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都是文明古國。中印兩大文化圈之間,自古以來是如何相互學習、彼此影響的,從而促進了中印兩國文化的發展,對此季羨林先生長期以來進行了大量研究和考證。
本書以時間為序,研究了中印兩國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面的交流情況,范圍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學、技術以及蠶、絲、茶、火藥、印刷術、糖,等等。
書中對于交流是"單向流動還是雙向交流問題",季羨林先生做了大量研究和考證,糾正了中印兩國社會上一些不的看法和說法,產生了積極影響。書中還附錄了一些與中印文化交流有關并受讀者歡迎的論文和圖片。
本書是"中國東方學奠基人"、"東亞杰出的學者之一"季羨林先生的力作。本書以時間為序,研究了中印兩國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面的交流情況,范圍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學、技術以及蠶、絲、茶、火藥、印刷術、糖等等。
季羨林:我國著名學者,生于1911年8月2日,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大教授,并創辦東語系。195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后任北京
六 復蘇(明 1368-1644年)
(一)復蘇的內容與含義
在講宋元時代時,我用了"衰微"這個詞兒。我的想法是以精神文化的交流,也就是通過佛教的交流,為衡量標準。既然佛教在印度到了與中國宋元相當的時代——已基本上消逝,既然傳播精神文化主要載體已不復存在,所以我就把此后中印文化交流稱之為"衰微"時期。
除了精神文化的交流以外,還有物質文化的交流,主要表現形式是通商貿易和外交活動。外交活動基本上也是通商貿易活動,只不過披上一件"外交"的外衣罷了。當然,不可否認,少量的真正外交活動也是有的,如果拿通商貿易和外交活動來做標準,那么"衰微"時期就不能包括元代在內。因為,正如我在上面所講的那樣,元代中印在貿易方面的活動是相當頻繁的。
在這里,我們就有了兩個衡量標準。我現在這樣的劃分,是采用了及時個標準,這不是的,因為二者必取其一,我取了前者,說它是一個權宜之計,也未嘗不可。反正自從印度佛教失去了交流載體的作用以后,中印文化交流就主要表現在通商貿易與外交活動上了。
專從通商貿易和外交活動來講,明代遠遠超過元代:一是時間長,二是地域廣。元代活動的時間幾乎集中在世祖至元年間,前后31年;而明代則自鄭和、侯顯起,一直延續了下去,雖然不都像鄭和時代那樣集中,那樣頻繁,但可以說是連續未斷。至于地域,元代幾乎只限于印度西海岸一帶,而明代則除了西海岸以外,還延長到了瀕臨孟加拉灣的孟加拉地區。這一地區同明代中國交通之頻繁,實在值得注意。
……
季老的書,值得看看
輝哥推薦,值得一看
印刷不錯,開本稍大
大家
RT
很不錯 質量挺好 速度也挺快
名家之作,很有價值,贊一個
好
整體不錯,還沒來得及看
一直想買。終于買了
好書,值得擁有
噢噢噢噢噢噢噢噢哦哦哦
沒有外包裝,哎,會好好好讀的
很好很喜歡!
通俗易懂,觀點獨特,簡單實用,閱讀體驗不錯,快遞很速度
書還是不錯的,只是內容有一點點悶,注解不太夠
很長時間想拜讀這部佳作了,國學大師的治學風范令人敬佩。
與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史進行比較研讀。
愛屋及烏,季老的著作,我是很喜歡。還沒有來得及學習,收藏之用。
季羨林老師的書考證詳細,絕對的收藏品,好好鉆研才行。
此書簡約而宏觀把握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值得細讀和收藏。