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靈導師、成功學大師。他一生致力于人性的研究,并根據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的成功故事,通過演講和著作喚起了無數有志青年的進取。他的《人性的優點》和《人性的弱點》等著作,被西方世界視為人際交往及驅除壓力的社交經典,銷量僅次于《圣經》。他被譽為"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人性教父",他開創的人際關系訓練班也遍布世界各地。
李麥遜,美籍華裔著名作家、翻譯家,著作多部。
目錄
讀懂本書的九個建議
上冊人性的優點
上冊寫作的過程與動機
部分關于憂慮,你應該知道的
章活在當下
第二章一個解除憂慮的神奇魔方
第三章憂慮對你的危害
小結
第二部分分析憂慮的基本技巧
第四章如何分析和解決憂慮問題
第五章如何消除生意場上一半煩惱
小結
第三部分在煩惱侵襲你之前將其化解
第六章怎么排遣內心的煩惱
第七章別讓瑣細之事壞了你的心境
第八章一條祛除你內心紛擾的法則
第九章和"宿命"合作
第十章為你的憂慮設置"止損點"
第十一章別試圖去鋸木屑
小結
第四部分七種技巧,帶給你淡定和愉悅
第十二章重塑你生活的8個詞匯
第十三章"扯平"的昂貴代價
第十四章這樣做,你會看淡"不感恩"
第十五章百萬美元能收買你嗎?
第十六章發現自我,保持本色
——銘記:我是世界的
第十七章如果有一只檸檬,就做一杯檸檬汁
第十八章如何在4天內治愈抑郁
小結
第五部分戰勝憂慮的方式
第十九章我父母是怎么戰勝憂慮的
第六部分如何不為批評所擾
第二十章銘記:沒人去踢一條死去的狗
第二十一章這么做,批評就于你無妨
第二十二章我做過的蠢事
小結
第七部分六招防止疲憂、神清氣爽
第二十三章如何每天賺回一個小時
第二十四章什么使你疲勞,怎么應付
第二十五章如何避免疲憊,永葆青春
第二十六章四個好習慣,助你防止疲勞和憂慮
第二十七章疲、憂和恨源自厭倦,如何祛除
第二十八章防止因失眠而焦慮
小結
第八部分
"我是如何戰勝憂慮的"
——3個真實故事
洛克菲勒靠什么多活了45年
本杰明·富蘭克林怎么戰勝憂郁
六件麻煩事同時擊中了我
我能在一小時內變成"樂和族"
我怎么擺脫自卑感
我驅趕煩惱的五個辦法
過得了昨天,就過得了今天
我去體育館打沙袋或徒步旅行
我曾經是"弗州理工憂郁王子"
觸底之后,就是反彈
我曾是世界的蠢貨之
上冊
人性的優點
上冊
寫作的過程與動機
1909年,我是紐約市不開心的年輕人之一。
當時我以推銷卡車謀生。我不懂卡車工作原理,那還不算什么——我壓根兒就不想知道。我對我的工作煩透了我對我蝸居的那個破地方也煩透了——那是西56街一間陳設簡陋、蟑螂出沒的小屋。我現在還記得,當時把一捆領帶掛在墻上,早晨取領帶時,一窩蟑螂被順勢抖摟出來,四處亂竄。我煩透了那些廉價而臟臟的小餐館,沒準兒那里也是蟑螂的樂園呢。
每天晚上,我回到那孤零零的小屋,頭痛和惡心揮之不去——這源于失望、憂慮、苦澀和叛逆感。我叛逆,因為我大學期間孕育的美好夢想活生生演化為一串串噩夢。難道這就是生活?這就是我苦心孤詣渴求的遠大前程?難道對于我來說,生活的所有意義就是——干一個讓自己惡心的工作,和蟑螂做親密伙伴,吃著倒胃口的飯菜——以及沒有希望的未來?……我大學時的夢想可不是這樣,我渴望在悠閑中讀書,再寫他幾本大作——
我知道,丟掉這份不開心的工作,我不但毫發無損,還有好處。我對發財沒什么興趣,卻執迷于生活的豐富多彩。簡單說,我做出了重要決定——那是很多年輕人處于人生十字路口時必須做出的抉擇。所以,我也做了決定,這個決定改變了我的命運;我此后的人生被賦予的幸福和價值,遠遠超出我為狂放的想象力。
我的決定是這樣的:把這份讓我討厭的工作扔掉。鑒于我在密蘇里州沃倫斯堡的州立師范學院讀了四年書,我想在夜校教授成人課程謀生。然后我就有閑暇讀書,準備演講和寫小說。我要的生活是"活著為了寫作,寫作為了活著"。
我該在成人夜校教什么呢?當我回顧和掂量我的知識儲備時,我發現,在商業生涯以至人生中,我在公開演講中的訓練和經驗,遠比我在大學里學到的所有知識加在一塊更實用。為什么?因為這些訓練和經驗將我的羞怯和自卑一掃而光,賦予我與人打交道的勇氣和信心;這些訓練和經驗對領導能力也效果顯著——通常,一個敢于站出來表達自己觀點的人,他的領導力也會增強。
我同時向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申請教職,去夜校上它們的推廣項目——公共演講,但這些大學認為,沒有我他們一樣撐得住場面。
我當時很失望,現在卻謝天謝地——幸好他們拒絕了我,因為我去了基督教青年聯合會夜校執教。在那兒,我必須盡快驗證我的教學能力和實際效果。這是多大的挑戰啊!那些成年人不來上我的課,因為他們看重的是教師的實際教學經驗和社會名望。他們來只為一個目的——解決火燒眉毛的幾個問題。比如,他們要在一個商務會議上站起來講幾句話,而不至因怯場而暈過去;銷售人員需要拜訪一個刁鉆客戶,而不至要先繞街區走三圈來鼓足勇氣。他們要培養出鎮定和自信,要做生意,要多賺幾個錢養家糊口。他們的學費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如果覺得沒收獲,人家就不來了;我也不是固定工資,而是靠利潤分成,如果還想維持生活,我的課程就必須有實用性。
我當時覺得,我是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教學;我現在卻意識到,這對我是個寶貴的訓練機會。因為我不得不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我不得不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我不得不讓每一期充滿吸引力,這樣才有"回頭客"。
我熱愛這工作,它太激動人心了。這些生意人自信心提高之快,升職和加薪之神速,讓我大為驚訝。課程比我樂觀的希望成功多了。三期內,曾拒絕付我每晚5美元薪水的基督教青年聯合會居然在百分比提成的基礎上,另外付我每晚30美元。剛開始時,我只講公共演說課;后來,我注意到,這些成年學員還有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的需求。由于我找不到一本完備的人際關系教材,我便自力更生。撰寫——不,它不是尋常的寫作方式,而是源于我的授課經驗,并不斷演化。我將教材命名為"如何贏得朋友,影響他人"。
鑒于撰寫這本教材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我給成年學員講課;也因為我還寫過其他四本無人問津的書,所以我從沒期望這本書會如此暢銷——我也許是活在這個世界上讓人驚訝的作者之一。
這些年來,我意識到成年人們另外一個大問題——焦慮。我的大多數學員都是商界人士——高管、銷售人員、工程師、會計師等,橫跨所有商務和專業領域,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煩惱。還有一些女學員——女商人和家庭主婦,她們也有問題!
顯然,我需要一部如何克服焦慮的教材——于是我再次四處搜羅。我去了紐約15大道和42街交叉口那座宏大的公共圖書館。我吃驚地發現,在"焦慮"條目下,只找到22本書;我還驚喜地發現,"蟲子"條目下的圖書居然有189本!
英語詞匯"worry"(焦慮)和"worm"(蟲子)條目接近。此處為幽默說法。
幾乎是"焦慮"條目下圖書的九倍之多!夠嚇人的,是吧!由于"焦慮"是人類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那你肯定認為每一所中學和大學都開設了"如何克服焦慮"的課程吧?然而,即使有某所大學開了,我也聞所未聞。
難怪戴維·斯伯瑞(1)在他的書《如何應付焦慮》中這樣說:"當我們成年時,在應付壓力方面的準備之稀缺,猶如要一個書呆子去跳芭蕾舞。"
結果呢?我們醫院里一半以上的病床,都被各種神經和情緒出了問題的病人占據了。
紐約公共圖書館里書架上關于"焦慮"的這22本書,我都認真拜讀了;另外,但凡我能找到的相關書籍,統統搜羅來,卻依然沒一本書適合做我的教材。一籌莫展之余,我再次下決心自起爐灶。
七年前,我開始籌備這本書的撰寫。怎么著手呢?博覽古往今來哲學家們關于"焦慮"的詮釋;我還讀了數百倍人物傳記——比如,從中國的孔子到英國的丘吉爾,等等;我還采訪了各個領域里大量杰出人物——比如杰克·鄧普西(2)、奧馬爾·布拉德利將軍(3)、馬克·克拉克將軍(4)、亨利·福特(5)、艾琳諾·羅斯福(6)和多蘿西·迪克斯(7),而這僅僅是個開頭。
我還干了很多遠比采訪和閱讀更重要的事情。我在一家研究克服焦慮的實驗室工作了五年之久——實驗就在我們的成人課堂上進行。據我所知,這種類型的實驗室,我們這是全世界也是的。我們是這么進行實驗的:我們教給學員一套停止焦慮的規則,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施,然后回到課堂談心得體會。其他人則報告他們在過去運用過的技巧。
根據這些實驗結果,我可以推測出這一點——我所聽過的關于"我是如何戰勝焦慮的"的話題,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多。此外,我還"讀"了數百次其他關于"我是如何戰勝焦慮的"的談話——要么是通過我收到的郵件,要么是通過在課堂上的獲獎講話——這些講話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所以這本書不是象牙塔里"閉門造車"的產物,也不是一部關于焦慮如何"可能"被克服的學術布道書,而是盡我所能撰寫的一部節奏明快、言簡意賅、資料翔實并被數千成年人成功驗證過的"焦慮攻略寶典"。
有一點確鑿無疑——這本書立竿見影,行之有效,你盡管拿去一試。
法國哲學家瓦雷里說過:"科學就是成功秘訣的匯合。"本書恰如其分——一套擺脫焦慮生活的、成效顯著并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秘訣匯集。然而,我還要警告讀者:你不會在本書里得到任何新知識,但你會發現很多未被普遍利用的方法。就這點而言,你我都不需要別人傳授任何新知識,因為在引領生活方面,我們已經知道得足夠多。我們都讀過所有的"黃金法則"(8)和"山頂布道"(9)。我們的問題不是無知,而是疏于行動。本書的宗旨,就是將古老而基本的真理加以陳述、闡釋、梳理、調整和渲染,并敦促你行動起來,切實將這些規則活學活用。當你拿起這本書,不是為了看這本書的創作動機和過程,而是為了付諸行動。好了,我們行動起來吧!請閱讀本書章和第二章——如果讀完前兩章你仍然覺得并沒獲得新的力量和靈感停止焦慮、享受人生,你索性將書扔得遠遠的。
——那說明,本書對你毫無意義。
關于憂慮,你應該知道的
章
活在當下
1871年春,一個年輕人拿起一本書,書中21個詞匯對他的未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加拿大蒙特利爾綜合醫院的一個學生。他為期末考試煩惱,為無所事事煩惱,為何去何從煩惱,為怎么實習煩惱,為如何謀生煩惱。
得益于1871年讀過的那21個詞匯,這位年輕的醫學院學生成為他那一代人中有聲望的內科專家。他創建了蜚聲世界的霍普金斯醫學院,他成為劍橋大學的皇家教授——那是大英帝國授給醫學界人士的榮譽。他被英國國王封為爵士。他去世時,關于他生平事跡的書籍足有整整兩卷,長達1 466頁。他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他讀過的那21個詞匯出自托馬斯·卡萊爾(1),這些詞匯讓他在此后的人生中遠離了煩惱:"我們的主要任務不是遙望遠方的黑暗,而是關注于眼前。"
42年后一個微風和煦的晚上,耶魯校園里的郁金香迎著春風盛放,就是這個人——威廉·奧斯勒爵士,對耶魯學子們發表演說。他告訴這些學生,像他那樣一個任教于四所大學、寫過一部暢銷書的教授,理應有一個"卓爾不凡的大腦"。他宣稱,事實并非如此。他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腦子"平庸之極"。
那么,什么才是他的成功秘訣呢?他解釋說,他的成功歸功于他所說的活在"日密艙"(2)里。這話怎么講?在耶魯演講前幾個月,威廉·奧斯勒爵士搭乘一艘郵輪橫渡大西洋。船長站在駕駛艙里,按動一枚按鈕——機器"叮當"一聲,瞬間變戲法似的,輪船一些部件立即紛紛關閉,然后輪船進入"水密艙"(3)
"現在,你們每一人——"威廉·奧斯勒博士對這些耶魯學子說,"你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部比巨型郵輪更了不起的組織,航程也更遠大。我要告誡你們,學會控制,生活在`日密艙`,這才是航行安全的保障。去駕駛艙看看,至少確保主要隔水艙運行正常。在你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按一下按鈕,把"過去"——死去的昨天關在外面;接著,按另一個按鈕,一個金屬艙壁再次關上,那是"未來"——還未誕生的明天;這樣你就安全了——你的今天就安全了!……關掉過去,讓死去的過去自己埋葬自己吧……將那些給傻子照亮死亡之路的昨天關在門外吧……那些明天的負擔加上昨天的負擔,再將今天的負擔加上,讓人步履蹣跚。把未來關閉得和過去一樣嚴嚴實實吧……未來就是今天……永遠就沒有個什么明天。人類的救贖就在今天。一個對未來擔驚受怕的人,精力的損耗、內心的壓力和精神上的煩惱會像咬尾的蛇一樣緊追不舍……那么,將過去和未來的大水壁關閉了,養成這樣一種習慣——活在當下的`日密艙`中!"
奧斯勒博士的意思莫非是我們不必為了明天而未雨綢繆?不,不是。在那場演講中他接著說過,對明天的準備方式就是集中你們所有的智慧和熱情,把今天的事情做得無可挑剔。這是迎接明天可行的辦法。
在耶魯大學,威廉·奧斯勒爵士呼吁學生按耶穌基督禱告的那樣開始每24小時:"把今天的面包給我們。"
記住,這句禱文只要求今天的面包,而沒有抱怨我們昨天吃下去的舊面包,也沒有說:"主啊,近來小麥帶干旱,可能還會干旱,明天秋天我可去哪兒找面包啊?——或者我要是失業了,主啊,我去哪兒找吃的啊!"
沒有,這句禱文只教誨我們找今天的面包。因為,今天的面包可能是你能吃到口的。
多年前,一個身無分文的哲學家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晃蕩,那兒的人生活得很艱辛。24小時,人們在一座山丘上圍繞著哲學家,他發表了一場演說,在人類歷史上其引用率可能。他的演說包含26個詞匯,回蕩了幾個世紀之久:"不要去想什么明天,因為明日自有明日的想法,活好今天才是正道。"
很多人反對耶穌的這句話:"別想明天的事情。"他們將這句話斥之為建議和神秘主義。他們說:"為了保護家人,我必須買保險;為了養老,我必須攢錢;未來將來,我必須早做打算。"
沒錯!你當然必須。實際上,耶穌這句話是300年前翻譯的,在詹姆斯王朝時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并不一樣。300年前,thought這個詞的意思常常指anxiety(焦慮、憂慮)。現代版《圣經》對耶穌這句話的引用更為:"別為明日憂。"
是的,無論如何,想著明天;為了明天未雨綢繆,但別因為明天而煩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的軍事領導人為明天做了謀劃,但他們無法承受煩惱之重。
"我為的將士配備了我們所能提供的武器。"指揮美國海軍的歐內斯特·J.詹姆斯上將這樣說,"還給了他們執行使命的方案,我能做的就是這些。"
"如果一艘艦艇被擊沉。"歐內斯特·J.詹姆斯上將接著說,"我沒辦法把它打撈起來。如果一定會沉沒,我也束手無策。我能更有效地為明天的事情工作,而不是為昨天的事情懊惱不已。另外,如果我任由那些煩惱纏住我,我也扛不住。"
無論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樂觀思維和悲觀思維的區別在于——樂觀思維能理順事情的前因后果,取得符合邏輯、建設性的計劃;悲觀思維則經常引起緊張和神經崩潰。
我榮幸地采訪過阿瑟·海斯·蘇茲伯格,1935到1961年間,他是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紐約時報》的出版人。蘇茲伯格先生告訴我,當"二戰"硝煙彌漫歐洲時,他驚慌失措,對未來太焦慮,以至于幾乎無法入眠。他常常半夜起床,取出畫布和油畫筆,看著鏡中的自己,試圖畫一幅自畫像。其實他根本不會畫畫,但為了驅逐焦慮,還是畫了。蘇茲伯格先生告訴我,他從來無法祛除他的焦慮,直到他將一首贊美詩中的五個詞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步對我足夠"。
光明指引……
我緊隨你的腳步:
我勿需眺望遠景;
一步對我足夠。
大約同一時間歐洲某個地方,一個穿軍服的年輕人也學到了人生這一課。他的名字叫特德·本杰明諾,來自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他的焦慮使他患上了一級戰斗疲勞癥。
"1945年4月。"本杰明諾寫道,"我的焦慮發展到了醫生所說的`痙攣性結腸炎`——那是一種能引起劇烈疼痛的病。如果戰爭不是那時結束,我整個人肯定早就垮了。"
本杰明諾接著說:"我當時已經筋疲力盡了。我是墓地登記員,隸屬于第94步兵師,是沒有軍銜的那種軍官。我的職責就是對在各項行動中所有陣亡、失蹤和負傷住院的人員建立檔案,并保存這些記錄。我還必須協助把那些在戰斗激烈時陣亡后匆匆淺埋的軍人尸體——無論是盟軍還是敵軍的,挖出來進行深埋。我還必須將陣亡軍人的個人物品收集起來,負責寄送給他們的家人或近親;對這些物品,他們非常珍視。我擔心不停,生怕出什么紕漏,引起尷尬。我擔心我能否完成這任務。我擔心我能不能活到抱一抱我那的兒子的那一刻——他才16個月大,我還沒見過呢。我焦慮和疲憊得體重掉了34磅。我狂躁不安,距瘋掉只一步之遙。我看著自己的雙手,發現它們簡直就是皮包骨。一想起回家時成了個廢人,我就魂飛魄散。我崩潰了,像孩子似的哭泣。我脆弱極了,一旦獨處我就淚流滿面。在巴爾吉戰役后不久的那一陣,我哭得太多了,連做一個正常人的希望都差點放棄。
"后我去了部隊醫院,一位軍醫給了我一些建議——這些建議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在做了徹底體檢后他告訴我,我的問題是心理上的。他說:`特德,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個計時沙漏器。你知道,在沙漏器頂部有不計其數的沙粒,所有沙粒都會緩慢而均勻地穿過容器中部的狹窄瓶頸;除非把沙漏弄壞了,你我沒有任何辦法能多讓一粒沙子經過瓶頸。你,我,或任何別的人,都像沙漏器一樣。每天早上一起床,我們會覺得有幾百個任務需要當天完成;然而,如果我們不按部就班一個一個地來——就像沙粒通過沙漏器的瓶頸一樣,慢慢地來,有條不紊地來;不論我們的身體還是心理,都會垮掉的。`
"自從軍醫給我上了這堂難忘的課那天后,我便開始踐行這些哲學。`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這個忠告在戰爭期間不僅挽救了我的身體,還挽救了我的心靈;對我目前在廣告印務和平面印務公司擔任的公共關系和廣告經理這個職務,也很有幫助。我發現,那些戰爭時期出現的問題,在職場中同樣出現了:太多事情需要馬上處理——而時間卻太緊。譬如,庫存太低,新表格需要填寫,進貨需要安排,地址要修改,辦公室開張關張,等等。我記起那位軍醫的話`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才沒有方寸大亂。通過不斷溫故這句話,我以一種有效得多的方式完成了任務,那種在戰場上差點毀了我的迷茫和紊亂感煙消云散。"
關于當代生活方式,令人瞠目結舌的觀點之一是:我們的醫院一度把一半病床留給了各種精神和心理病人——無數個"昨天"累積起來的千鈞重壓和令人憂懼的"明天",終于將這些人壓垮。然而,這類病人絕大部分原本并不需要住院,他們原本可以過著幸福有意義的生活——如果他們一早就知道耶穌所說的"別為明日憂"或者威廉·奧斯勒爵士說的"活在日密艙"的道理。
此刻,你我正好同時站在兩種永恒的交會點:不堪回首的浩瀚而永恒的歷史以及連通永恒的未來。我們不可能置身一種永恒里——不可能!甚至不可能活在被分割的一秒鐘之內。如果非要去折騰,必然身心俱毀。所以,還是知足常樂,活在我們能夠存在的時間內:從現在起,直到上床就寢。
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4)這樣說:"無論負擔多么沉重,任何人都能撐24小時;無論工作多么艱難,任何人都能堅持24小時;從朝霞到日暮,任何人都能生活在甜蜜、耐心、珍愛和純潔之中。這就是生活的全部要義。"
是的,這就是生活對我們的要求。但對于密歇根州薩基納多的E.K.謝爾茲太太而言,在學會"活在今天"之前,她陷入了絕望——甚至處于自殺的邊緣。謝爾茲太太向我講述她的故事時,這樣說道:
"1937年,我丈夫去世了。我極度抑郁——幾乎不名一文。我給我的前雇主——堪薩斯市洛奇福勒公司的里奧·洛奇先生寫了一封信,恢復了我以前的工作。以前我是以去鄉村和小鎮推銷《世界百科全書》為生。兩年前,我丈夫生病,我賣掉了我的汽車。恢復工作后,我想方設法湊齊了買一輛二手車的首付款。我曾以為,重操舊業有助于緩解我的抑郁癥,但孤身一人開車,孤身一人吃飯簡直讓我難以忍受。有些地方生意不好做,我覺得很難賺夠買車錢——盡管那也不算什么大錢。
"1938年春,我去密蘇里州的維塞里斯賣書。那兒的學校很窮,路很舊。我如此孤獨和沮喪,甚至想到了自殺。我的日子毫無奔頭了,我恐懼明天早起面對生活。我擔心一切:還不起購車款,付不起房租,吃不起飯,身體日漸垮了卻看不起病……只有兩個想法阻止了我的自殺:我姐姐會傷心欲絕,我沒錢支付我的葬禮。
"后來的24小時,我看到的一篇文章將我從沮喪里拽了出來,并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其中一句話非常鼓舞人,我永遠不會忘記文章中這句話對我的恩典。這句話是這樣的:`對聰明人來說,每24小時都是新生活。`我把那句話打印下來,粘貼在汽車擋風玻璃上,這樣,開車時每一分鐘都會看到。我學會了忘記昨天,也不想明天。每天早晨,我都對自己說:`今天就是新生活。`我發現,每一次活過24小時不算太難。
"我戰勝了我的孤獨恐懼,我的需求恐懼。現在的我很開心,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和愛。我現在明白,無論今后生活怎么變幻,我都不會再恐懼了;我現在明白,我不必為未來恐懼;我現在明白,我能一次活好24小時;我現在明白`對聰明人來說,每24小時都是新生活`的含義。"
除了自由女神,卡耐基或許就是美國的象征。
——《時代周刊》
在人類出版史上,還沒有一本出版物能像戴爾·卡耐基作品那樣持久深入人心;也惟有卡耐基的書,才能在他辭世半個世紀后,還能高踞各地暢銷書排行榜。
——美國《紐約時報》
卡耐基開創并倡導的個人成功學,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有志青年邁向成功的階梯。通過他的傳播和教導,無數人意識到積極心態的價值,并由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卡耐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幾本書和一所學校,他的真正價值是:把個人成功的技巧傳授給了每一個有抱負的年輕人。
——約翰·肯尼迪(美國第35任總統)
我人生的投資是1951年花了100美元聽了卡耐基先生的課程,因為買賣證券不懂和別人溝通不行。如果我的溝通能力還停留在1951年以前,是不可能取得今天這番成就的。
——沃倫·巴菲特("世界首富""股神")
卡耐基作品的惟一目的是幫你解決你所面臨的問題: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務活動與社會交往中與人打交道,有效影響他人;如何克服憂慮,創建美好生活。當你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拿破侖·希爾(成功學專家、暢銷書作者)
成功其實如此簡單,只需遵循戴爾·卡耐基先生簡單適用的人際交往標準,你就能夢想成真。
——馬克·維克多·漢森(《心靈雞湯》作者)
卡耐基先生通過他的演講和作品,教給人們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和生存之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學習的人生必修課。
——博恩·崔西(美國著名成功學家、暢銷書作者)
書很好,快遞很好!下次還在這買
首先書的包裝很喜歡,其次我是看完序以及其他讀者的推薦才買的這本書,意在充實心靈,待我讀完之后再來分享心得
快遞可以。我個人喜歡這本書。
書不錯,印刷精美,就是拿到貨后,書的四角均變形,
物流快、質量好!
還是非常不錯的,下次再來
挺好的,雖然不是我想買的那本,但真的不錯
這本書非常精彩!非常值得一讀!
價格比較優惠 質量還好 外觀輕微磕碰
挺好的一本書
包裝有問題,書皮都勒痕
真亂費錢,外國佬的語言習慣跟我差別太大
非常好的一本書
好友推薦,內容不錯,值得購買,品閱收藏兩相宜!
還不錯,外包裝有點薄,書的印刷質量很好
書不錯,但比以為的小一些,才32開左右,真的把任性兩面都收錄好了嗎。
想買很久了,終于趕上做活動!很期待!
給孩子買的書,不錯!
非常經典的書,值得購買!
有不可避免的磕碰
讓我們更了解人性,震撼,啟發思考。
好好好好好好好
還是挺不錯的,物流也挺快,書也不錯。
單位同事買的,應該還不錯
內容還沒讀,準備好好學習。
就是快遞包裝太差
不錯 物流快 ,質量也可以
北大的版本比較好,書的印裝都沒有可挑剔的地方。
一次性買了兩套,自己和孩子人手一套,放身邊隨時閱讀,以提高自身
還沒看,之前有聽到說這書很好看。我也買來試計,
東西收到了 就是快遞有點小慢 不過書還是挺滿意的 但是字體有點小 看著像正版
卡耐基經典之作,本書印刷精美,是卡耐基兩本經典的合集,這樣印刷便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