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張金濤簡介
張金濤,男,鷹潭市人,漢族,1964年9月11日生,系祖天師張道陵血胤后裔。1983年入道教正一派,師從何鼎煥道長。同年,經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推薦入北京中國道教學院學習,2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1986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理事,同年,當選為江西省政協委員。1987年起任嗣漢天師府主持,同年當選為鷹潭市政協常委,人大代表,江西省青聯副主席,中華全國青聯常委。1991年,被授"大法師"稱號。1992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1994年,被推選為龍虎山道協會長。同年,被美國夏威夷中華文藝大學授予"道學碩士"學位。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鷹潭市月湖區政協副主席。2005年,當選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2007年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當選為江西省道教協會會長。2013年再度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自1986年主持嗣漢天師府工作以來,他率領全府道眾堅持走愛國愛教道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多方籌集資金,重建了頭門、二門、法箓局、玄壇殿,修復了萬法宗壇,興建了玉皇殿,敕書閣等天師府的主體建筑,使破舊的天師府煥然一新。同時,他先后多次率團出訪了馬來西亞、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及港澳臺地區等地弘道揚法不遺余力。并主編了《中國龍虎山天師道》、《道教文化管窺》、《嗣漢天師府志》等著作,積極參與編輯出版《龍虎山道教音樂譜集》、《天師道音樂磁帶》及天師府風光VCD光盤,發表了道教學術論文十多篇。由于在搶救天師道文化、修繕、管理、社會慈善等方面貢獻突出,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宗教為四化建設服務先進獎",1993年被中國道教協會授予"全國道教愛國愛教先進個人"等稱號。
二十年來,他以驚人的毅力,發掘整理天師道文化,搶救天師道音樂、修復天師府宮觀,多次率團出訪東南亞及港、澳、臺等地,為弘揚中國的道教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事跡已載入《中國當代名人錄》。
執行主編簡介:
蓋建民,男,1964年2月9日生。哲學博士,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985"工程四川大學"宗教、哲學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學術帶頭人,《宗教學研究》副主編,2004年入選教育部首屆新世紀人才。主要從事道教歷史與文獻、道教醫學、道教科技研究,著有《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道教科學思想發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道教醫學導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科學淘汰與科學汲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等個人專著;主編《道教科技研究叢書》,合作主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劃教材《中國宗教通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合著《中國道教思想史》《道教醫學精義》《道教文化新典》等多種;輯校有《白玉蟾文集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白玉蟾詩集新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參編《三玄與丹道養生》、《金丹派南宗》(甲乙丙)、《方域道跡考原》等系列專集12部(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9-2002年,副主編)。
專著《道教科學思想發凡》榮獲教育部第五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2009年9月)暨福建省政府第七屆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12月),專著《道教醫學》榮獲福建省政府第五屆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2003年10月)。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道教金丹派南宗研究》(2011年結項成果)、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道教科技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等,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道教與中國傳統天文歷法互動關系研究》。
蔣朝君,男,1976年生,廣西桂林人,哲學博士?,F供職于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道家、道教哲學;道教科技思想史料。主要著作有:《道教生態倫理思想研究》、《道教科技思想史料舉要——以為中心的考察》、《斗轉星移:張陵天師大傳》;在各類期刊上發表過學術論文多篇。
張陵老祖天師評傳
及時章 老祖天師張陵的誕生
一、沛國豐邑:老祖天師故里
二、系出名門:留侯張良之后
三、本源十世:從留侯張良到老祖天師張陵的傳承譜系
四、生而靈異:老祖天師誕生時的靈異事跡
第二章 好學深思的少年時代
一、奇人異貌:老祖天師張陵的面相
二、幼學啟蒙:七歲的少年與《道德經》
三、河圖洛書:經天緯地之學
四、經世致用:書香門第之家的讀書傳統
第三章 陽光燦爛的青年時代
一、開壇講學:傳道授業天目山
二、登堂入室:京城太學生
三、官拜江州:短暫的官宦經歷
四、辭官歸隱:詩意地回歸山林
第四章 老祖天師張陵早期的煉丹求道歷程
一、巧得丹書:嵩山石室與九鼎丹書
二、由洛入淮:桐柏山收徒
三、丹山似錦:老祖天師張陵所見到的龍虎山勝景
四、安壇立爐:老祖天師張陵煉丹前的準備工作
第五章 巴山蜀水之間的召喚
一、龍環虎繞:大丹初成
二、月朗星?。喝粲兴嫉囊雇?/p>
三、一路向西:巴山蜀水之間的召喚
第六章 傳道巴山蜀水間
一、哀民多艱:長太息以掩涕兮
二、懸壺濟世:以醫傳道
三、驚神泣鬼:老祖天師張陵所行符策法術背后的人文密碼
四、神道設教:圣人創道教以化成天下
五、八部鬼帥:老祖天師張陵與部分土著居民的和解
六、二十四治:巴山蜀水之間的希望之鄉
第七章 老祖天師張陵的羽化及其所開創的天師道派
一、鶴鳴青山:老祖天師張陵的羽化
二、天師之道:"五斗米道"、"天師道"和"正一盟威之道"的含義及其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八章 民間傳說故事中的老祖天師張陵
一、七試趙升:老祖天師張陵對求道之人心跡的考驗
二、降伏妖魔:老祖天師張陵苦戰八部鬼帥、六大魔王
三、龍虎神韻:龍虎山間與老祖天師張陵有關的傳說故事之——力劈沖天龍
四、舍身為牲:巧治白虎神
五、驅瘟避邪:老祖天師張陵勇戰青城魔君
第二章 從督義司馬到整合五斗米道各派勢力
一、督義司馬:劉焉的_石三鳥之計
二、襲殺張修:系師張魯天師重整五斗米道
三、劉焉之死:系師張魯天師與益州勢力集團的決裂
第三章 系師張魯統領下的五斗米道雄踞漢中三十年
一、漢寧太守:五斗米道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的契機
二、務行寬惠:系師張魯天師治理巴、漢地區所遵循的根本宗旨
三、義米義舍:系師張魯天師采取的根本的經濟措施
四、祭酒制度:五斗米道政教合一的組織管理制度
第四章 五斗米道的北傳與曹魏政權對系師張魯的禮遇
一、漢寧稱王:系師張魯天師所面臨的具有誘惑力的選擇
二、曹操來襲:從英勇抗爭到系師張魯的"歸化"
三、鎮南將軍:閬中封侯與五斗米道的北傳
四、羽化之謎:對系師張魯天師卒年的考證及解讀
第五章 系師張魯天師與《老子想爾注》
一、注者為誰:歷代關于《老子想爾注》作者之紛爭
二、流傳統緒:《老子想爾注》的版本形式及其在元代之失佚
三、重見天日:敦煌殘卷本《老子想爾注》的發現
四、思想旨要:《老子想爾注》的主要思想旨趣
第四代張盛天師傳略
第五代至第十一代張天師傳略
主要參考文獻
在張良幫著穿好鞋后,那老者大笑著站起來,也 不說聲謝謝,徑自轉身離 去。張良用滿是茫然、吃驚的目光,目送著老者離去 。
讓張良更始料不及的是,這老者大約在走出一里 開外后,又折身走回來了, 還感嘆地對張良說道:``孺子可教啊,孺子可教啊 !五天之后的平明,到這個地 方與我相會,我將傳授給你一身本事。"此時,張良 雖然不知道老者葫蘆里賣的 是什么藥,但出于對老者的尊重,跪下并應諾了下來 。
五天后的平明,張良前往上次與老者相遇的橋上 ,卻發現那老者在此等候 多時了。結果被老者訓斥了一通:"與人相約,你卻 遲到,是什么緣故呢?回去, 五天后再到此地等我,記得要早點過來。" 經過這兩次與老者的相逢,張良感覺這位老者一 定是一位不平凡的人,仿 佛有什么重要的事要托付于自己,所以張良很自然地 記緊了老者讓他早點過來 的話。
又過了五天,張良在雞鳴的時刻就前往與老者相 約的橋邊。但讓張良未曾 想到的是,那老者又一次先他而到了。老者像上次那 樣又一次怒斥了張良:"又 遲到了,這是為何?回去吧,記住了,五天后要早點 過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未至夜半就前往橋邊。這一次 ,張良沒有遲到,等了一會 兒,那位老者終于也來了。老者非常高興地對張良說 道:"約而要有信,特別是 赴老人的約會,你就應該像這樣早早地到來等候才對 嘛!"說完這些話,只見那 老者從懷中取出一部書交給張良,并語重心長地告誡 張良道:"這就是我要傳授 給你的東西,你回去后認真地研讀此書,以后可作帝 王之師!十年后你將會興 旺發達,十三年后小子你將會在濟北的谷城山下見到 一位叫黃石公的人,那就 是我。" 說完,老者不再有任何其他言語,轉身離去,轉 瞬間連人影也看不見了。天 亮后,張良拿出老者給他的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 法》,感到驚異的同時,心中 也油然而升起一種莫名的興奮。張良自此以后經常拿 出老者交給他的兵書,反 復地誦讀。
張良在下邳的時候,還遇到了對他一生影響深遠 的人一高祖劉邦。張良 在下邳的時候,正逢秦末亂世,自陳勝、吳廣大澤鄉 起義開始,各地諸侯和農民 起義并起,這讓張良看到推翻暴秦的希望。雖然張良 當時已經聚集了一支一百 多人的隊伍,但他深知人單勢孤,成不了大事。所以 他一開始想到了率眾人投 奔在當時頗有名氣的景駒旗下的計劃。正是在投奔景 駒的途中,張良遇上了正 在下邳一帶活動,正力圖壯大隊伍的劉邦。史書中記 載,張良和劉邦是"一見傾 心",張良曾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而劉邦 "多能領悟",并能虛心地采納 張良的建議。張良通過與劉邦的交往知道了劉邦是一 位有雄才大略、能成大事 的主,于是改變了投奔景駒的打算,決定跟從輔佐劉 邦。
張良深明韜略,足智多謀。后來在楚漢戰爭期間 ,張良提出不立六國后代, 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力主追擊項羽,殲滅楚 軍;西人武關時,蟯下用計破 敵;鴻門宴上幫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劉邦向項羽請 求賜封漢中之地;楚漢戰爭 中"長計謀平天下"等計謀,且都為劉邦所采納,實 為漢帝國的創立有大功績、大 功德之高人。
當然,張良品格中有極易為人所忽略的一面,那 就是他對其故國——韓國 忠貞不變的愛同情結。前文提及,秦滅六國的時候, 張良身上實背負著國恨家 仇。一般人會以為,張良后來輔助劉邦,為之出謀劃 策之目的主要在于雪一己 之家仇。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因為張良不僅沒有忘記 自己的祖國,而且還竭盡 自己所能,力圖恢復韓國。因為史書中記載,張良曾 勸說項梁:故韓國的眾位公 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擁立他為王,可以發揮他 的號召力,吸引更多的人加 入反秦大軍。項梁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并派張良親自 尋找到了韓成,立之為王, 任命張良為韓國的司徒。之后,張良隨韓王成率領著 一千多人的隊伍攻取韓國 的故地,奪下數座城池,想以這些地方作為復國的根 據地。不幸的是,后來這些 地方又被秦國奪了回去,張良只好追隨韓成在潁川一 帶來回游擊。
事情后來有了轉機。劉邦舉兵西進經洛陽向南穿 越轅山時,張良也跟隨在 軍中,占領了囅轅險道,攻下了韓國故地的十余座城 邑。劉邦讓韓王成留守陽 翟,張良則繼續追隨劉邦南下。這樣韓成總算有了立 錐之地,復國似乎有了希 望。只是韓成確實沒有雄才大略,也沒有進取之心, 安于維持現狀,其留守的地 盤并沒有擴大。后來在項羽入關分封天下的時候,被 找了個"沒有軍功"的借口 帶到彭城,廢為侯,被殺掉。
……
總體講還可以,軟精裝,書角易折
很值得一讀的書 ,還不錯。希望大家喜歡
一如既往的好,搞活動的時候買的,打八折的基礎上,滿一百減三十。
滿意非常好。
這次的活動簡直太給力了,物流超快,價格又超實惠,評論又給積分,怎一個“好”字得了!這套書又垂涎好久,不買怎么得了!
能增加課外知識,其它待兒子看后再增加評價了
好書,字體清晰,內容詳實,值得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