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圖書
人氣:36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人不同于禽獸,毋庸置疑;人是一種大型哺乳類動物,亦毋庸置疑。 根據現代遺傳學研究,我們與另外兩種黑猩猩的基因組,有98%是相同的。若有從外太空來的動物學家,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將人歸類成"第三種黑猩猩"。我們...

內容簡介

人不同于禽獸,毋庸置疑;人是一種大型哺乳類動物,亦毋庸置疑。

根據現代遺傳學研究,我們與另外兩種黑猩猩的基因組,有98%是相同的。若有從外太空來的動物學家,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將人歸類成"第三種黑猩猩"。我們對人類并不陌生,但是,人類是怎樣演化成今天的模樣的?人之所以為人,又是哪些關鍵因素的杰作?

對于人類的興亡史,我會分成五個部分討論。及時部涵蓋幾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直到一萬年前農業興起前夕打住。第二部則討論人類生命循環中的變化,那些變化與骨架的變化一樣,對語言和藝術的發展,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在聚焦于我們文化表現的生物基礎之后,第三部接著討論那些我們認為使"人異乎禽獸"的文化特征。我們想到的,往往是語言、藝術、農業這些引以為豪的文明標識。不過,使"人異乎禽獸"的文化特征,也包括我總結為人類自然史記錄上的污點,例如吸毒。

除了吸毒,我們的陰暗特征中,還有兩個可能引領我們走上毀滅的道路。第四部討論其中的一個:我們仇殺外族的潛能。另一個人類的陰暗特征是:對環境日漸加速地破壞。這個行為其實也有不折不扣的動物原型,不幸的是,許多人仍然懷抱盧梭式的幻想,以為我們破壞環境的行為是工業革命以來的新鮮事。在第五部,我會細說人類經營環境失當的歷史,以戳穿那個幻象。

人類從動物界興起,同時,我們自毀的能力也加速成長。我們面臨的問題,的確發軔于動物根源。那些問題跟隨著我們,與逐漸增長的力量和人口一起成長,現在更是以驚人的速度膨脹得厲害。

要不是我感到迫切的危機,是不會寫這本書的;如果我相信我們毀滅的命運已經注定,也不會寫這本書。其實,我們缺的就是必要的政治意志。我在本書追溯人類的物種史,就是為了協助凝聚那個意志。

編輯推薦

英國科普圖書獎圖書!

作者簡介

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以生物學開始其科學生涯,進而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曾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員基金及全國地理學會伯爾獎。在《發現》、《博物學》、《自然》和《地理》雜志上200多篇。

目錄

譯者序 究天人之際

緒論

及時部 不過是另一種大型哺乳類罷了

及時章 三種黑猩猩

第二章

第二部 奇異的生命循環

第三章 人類性行為的演化

第四章 婚外情的邏輯

第五章 擇偶的邏輯

第六章 性的選擇與人類起源

第七章 死亡與老化的奧秘

第三部 人為萬物之靈

第八章 語言的演化

第九章 藝術的自然史

第十章 農業:福兮禍之倚

第十一章 為什么麻醉自己——煙、酒與

第十二章 深邃的寂寞

第四部 世界征服者

第十三章 人類史的新面貌:世界村

第十四章 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第十五章 印歐語系擴張的故事

第十六章 "原住民"問題:族群沖突

第五部 日中則仄

第十七章 天人合一的迷思與理念

第十八章 哺乳類大滅絕:新世界的故事

第十九章 更大的危機:生態

跋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擴充閱讀

賈雷德·戴蒙德:從一名野鳥觀察者成長為一位出色的生物地理學家

在線預覽

我們與黑猩猩弟兄分家之后,足足有幾百萬年,不過是一種經營特殊生計的黑猩猩罷了。直到4萬年前,西歐仍住著尼安德特人,他們是原始人群,對藝術與進步沒什么概念。然后變化發生了,急遽而突兀——形態與我們一樣的現代人在歐洲出現,藝術、樂器、燈具、貿易與進步隨之而來。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尼安德特人就消失了。

歐洲發生的那場"",也許是前幾萬年中東與非洲發生的類似事件的結果。不過,即使幾萬年,在我們的獨立演化史上,也微不足道,連1%都不到。可是如果要我回答"我們是什么時候變成人的?"我的答案是:從那一刻起,我們就成人了。那一刻之后,不出幾萬年,我們便馴化動物,發展農業與冶金技術,并發明了文字。那時只消再進一小步,人類便創造出了一連串代表文明高峰的里程碑,拉開了其他動物與人類之間本來就像是難以逾越的鴻溝。例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德國達豪集中營的猶太人焚化爐、盟軍轟炸德雷斯頓。

本章的主題是:我們急遽而突兀地擁有了"人性"這個事實。怎么可能?為何那么迅速?尼安德特人的命運是什么?為什么他們沒能跨出那一步?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相會過嗎?果然如此的話,他們如何相處?

了解""并不容易,討論也難。直接證據是化石骨骼與石器的技術細節。考古學家的報告充滿了外行人不易理解的詞匯,例如"枕骨橫結節"、"退縮的顴弓"以及"夏特貝紅式厚背刀"。我們真正想了解的,是各種形態祖先的生活方式與他們的"人性",反而沒有這方面的直接證據,只能從骨骼與石器的技術細節推斷。大部分證據都已經散失了,考古學家對出土的證物也有不同的解讀。由于人類學家與考古學家已出版了許多專著,討論骨骼與石器的細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參考。筆者強調的是從骨骼與石器所作的推論。

討論人類演化,得先對地球生命史的輪廓,有正確的認識。生命在地球上,幾十億年前就出現了;恐龍大約在6500萬年前滅絕。我們的祖先,大約在600萬年到1000萬年之間才與黑猩猩、大猩猩分家,走上獨立的演化道路。因此,人類的自然史只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小節,微不足道。科幻影片有時出現史前人類逃避恐龍的情節,那是地道的科幻,根本與事實不符。

人類、黑猩猩、大猩猩的共祖,生活在非洲,直到現在,黑猩猩與大猩猩仍然還是非洲的"土著"。我們也在非洲生活過幾百萬年。起初我們的祖先也只不過是一種猿,但是一連串變化,使我們的祖先朝現代人類的方向演化。及時個變化大抵發生在400萬年前,根據化石,那時人類祖先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以直立的姿態行走。相對地,大猩猩與黑猩猩只是偶爾直立行走,平常四肢齊用。直立姿勢讓雙手解放出來,可以做其他的事,結果雙手制作出工具為人類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第二個變化發生在300萬年前,人類家族分化成兩個支系。為了理解這個變化的意義,我們得知道:生活在同一地區的兩個動物種,必須扮演不同的生態角色,而且通常不雜交。舉例來說,在北美洲,郊狼與狼很明顯是親緣密切的物種,生活在同樣的地區(后來美國的狼幾乎滅絕了,這是后話)。可是狼體型較大,以獵殺大型哺乳類維生。如鹿與駝鹿,而且往往成群出沒。郊狼體型較小,獵殺對象是兔子、老鼠之類的小型哺乳類,通常成對或小群體行動。一般而言,郊狼只與郊狼交配,狼只與狼交配。相對地,今天每一個人類族群,只要與另一個族群有廣泛地接觸,就會通婚。現代人類的生態分化,是幼年教育的產品:沒有哪一群人天生就尖牙利齒擅長獵鹿的,也沒有一群人天生一副適于嚼食植物纖維的牙口,以草莓維生,拒絕與獵鹿人婚配的。因此所有現代人類都屬于同一個物種。

不過,人類在演化史上,也許有兩次分裂成不同的物種,像郊狼與狼一樣。最近的一段,也許發生在的時候,我后面會討論。比較早的那次,大約發生在300萬年前,當時人類家族分化為兩個支系:一個支系是頭骨粗壯、頰齒巨大的粗壯南猿;另一個支系,是頭骨纖細一點、牙齒也較小的非洲南猿。非洲南猿后來演化出腦容量較大的"巧手人"。不過,代表"巧手人"的化石,無論腦容量還是牙齒尺寸,內部的歧異都很大,因此有些專家主張"巧手人"化石中有兩個物種的標本。也就是說"巧手人"有兩種,一種是"巧手人",另一種是神秘的"第三種"。這么一來,到了200萬年前,世上至少已有兩個甚至三個"原人"種。

使我們祖先越來越人模人樣的第三個大變化(也是一個),就是使用石器的習慣。這是人類主要的特征,可是在動物界已有原型(先例):啄木鳥、埃及禿鷹與海水獺,分別演化出使用工具捕捉或處理食物的能力,不過它們不像人類那么依賴工具。珍妮·古道爾是及時個發現黑猩猩會使用工具的學者,它們有時使用石頭,但還不到搞得環境中遍地都是石器的地步。但是250萬年之前,東非的"原人"棲息地已出現大量粗糙的石器。當時有幾個"原人"種,制造石器的是哪一種?也許是頭骨構造比較纖細的物種,因為它們的演化史從未中斷,而石器也繼續演化。人類的族譜

圖2我們族譜上幾種支系已經滅絕,包括屬于粗壯種南猿、尼安德特人以及很可能被粗略地認為是第三種原人和與尼安德特人同時代的亞洲人群的那些支系。巧手人的一些后代存活下來進化成了現代人類。為了按照不同的名字辨認出代表這一路線的化石變化,稍有任意地將他們劃分為巧手人,直立人(始于大約170萬年前),古智人(始于大約50萬年前)。

今天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兩三百萬年前卻有兩三種,因此其中一兩種必然滅絕了。當年哪一種人是我們的祖先?進入演化墳場的又是哪些種?在什么時候?頭骨形態纖細的巧手人是贏家?他們繼續演化,體型增大,腦容量增加。到了170萬年前,他們的形態變化,令分類學家覺得有必要為他們另取一個新的物種名:直立人(Homo erectus)。("直立人"這個物種名與化石,在現代古人類學成熟之前就已經問世,請讀者不要誤會,以為這時人類祖先才開始直立行走在大地上。)粗壯南猿120萬年前左右滅絕,"第三種"原人(要是真的存在的話)那時必然也滅絕了。至于為什么直立人存活下來,而粗壯南猿滅絕了,我們只能猜測。可能的理由是:粗壯南猿競爭不過直立人,因為直立人的食物包括了動植物資源。直立人的石器與大腦使他們能有效地利用植物資源,而粗壯南猿卻只依賴植物資源維生。也有可能直立人扮演了更直接的角色,將兄弟物種推入滅絕的深淵:宰了他們吃肉。

上面討論的發展,全在非洲發生。,直立人是非洲演化舞臺上的惟一"人"口。到了100萬年前,直立人終于跨出了既有的舞臺。他們的化石與石器開始在中東、遠東(爪哇人與北京人的化石都是直立人的標本)與歐洲出現。直立人繼續演化,腦容量增加,頭骨越來越圓。大約50萬年前,有些祖先的長相,學者認為與早期的直立人已有差別,而與我們十分相似,所以稱他們為"智人",不過他們的頭骨仍比我們的厚,眉上脊顯著得多。

不熟悉人類演化細節的讀者,也許會以為"智人"一出現,就發生了""。50萬年以前,人類終于彗星式地登上"智人"地位為地球史揭開了燦爛的一頁,藝術與精巧的技術終于要為原來的沉悶世界添上新妝。不是嗎?不是。原來"智人"的出現根本算不上什么歷史事件。洞穴壁畫、房子、弓箭,還得再過幾十萬年才出現。石器也沒什么變化,同樣的玩意直立人已經使用了100萬年了。"智人"較大的大腦,并沒有讓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戲劇性的變化。直立人與早期智人在非洲以外的世界,搜不出什么了不得的名堂,他們留下的文化遺跡,只反映了細微的文化變遷。事實上,如果硬要舉出一例代表重大進展的發明,大概只有"控制火的能力"可以考慮。學者在北京人遺址中就發現了灰燼層,其中有燒焦的骨與炭化的樹枝。即使這把火是人類有意點燃、維持的,而不是雷擊意外產生的,那也是直立人的業績,而不是智人的。

智人的出現,印證了及時章討論過的謎:我們登上人性殿堂的過程,并不反映遺傳變化的腳步,兩者沒有如影隨形、如斯響應的關系。早期智人的體質比文化演進得快。那時若要第三種黑猩猩構思出梵蒂岡西斯廷教堂中的壁畫,還得給他一些重要的素質。

從直立人到智人這150萬年間,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呢?這一段期間殘存下來的工具都是石器,可是那些工具,與大洋洲的一些族群、美洲土著及其他現代"石器時代"族群制作的精美磨制石器比起來,說它們很粗糙,都算是客氣的。早期的石器,形狀與大小都有很大的變異范圍,所以考古學家為不同的石器取了不同的名字,例如手斧、砍器、劈器。可是這些名字掩蓋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那些早期石器并沒有一致的形制與功能,與后來克羅馬儂人(形態與我們一樣的智人)遺留的針或矛不可比擬。石器上遺留的使用痕跡,顯示它們是用來處理肉、骨、獸皮、木頭以及樹木非木質部分的。但是不論大小與形式,任何石器都沒有固定的功能。考古學家為石器取的名稱,可能只是在連續的大小與形式里,任意劃分出的單位,而不是石器制作人的本意。

那一段期間的"負面證據"也值得注意。之后出現的許多工具,在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工具里從來沒有過。沒有骨器,沒有結網的繩索,沒有魚鉤。所有的早期石器,可能都是直接拿在手里使用,沒有證據顯示它們曾裝在其他器材上以方便著力,增加力道,例如斧頭。

我們的早期祖先用那些粗糙的工具處理什么食物?他們又怎樣取得食物呢?對這個問題,過去的人類學教科書通常都毫不猶豫地回答"人類自古就是獵人"。書上會說,狒狒、黑猩猩,還有一些靈長類,偶爾會獵殺小型脊椎動物,但是現代的"石器時代"族群(例如南非的"布須曼"人)經常獵殺大型動物。根據豐富的考古資料,克羅馬儂人也一樣。因此我們的早期祖先的食物中也有肉,考古家發現過動物骨上的石器遺痕,以及石器上的切肉痕跡。可是,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早期祖先干過多少獵殺大型動物的勾當?獵殺大型動物的技術是在那150萬年間逐漸改進的,還是在之后獵殺大型動物才變得比較重要?

過去的人類學家會回答:人類長久以來就是成功的大型動物獵人。主要的證據是三個50萬年前的考古遺址。及時個是中國河北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那里發現了北京人化石(一種直立人),還有石器及許多動物的骨骼;另外兩個遺址在西班牙,出土了石器與大象之類的大型動物骨骼。通常學者都假定:制作那些石器的人,殺了那些動物,然后把尸體帶回遺址處理,并在那里吃掉。但是三個遺址中都有鬣狗的化石與糞便,那些動物遺骨也有可能是它們干的好事。西班牙的遺址是露天的,那里發現的動物骨,比較像今天非洲水坑旁發現的,而不像人類獵人營地的殘跡。死在水洞旁的動物,尸體會遭到水浸、其他動物的踐踏,以及不同腐食動物的"清理"。

因此,雖然早期人類的食物中有肉,但是我們不知道他們平常吃多少肉,也不知道他們吃的肉是打獵得來的,還是其他獵食動物殘留的。直到很晚以后——大約10萬年前———我們才有比較的證據,可以討論人類的狩獵技術。很明顯地,那時人類狩獵大型動物的本領,實在不怎么樣。因此50萬年前以及更早的獵人,必然更不能領教了。

"人類自古就是獵人"這個神話似乎在我們的文化想象中已經根深蒂固,因此我們很難放棄一些隨之而來的想法。今天,射殺一頭大型動物被當作男性氣概的較高表現。男性人類學家特別容易強調獵殺大型動物對人類演化的關鍵影響。狩獵大型動物使原始男人合作,促使語言與大腦發展,成群行動,分享食物。男性狩獵大型動物,甚至還影響了女性的性行為:女性壓抑了每月排卵的外顯征象(黑猩猩的非常明顯),不然的話,男性陷入性競爭的狂亂中,就不能合作打獵了。

70年代有一些討論人類演化的通俗著作,將"人類自古就是獵人"這個觀點夸張到奇怪的地步。例如《非洲創世紀》的作者羅伯特·阿德里,甚至認為一個基因的突變就可以把人變成獵人,使人類走上一條嶄新的演化道路。

西方的男性作家與人類學家夸大了狩獵的意義,可是他們并不孤單。在新幾內亞,我和真正的獵人一起生活過,他們最近才脫離"石器時代"。在營火畔,他們會談論每種他們狩獵的動物,那些動物的習性,以及好的狩獵方法。他們樂此不疲,可以持續幾個鐘頭。坐在旁邊聽他們談論,你會以為他們每天晚餐都有新鮮的袋鼠肉吃,每天除了打獵啥事也不做。事實上,要是你仔細追問詳情,大多數新幾內亞獵人會承認:他們一輩子也不過打了幾頭袋鼠而已。

仍然記得我在新幾內亞高地的及時個清晨,我與12個土著一同出發,他們都是男性,帶著弓箭。我們走過一株倒地的樹,突然間有人發出了興奮的喊叫,大家都圍著那樹,有人拉開了弓,其他人朝著那堆枝葉叢擠上前去。我以為會有一頭憤怒的野豬或袋鼠沖出來攻擊人,就四處找爬得上去的樹躲避。然后我聽到了勝利的歡呼,從那堆枝葉叢中走出了兩位強壯的獵人,手里高舉著獵物。原來是兩只雛鳥,還不怎么會飛呢,一只連10克都不到。那24小時的其他收獲,包括幾只青蛙,以及一些香菇。

大多數現代采集狩獵族群,使用的武器比早期智人精良多了。可是人類學家發現他們主要的熱量來源,是婦女采集回家的植物食物。男人捕殺兔子,或其他不會在談論時提到的小動物。偶爾,男人會打到一頭大型動物,而大型動物的確是他們主要的蛋白質來源。但是只有在北極地區,大型動物才是家里的主食——那里植物資源稀少。而直到最近幾萬年,北極才有人類生活。

我猜狩獵大型動物要到形態與我們一樣的人(現代人)出現后,才開始對我們的飲食需求有一些貢獻。許多人相信人類獨特的大腦與社會是狩獵的演化結果,我很懷疑。直到最近,我們的祖先都還不是有效率的獵人,不過是擁有特殊技巧的黑猩猩罷了,會使用石器取得、準備食物,而主食是植物與小動物。偶爾,人的確捕獲一只大動物,然后就會不停地重述關于這一稀奇事件的故事。

媒體評論

"妙趣橫生,風格生動,我們不由得開始思考人類的演化和身世之謎:我們從哪里來?又將走向何處?

《紐約時報書評》

"《第三種黑猩猩》這本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愛德華·威爾遜(美國國家科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戴德蒙的書總是觀點很新穎 而且論據充分 值得拜讀

2017-11-22 14:00:0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這是一本為知識大眾所寫的書,可讀性非常強,翻譯水準很高。

2017-11-13 13:01: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精彩,語言通俗易懂,又不乏個人幽默和有理有據的獨特見解,收獲很多。

2017-11-15 12:26:0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整體排版屬于比較舒服的狀況。書籍內容還是不錯的,值得購買和閱度。

2017-03-28 16:09:3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名作,當年在上海書展時就曾被推薦過,做活動買來很劃算

2017-05-05 19:27:5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內容不錯,很有意思,是先讀了作者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才買的這本,很有意思的內容!

2017-06-12 12:54:2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感覺紙質不太理想,沒有中信出版社的質量好,這本書是芒格推薦,本來準備收藏的。

2017-06-05 18:07:30
來自ynkmqm**的評論:

從猩猩照見人類自己,我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015-11-06 08:23:45
來自笪國軍**的評論:

人類是第三種黑猩猩 基因演化視錯覺 自然和生命 太神秘 我們要尊敬生命尊敬大自然

2017-11-08 08:04: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喜歡新星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的出版方向,相比起來,三聯這兩年已經不太有我心儀的書了。歷史,考古,觀今,正是我們所需要了解的。

2016-12-01 00:20: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圖書內容豐富,講解方式有趣,畢竟是本專業書,讀起來還是略微生澀,可以作為午后休息的一道趣味甜點吧,味道獨特。看完此書,對于人的動物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思考和把握人類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

2013-04-15 12:32:14
來自暖***4(**的評論:

在購物車里放了很久,一直沒有好的折扣,趁書香節下單,算下來每本書不到5折,對于常年折扣不多的書來說還是很劃算的

2017-04-27 21:40:5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有油墨味,味道挺重 了解人類起源,變化,以及未來

2017-02-23 16:17: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正如書名所示,這是在動物性基礎上對人類社會性的審視,他對哪些人類行為習慣來自于生物遺傳,提出了開放性看法,深具啟發性。

2015-03-04 10:54:5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作者的詳細的論證的過程,讓我覺得他并沒有站在高高的地方對我們說教,而是力圖讓我們能夠相信和理解他的意思。科普書籍,如果沒有了較為科學的論述就沒有做到傳播科學的作用。因為科學重要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要傳播科學的思想方法。我覺得,某些時候我們甚至應該更關注的是論證的思路——即使我們并不是科學工作者。

2016-11-27 19:07:50
來自闕里**的評論:

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對人類的起源另作評述,看起來還好吧

2017-08-08 18:29:09
來自壯靖靖**的評論:

本書對人類的未來充滿人文般的關懷,從人類起源的角度對人類農耕文明的興起給予了不同的解釋,看后頗有感觸。

2015-04-06 21:16:34
來自T***n(**的評論:

鉆石教授的人類社會學三部曲之一。看了后很有感觸。

2017-06-18 20:37: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在書店很難碰、所以想要很久都沒買到、剛好要買字帖就在當當入了一本。因為購入好多書但沒時間看、所以這本并未拆封、留著有空細細品讀。當當的包裝和對書的保護真的很合愛書人心意,贊一個。

2014-08-03 10:03:30
來自imcoldr**的評論: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很好!闡述了人類的文明揭示了人類的命運

2015-06-07 09:35:07
來自l***8(**的評論: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沒想到夾帶著似是而非的內容比看學術論著都要累人,自認為的事情有的又過于簡單,也不提及其他原因會造成的結果,總結一點就是對于這本書有點失望=.=

2017-07-17 11:49:1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作者是普利策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本書獲得了《洛杉磯時報》書獎的最佳科普圖書,和他寫的另外兩部《槍炮、病菌與鋼鐵》和《崩潰》并稱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本書探討的是人為何稱之為人,人類對自然界和自己都做了什么。

2012-12-17 08:54:0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風格生動,妙趣橫生。是《槍炮病菌與鋼鐵》的序曲,許多《槍炮病菌與鋼鐵》重要觀點結論在這本書中得到了演繹。讓讀者不禁開始對“人類”開始進行各種發問。

2017-10-19 11:55:22
來自noisett**的評論:

很久之前就有一個生物學的博士在推薦此書,一直沒有機會用心看看。偶然買得,翻開一頁,欲罷不能,醍醐灌頂。不是生物學出生的我對此書就不做批評性評價了,但是深深地覺得:地球上生活的每一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我已經推薦給不少人了!

2013-06-06 12:09:12
來自歲月神**的評論:

很多章節寫得很精彩,語言通俗易懂,又不乏個人幽默和有理有據的獨特見解,歷史人文知識渣渣的我,看懂了,而且收獲了很多。決定日后購進賈雷德·戴蒙德教授的另外兩本書《槍炮、病菌于鋼鐵》和《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2016-01-20 16:56:2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我們要是能從我所追述的人類史中學習教訓,我們的未來可能會比另外兩種黑猩猩光明些,也未可知。”;盡管在精彩程度和洞見上略遜《槍炮、病菌與鋼鐵》一籌,但賈雷德·戴蒙德的招牌魅力依舊能迷死人了啊。

2017-10-12 19:06:01
來自島煙湖**的評論:

《第三種黑猩猩》中的部分內容同《槍炮、細菌和鋼鐵》非常類似,直接將前者中獨有的內容歸并到后者就好了。《第三種黑猩猩》譯者為臺灣籍,如同書中關于語言分化的論述,譯著多有與大陸習慣語差異之處,幾十年的隔絕便若此,更何論千萬年的演化!

2013-12-12 12:39:5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