔡元培如此,在以后北大校長陳百年、浙大校長竺可楨幾次相邀時,他都堅持初衷。他在1929年致好友馬敘倫的信中寫道:邇者陳君百年以講學見招,亦既電辭,未蒙省察,乃勞手書申譬,殊愧無以堪任?!袢逍g方見絀于時,玄言亦非世所亟。乃欲與之揚鄒魯之風,析夷夏之致。偭規改錯,則教不由誠;稱性而談,則聞者恐臥;以是猶疑未敢遽應。雖荷敦勉之切,慮難仰稱所期。與其不能解蔽于一時,吾寧俟懸解于千載耳。希為善謝陳君,別求睿哲,無以師儒責之固陋?!稌c馬敘倫》,見《馬一浮集》第二冊,455~456頁。

他在1930年答紹興王子余的信中也說明了他謝絕竺可楨邀聘的原因,乃在于他與當時學校教育觀念的不合,認為自己"平日所講"的學問,"不在學校之科,亦非初學所能喻",故不愿到學校講課,而愿意接受學生"在學校科目系統之外,自愿研究,到門請業"。正因如此,馬一浮批評了學校的功利性教育,而倡導研究型的書院教育,認為"當今學校,不如過去的書院。教師為生計而教,學生為出路而學。學校等于商號,計時授課,鈴響輒止"。后來,馬一浮在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就實踐了他的書院教育思想,申明"本院精神以自由講習與實踐為主"。而在教育的內容上,馬一浮強調的是儒家傳統的"六藝之學"。他這種重視經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思想,對當代的教育改革也是有參考意義的。

但馬一浮并非一味講究"來學"而不愿"往教"的,他所堅持的無非是實質性的教學內容,而非形式上的來往之別。這從抗戰時期馬一浮在江西、廣西、四川等地從事講學的事實可以證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日寇入侵,全國騷動。秋天,日寇攻陷上海,進逼杭州。馬一浮攜萬卷書避寇南遷,先奔桐廬,再遷開化。1938年春節后再遷江西泰和。這時浙江大學也輾轉遷來泰和城西上田村,于2月21日開學上課。馬一浮遂應浙大校長竺可楨之聘,以大師名義設"特約講座",對浙大學生講授國學。馬一浮在泰和前后講了十一講,后整理成《泰和會語》,并為浙大作校歌歌詞,其詞充滿了海納百川、學無涯際、道貫古今、求真致用的人文精神。6月,浙大舉行畢業典禮。馬一浮應校長邀請,對畢業生作了簡短演講。8月30日起,浙大師生因戰事日緊而分批西遷,到達廣西宜山。馬一浮則南行入粵,經柳江,于10月下旬到達宜山,在宜山南郊燕山村住下,與浙大教授張其昀、郭斌為鄰。此時浙大借宜山文廟為臨時校舍,于11月1日開學。馬一浮繼續擔任特約國學講座,前后講了九講,是為《宜山會語》。

馬一浮在江西泰和、廣西宜山時期的講學活動,首標宋儒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句話作為講學目的。馬一浮闡述張載四句教言時說:中國今方遭夷狄侵陵,舉國之人動心忍性,乃是多難興邦之會。若曰圖存之道,期跂及于現代國家而止,則亦是自己菲薄。今舉橫渠此言,欲為青年更進一解,養成剛大之資,乃可以濟蹇難。須信實有是理,非是姑為鼓舞之言也?!恶R一浮集》及時冊,第8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馬一浮在對浙大畢業生的演講詞中,也鼓舞學生堅信抗戰必勝,正義必申。他說:近來有一種流行語,名為現實主義,其實即是鄉原之典型。……若人類良知未泯,正義公理終不可亡。不為何等勢力所屈服,則必自不承認現實主義而努力于理想主義始。因現實主義即是勢力主義,而理想主義乃理性主義也。……寧可被人目為理想主義,不可一味承認現實,為勢力所屈。尤其是在現時,吾國家民族方在被侵略中,彼侵略國者正是一種現實勢力。須知勢力是一時的、有盡的,正義公理是長期的,是必申的。吾人在此時,尤須具此堅強之信念,以為行為之標準……《馬一浮集》及時冊,51~52頁。

這些話,大義凜然,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一位儒者的愛國情懷。

馬一浮學術思想的特點是,會通儒佛,以儒融佛。其講學宗旨,倡導"六藝統攝一切學術"之說。其主要哲學著作有《泰和宜山會語》、《復性書院講錄》、《爾雅臺答問初編》、《爾雅臺答問續編》等。

馬一浮的《泰和會語》一書,分十二篇,其中五篇是闡論"六藝大旨"的,其篇名分別是《楷定國學名義》、《論六藝該攝一切學術》、《論六藝統攝于一心》、《論西來學術亦統于六藝》、《舉六藝明統類是始條理之事》。他在《泰和會語楷定國學名義》中指出,所謂"國學"就是"六藝之學",而所謂"六藝"就是指儒家的《六經》,那么,馬一浮的"國學"內涵,實即等同于儒學。他說: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余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今楷定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

媒體評論

馬先生是當代中國的理學大師。

——

千年國粹,一代儒宗。

——梁漱溟

馬先生兼有中國正統儒者所應具備之詩教、禮教、理學三種學養,可謂為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

——賀麟

馬一浮先生是我國現代儒學三圣之一。如果說熊十力先生是哲學家,梁漱溟先生是思想家,那么馬一浮先生可以說是經學家。"經學家"與"經學史家"不同,"經學史家"可以是學術大師,而"經學家"不僅是學術大師,而且是思想理論大師。馬一浮先生的思想是建立在"六藝之學"基礎上的一套思想理論體系。

——湯一介

馬一浮其人就是一個文化典范。馬一浮是當之無愧的思想家。

——劉夢溪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當當,一如既往地好。

2017-11-15 19:52: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5-10-20 20:15: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看了一點,感覺書不錯。

2015-10-31 10:11:1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評

2016-01-11 20:30: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

2016-06-25 09:43:5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是正版的,很不錯~~~~~~~~~~~~~

2016-07-22 18:27: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6-12-14 14:11:4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本書選錄了馬一浮先生撰著于1949年以前的代表作,以展示其主要的儒學思想。全書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選錄《泰和宜山會語》中的全篇二卷,了解其“六藝論”思想體系的架構和要旨。第二部分選錄《復性書院講錄》中的四卷,為作者對群經大義的具體闡釋。第三部分選錄《爾雅臺答問》的《初編》與《續編》,舍其《補編》,為作者對問學者的*答問和點撥之語。第四部分收錄《寒江雁影錄》一卷,是作者與有關人員商討籌備復性書院事宜之書信。第五部分選錄《馬一浮全集文集》之《序跋啟》一卷和《記傳銘贊》一卷。第六部分選收《蠲戲齋雜著》。書末《馬一浮先生年譜簡編》為丁敬…

2017-05-03 22:22:16
來自介泓**的評論:

馬先生文章、精神,我輩楷模,瞻仰文字,心向往之。

2016-11-26 11:25: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書整體感覺還可以。馬先生新儒家三圣之一。馬克思思想能來到中國扎根,和馬一浮等諸先生推崇分不開。悲呼

2017-04-05 11:13:3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