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三大支柱之一,對擴大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社會、人文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中國穩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倡議,人文交流業已成為推動"一帶一路"的巨輪之一,對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人民的相互理解與認知,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并將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提升到新的高度。本書學者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視角,考察了中國與周邊國家人文交流的現狀,深入剖析了中國人文交流政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和針對性的對策,具有一定創新性和啟發性。
許利平,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亞太與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東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亞太學會理事。主要學術著作:《從貧民窟到總統府——印尼傳奇總統佐科》、《當代周邊國家的中國觀》、《當代東南亞伊斯蘭:發展與挑戰》等。此外,還發表數十篇核心期刊論文和時評短文。
韋民,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東亞政治經濟、東南亞地區研究、小國研究等,主講"東亞政治經濟"、"國際關系心理學"、"全球化與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研究"等課程,著有《小國與國際關系》、《東盟研究新視角:民族主義與地區主義的互動》,譯有《亞洲人會思考嗎?》、《光明會:陰謀論的前世今生》(合譯)、《大融合:東方、西方,與世界的邏輯》(合譯),并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多篇。
上篇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路徑與機制
有關周邊國家與中國"近而不親"問題
下篇
中國與印度的人文交流
中國與俄羅斯的人文交流
中國與緬甸的人文交流
中國與越南的人文交流
中國與印尼的人文交流
中國與蒙古國的人文交流
中國與泰國的人文交流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人文交流
"黃金紐帶"與中日佛教交流
結語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現狀、問題與對策
附錄無國界醫生組織在緬甸的人道主義行動
上篇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路徑與機制
路徑與機制許利平,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隨著中國和平崛起,中國周邊相繼出現了"中國責任論"和"中國威脅論",這直接影響到中國與周邊的整體安全環境和外交環境。歷史經驗表明,貿易日益聯系密切的國家不一定不發生對抗乃至戰爭。在涉及到主權、發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等國家核心利益面前,傳統的國際秩序受到挑戰,特別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實力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改變,而雙方對彼此的認知還停留在原有的秩序上,這樣會造成雙方的誤解或誤判,從而影響雙邊關系的發展。
本文將以中國與周邊國家人文交流的案例為出發點,剖析中國與周邊的人文交流的路徑及機制,以求教于各位專家、學者。
一、"人文交流"相關概念及作用
"人文"一詞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根據現有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始于《易經》中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頁。而在西方,"人文"一詞,其含義則更為具體,"指以觀察、分析和批判來探討人類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學科和知識總稱,比如哲學、文學、藝術、歷史和語言等"。AlbertWLeviTheHumanitiesToday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70
而"交流"一詞,根據漢班昭《東征賦》:"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其涵義則是江河匯合而流。在現代,"交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溝通。
一般說來,"人文交流"包含三個層面的交流,即人員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促進國家之間人民的相互了解與認識,從而塑造區域文化認同、價值認同,達成區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
在現代國際關系體系中,"人文交流"是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經濟貿易合作后推動國家間關系發展的第三推動力。具體地講,"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化外交"、"民間外交"等相近。
"人文交流是以人文領域中相關內容的傳播、交流與溝通為主要內容,通過人文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來影響外國受眾,它是促進國家間友好合作的重要載體和工具。在理念方面,它既包含了以人為本的普世性價值,又有著中華文化的個性化內涵。"金正昆、唐妮娜:"當代中國外交的新路徑:人文外交初探",《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8期,第35頁。
與政治交流和經貿交流相比,人文交流具有自身獨特優勢,"人文交流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情感和心靈的橋梁,是國與國加深理解與信任的紐帶,它比政治交流更久遠,比經貿交流更深刻,它同其他外交交流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合作,開創亞洲人文交流新局面",《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12期,第11頁。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人文交流放在更高的戰略地位,明確提出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在黨中央的周邊工作座談會上,主席強調著力加強對周邊國家的宣傳工作、公共外交、民間外交、人文交流,鞏固和擴大我國同周邊國家關系長遠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關系親不親,關鍵在民心。要多方位推進人文交流,深入開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廣交朋友,廣結善緣。
在當前形勢下,經貿關系走在中國與周邊關系的前列。隨著經貿聯系的加強,貿易摩擦不可避免。特別是在一些周邊國家出現了"新中國威脅論",對中國的發展缺乏了解,有時會產生誤解。積極主動開展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有助于塑造中國在周邊國家的良好國家形象,夯實中國在周邊的軟實力;通過人文交流,借助于互聯網,讓更多的周邊國家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通過人文交流,在困難面前,守望相助,休戚與共,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落地生根。
二、中國與周邊國家人文交流的路徑
對擴大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社會、人文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中國穩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倡議,人文交流業已成為推動“一帶一路”的巨輪之一
內容很好,值得看!
還是不錯的不論是質量還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