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在《四十自述》的自序中說,“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四十自述》可謂是中國自傳文學的“破天荒”之作。
本版《四十自述》以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亞東圖書館初版《四十自述》為底本,參校遠東圖書公司“自由中國”版修訂,并收錄胡適于1931年1、2月份在美國的 Forum 雜志上連載兩期的英文自述“What I Believe”,呈現真實的胡適自傳。
胡適(1891.12.17—1962.02.24),安徽績溪人。學者,新文化運動領袖,對民國時期的整個社會的文化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1910年官費留學美國
1917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教授
1932年任北大文學院長
1938年任駐美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5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2年2月24日因心臟病猝發逝于臺北
自 序
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序 幕 我的母親的訂婚
金灶夫妻都很詫異,他們都說,這是前世注定的姻緣。
及時章 九年的家鄉教育
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第二章 從拜神到無神
他決想不到,八百年后這三十五個字竟感悟了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子,竟影響了他一生的思想。
第三章 在上海(一)
我就這樣出門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尋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另另的一個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個慈母的愛,一點點用功的習慣,和一點點懷疑的傾向。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白話文從此成了我的一種工具。七八年之后,這件工具使我能夠在中國文學革命的運動里做一個開路的工人。
第五章 我怎樣到外國去
我在學校里用胡洪骍的名字;這回北上應考,我怕考不取為朋友學生所笑,所以臨時改用胡適的名字。從此以后,我就叫胡適了。
第六章 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
我們一年多的文學討論的結果,得著了這樣一個堅強的革命家做宣傳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為一個有力的大運動了。
附錄一 What I Believe
附錄二 胡適年表
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家中財政本不寬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經營調度。大哥從小就是敗子,吸鴉片煙,賭博,錢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見了香爐就拿出去賣,撈著錫茶壺就拿出去押。我母親幾次邀了本家長輩來,給他定下每月用費的數目。但他總不夠用,到處都欠下煙債賭債。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群討債的,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灶神,壓歲錢等事,只當做不曾看見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門”了,我母親才走后門出去,央一位鄰舍本家到我家來,每一家債戶開發一點錢。做好做歹的,這一群討債的才一個一個提著燈籠走出去。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了。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并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這樣的過年,我過了六七次。
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干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她們鬧氣時,只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這一套,后來也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了。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兒比我只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料總是和我的一樣。我和她有小爭執,總是我吃虧,母親總是責備我,要我事事讓她。后來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了,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出氣,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別人聽。我母親只裝做不聽見。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或到左鄰立大嫚家去坐一會,或走后門到后鄰度嫂家去閑談。她從不和兩個嫂子吵一句嘴。
每個嫂子一生氣,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歇,天天走進走出,板著臉,咬著嘴,打罵小孩子出氣。我母親只忍耐著,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24小時,她也有她的法子。這24小時的天明時,她就不起床,輕輕的哭一場。她不罵一個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來照管她。她先哭時,聲音很低,漸漸哭出聲來。我醒了起來勸她,她不肯住。這時候,我總聽得見前堂(二嫂住前堂東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門開了,一個嫂子走出房向廚房走去。不多一會,那位嫂子來敲我們的房門了。我開了房門,她走進來,捧著一碗熱茶,送到我母親床前,勸她止哭,請她喝口熱茶。我母親慢慢停住哭聲,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著勸一會,才退出去。沒有一句話提到什么人,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十天半個月來的氣臉,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進來的嫂子總是那十天半個月來鬧氣的人。奇怪的很,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日子。
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有24小時在煙館里發牢騷,說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么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了我母親耳朵里,她氣的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么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就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要了解胡適,《四十自述》應是必讀的及時本書。——唐德剛,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
胡適可以說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在思想文化學術等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一生堅持自由民主的理想。這本自傳很好讀。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這兩句就是胡適在白話留學時期嘗試做的一首白話詩的最后兩句,而開頭兩句是“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現在的人看到,多會吐槽,這也算詩么。可在當時,這是胡適為了證明白話可以完全替代文言所做的嘗試,此后才又聲勢浩大的文學革命運動,再然后才又我們今天看到的現代詩。其開創之功,如今卻少為人所知,可悲。
最近忽然想讀讀民國時期的書,韓寒說他喜歡的民國作家都去了臺灣,就從胡適開始吧,里邊講述推廣白話文的經過以及論述使人耳目一新,建議半價購買。
胡適先生好像一直非常得意于這本《四十自述》,到了晚年還不忘頻繁贈送友人或后學。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最后一章,專講“文學革命的開始”,這是當事人的角度來講述《文學改良芻議》發表前的經歷,很有價值,也很有趣。引用了大量與朋友們的信件,簡直不能更精彩。白話文能夠推廣開來,胡適在其中起了莫大的作用,但他最初也并不確定白話文真的可行,在與朋友們討論的過程中,才逐漸理清了自己的思路。過程很有意思,胡適是但開風氣不為師之師。
一直知道胡適在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一直知道他一生至孝以至于委屈自己的愛情,第一次讀他的文字,看他母親出嫁的故事,猛地就理解了他內心對母親的感受!
喜歡胡適,看到這個新版的《四十自述》就買來看看,校對很用心,年表是一大亮點。好評。
封面設計很有意思,把胡適的眼鏡抽象出來放在封面上,藍色用得也很合適。已經有其他版本,看到這個還是忍不住買了,內容的編輯質量也比其他版本好,物超所值。
向往那個時代,學生之間討論和思考的也是國家要往哪里去。不滿學校的蠻不講理時,他們甚至可以退學出來重新辦一所新學。大家在一起共患難,同奮斗,好熱血。
三歲的胡適認得近一千個字,三歲的胡適失去了父親,三歲的胡適進入學堂,開始了《九年的家鄉教育》。感人至深。
雖然只是四十自述,但仍然可以窺見其牛逼的一生。胡適真大師。
“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的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胡適偉大。
看到網上胡適留學日記打牌的段子都會捧腹大笑,看了這本自傳才知道,打牌墮落的根源原來是在留學前,好可愛的胡適之。
“我的朋友胡適之”四十歲寫的自傳,太有意思啦,他還勸梁啟超、林長民也寫,然后兩人都還沒寫就掛了,哈哈哈
胡適四十歲時寫的自傳,年表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從年表看,履歷不要太驚人,北大教授、校長,駐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長,一生36個博士學位,膜拜大師
三個部分:幼時經歷,上海求學,文學革命。都很有趣,胡適的文字很平淡,也沒有腐臭或做作或自大,從文字看人品很不錯,也是可以流傳的比較久遠的吧。
正文部分胡適只寫到《文學改良芻議》發表就結束了,之后附錄的英文自述是一個補充,最后還有一個十二頁的很贊的胡適年表。這本書的制作很用心,推薦。
這本自傳兼具史料價值與文學價值,可以從中感受到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氣息,讓我們了解了歷史上真實的胡適、鮮活的胡適。大贊!
所謂譽滿天下,謗亦隨之,五十年代聲勢浩大的批胡運動,使我們這代人在小時候幾乎看不到胡適的作品。胡適留下的這本自傳,是了解胡適的第一必讀書,簡單有趣。
喜歡胡適,是在上了大學,終于可以自由閱讀,獨立思考之后的事兒。感佩他的學問,更佩服他的眼光。只有真正投入過生活中的人,才會對整個大時代做出正確的判斷,找到屬于自己無悔的歸宿。
四十自述,被這個名字吸引的,胡適之四十歲寫的自傳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看完這本自傳,覺得胡適能夠領導新文化運動,幾乎是必然。首先年少時受古文訓練,在上海求學時給報紙寫白話文章,之后又能留學美國,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這就讓他在一個一般人不及的高度,去看文言白話的問題,加上跟友人的多次討論,一點點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寫成《文學改良芻議》,聲名鵲起。這是一本勵志書啊。
個人覺得最為經典的句子就是那句“老子都不老子了”,這是胡適少年時說的,意思是我老子都管不著我了,你們更不用說——因為胡適的父親死的早。結果因為說了這句話,胡適被母親痛打了一頓。
以前胡適對我來說就只是教科書里一張英氣逼人的照片,只知他跟新文化運動有關,卻不知更多。讀了他的自傳和雜文集,真覺得相見恨晚,胡適思想之偉大,在今天依然很有指導意義。
翻看老先生的自述,發現民國時期生活有無限可能,大抵那時候生活節奏也慢很多,可以把日子過得悠閑自在一些。對文中開頭的老中國味道很好奇的。看了才知道白話運動或許就是由一張小紙條引起的。
胡適不愧是大師,平平淡淡的語調,講了自己半生,而且不對自己錯誤加以掩蓋,實在,其中許多觀點值得如今學生思考。我們如今政府乃至學生對于胡適都有許多誤解,至今沒有澄清,應該多看看胡適的書。
胡母23歲守寡,周旋于一幫跟自己年齡相差無多的兒子、兒媳們之間,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其艱難困苦確非他人所能理解。在這種境況里她既是胡適的慈母又是嚴父,極大極深地影響了胡適以后的的性情、人格的方方面面。了解胡適,此書當是第一必讀。
胡適在自序中說曾勸老輩朋友們寫自傳,梁啟超、林長民都在其中,可惜都沒能寫成。于是他決定拋磚引玉,寫起了自傳,為填補中國自傳文學的空缺,也給后人留下史料,也真的算是“破天荒”的作品吧。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