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84年美國的“中國皇后號”商船帶著貿易代表團到達中國廣州起,中國的飲食文化便進入了美國人的眼簾。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與中國文化隨著一波又一波華人移民的到來,在美國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與美國文化不斷融合,終演變成一種中國人并不熟悉的美式中餐文化。時至今日,美國的中餐館已經超過了40,000家。
從食物的角度看,中餐在美國經歷了從“舶來食品、窮人食品、快餐食品”到“本土食品、精細食品、文化食品”的過程;從歷史的角度看,華人群體在美國也同時經歷了從“外來人、開荒人、邊緣人”到“華裔美國人、文明人”的過程。作者安德魯 科伊正是將中餐在美國的歷史與中國移民在美國200多年的奮斗過程相結合,呈現出一幅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未曾想見卻又真實動人的歷史畫卷。
①原版《來份雜碎》是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通俗學術書,記錄了中華飲食文明隨大量中國移民到達美國后的發展歷史,立場中立,可讀性強,視角獨特,資料詳實,對讀者了解近代以來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以及中餐對美國本土的影響,有非常高的閱讀價值。愛好歷史的讀者甚至可以在本書中發現許多具有娛樂性的文獻。
②《來份雜碎》一書中提及的各類史料、文獻、插圖,均來自紐約公共圖書館、且林士果廣場圖書館、尼克松總統圖書館、美國國家檔案館、小弗蘭克 梅爾維爾紀念圖書館、班克羅夫特圖書館等多家美國著名圖書館藏,保障了資料的真實性和性。
本書作者安德魯科伊(Andrew Coe),美國知名飲食歷史學家、作家,精通中國飲食文化,為《美味》《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撰寫飲食文化類專欄文章超過20年,并且是《牛津美國餐飲百科全書》的作者之一。他的著作《來份雜碎:中餐在美國的文化史》最初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并獲得業內和輿論的一致好評。目前,他和家人在紐約生活。
第六章 美式雜碎
1909 年,艾爾茜 西格爾(Elsie Sigel)19 歲,家住紐約華盛頓高地。她喜歡中餐,也喜歡中國男人。西格爾的母親一心想使當地的華人皈依基督教,便常常會到勿街拜訪其中一家布道團。母女二人常在兩家雜碎店里吃飯,一家位于曼哈頓上城附近,另一家位于勿街,名為“旅順樓”,是一家高級中餐館。西格爾家的公寓內擺放著從當地華埠淘來的花瓶、茶具等古玩。她的祖父是內戰時期一位受人愛戴的將軍;父親保羅 西格爾是一名政府職員,他憎惡妻子的傳教事業,經常威脅道,只要發現家里有任何中國男人,他會毫不客氣地將他們逐出去。事實上,的確有許多中國男人前來他家拜訪,一是為請求西格爾夫人幫忙,二是為了追求艾爾茜。艾爾茜雖然長得并不漂亮,鼻子寬寬扁扁的,牙齒也不太整齊,但卻擁有豐滿迷人的身材,加上她總是打扮得光鮮靚麗,整個人散發出一種甜美溫和的氣質,因此總是追求者如云,而這之中就有凌利昂(Leon Ling,音譯)與楚蓋恩(Chu Gain,音譯)兩人,前者是華盛頓高地雜碎店的前任經理,后者是旅順樓中餐店的經理。兩人中,西格爾夫人更喜歡楚先生,因為據說他比凌先生更富有,不過艾爾茜卻鐘情于溫文爾雅又衣著入時的凌先生。兩人情信來往了一年多,不少人因此猜測,他們已經確定了戀愛關系。但在1909 年春天,艾爾茜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似乎開始厭倦了凌利昂,轉而移情楚蓋恩。所有了解這段三角戀的人都感覺到,不好的事情可能要發生了——因為凌利昂性格執拗,據說還具有暴力傾向。
1909年6月9日清晨,艾爾茜 西格爾告訴母親,她要去雜貨店逛逛,買點兒肉,然后去看望布朗克斯的祖母。然而,做完前兩件事后她卻久久沒有到達祖母家。到了晚上,全家人擔心不已,雖然后來收到了一封來自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電報,上面寫著“不要擔心。我周日中午到家。E.J.S.”,但家人仍然惴惴不安。他們認為,自己的女兒很有可能已經和凌利昂私奔,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便匆匆趕到華人街內尋找(因為擔心傳出丑聞,便沒有將女兒失蹤一事報警)。在百老匯和鮑厄里街的中間地帶,他們遇見了楚蓋恩,后者隨即便加入了尋找艾爾茜的隊伍。與此同時,第八大道48 街一家自行車商店上方的餐廳老板梁三(Sun Leung,音譯)也在尋找他的伙計凌利昂。凌利昂和其他兩名華人都住在餐廳四樓的公寓內。過去的九天里,梁三總是時不時到凌利昂房前敲門。6 月18 日這24小時,他突然聞到門內傳來了一股腐臭味,便向警察報了案。警察很快就帶來一名鎖匠。門打開后,只見那間小而整潔的臥室內放著一只捆了繩子的黑色皮箱。警察剪斷繩索,撬開皮箱,發現里面躺著一具裹在毯子里,并且已經腐爛的年輕女尸。皮箱內沒有任何與這具尸體的身份有關的物件,但調查人員在房間的書桌上發現了一封寫給“伊麗莎白 西格爾小姐”的信件。于是,警察匆忙趕去了華盛頓高地。
保羅 西格爾承認,自己的女兒已經不知去向,不過,當看到這具年輕的女尸時,他和兩個兒子都無法確定這就是艾爾茜。好在勿街布道團的負責人弗羅倫斯 托德女士(Mrs. FlorenceTodd)認出了死者,兩天之后,西格爾家便在伍德勞恩公墓舉行了私人葬禮。后來,西格爾夫人辭去工作,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座療養所休養,而艾爾茜的父親及兄弟也拒絕再對這場惡性事件做任何評論。這場謀殺案直接掀起了整座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躁動,許多報紙都將它列為新聞頭條,譬如,猶他州的《奧格登標準報》(Ogden Standard)上就醒目地刊登著“中國佬可能是謀殺失蹤女孩的兇手”幾個大字。警方迫于巨大的公眾壓力,將犯罪嫌疑人的特征通過電報發向全國,開始密集搜捕凌利昂。他們還圍捕了所有與該案有關的人員進行審訊,有時甚至會采用毒刑逼供。大街上,任何“美式打扮”的華人男子——即身穿西服,又沒有留辮子的華人——都被視為可疑人物。在紐約北部、賓夕法尼亞州、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當地白人告發了數十名亞洲男子,其中既有華人,也有日本人。盡管警方在舊金山的所有主要火車站和太平洋郵船公司的汽船碼頭都加強了監守,但嫌疑人仍然在逃。紐約警方聲稱,他們會盡快將兇手捉拿歸案,但《芝加哥論壇報》的“刑事專家”威廉 M. 克萊門斯(William M. Clemens)卻認為:“紐約的偵探根本敵不過頭腦精明的華人……他們喝酒時要先溫酒,握手時只拱手抱拳,吃瓜果雞蛋時非要等到它們又干又皺——這樣一個罪惡腐壞的民族還有什么狡詐的事情做不出來呢?”,凌利昂仍然沒有被抓獲,艾爾茜 西格爾之死也由此成為了一樁懸案。
本書從多個角度講述了美國社會與中餐的相互影響,并囊括了一系列迷人的美食軼事與歷史趣聞。——《華爾街日報》
這本書探討了美國人的中餐情結,予人知識,發人深省。——巴諾書店評論
根據美食作家科伊所述,美國人對于中國茶的喜愛可以追溯到兩百多年以前,而我們對于如何拿筷子的困惑也持續了同樣長的時間。在這部簡短而浩瀚的著作中,科伊講述了美國人與天朝上國及其民眾,以及中餐之間的曲折故事。該書與它的主題一樣,針對一個大話題所做出了豐富且擲地有聲的分析。——《出版人周刊》
科伊的歷史故事總是出乎人的意料,其間充滿了大量的逸話趣聞。——《書目》
作者參考了許多在美國的資料,研究很有力度,內容也有趣且充實,尤其是尼克松訪華那一部分。——《圖書館報》
美國人對于中餐的愛恨糾葛都在這部研究透徹、生動易讀的書中鋪陳開來。其中一些美國人對于華人及中餐的誤解令人捧腹,還有一些則讓人震驚。——《金融時報》
正版圖書 ,包裝不錯 , 整體感覺不錯 ,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
非常好,大家一定喜歡
紙張很好!
很快就到了,書的質量也很好
這商品不錯。
朋友推薦看的,看了前面幾章,內容非常不錯,當當做活動就喜歡屯書,一直信賴當當!
故事很有趣啊,當初也是看簡介就決定買的,長知識
好書值得珍藏
很贊哦,滿足了好奇心。感覺中國人無論什么環境都能活下去很棒,就是防衛能力跟不上。
忘了這本書怎么找到的,真的不錯,值得收藏
送給學生的,不錯!就是物流太慢了!
關于在美國的中國食物
物流很給力,幾天就到了,一直在當當買書,能保證是正品,支持當當。
雜七雜八地文筆表明,雜碎不僅是一種家鄉飯地簡單描述,也是精神生活地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側面。
唉,沒調整心態,看不進,,,我還要醞釀醞釀情緒才能看
切入的角度很有趣!現在就是應該用這種寫法來普及基本文化!!!!!!!!!
非常好的一本書,將中美餐飲文化 寫的非常透徹
簡裝了點~封皮容易折壞~不過內容很好,價錢合適
也借閱過,泛讀了一遍,非常有趣。當當的活動,難以抗拒:)
這本書探討了美國人的中餐情結,予人知識,發人深省
有關中國食物在美國的歷史,必然結合當時大環境的歷史。原來曾經外國人如此看待我們的飲食
講述中餐在美國的演變過程,可以了解粵菜等南方菜系是怎么適應美國人口味的。
這本書講了西方人開始接觸中餐到中餐在美國的發展。有很多歷史材料讓書籍充滿了說服力。不過感覺結尾過于倉促了。
從中華美食在美國的發展融入史,以小見大反觀出從19世紀以來美國與中國的文化歷史交融,還有在美華人的斗爭血淚史,非常棒的書
是在一個讀書會上聽到這本書的,聽起來很有趣。現在已閱讀完,確實很有趣,講了中國美食在美國的發展史,從而也是中國華人是如何在美國一步一步立足的
美國的中餐?這是個什么玩意兒。這樣的問題,可能困擾著想要對這些領域有所了解,卻又不知從何著手的人。本書算是可讀,最起碼從作者的致謝中,能夠感受到國外學者的嚴謹以及其研究中所獲得的幫助之巨大。
歪果仁寫的中餐在美國的發展史,不看不知道,原來中餐在美國人眼中是這個樣子的,長見識了,作者旁征博引,連不愛看歷史的我都把這么厚厚的一本書看完了呢,不得不說,是一本很有趣的文化史呢!
從表層的食物角度來看,本書是講述中餐如何進入還有融入美國本土飲食文化的過。然而,從更深一層的歷史角度來看,更是華人在海外努力打拼,從努力生存到努力生活的奮斗歷程。外國作者的客觀的視角更為真實地為讀者奉上一道多元感觸的歷史文化雜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