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平(1959年-),中國著名法學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法律與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學術興趣主要在法哲學、法律史、比較法律文化等方面。倡導跨學科研究,注重方法論,置法律現象于更廣闊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中來理解,致力于開拓新的研究空間和話語空間;既關注社會問題,又不放棄學術立場,竭力倡行、張揚和實踐理性原則,力圖促成全社會理性精神的健康成長;堅持思想自由與學術獨立,并視之為保持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基本原則。曾在《讀書》、《中國社會科學》、《瞭望》、《東方》、《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中國書評》、《學術思想評論》、《南方周末》等書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及文章多篇。出版學術論著、譯著多部,其中代表作包括《法辨》、《法意與人情》、《法律的文化解釋》、《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書齋與社會之間》、《在邊緣處思考》等。
自序
"法"辨
中國法律史上的民間法
——兼論中國古代法律的多元復合格
法律就像語言,乃是民族精神的表現物。它們由一個民族的生命深處淌出來,漸漸地由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河,這樣的過程也是自然的。就此而言,法意與人情,應當兩不相礙。只是,具體情境千變萬化,其中的復雜情形往往有我們難以理會之處。即以"人情"來說,深者為本性,淺者為習俗,層層相疊,或真或偽,或隱或顯,最詳盡的法律也不可能照顧周全。況且法律本系條文,與現實生活的豐富性相比,法律的安排總不能免于簡陋之譏。因此之故,即使立法者明白地想要使法意與人情相一致,此一原則的最終實現還是要有司法者的才智與努力方才可能。這也就是為什么,歷來關于明敏斷獄的記載,總少不了善體法意,順遂人情這一條。
西漢時,沛縣有一富翁,妻子已亡,膝下只一女一子。女兒不賢,兒子尚小。后其人病篤,因為擔心死后女兒爭奪家產,幼兒難以保全,遂立下遺囑,以全部家產付與女兒,只遺一劍與其子,并約定待兒子十五歲時交給他。若干年后,兒子長到十五歲,女兒卻不執行父親遺囑,不把寶劍傳給他。兒子為此控訴到郡。郡守何武看過富翁手寫遺書后說:
"女既強梁,婿復貪鄙。畏賊害其兒,又計小兒正得此財不能全獲,故且付女與婿,實寄之耳。夫劍,所以決斷。限年十五,智力足以自居。度此女婿不還其劍,當聞州縣,或能證察,得以伸理。此凡庸何思慮深遠如是哉!"
于是奪回全部家產付與兒子。北宋時也有這樣的事例。有一富民,病重將死,膝下一子年僅三歲,其人乃命婿管理家產,并且寫下遺書,說將來倘若分析家產,就以十分之三傳給兒子,十分之七給予女婿。后其子成人,訴訟到官,婿則出示遺書,請依此辦理。法官張詠;看過遺書對該婿說:"汝之婦翁,智人也。時以子幼,故此囑汝,不然子死汝手矣。"于是以十分之七判與兒子,十分之三判與女婿。這兩件事跡都收在宋人鄭克所撰的《折獄龜鑒》一書里面。鄭克還在后面附上一段自己的按語,他說:
夫所謂嚴明者,謹持法理,深察人情也。悉奪與兒,此之謂法理;三分與婿,此之謂人情。武以嚴斷者,婿不如約與兒劍也;詠之明斷者,婿請如約與兒財也。雖小異而大同,是皆嚴明之政也。①
法律要求公平,但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執行遺囑,恰好得不到公平;死者的本意是要把家產傳與幼小的兒子,但在當時的具體情境之下,偏又不能把這一層意思明白地宣示出來。這時最需要賢明的法官。法律的精義靠他們努力來發掘,隱微的人情也要他們曲折地去發現,這樣才可能最終實現法意與人情的圓融無礙,而這一點又正是中國古時法律建立其上的一項重要原則哩。
古代的地方官,為其職權所限,只可以就笞、杖下案件為的裁斷。這類案件多系田土錢債方面的糾紛,事雖瑣細,卻不易斷得清明。處置不當,輕者聚訟不絕,重者傷于教化,確是極難辦的事情。不過在另一方面,法律賦子了地方官相應的自由裁量權,又為那些有抱負的文官提供了施展其才干的廣闊天地。他們依據法律,卻不拘泥于條文與字句;明于是非,但也不是呆板不近人情。他們的裁判常常是變通的,但是都建立在人情之上,這正是對于法律精神的最深刻的理解。
……
囤書季,滿滿的期待!
很好都值得研究
書是好書,但是透明包裝袋已經破了,不太像運輸弄破的,像被撕開過又套上去的
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還好吧
作品很好不錯
包裝不錯,活動力度也可以,發貨速度快,滿意。
物流太次了吧~~兩周才到~~~書還可以
很好不錯值得購買
梁治平先生一向立足于“用文化去闡明法律,用法律去闡明文化”的法律文化觀,拒絕套用流行的歷史分期和法律分類去撰寫歷史,更反對對歷史作教條式的裁斷,而是將法律現象置于更廣闊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法律史的視界》一書通過對自古羅馬以來的中西方古代法律史和法律傳統的細致研究,分析、探討存在于古代法律制度背后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并在梳理這些觀念和文化的同時,反思中國傳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
非常好,不錯
很好的書,性價比高,,值得信賴。
趁著活動買,好便宜,書很好。質量上乘。
相當好的一本書,大人小孩都可以買來讀一讀,記憶大家買來看看。對了,買的時候建議大家好好看看到貨的時間,不然,有的時候本地沒有貨,就要從很遠的地方郵來,很浪費時間。另外,如果書本在途中損壞,是可以退換的,并且特別快。
朋友推薦的,好評。
滿意,一直在當當買,超值
性價比較高
法律史的視界…
名家名作,千萬不能錯過。有打廣告的嫌疑。
學習一下還是可以的
《新民說·法律史的視界:梁治平自選集》由梁治平將其近三十年學術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編為自選集,偏重于法的歷史和理論。梁治平先生一向立足于“用文化去闡明法律,用法律去闡明文化”的法律文化觀,拒絕套用流行的歷史分期和法律分類去撰寫歷史,更反對對歷史作教條式的裁斷,而是將法律現象置于更廣闊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新民說·法律史的視界:梁治平自選集》一書通過對自古羅馬以來的中西方古代法律史和法律傳統的細致研究,分析、探討存在于古代法律制度背后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并在梳理這些觀念和文化的同時,反思中國傳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
居然收到一本已拆封的舊書,退換貨非常非常麻煩,對當當客服失望!
幫朋友買的,自己沒閱讀,不知道怎么樣。這類書適合對憲政有興趣的人。
如標題,應該是靜下心來自己讀一讀,可是暑假在家,確實很難有讀書的欲望......
經典恒久遠,誦讀永流留傳,從臭皮囊,到精神內圣,是一種朝圣的過程……
這本書質量還好!當當的發貨速度還是那么快,快遞業很給力!
作者視野寬廣,對法制史的理解不局限于教科書上,是好書。
粗略翻了一遍,書中的很多觀點還是很值得一讀的。
這本書作為給法學專業的人讀,還是很有意思的。
很不錯的書,聽說與《法律后面的故事》結合起來一起看更配哦。。。
如果說當今國內法學界有法律文化學一說,那么開山鼻祖當梁治平先生莫屬。
梁治平先生的自選集 其實就是論文集 但是也反應出了先生一以貫之的研究方向和行文風格。
從法律史來解說中國的法律文化,很有學術價值
梁治平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法學家,他倡導要置法律現象于更廣闊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中來理解,致力于開拓新的研究空間和話語空間;既關注社會問題,又不放棄學術立場,竭力倡行、張揚和實踐理性原則,力圖促成全社會理性精神的健康成長;堅持思想自由與學術獨立,并視之為保持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基本原則。本書《法律史的視界》就是通過對自古羅馬以來的中西方古代法律史和法律傳統的細致研究,分析、探討存在于古代法律制度背后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并在梳理這些觀念和文化的同時,反思中國傳統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