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韓學源流圖書
人氣:43

韓學源流

探索韓非子思想學術源流,考察法家學派歷史影響
  • 所屬分類:圖書 >法律>法律史  
  • 作者:[宋洪兵]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9709563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9
  • 印刷時間:2017-09-01
  • 版次:1
  • 開本:大32開
  • 頁數:413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作者簡介

宋洪兵,男,1975年出生,四川犍為人,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杰出人文學者(青年學者),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出版專著《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循法成德:韓非子真精神的當代詮釋》(三聯書店2015年版),在《哲學研究》、《政治學研究》、《光明日報》、《讀書》、《二十一世紀》(香港)等上五十余篇。

在線預覽

中國素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治學傳統。先秦諸子之中,"老學"、"莊學"、"《論語》學"或"孔學"、"孟學"、"荀學"以及"墨學"之源流,前賢皆有專書論列,惟獨"韓學"流脈之系統探討尚屬闕如。本書所謂"韓學",意指歷代對韓非子、《韓非子》及其思想的學術研究。民國學者陳千鈞及當代學者鄭良樹在其對韓非子的研究中均使用過"韓學"一詞。本書的研究范圍包括秦漢以降至民國的"韓學"脈絡及學術特征。

韓非子作為先秦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且又為先秦思想之殿軍,于中國古今學術及治道均有深遠影響。古今學人致力于"韓學"研究者,代不乏人,成就斐然。其中,因學術立場及時代環境的影響,褒揚者有之,痛伐者亦有之。如何描述并評價兩千余年的"韓學"研究,已然成為一個無可回避的學術話題。以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梳理并探求"韓學"學術史,不唯有助于人們了解古代學術演變之多元脈絡,且亦能夠加深認識韓非子思想與古代政治運作之關聯度。

前賢已為"韓學"的資料整理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這構成了本書的學術前提。清代陳夢雷、蔣廷錫輯錄之《古今圖書集成 經籍典第四百四十二卷 韓子部》(中華書局、巴蜀書社1987年版),搜錄了自漢代以迄清歷代學者對韓非子及其思想的評價。清末王先慎之《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54年版)卷前"考證"列入宋、明、清學者對《韓非子》版本及校釋情況說明。近人陳千鈞曾撰寫《歷代韓學述評》及《歷代韓學述評續》(《學術世界》1936年第1卷第11、12期),以"韓學極盛時期"(秦漢)、"韓學衰落時期"(魏晉南北朝)、"韓學復興時期"(唐至明)、"韓學昌明時期"(清至民國)為分期,詳細論述歷代韓學研究之學術得失與時代特征,誠為"韓學"研究拓荒之作。近人陳啟天撰成《韓非子參考書輯要》(中華書局1945年版)一書,并增加日本學者"韓學"研究書目及近現代的《韓非子》點校、注釋及評論。呂思勉之《讀史札記》,對于秦漢魏晉時期之韓學,亦探賾索隱,創獲頗多。

今人陳奇猷的《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附錄部分依前人體例,輯錄了歷代主要"韓學"成果,但總體未出陳千鈞、陳啟天收錄之范圍。陳奇猷、張覺的《韓非子導讀》(巴蜀書社1990年版)專列一節"《韓非子》研究述評",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秦漢以降至當代之"韓學"研究,尤其對歷代校釋得失作了精審的評價。李海生的《法相尊嚴:近現代的先秦法家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詳細分析了近現代的法家研究狀況,其中部分涉及"韓學"的介紹和評論。此書一大貢獻在于,部分介紹了當代港臺學者的法家研究狀況。周勛初的《讀〈韓非子〉札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詳細考訂了《韓非子》的版本情況。張覺的《韓非子考論》(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版)則對明清以來的《韓非子》版本流傳作了微觀細致的精進研究。

鄭良樹的《韓非之著述及思想》(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版)堪稱當代"韓學"研究之精品。該書以胡適、錢穆、梁啟雄、陳啟天、潘重規、容肇祖、陳奇猷、周勛初有關《韓非子》篇章真偽之學術爭論為切入點,詳列各家觀點,然后再回歸文本,最終出以己見,并將思想研究與文獻考證融為一體,成為當代研究"韓學"無法回避的必讀書。同時,鄭良樹編錄的《韓非子知見書目》[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專門以韓非子及《韓非子》為主題的專著、論文,主要以中、日、韓的研究為主,共計1115項之多。嚴靈峰的《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版)搜錄宋、明、清、近代及日本各種《韓非子》刊本,共七十二種,五百九十六卷,六十八家,分五十二冊出版。此書之成,正如嚴靈峰在其編輯要旨中所云,"備此一部,足供研究韓非子學術思想之充分參考資料,毋用外求"。可謂惠澤學林,誠為"韓學"研究之必備。

斷代"韓學"研究方面,王子今的《秦漢時期法家的命運》(載《社會科學》2004年第9期)以及龔留柱的《論晁錯及漢初"新法家"》(載《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1期)部分涉及秦漢"韓學"。閻步克的論文《南齊秀才策題中之法家論調考析》(載《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尤有價值,補充了人們對于南北朝時期韓學及法家認識的不足。趙園的專著《制度 言論 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對于明清之際的"申韓"論亦有所討論。劉仲華的專著《清代諸子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對于明清時期的"韓學"亦有所探討。近代"韓學"研究方面,王子今在《20世紀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中列專章討論了《20世紀子學文獻研究》,其中包含了20世紀《韓非子》的部分文獻整理及思想研究狀況。羅檢秋的《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亦對近代以至"五四"時期的韓學研究的時代背景間有介紹。孫承希的《析國家主義派的"新法家主義"與"生物史觀"》(載《復旦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則研究了陳啟天、常燕生等人的"新法家"思潮與現實政治取向的互動。程燎原的《晚清"新法家"的"新法治主義"》(載《中國法學》2008年第5期)從法理學的視角,對現代興起的"新法家"思潮做了較為深入的解讀。

前賢研究,基本框架及大致文獻,都已涉及,基本特征側重于學術史的介紹,深入探討時代背景的研究成果又往往只涉及一個具體的歷史階段。本書之作,正是在前賢研究成果基礎之上,側重從思想史的角度來分析自秦漢"韓學"的基本狀況、是非得失及其歷史成因,同時兼顧學術史的探討。學術史探討的特征在于,關注《韓非子》的文獻考訂、刊刻及文獻整理,重在描述"韓學"的面貌;思想史探討的特征在于,在關注學術史的同時,更多從思想史的脈絡以及思想與社會的互動的視角來加以審視。

歷代"韓學"研究,既有中肯之論,亦不乏誤解甚至曲解,其背后之時代背景與思想原因究竟是怎樣的?這構成了本書的一個重要問題意識。欲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嘗試在方法論層面順"流"探"源","源"、"流"結合,即首先梳理清楚歷代學人對韓非子及其思想發表的觀點,就其中某一特定問題回溯《韓非子》文本,并不厭其煩地對歷代的"韓學"觀點做一源自筆者個人的思想定讞。如此既有利亦有弊。有利之處在于,清晰明了地呈現后世觀點與《韓非子》的思想關聯,孰是孰非,是否存在誤解,一目了然;弊病在于,行文容易拖沓甚至煩瑣,在處理不同時代出現的同一問題時,有可能在對勘《韓非子》時出現重復。二者之間,筆者寧可行文失之于冗繁,進而追求有理有據地評判特定時代針對韓非子及其思想發表的觀點。

本書依據時代演進序列及"韓學"研究的特征,共分為八章。

及時章,"韓學"極盛與秦朝二世而亡。韓非子的《五蠹》、《孤憤》等名篇在秦王嬴政時代便傳入秦國,從而開啟了"韓學"的實踐與研究之門。秦王嬴政(秦始皇)對韓非子的欣賞、秦朝的政治實踐、制度創設以及李斯與秦二世之間有關韓非子思想的討論,構成了本章的主要內容。通過本章內容,可以看到韓非子思想確實對秦王嬴政(秦始皇)、秦二世、李斯均產生過影響。然而,秦二世、李斯對韓非子思想的理解,多為偏頗與片面的理解,甚至是錯誤的理解。秦朝政治實踐表明,其論證統治正當性的意識形態理論,并非以韓非子的道法同構理論為依據,而是陰陽家與法家重刑理論的雜糅;秦朝政治實踐背離了韓非子的基本政治原理。從最嚴格的標準來看,韓非子強調君權至尊,盡管他在理論上強調了君主應該遵守君道,但在實際政治領域卻又未能提出有效約束君權的措施,勢必導致君主濫權。作為一個思想家,韓非子對秦朝暴政及二世而亡,應該負有一定歷史責任,但僅局限于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時代的思想家所應承擔的責任。有效約束君權,并非先秦時期的思想家所能解決的政治理論問題。

第二章,兩漢時期的"韓學"。本章重點討論西漢初年到東漢時期(漢末除外)的"韓學"。這一時期的"韓學"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及時階段,漢初至漢宣帝時期為"霸王道雜之"時代的"韓學"。秦亡漢興,伴隨著先秦各家思想在政治舞臺的輪替,漢初盛行黃老,武帝時期開始尊崇儒術,韓學也經歷了由"譽"而"毀"的歷史轉折,在輿論層面逐漸淪為暴政與亡國之學,"非韓"之聲不斷。漢承秦制,西漢前期在政治實踐領域依然呈現出強烈的法家特質,逐漸形成所謂"霸王道雜之"的治國理念,務實的政治家與具備現實關懷的思想家如晁錯、桑弘羊,依然在提倡并借鑒韓非子的政治智慧。此一時期的"韓學"呈現"尊韓"與"非韓"并存的文化特征,"韓學"逐漸淡出主流意識形態,但依然在政治實踐層面發揮著重要影響。第二階段,漢宣帝之后,漢元帝、漢成帝崇儒,以至于"以儒術失皇綱",王莽篡權,"韓學"徹底衰落,"非韓"成為主流。揚雄"非韓"尤烈,劉陶著《反韓非》,"韓學"不張。時至東漢,桓譚重啟王霸問題之探討,王充受其影響,始系統探討"韓學",可謂"非韓"之代表。

第三章,漢魏之際的"韓學"。漢末皇權衰落,權臣當道,社會腐化,民不聊生,屬于典型的亂世。此時的思想家繼承并發揚韓非子思想精髓之"韓學"呈現"井噴"狀態。王符、荀悅、仲長統、崔寔、劉廙、桓范之倫,與諸葛亮、曹操等政治家厲行法家思想的政治實踐彼此呼應,紛紛主張加強皇權、厲行法治、整頓吏治、改善民生、富國強兵,形成了漢魏之際"韓學"研究的一個高潮。這也構成了本書研究的一個重點。

第四章,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韓學"。兩晉時期,玄學與佛學興起,學術層面的"韓學"處于邊緣化的狀態。葛洪、《劉子》及劉昺對"韓學"有所貢獻。北魏劉昞曾為《韓非子》作注,這是迄今為止所知最早注解《韓非子》的學者,盡管其本已失傳。兩晉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士族政治生態下皇權受到士族的制約,諸多政權之間戰爭頻繁,由此凸顯出皇權焦慮、富國強兵、打擊豪強、整頓吏治等法家問題之急迫性。當此局面,諸多政治人物在政治實踐層面依然沿襲了漢魏之際諸葛亮、曹操重視法家的傳統,關切韓非子思想的實踐價值。晉元帝、宋武帝、王猛、北魏道武帝及大臣公孫表、西魏(北周)宇文泰及大臣蘇綽等,皆重視申韓之學。

第五章,唐宋時期的"韓學"。唐宋時期,學術繁榮。唐代的"韓學"雖籠罩在儒學為宗的前提之下,但思想還是相對多元與寬容的。唐太宗君臣對于韓非子的政治思想依然有所借鑒,李宗閔亦創《隨論》以解韓非子"說難"之旨。隨著韓愈"道統論"以及"異端"觀念之形成,孟學升格,荀學尚且大醇小疵,遑論"韓學",舉子不得以申韓為學。宋儒喜歡抨擊韓非子人格及思想,觀點有無新意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達他們的儒家正統立場。北宋以來,重文輕武,加之強敵環伺,故尋求富強成為務實政治家及思想家的追求;偏安一隅的南宋在此問題上更顯迫切。王安石、李覯、陳亮甚至朱熹等人,均通過王霸觀念的討論,曲折地吸取韓非子的治國智慧。"韓學"在學術層面受到批判,在實踐層面卻被宋人以暗度陳倉的形式加以踐行。

第六章,元明清時期的"韓學"。元代何犿向元順帝進獻《韓非子》。明清時期,經子平等與以子證經的文化現象持續發酵,子學呈現復興的趨勢。"韓學"在這個時期取得了長足進展。王世貞、趙用賢、門無子、陳深、張鼎文、茅坤、張榜、周孔教、李贄等人,相繼進行了"韓學"研究。尤其明朝萬歷年間,《韓非子》的校釋、刊刻、評論大量進行,而之所以如此,與張居正運用韓非子之學進行政治改革密切相關。伴隨清代樸學興起,"韓學"熱度有增無減。顧廣圻、俞越、吳汝倫、王先慎、章太炎等人的"韓學"研究,成就斐然。學界主流的聲音,依然是以批評為主,所謂"管、商、申、韓,治道之賊",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學者能夠給予韓非子及其思想以同情的理解。與此同時,魏源、汪士鐸、王韜、馮桂芬、鄭觀應等人,也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或直接或間接地借鑒韓非子等人的法家之學,謀求富強御侮之路。

第七章,民國時期子學的復興與"韓學"研究。伴隨經學瓦解及西學涌入,子學復興,"韓學"研究亦呈現繁榮。《韓非子》之文獻整理與思想研究均取得了空前成就。此一時期的"韓學"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呈現空前的系統性。民國之前的"韓學"研究主要體現在文獻考證及零星的評論,而民國時期,西方學術范式及研究概念影響之下,"韓學"研究在學說淵源、基本問題、歷史影響以及思想特征等方面,都呈現出空前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其二,開放性。民國之前的"韓學"研究,始終在儒家正統思想及神圣經學的籠罩之下,即便偶有正面提倡韓非子之學的思想家,要么小心翼翼、不敢過度聲張,要么被視為異端而遭受口誅筆伐。民國時期的"韓學"研究,呈現空前的開放性,各種觀點精彩紛呈,紛紛出現在思想界。史觀學派、史料學派,均對"韓學"研究作出了貢獻。此一階段"韓學"研究開放性的突出表現,就是自由的學術爭鳴。學者們圍繞"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專制"等問題的爭論與分歧,即為顯例。其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民國之前的"韓學"研究也存在這個特征,韓非子思想中的務實求真、理性施政的理念在每個時代都會受到執政者及某些思想家的重視。然而,從未有哪個時代能夠像民國時期這樣大規模地提倡韓非子思想以應對現實困境。富國強兵,懲治腐敗,法治精神以及構建強大統一的民族國家,都可以從韓非子那里尋求到思想資源。

總體而言,兩千余年的"韓學"研究,涉及韓非子、《韓非子》及其思想的方方面面。文本方面,涉及《韓非子》的注釋、校勘及考證;韓非子的身世及人格方面,如何評價韓非子使秦、如何看待其"說難"及"不得自脫",構成了"韓學"的一個主要內容;思想評論及研究,構成了歷代"韓學"的重點。韓非子與老子思想的關聯、韓非子的法術勢理論、韓非子的富國強兵思想、韓非子的王權焦慮以及由此生發的加強王權思想、抑制豪強的思想、以利益驅動機制為主體的功用思想、順應時代需求的應時觀念,均在歷代"韓學"研究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反響。"韓學"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草蛇灰線,不絕如縷,周孔教曾一語道出個中緣由:"韓非子之書,世多以慘刻擯之。然三代以降,操其術而治者十九。"四庫館臣曾謂:"觀于商鞅、韓非諸家,可以知刻薄寡恩之非。鑒彼前車,即所以克端治本。"但其實質也是陳亮所評論的那樣,"儒者能言其非而不能廢其用"。探討歷代"韓學"研究,既具學術史價值,又能在思想史脈絡中清晰地看到韓非子思想發揮的歷史作用,從而為中國古代"陽儒陰法"之統治結構尋找到一份具體而微之證據。

面對汗牛充棟的古代文獻,除卻明確探討韓非子及《韓非子》的文字外,尚有諸多并不明確提及韓非子但卻涉及"韓學"的史料,筆者亦給予充分的重視。判斷秦漢以降的思想史文獻是否應歸于"韓學"范疇時,主要依循以下幾條標準:其一,文字、句式以及思想與《韓非子》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可以斷定該文獻屬于"韓學"。其二,在如何對待君主甚至暴君的問題上,若主張暴君亦為君,只能通過勸諫形式加以改造,不能亂君臣之理,那么,此人定受韓非子影響。其三,在君臣關系層面,若主張君臣之間本質屬于利益交換關系而不必去談"仁"與"忠"之類的情感,那么,此人必定具有法家傾向。其四,在對待民眾層面,若傾向于以硬性之"賞善罰惡"導民向善,賞善罰惡,那么,此人必定具有法家傾向。其五,在法治觀念層面,如果主張"刑無等級",那么此人必定受法家影響。其六,在術治觀念層面,如果主張循名責實、因能授官以及各種韓非子提及的權謀之術,那么此人必定受法家影響。其七,在勢治觀念層面,如果強調任勢比尚賢更重要,那么此人必定受法家影響。特別需要指出,不能僅憑是否主張"刑"或"法"就判斷其受法家影響,因為這些觀念先秦儒家亦同樣主張,一定是如何執法層面才能看出其特征來。但若主張刑無等級、以嚴為本等執法觀念,則必然受到韓非子思想影響。其八,不諱言利益,主張富國強兵,在王霸問題上試圖論證霸道合理性的觀點,必定受到法家影響。

本書在處理那些沒有明確記載其是否受韓非子思想影響卻又切實在主張法家思想的文獻時,往往結合《韓非子》、《商君書》、《慎子》、《申子》、《管子》等法家文獻斷定其法家屬性。筆者秉持韓非子思想乃先秦法家學派集大成者的學術立場,只要不與《韓非子》之思想觀念存在沖突之處,皆推定該文獻屬于"韓學"研究之范疇。

德國思想家卡爾 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曾提出著名的"軸心時代"理論,指出"軸心時代"對于其后文明發展的意義在于:"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需回到這一時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歸,或者說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的動力。"[德]卡爾 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頁。他指出,中國文明的"軸心時代"由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所締造。先秦諸子主要由儒、墨、道、法、名等構成。以韓非子思想為代表的法家,作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干之一,曾在秦朝統一過程中發揮過巨大的歷史作用。然而,秦朝二世而亡的慘痛歷史教訓,致使后人對于法家的印象定格在"可以用一時而不可長用也"(《史記 論六家要旨》),其結果,就是法家學派自西漢以降逐漸淡出中國舞臺,退居幕后,隱而不顯,但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如此說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漢承秦制泰半源于先秦法家所創設中央集權制及郡縣制這一歷史事實,另一方面更在于法家盡管在西漢以后逐漸淡出思想主流意識形態領域,然而法家本身固有的鮮明的觀照現實的理論特性,使得每一時代的思想論爭及制度創設過程中幾乎都能看到法家的影子。

美國歷史學家康尼爾 李德(Conyors Reed)認為,歷史學家"在歷史中發現的東西,往往就是他想從歷史中尋找的東西。在選擇、安排和強調他的事實材料時,他是按照自己心中的某種圖式(某種他認為對社會有利的概念)進行工作的"。[美]康尼爾 李德:《歷史學家的社會責任》,載《美國歷史協會主席演說集(1949~1960)》,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17頁。因此,盡管作為一個完整學派的法家,在漢代以降的思想舞臺上已不復存在,但是法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正面或負面的)卻并未因此而消失。歷代思想家在與韓非子及其思想的或贊許,或批判的對話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回顧軸心期的韓非子,不斷地生成新的知識與觀念,從而完成一種服務于現實時代的思想建構。在"對話-生成-建構"視域之中,韓非子的歷史影響,就不必僅僅停留于秦國之興與秦朝之亡的層面,而是可以在社會與思想互動的層面得到深入的探索與考察。韓非子思想不再僅僅是一種歷史及解釋的對象,而是一種活的、構成性的力量。"韓學"之生命力,正在于此。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