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雅》《頌》所收錄的詩篇為研究主體,利用殷周金文及戰國竹書提供的新證,分別從文獻學、字詞訓釋及語法學三個角度,探討當中較具爭議的學術問題,為過去研究帶來新資料與新思考。文獻學方面,本書集中于詩、樂、舞間關系的研究,分析先秦樂舞組曲的體結構,就《雅》《頌》樂舞性質的討論提供新材料。字詞訓釋方面,本書通過金文與《雅》《頌》的互證,考釋疑難字詞整理訛誤的例子。語法學方面,本書討論以虛詞為主,深入分析金文及《雅》《頌》所見“不”“無”“其”的語助詞用法。
1)本書借助新出土文獻提供的資料,就《雅》《頌》的學術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探索。本書的研究以出土文獻為主體,但卻不只囿限于古文字的研究,涉及的學術范疇廣泛,包括文獻學、訓詁學、語法學及史學等。
2)本書屬跨學科的研究,出土文獻與《詩》學研究兼備,研究價值涵蓋以下兩方面:i) 古文字學:本書整理及疏解出土《詩》類材料,為文字的考釋與通讀提供重要數據;ii) 《詩》學:本書搜集與整理近年出土文獻所見《詩》類資料,揭示兩者間的緊密與互動關系。
3)本書利用新出土的手資料,解決傳世古書的問題,研究成果能為久懸未決的學術討論提供新材料、新思考與新見解;而且,部分的出土材料更能為前人的研究輔以新證,進一步證成其見解。
鄧佩玲,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專著有《天命、鬼神與祝禱:東周金文嘏辭探論》,正式出版的論文逾三十篇,內容涉及古文字學、古漢語語法及先秦典籍研究。近年專注于出土文獻與傳世古籍的互證探討,獲香港研資局撥款進行的相關項目有“《詩經》與金文文獻語言的對比分析研究”和“《尚書》與金文文獻語言的比較研究”。
好書,值得細讀
雙十一,多買多減。多買多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