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居住的這顆星球,土地的肥沃程度各異,可利用的能源分布不均,甚至陽光對大地的普照往往都厚此薄彼,淡水資源、魚類資源、生物多樣性更是呈現(xiàn)出巨大的差異……
作者:
(英)卡爾 李:英國謝菲爾德學院地理系教授,他近期的一本專著是《一切都連接到一切》,目前正在積極從事以地理視角拍攝紀錄片的工作.
譯者;
王艷,女,生于1983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香港理工大學哲學碩士、香港理工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和語言學。現(xiàn)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多個本科和研究生翻譯課程,擁有十多年的翻譯經(jīng)驗,涉獵題材廣泛。作者:
及時章 傳 統(tǒng) 001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人們很容易覺出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在夜晚仰望星空,發(fā)問“我們是誰?”的時候。
第二章 全球化 035
今天,極其豐富的思想、知識、民族和技術都已經(jīng)延伸至最偏遠的區(qū)域。我們的生活與其他地方日益息息相關。
第三章 平等性 069
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不平等的世界中,人類作為一個物種,面臨的較大的地理挑戰(zhàn)就是如何在未來實現(xiàn)經(jīng)濟和社會的進一步平等。
第四章 可持續(xù)性 101
我們是否可以隨心所欲地焚燒填滿有害污染物的舊沙發(fā)?我們是否有權不受他人行為影響接受陽光普照?……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有關人類與地球和生物多樣性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困境。我們有權對彼此、對地球做什么?
第五章 展望未來 133
如果我們想象一個積極的未來,那么此種建立在可持續(xù)發(fā)展基礎之上的未來會是何種面貌?生活在其中又是什么感覺呢?也許在未來,我們會共同努力,向著這個更積極的未來,不斷邁進。
后續(xù)研究 161
后記 174
這幅世界地圖的尺寸經(jīng)過重新調(diào)整,通過平等地突出每一個人,展現(xiàn)了人類目前的居住地。在這幅地圖上,較大的城市清晰可見,沙漠和北極幾乎消失殆盡。該圖還顯示了世界如何通過航運通道、飛行通道和水下電纜連接,這些通道承載、推動了全球經(jīng)濟的多數(shù)貿(mào)易活動。地圖上亦可看到“地中海奧斯卡號”的首航路線始于中國大連港,終于荷蘭鹿特丹,途經(jīng)馬來西亞的丹戎帕拉帕斯港以及蘇伊士運河。在短短的36天航程內(nèi),“地中海奧斯卡號”駛過全球近一半人口的聚居地。
在約五六百年前,殖民思潮在歐洲尚未萌芽之時,人們?nèi)徊恢厍虻倪呺H何在。制圖師— —繪制地圖的人,大多來自中國、印度、阿拉伯或歐洲,這些國家大權在握,貿(mào)易路線和海岸線是他們盡力守護的秘密。地理只關涉領土以及領土勘察,為掌控土地服務。
在1492年哥倫布首次出海探索美洲新大陸前不久,包括鹿特丹在內(nèi)的佛蘭德地區(qū)的一些城市爆發(fā)了一場叛亂,意圖顛覆馬西米連諾一世所統(tǒng)治的哈普斯堡帝國,這場叛亂最終遭到粉碎。大約523年之后,正是鹿特丹港迎來了“地中海奧斯卡號”。歷史對地理至關重要。兩個學科相互影響,使彼此愈加錯綜復雜。因此,本書的背景材料要從很久以前寫起。地理不是歷史,但歷史與其他要素相結合,幫助我們理解地理。
那么,地理是什么?今日的地理又是什么?一種答案是,離開地理我們就無法解釋周圍的世界。地理就是我們周圍的一切。地理是關于什么東西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有什么東西,為什么和什么時候,以及什么人物和怎么做的一門學科。地理是關于地點和空間的探索。幾乎萬物都有地理維度。沒有什么跳得出地理的范圍之外,因為萬物彼此相關。對很多人而言,這個答案并不十分有用。但是,地理不同于哲學、經(jīng)濟學或政治學這類傳統(tǒng)學科,它撲朔迷離、難以捉摸,因而很難為之下一個干脆利落的定義。為了使其簡潔易懂,地理有時會被簡單地視為只從空間角度關注現(xiàn)象— —就像歷史以時間為焦點一樣,地理往往以空間為焦點。盡管“空間”以及與之相連的“地點”顯然是地理研究的核心思想,但是地理這門學科同時也涵蓋著其他豐富的內(nèi)容。
地理是關于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的林林總總,從水這一生命之源,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其中至為關鍵的是遍布各種環(huán)境系統(tǒng)、無處不在的能量。不理解能量,就無法理解地理。是能量造就高山,亦將之覆滅;是能量每天在大氣層中貫穿流動,形成天氣,久而久之,形成的能量波動又改變氣候;是能量為我們提供維生的食物;是儲存于化石燃料之中、由史前動植物分解形成的能量幫我們把電的靈感在生活中實現(xiàn)。地理有助于解釋這一切能量如何改變我們是誰,我們?nèi)绾斡绊懎h(huán)境,如何被環(huán)境影響這些問題。
地理學家歷來都對地點和想法十分好奇,執(zhí)著于探索。那條公路通向何方?這所大宅的住戶是誰?為什么?我們?nèi)绾蔚竭_現(xiàn)在的地方?我們何時才能學會群居?你的消耗量真的可以一直增加下去嗎?這真會讓你感覺更好嗎?有沒有個東西一直騷擾你,就像腦子里不時迸發(fā)出的碎片,想著或許還存在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問題層出不窮。
地理方面的問題從來都非孤立地出現(xiàn)。任何發(fā)問都可能引出更多的問題。地理就是把所有的點連成一幅圖片。關聯(lián)無處不在。區(qū)分人與自然地理往往是一種錯誤的二分法。實際上,二者緊密相關,統(tǒng)一二者的要素就是貫穿我們一切所為、所見與所知的能量。
地理學家需要通曉生物、化學、社會學、政治、數(shù)學以及經(jīng)濟學方面的些許知識,還得掌握幾門語言,因為語言常常也是地理性的。但是地理專攻一件其他學科都不夠擅長的事情.——展望未來。
地理被推向“展望未來”的及時線,是因為人類最終認識到自己已經(jīng)把地球推向了環(huán)境災難的邊緣,而且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nèi)做到了這一點。有人可能認為這是危言聳聽,但在我們看來,證據(jù)日益確鑿,我們所提問題的答案就是佐證。談到環(huán)境,任何地方都彼此相關。你汽車排放的尾氣確實會禍及熱帶雨林的健康,方式多得超乎你想象。你擁有的很多電器都含有鉭電容,它造自鈳鉭鐵礦.— —一種稀土礦物,主要產(chǎn)于中非國家,其開采是非持續(xù)性的,且經(jīng)常引發(fā)沖突并毀壞熱帶雨林。浩瀚太平洋中的珊瑚礁的命運,掌握在世界上人口日益密集的城市中的幾十億居民手中。聯(lián)系俯拾皆是。
我們可以展望一下世界的未來:人口突破100億,富人與窮人之間的不平等日益加重。估計未來全球生物的多樣性會降低,支撐我們生活的生物資源和地質(zhì)資源也會減少。此外,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經(jīng)濟體系:其擁躉仍然難以理解一些簡單的概念,比如一些人通過儲蓄金的復合利息獲利,但財富的涓滴效應并不能保障平均收入的持續(xù)增加。貪婪的人們肆無忌憚地攫取自己的眼前利益時,災難的惡魔已經(jīng)展開了雙翼。
我們預期,在我們孩子將來生活的世界里,自然災害的毀滅性將越來越強,升高的海平面會把小型島國
從地圖上抹除。融雪,為幾百萬人口提供水源的冰川將會持續(xù)減少。不過,我們也意識到自己過去對世界的認識何等淺陋。直到最近,我們才知道冰川曾一度更為碩大。直到20世紀下半葉,人們才認同大陸的持續(xù)漂移,盡管速度緩慢。直到最近,人們才意識到下一次冰河世紀已經(jīng)迫在眉睫。預測未來極易出錯。
肯定有很多事情,我們現(xiàn)在對其一無所知,但幾年后就會變得顯而易見。不過關于一點我們確定無疑:人類對世界的了解從未如我們今天這般透徹。從來沒有這么大量的人口擁有如此之長的壽命;也從來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有這么一大批人,消耗掉如此大量的資源。隨著以往受距離影響的地理向“就在這里、就是現(xiàn)在”這樣的“因特網(wǎng)地理”的不斷收縮,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從未像現(xiàn)在這么緊密,我們與其他人類大眾以及我們賴以為生的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系空前密切。從很多方面來看,現(xiàn)在都是好的時代,但也是最糟的時代。
在人類未來的這幅地圖上,道路紛繁復雜,岔道縱橫交錯,我們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正是21世紀地理的核心使命。地理這門學科最關注的是即將出現(xiàn)的事物和即將發(fā)生的事件。地理的確應該成為并且常常成為腦子里逼得你發(fā)瘋的碎片。一旦你開始看懂萬物之間的聯(lián)系,
就沒有回頭路了。你對之開始有所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會與你相伴終生。一旦你開始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出了大問題,實際上有很多問題。爾后,當你對地理了解更多,便開始洞悉問題何在,但未必知道該如何應對。
本書收錄了多個短篇故事,意在解釋地理在理解以下兩個問題中的作用: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向何處?當然,這些故事也包含了我們對地理的看法,也許很多人未必贊同我們對故事的取舍。有人曾提出“你應當收錄……”“……怎么樣?”“真難以置信,你竟然沒有考慮……”如前所述,地理學家難免犯錯,我們也不例外。若你閱讀本書的時間不是2016年,而是幾十年之后,你可能會詫異于我們的遺漏疏忽,也可能會為我們甄選的內(nèi)容困惑不解或忍俊不禁。你可能會覺得費解,為何很多今天看似很重要的東西沒有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深知自己探究的對象未必,但是也清楚我們現(xiàn)在看待世界的角度與幾十年前的地理學家大相徑庭。世界在變,地理這門學科也在隨之而變。
本書以回顧歷史傳統(tǒng)開篇.——地理如何逐步獲取學科意義,繼而登堂入室,成為核心學科。這段時期,即公元1000年到1800年,泛稱為“有機時代”。然后,我們轉(zhuǎn)而關注全球化及其如何在1800年之后的“化石燃料時代”初期在工業(yè)革命中完成蛻變。全球化是個把全人類連為一體的過程。我們與一切地理學家一樣,更傾向于著眼于長遠,因而接下來本書主要關注我們該如何及因何考慮可持續(xù)性。在倒數(shù)第二章,我們會探討地理對于構建一個更具可持續(xù)性的世界,一個更多公平、更少不平等的世界會起怎樣的作用。本書的一個故事會用于展望未來—— “后化石燃料時代”。在所有章節(jié)中,我們都會鋪開地圖,展示地理如何不僅仍是描述、觀想世界的工具,而且還是對于改善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種闡釋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