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復是自80年代以來在華文界就極有影響的人文學者、評論家和作家,其著述和文學觀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該書以真誠坦率不虛飾的態度,懇談自己的讀書時代、學術研究及寫作歷程,兼及文化批判以及自己“兩度人生”不同的人生觀,等等。一代學人的成長履跡與心路歷程,盡在其中。
劉再復說:“一個學者zui重要的品格是崇尚真理。一個作家zui重要的品格是真誠。無論作家采用什么寫作方式,呈現怎樣不同的風格,作為創造主體的作家,必須真誠。真誠是作家的寫作態度,又是作家的倫理道德。以真誠的態度寫出真實的人性與真實的生存環境,不欺騙讀者,就是善。”劉再復在這本書中實現了zui高程度的真,把自己的人生、內心歷程與真實的精神世界和盤托出。
思想者自述文叢:
一群當代中國耳熟能詳的人文名家;
一部多領域、多聲部多重奏的文化交響;
一次思想界活化石般如椽巨筆們的傾情自述;
一場值得期待的群英薈萃的傳記盛宴……
劉再復,1941年出生。福建南安人。196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中文系。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曾任研究員、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兼任國務院社會科學基金會文學組負責人。1989年出國后曾在芝加哥大學、科羅拉多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等院校擔任訪問學者、客座教授、講座教授。著有《漂流手記》十卷及《人論二十五種》《太陽?土地?人》《人間?慈母?愛》《尋找的悲歌》等散文和散文詩集。出版的學術著作有《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性格組合論》《文學的反思》《論中國文學》《放逐諸神》《童心百說》《文學常識二十二講》等。
關于兩次人生的答問 劉再復 吳小攀------------------
讀書時代----------------------------------------
社科院歲月--------------------------------------
去國懷鄉----------------------------------------
歸國之路------------------------------------
婚姻家庭-----------------------------------------
學術研究------------------------------------
散文創作----------------------------------------
文化批判------------------------------------------
讀書經驗-----------------------------------------
師友紀事------------------------------------------
歷史人物評騭--------------------------------------
“懺悔意識”--------------------------------------
關于當下世事------------------------------------
關于及時人生與第二人生---------------------------
關于祖國---------------------------------------
關于知識----------------------------------------
關于政治----------------------------------------
關于理想社會-------------------------------------
關于近代史--------------------------------------
關于革命與啟蒙-------------------------------------
關于宗教-----------------------------------------
關于文學--------------------------------------
關于哲學思維------------------------------------
關于后現代主義---------------------------------
警惕文化變形變質--------------------------------
關于禪宗文化-------------------------------------
關于回歸童心--------------------------------------
漸進式文化更新-----------------------------------
走向人生深處 劉再復 吳小攀-------------
及時人生與第二人生概說----------------------------
兩次人生不同的人生觀--------------------------
我的寫作史-----------------------------------
寫作的五個維度----------------------------------
“我注魯迅”和“魯迅注我”的幼稚開端------------------
人性真實的及時次呼喚-------------------------------
“主體飛揚與超越”引發的論爭--------------------------
為了現實對話的傳統批判------------------------------
走出共犯結構和中西文學的宏觀比較----------------------
第二人生的自救性寫作-------------------------------
吳小攀:您給人的總感覺,是積極、嚴肅地對待人生。用“積極”和“嚴肅”這兩個詞語描述您的人生,合適嗎?
劉再復:合適。我對待人生的確是“積極”的,我覺得對于一個人尤其是對于一個知識分子,沒有什么比“消沉”更容易的了。人生最可怕的狀態是懶洋洋的狀態。我一直認為,人生有很嚴肅的一面。這并不是說,人生需要老是板著面孔,什么方面都很嚴肅,例如吃飯、游玩、上廁所等等,就不要那么嚴肅。談情說愛也別那么嚴肅,但確有嚴肅的一面。對待工作,對待知識,對待歷史,對待祖國,對待維系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規則,等等,都有極嚴肅的一面;在這些方面,我告誡自己要嚴格地守持道德底線。1989年我到美國后,許多朋友勸我申請政治避難,但我堅決拒絕。對于我來說,這是良知拒絕。良知系統包括良知關懷與良知拒絕兩個方向。拒絕也是良心的一種表現。我在兩年后申請了杰出人才綠卡,并獲得批準。
吳小攀:您喜歡禪宗,禪宗是很隨意的,它能稱得上是積極、嚴肅嗎?
劉再復:我的確喜歡禪宗,它的確有隨遇而安的一面,也就是生活得很自然的一面。有這一面,才能放下對權力、財富、功名的追求,才能超越無所不在的世俗功利的誘惑。但禪宗尤其是慧能,他們對待生活是很嚴肅的,他們破妄念,也拒絕妄言妄行。他們一直在思索人生的真諦,努力悟“道”,也就是向世界的真理靠近,這種態度其實是很積極很嚴肅的。
吳小攀:您積極嚴肅而又能放得下的人生態度背后,一定有堅定的人生觀,能不能講講您人生觀的基本點是什么?
劉再復:我從未刻意地給自己制定人生觀的基本點,但我的立身態度又確實與常在腦中心中盤旋的幾個念頭有關。例如,“人生只一回”,這個觀念從少年時代開始就影響了我。開始接受這一觀念是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蘇聯小說那里學來的,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那一段話對我影響很大:“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位革命英雄確實影響了我。這之后,我又接受愛因斯坦“走一遭”的思想。他臨終前告訴家人說,如果你們想紀念我,就在我的碑石上寫一句話:“愛因斯坦到過地球一回。”這是另一次對我心靈的沖擊,它使我更自覺地意識到,我們只是來地球一回,不會有第二回。要充分珍惜這一回,要積極對待這一回。這一回不可重復,不可重演。每一瞬間都不可復制。
吳小攀:這一回還很短,幾十年而已。
劉再復:對,人生只一回,是及時觀念。人生只是瞬間,這是我的第二觀念。什么真理都可能是相對的,但說人生很短,時間不夠用,則肯定是真理。因為人生只是瞬間,轉眼即逝,因此要充分珍惜,更應當積極,要盡可能地吸收各種知識,盡可能地生活與工作。
吳小攀:據說您每天6點鐘就起來寫作,幾十年如一日,精神狀態極好,是否與這種人生觀念有關?
劉再復:當然有關。我從小就有早起的習慣,“聞雞起舞”,對于我來說,是無師自通。聽祖逖故事之前,我就聞雞起舞了,不過不是如祖逖起而舞劍,而是起而讀書寫作。后來讀了曾國藩呼喚子弟“黎明即起”的家書,我更是珍惜每一個早晨,珍惜每一個黎明。黎明太美了,我千百次感慨過。早起不僅是為了贏得早晨的時間,而且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狀態。
吳小攀:把握“人生只是瞬間”的道理,一定還影響了您的內心和您的整個性格與品格。
劉再復:很對。所以我特別欣賞詩人艾青對我一再重復的一句話:因為人生很短,所以不能講假話。及時次聽到這句話時,靈魂受到震動。是啊,既然人生這么短,我們為什么要扭曲自己的靈魂和自己過不去,為什么要違背自己的天性與天真去說一些迎合社會、迎合他人的假話。人生這么短,我們的靈魂應當高高地站立于大地之上,來地球只一回,靈魂應當快快樂樂、堂堂正正地訴說自己的觀感,該說的話就說,不情愿說的話就不說,這才是詩意棲居。
吳小攀:艾青的說法是有一個邏輯,就是人生短所以不可講假話。那么,是否可以說,人生如果長了是不是可以在某些時候“扭曲”一下自己?
劉再復:恐怕不能這么說。人生即使超過百年,也還是很短,在宇宙運行中,也只是一剎那。面對無限的時空,生命實在太渺小、太脆弱,人生是短的,活到200歲也是短的。艾青正是看到人生只是短暫的存在,因此覺得這一存在必須擁有尊嚴。而要擁有尊嚴,關鍵是要活在真實中,而不是活在虛假中。
吳小攀:面對無空,我們個人感到很渺小,許多人的人生空無感,是不是也是從這里產生的?
劉再復:面對無空,知道時間空間沒有邊界,也就是知道“天高地厚”和自己的無識無知,這才有高貴,才有謙卑。人貴有自知之明,首先是貴在知道自己在大宇宙、大時空中的位置,在空間中,我們只是一粒塵埃;在時間中,我們只是短暫的一閃爍。了解這一點,可以避免充當不知天高地厚的“妄人”。“”的一個負面后果,是制造了一大群天不怕、地不怕、不知天高地厚的妄人。這些人極端自戀、自負,極善于自售、自吹。
吳小攀:這種文化性格是不是與“”中教育被破壞有關?
劉再復:當然有關。“教育革命”的危害,在當時只能看到表面,也就是當時只能看到校舍門窗被打破,老師被污辱,師道尊嚴掃地。而對深層的破壞則要在20年、30年后才能呈現出來,現在一些五六十歲的學人、政人、商人,就是當年的紅衛兵。他們的排他性、攻擊性以及無道德底線意識和無規則心態,現在全都暴露出來了。“”中的“造反有理”,使他們把“無法無天”視為天經地義。
吳小攀:在及時人生與第二人生中,您個人的人生觀有沒有變化?
劉再復:如果用《易經》的語言來表達,我想這樣回答:有“不易”的一面,又有“易”的一面。鄭玄(鄭康成)說《易經》包含三易,即“簡易”“變易”和“不易”。“簡易”是指萬物由簡向繁發展變化,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漸變。“變易”則指萬物的較大的變動,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變革,甚至包括裂變、突變。“不易”則是指永恒不變之理與長期不變之態,如“天地之大德四生”,這個基本大道理是千年不朽、萬年不易的。對我來說人生也有不易的理念,這就是積極、嚴肅、奮發、崇尚真理等基本點永遠不能變,無論是在及時人生中還是第二人生中都一樣。但是,立身態度卻有所變化。這種變化很難描述,我們不妨借用薩特的存在主義命題來說明一下。他的著名公式叫作“存在先于本質”,我理解為“生活先于生活的意義”。在及時人生中的青年時代,我拒絕這一公式,履行反命題,即履行“本質先于存在”,也就是先確認生活的目標與生活的較高目的,然后再生活。作為少先隊員與共青團員,我首先確認的是共產主義目標,然后為此而生活,甚至可以為此而犧牲。1986年我提出“文學主體性”命題,開始打破“本質先于存在”的公式,強調了作家首先是作家(不是革命者),是個體(不是整體代表),是文學存在(不是現實的黨派存在),把現實主體與藝術主體分開。認為作家詩人進入文學藝術活動應當懸擱現實主體特性(黨派性),而以藝術主體的特性(超越性、個性)參與文學藝術活動。也就是說,先為文學而文學,為藝術而藝術,然后,再為意義而文學和為意義而藝術。我在論文中認定意義乃是藝術創造的產物,不是預設的先驗之物。“論文學的主體性”背后的哲學是“存在先于本質”,結果引起了強烈反彈。當時我自己心里明白我在做哲學變易,但不公開端出存在主義命題,否則反彈將更劇烈。不過,80年代我的行為還是止于文學理念的變革,自己的立身態度并沒有變化,基本上還是本質在先,存在在后,還是把國家事業、集體事業放在及時位,認為自己提出的文學新觀念、新方法也是為了國家文學事業的繁榮。在社會現實生活層面上,我的人生觀重心還是整體、集體而非個體。
到了海外之后,也就是進入第二人生之后,我沒有什么整體、集體事業的責任在身,回歸到個體,只用充分個人化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看文學藝術,自然地就把“存在”放在首位。寫作只是個體生命需要,沒有任何外部需要,包括沒有個人的功名需要,只是為文學而文學,所以我在《紅樓四書》的總序中稱贊王強說得好,他說我的海外寫作,很像講述“一千零一夜”故事的那個宰相女兒,講述只是為了活下去,不講述就沒有活下去的理由,就沒有明天,講述是個體存在的生命需求,沒有其他的“本質”需求和意義需要。在海外20年,我也首先為生活而生活,放下許多精神包袱而生活,充分生活,充分活在當下,不再為未來的某個“本質”操心,不再為自己制造任何幻象,因此活得很自在,可說是得大自在,至少是得小自在。但我仍然抓緊時間,20年如一日地天天黎明即起,從早晨6點到9點處于沉浸思考狀態、面壁寫作狀態。自由自在并不等于對自己自由放任,我還是一如往昔地積極生活,只是不像以往那么沉重。
吳小攀:讀您的《漂流手記》,感覺您到海外對于人生的瞬間感加重了,但又讓人感到輕松,這正是您已告別了許多“本質”而充分活在當下。
劉再復:是的,既不糾纏于過去,不迷戀過去的光榮,也不執著于未來,不再制造幻想與烏托邦,只活在當下,就在當下感悟真理,創造存在意義。
……
非常好非常喜歡
非常滿意!
劉再復先生的寫作史,值得入手。
好書好店家!
不錯,快遞也快
作為當當的忠實客戶,多年來一直信任當當,對當當的服務非常滿意。
商品不錯,下次再來光顧,希望有更多的新品上線,會關注一下。
不錯,性價比高
幫別人買的,應該不錯
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很高,印刷很正,紙質好,排版不錯.
書脊損壞嚴重
性價比超高
整體感覺不錯
作者往事,娓娓道來,個人感悟,仁者見仁。
很不錯...
作者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包裝好,一點沒有折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