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圖書
人氣:86

絲綢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

本書依據(jù)文獻、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文書、文物等寫絲綢之路上中國文化與異域文明的認識、交往和對話歷程。以"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作為參照點,介紹在逐步被現(xiàn)代世界體系所覆蓋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所經(jīng)歷的一系列深刻歷...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交流  
  • 作者:[李剛],[崔峰]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24116847
  •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2
  • 印刷時間:2015-1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依據(jù)文獻、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文書、文物等寫絲綢之路上中國文化與異域文明的認識、交往和對話歷程。以"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作為參照點,介紹在逐步被現(xiàn)代世界體系所覆蓋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所經(jīng)歷的一系列深刻歷史變遷和它的未來命運。其中描寫了眾多鮮為認知的歷史故事。

本書融可讀性、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使讀者了解有關絲綢之路知識的一本通俗性讀物。

編輯推薦

本書是由一件件具體而又有趣的歷史事實及故事構(gòu)成宏大的歷史畫卷。題目寬廣而內(nèi)容具體,是一本有關絲綢之路知識的可讀性強的普及讀物。

作者簡介

李剛,南京大學博士,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教師,長期從事西域史、中外關系史的教學和研究。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翻譯著作兩部,多篇。

崔峰,男,歷史學博士,隴南師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歷史文化與佛教。 30多篇,著作多部。

目錄

及時章引言/001

一、"中"與"西"的內(nèi)涵/001

二、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興起/003

三、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及其范圍/007

第二章神話與真實并存的先秦時期中西接觸/010

一、中國古籍關于遠古西方的記載/010

二、古代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世界/013

三、亞歷山大東征與東西方文化交流/017

第三章秦漢時期的中西接觸和交流(一)/023

一、中西通道的開辟——草原路、綠洲路、海上航路/023

二、絲綢之路的開拓與南北二道/028

三、絲綢之路上多彩的西域文明/032

第四章秦漢時期的中西接觸和交流(二)/037

一、漢和蔥嶺以西諸國的交往/037

二、古代地中海世界對通往東方道路的探求/042

三、佛教傳入中國/045

第五章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西文化交流/050

一、"五胡亂華"與文明交融/050

二、中西陸路、海路交通的發(fā)展/053

三、絲綢之路上的東羅馬文物/057

四、南北朝中國與薩珊波斯的交流/060

第六章隋唐時期中西文化交流(一)/066

一、國際環(huán)境的新變化/067

二、隋朝中西關系的發(fā)展/071

三、唐朝中西文化交流的繁榮局面/073

四、隋唐時期中外交通的主要路線/076

第七章隋唐時期中西文化交流(二)/081

一、隋唐時期中外人員流動與文化傳播/081

二、外來文明與隋唐社會生活/091

三、隋唐中西科學技術(shù)、藝術(shù)文化的交流/106

第八章宋元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116

一、公元1000-1100年間的東西方世界局勢/116

二、五代十國時期的中西交流/118

三、西北的割據(jù)政權(quán)及其對外關系/120

四、兩宋時期的中西陸路、海路交通/126

第九章蒙元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134

一、11—12世紀初的東西方世界/134

二、蒙元時期的中西陸路交通/137

三、蒙元海路交通的繁榮/140

四、蒙元時期中外人員的流動/142

第十章明清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一)/149

一、明代的對外政策與中西關系的分期/150

二、明代的陸路中西交通和中外關系/153

三、中國航海的鼎盛時期/155

四、華人下南洋/162

第十一章明清時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二)/164

一、明末清初的對外政策/164

二、西方航海貿(mào)易勢力的東進/168

三、清代來華的西方使團/170

四、西方傳教士來華及其活動/173

五、中西初識與禮儀之爭/176

在線預覽

一、"中"與"西"的內(nèi)涵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范疇,在地域上,所謂"中",就今天而言,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96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疆域;但就歷史而言,中國的版圖疆域隨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變遷。我國黃河流域在史前時期便已進入世界少有的幾種先進文化的行列,黃河中下游更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世代生息、繁衍和勞動的地方。《尚書·禹貢》將全國分成九州,把華夏族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所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稱為中國,又叫中原,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河南北部、山西和河北的南部、陜西的東部和山東的西部,面積近50萬平方公里。這塊土地的面積比世界上最古老的幾個文明中心都要大,從這里向極為遼闊的周邊地區(qū)擴散著它的文明創(chuàng)造。研究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的著名學者李約瑟曾經(jīng)斷言:"無論如何,有一點必須予以肯定,這就是藝術(shù)和技術(shù)曾經(jīng)從埃及、肥沃的新月區(qū)和印度河流域古代文化的主要中心向東、西兩方進行傳播。"但在這幾個傳播中心中還應該加上中國黃河流域,它應該被列入世界文明發(fā)達最早的國家行列之中。

由于歷史上我國疆域范圍的變遷,"中"與"外"的概念也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在某一歷史階段屬于"外"的民族和地區(qū),在另一歷史階段又融合到中華民族和中國版圖之中(如吐蕃和西藏);反之,一些曾經(jīng)屬于"中"的民族和地區(qū),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又以"外"的面目出現(xiàn)(如突厥汗國,552—582年)。我們不能將歷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王朝與歷史上的中國畫等號,更不能以漢族王朝與歷史上的中國畫等號。

"西",在中國人的世界觀念中,是一個特別具有異國情調(diào)的概念。它不僅是一個方位名詞,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符號。比如唐僧西游、成吉思汗西征、鄭和下西洋、西潮、西學等。"西"字所指,因人們的歷史地理知識的差別、國勢強弱和對外交通發(fā)達與否而或遠或近,沒有一定標準。陸上如此,海上更是這樣。比如今天我們說的南洋,在明萬歷年間還被稱為"東西洋"。西洋在明之前指南海、印度洋,晚明和清代特指歐洲。另外歐洲人眼中的東方,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在葡萄牙人開始沿著非洲海岸線探索之前,歐洲人所熟悉的東方世界只有非洲和東歐,關于印度、中亞的認識是模糊的、不清晰的。中國人頭腦中理解的"西",其實就是心目中的異域文化。學界認為中國古代天下觀是唯我獨尊,古人普遍認為中華帝國是人類的文明,認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高等文明,從而排斥一切其他文化,無視中國人心目中的"西"的說法。還有的說中國人歷來喜歡與西方人爭奪文明的發(fā)明權(quán)和首例權(quán),從早期佛教的傳入引起的"老子化胡為佛",到近代的"西學中源",無不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當然歐洲關于這方面的爭論也很多,比如"中國文化的西來說""彩陶文化西來說""中國文字起源埃及的象形文"等等。

中國人對"西""西方"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漸進式的逐步明確化的過程。例如,最早的西域僅僅指帕米爾高原東西兩側(cè)的中亞地區(qū),后來逐漸包括了南亞次大陸、西亞的波斯、東羅馬帝國、西南亞的阿拉伯,到了鄭和時代這個"西"又涵蓋了非洲東海岸等地。總之,我們討論的這個"西""西方"是隨著歷史步伐的演進而轉(zhuǎn)移的,大致在明代中葉以前指的是中亞、印度、西亞以及非洲一些地區(qū),晚明至前清指的是歐洲。近代以來,所謂的"西",它所蘊含的地理概念逐步淡出,而政治、文化上的內(nèi)涵加重,有明顯定格為歐美文化的味道。

二、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興起

中西文化交流史,過去一般都叫作中西交通史,這里"交通"即往來通問的意思。后來人們鑒于交通史的提法會帶來許多歧義,因而學界一般稱交流史、關系史。

(一)這門學科興起緣由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主要由以下五個方面促成:

1.中國學者對中國西北史地的研究。西北自古為中西交流的孔道,西北史地研究之風的發(fā)展必然推動中西關系的探討和興趣。始于清乾嘉年間的"考證"之風,使當時一些學者一方面整理國故(文字獄等政治上因素),另一方面注重實地調(diào)查。

2.中國學者對域外地理的研究,這點與中西交流直接有關。域外地理研究的發(fā)端與學者們早期進行元朝歷史的研究有關,由于元朝時期東西方之間直接交流比較頻繁,達到了一個高峰。另外域外地理研究興起與鴉片戰(zhàn)爭后海禁大開有關,當時出國進行貿(mào)易、考察、留學的居多,出現(xiàn)了譯介和研究西方地理知識等熱潮。

3.歐美學者對中國的研究。過去在西方,關于這一研究的成果集中在"東方學"及"漢學"中。新航路和新地理的連續(xù)被發(fā)現(xiàn),帶有濃厚的殖民地研究的味道,帶動了對東方的關注。東南沿海活躍的傳教士到來,與中國的士大夫接近。中國人渴望了解傳教士來華的具體行程,而西方人士欲了解在他們之前何人來過中國等。當時出現(xiàn)了很多漢學研究的著名人物和學會,如法國的學者伯希和、美國的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英國的皇家亞細亞學會等。刊物主要有德國的《東亞年報》《大亞細亞》等。

4.日本學者對中國的研究。日本在這一方面的研究稱為"西域史""南洋史"或"中西交通史"。日本人研究中國的古籍,可上溯到應神天皇時代,當時的皇子讀《論語》。后自隋到清,日本的佛教、理學、詩文和史學無不受到來自中國的影響。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的中學就是將東洋史和西洋史并重,而東洋史仍以中國為中心。他們在研究東西交流時,多偏重西洋文化的東漸方面。

5.新疆和中亞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敦煌學。新疆為古代中西交通的要道,所以新疆地下的發(fā)掘與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關系最深。1927年以來,斯文赫定和中方徐旭生、黃文弼等人組成中瑞西北考察團,發(fā)現(xiàn)長城遺址、漢簡、古墓群,后在吐魯番、庫車等地發(fā)現(xiàn)文書等。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古卷被發(fā)現(xiàn),有梵文、古藏文、回紇文、粟特文等,其中的佛教文獻占據(jù)多數(shù)。歐洲學者斯坦因、伯希和及日本的羽田亨、大谷光瑞、橘瑞超等人都是這些經(jīng)卷的早期研究者。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

文化,一般定義為人類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結(jié)果。或者說是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有時專門指社會意識領域的內(nèi)容,涵蓋面較廣。本書涉及的內(nèi)容主要有民族的遷徙和繁衍,血統(tǒng)、語言與習俗的混合,宗教的傳播,神話、寓言的流傳,文字的借用,科學的交流,藝術(shù)的影響,商貨與貿(mào)易,物產(chǎn)等的移植,陸路海路的交通,使者往來,中西部眾之間的對抗戰(zhàn)爭,等等,其中我們更加側(cè)重解讀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和碰撞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誤讀。

首先,我們從人類起源和擴散來看中西文化交流的可能性。現(xiàn)代基因研究表明,現(xiàn)代人類(晚期智人)起源于非洲東部。世界上現(xiàn)今各個種族的所有居民都是15萬年前一對東非配偶亞當和夏娃的后代。大約10萬年前,今天歐亞和美洲人種的祖先離開東非向北擴散。而且人們根據(jù)基因研究和考古文化的結(jié)合,可以相當?shù)嘏袛鄽v史上現(xiàn)代人類各主要種群的遷徙路線。現(xiàn)代人類遷出非洲以后,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各地文化分別發(fā)展起來,從而形成不同特征。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經(jīng)過了漫長的過渡時期,文明能夠出現(xiàn)并一點點滲透,就像一粒種子,必須在合適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但又不是在雨季到來遍地開花。漫長的人類發(fā)展史上,只有局部地區(qū)才能獲得這種文明的發(fā)明權(quán)。即便是同一祖先的后代,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產(chǎn)物也會具有不同的特質(zhì)。正是由于文化各有特色,他們之間才會產(chǎn)生交流的現(xiàn)象。另外,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似性,又構(gòu)成文化交流的現(xiàn)實基礎。

20世紀以來,文明傳播論的觀點風行一時,這個學派認為古代文明起源是一元論。以埃及—地中海文化作為世界文明的正宗,借以推行歐洲中心論,把近代歐美文化說成是地中海文明的直接繼承,足以凌駕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主張彩陶文化西來說的瑞典學者安特生,在對仰韶、遼寧等地彩陶進行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從年代上推斷此地彩陶是與希臘、烏克蘭等地的彩陶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應圈入歐洲新石器時代文化。后來1954年半坡遺址文化的發(fā)現(xiàn),較土庫曼斯坦銅石并用時代的彩陶文化安諾文化為早,可以證明仰韶文化絕非西來,更不存在高原地區(qū)給中國帶來高級文化。

人類社會不同文明也有文化之間的相似性。例如在1975年,考古學者先后在遼寧西部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進行發(fā)掘。1975年,發(fā)現(xiàn)一處原始社會末期的石頭堆砌的大型祭壇遺址,在這里出土了中國首次見到的陶制婦女裸體小塑像。1983年,又在該區(qū)域發(fā)掘了一座女神廟和大冢群,發(fā)現(xiàn)大小不等的泥塑女性裸體形象殘塊;另外還發(fā)掘出5000年前仿真人大小的彩塑女神像,被稱為早期的維納斯,而其實際寓意為豐產(chǎn)崇拜的形象。類似的小塑像在中亞地區(qū)從舊石器到青銅時代早期遺址中多有發(fā)現(xiàn)。當然,仔細研究起來,要把中外這種象征豐產(chǎn)的小塑像聯(lián)系起來并非沒有困難。例如,介于中國和西亞、歐洲之間的中亞地區(qū)銅石并用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初至公元前3000年初)的這種塑像,其發(fā)展趨勢一般是由豐腴的立像到瘦削的坐像,而且多有手、乳(有的就是由雙肩發(fā)展而成)。可是,中國遼西的小塑像在年代上大致與中亞相同,有手無乳,卻已取"倚坐式"姿態(tài)了。借此,就它的起源和風格,有學者提出東方(烏克蘭以東)起源說和西方起源說。因為在法國的歐洲舊石器文化遺存(距今1萬年前)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造型非常一致、體態(tài)豐滿的婦女小塑像。

那么我們?nèi)绾谓忉屓祟惿鐣喜煌幕g存在的某些相似性?不同文化之間是什么關系?有研究者從人類學、社會進化論等方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另外還有新考古學派。曾任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的張廣直,把人類社會由野蠻時代轉(zhuǎn)變到文明時代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世界式的或非西方式的,主要代表為中國;一種是西方式的。前者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連續(xù)性的,就是從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有許多文化、社會成分延續(xù)下來,例如各種天地人神的溝通風俗等,只不過到了文明社會,被統(tǒng)治者獨占、壟斷下來。后者,西方式的,是一種突破方式,就是在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上,因技術(shù)、貿(mào)易等新因素的產(chǎn)生而造成一種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約束的突破。例如金屬工具用于灌溉渠道的建設,地緣關系取代親緣關系而導致國家的產(chǎn)生,由于技術(shù)和商業(yè)上的需要而產(chǎn)生文字、城鄉(xiāng)分離等。他認為,埃及、印度河流域、東南亞、大洋洲和中美洲、南美洲的古代文明的若干因素從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連續(xù)性都與中國相似。他進一步指出,與中國文明相似,瑪雅從史前到文明的轉(zhuǎn)變也沒有牽涉技術(shù)上的突破,他們在生產(chǎn)工具上仍然使用史前時代的石器,社會階層中仍然是通過宗教儀式行為來掌控和決定政治行為,文字是儀式、政治和歷法上的使用。他對中國文明與中美洲、南美洲文明相似的解釋是:它們實際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產(chǎn)物。他把這整個文化背景稱作瑪雅-中國文化連續(xù)性。他還指出,兩三萬年以前,大部分印第安人通過白令海峽從亞洲到美洲的時候,他們攜帶的文化內(nèi)容的豐富可能令人意想不到,比如巫術(shù)和薩滿文化。在他們的世界觀中,巫師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之間往來,從事溝通時有一些助手和工具及各種法器,包括葫蘆、酒、藥物、各種動物和天地柱。植物學家相信葫蘆的來源只有一處,而古代非洲、亞洲、美洲都有發(fā)現(xiàn)。葫蘆既可以吃又可以做容器,有北方民族的薩滿用它來盛各種藥物。有人想象印第安人通過白令海峽的時候腰間掛滿了葫蘆。

近年來,還有人進一步從語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論證,認為創(chuàng)造了世界古文明之一的美洲瑪雅人和中國人在五千年前曾是一家人。就目前的材料來看,我們還不能掌握古代中國與美洲的交往問題,但是我們認為現(xiàn)代基因研究從一個方面支持了張廣直對早期亞太地區(qū)文化傳播的設想。

在印度佛教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形紋,就其出現(xiàn)的時間來說,一般認為是兩河流域最早,其次是史前中國,古印度稍晚。過去西方學者認為""形紋起源中心是歐洲,但歐洲恰恰是出現(xiàn)時間最晚的。達爾維拉認為""形紋是以我們尚不知道的方式從希臘經(jīng)高加索或小亞細亞傳入印度,很可能是采納了印度的佛教,所以""形紋也就普遍地傳播到了蒙古人居住的大部分地區(qū)。這種說法顯然與考古發(fā)現(xiàn)事實不符。

綜上所述,無論哪一種理論學說,人類文化都存在本質(zhì)的、固有的聯(lián)系。而且從史前時期,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影響就開始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都是不容懷疑的。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接觸有一個距離上由近到遠,方式上由間接到直接,內(nèi)容上由淺到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歷史發(fā)展過程,而現(xiàn)代人類社會的接觸和交流趨向是全球化。總的趨勢,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交流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發(fā)展、逐步擴大的。

三、絲綢之路概念的提出及其范圍

(一)絲綢之路名稱的提出

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道路,因運載大量的中國絲綢而被稱為"絲綢之路"。此說首先由德國地質(zhì)地貌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他的《中國》一書中提出。然而,隨著東西關系史研究的進展,有關絲綢之路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到遙遠西方的敘利亞。德國的東洋史學家赫爾曼在著名的《中國與敘利亞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敘述道:"我們應把該名稱(絲綢之路)的含義進而一直延長到通向遙遠西方的敘利亞。總之,在與東方的大帝國進行貿(mào)易期間,敘利亞始終未與它發(fā)生過什么直接關系。但是,正如我們首次了解到的夏德研究的結(jié)果,盡管敘利亞不是中國生絲的較大市場,但也是較大的市場之一。而敘利亞主要就是依靠通過內(nèi)陸亞洲及伊朗的這條道路獲得生絲的。"這一主張得到了以格魯塞為首的許多東洋學者的支持,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以及日本的"探險家"和"旅行者"陸續(xù)到我國西北邊疆地區(qū)進行考察,找到古代中國與亞、非、歐各國交往的許多遺址和遺物,紛紛著書立說,證實和說明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的存在和發(fā)展。此后,"絲綢之路"一名就為人們所普遍認可。

(二)具體范圍

一般說來,絲綢之路指的是從古代長安通向地中海東岸,經(jīng)由沙漠和綠洲的陸地交通路線;但也有學者把絲綢之路的名稱沿用到東西交通的草原之路和海道。所以我們又可以把絲綢之路定義為:指太古以來,自東亞經(jīng)中亞及西亞連接歐洲及北非的東西道路的總稱。陸上絲路早于海上絲路,陸上最早開辟的是草原之路,以后又興起了繁榮的綠洲之路,但隨著中國北方突厥、回紇和蒙古等族興起,草原之路又再度顯示出重要作用。海上絲路雖稍晚興起,卻越來越具有重要作用:先是東西方開辟了通向印度的航路,不久出現(xiàn)了從中國廣州通向阿拉伯帝國的巴格達航線;后來泉州港興起,又開辟了通向亞歷山大港的直航線路;是長江下游的寧波、上海等港口興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價格不錯,只是紙質(zhì)一般。

2016-06-08 17:32:35
來自lucybx2**的評論:

還不錯,就是路上太坎坷了,歷時近一周

2016-09-16 23:52:19
來自lucybx2**的評論:

不錯

2016-09-16 23:55:40
來自lucybx2**的評論:

不錯

2016-09-16 23:57:06
來自孫宇鋒**的評論:

不錯

2016-12-28 18:22: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湊單的,內(nèi)容一般

2017-01-31 15:58:23
來自r***6(**的評論:

專業(yè)度高,內(nèi)容翔實,嚴謹

2017-02-07 16:28:38
來自劉***0(**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

2017-03-09 14:49:23
來自A***帥(**的評論:

印刷很好,紙質(zhì)很好

2017-03-24 14:14:51
來自樂韻**的評論:

很好很喜歡!

2017-06-05 15:40: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總體還是不錯的!,滿意!質(zhì)量也很好,值得一讀,

2017-08-09 13:49:0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